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力本位的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立的主要框架、资源整合方式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该平台的构建对弥补独立院校办学资金上的不足,提高物流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能力本位 独立院校 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但是高等学校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建设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从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角度构建了面向独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框架,阐述了该平台下各种资源的组合方式和使用方式。
1. 平台需求分析
1.1 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分析。
独立院校是近年来高等院校发展的全新模式,它一般是依托一定的母体院校,利用母体院校在教学资源、资金、政策上的优势兴办的高等人才培养机构。作为独立院校其办学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否则独立院校的长期生存将变得非常艰难。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在管理上独立院校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在办学特色上独立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因此与普通公立本科院校相比独立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有一定的天然劣势,导致了它们在学生就业方面有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只有通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实用技能的培养才能在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竞争中赢得一定的优势。但反过来这一所谓的优势在与高职高专等职业技术院校相比又变成了一种劣势,因此高职高专在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强度和力度上无疑都将超过独立院校。
综上所述,独立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应当定位于:“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推动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发展之间的无缝连接,在此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独立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在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竞争中便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竞争中则具有更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2 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需求。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而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于独立本科院校而言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的特色分析,独立院校必须整合相关的资源来打造自身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这样才能更加系统有效地培养和输出合格的物流人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国家宏观物流政策的分析,总结出该平台具有如下的一些需求。
(1)本地相关企业的积极配合。
实践和实训课程最终的目标是要适应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具体需求,没有本地相关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的积极配合,仅依托学校本身的教学资源,其培养出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有脱离现实的倾向。这种配合上的需求也是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只有通过学校教师、企业物流专家对物流实践方案和实践过程的共同把握,才能保证能力本位的各项实训目标落到实处。
(2)当地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
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平台搭建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但不难发现对于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而言,很多企业都会持相对排斥的态度,原因是从短期来看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此外,过多学生被安排到企业后,这些“新手”们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但不难发现从长期来看只有学校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物流人才,相关企业发展才能有更多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持,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因此,当地政府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出台各种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细则,并将这些政策真正地落到实处。
(3)本地各个高校之间物流实验、实训硬件资源的有效整合。
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有物流管理的相关专业,就同城而言这些院校各自都有一部分物流实验和实训的软硬件资源。因此,同城的各个相关高校之间应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可以为不同院校的学生所共享和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本地高校之间物流师资队伍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硬件资源之间的整合和共享之外,本地或同城高校之间物流师资队伍的交流与合作便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师资队伍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推动硬件资源之间有效的整合。因此,组织高校物流专业教师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5)独立院校内部物流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规划。
无论承认与否,大多数高等院校目前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仍采用“双规制”模式,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很强,有的理论课程和对应的实训课程好像联系紧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根本看不出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因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整合思路,在实践教学具体方案的设计中又没有与理论课相联系的特定要求和评价标准。因此,物流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规划是进行物流实践平台构建的当务之急。
(6)独立院校内部物流软硬件资源合理匹配。
作为独立院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实验室资源及物流实训资源,但这些资源一方面显得很不够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资源浪费和闲置的现象。这是因为这些资源一般很难对于特定的实训方案实现即时的快速匹配。这就要求这些资源要从之前的对整个物流实践活动的“硬布局”和“硬匹配”方式,转变为对具体和特定物流实训方案的“软布局”和“软匹配”模式。
2. 基于能力本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框架构建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般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1]。基于能力本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就是要根据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要求,针对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来整个各种可利用的软硬件资源,其平台框架如下所述。 2.1 建立同城相关高校之间物流资源的共享平台。
同城相关高校之间物流资源的共享对于提升各个高校物流实践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种高水平的共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建立可以互连各个高校物流信息和软件资源的校际网络系统,实现“足不出校”便可以在权限的允许下直接访问和使用其他高校的物流信息和软件资源;二、建立校际之间的物流资源协调组织,该组织负责对各个高校提出的物流资源需求进行整合、对物流硬件资源进行使用上的分配、对人员进行组织和协调,同时该组织也是各个高校师资队伍之间交流和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三、定期组织各个高校物流师生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动。
2.2 建立同城政府、高校之间的物流组织和协调平台。
同城各个高校应当联合起来组成与政府机构的跨组织协调委员会,该组织可以邀请各个院校的物流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参加,同时邀请政府机构中分管物流、教育的公务人员参加。通过这些政府公务人员充当中间人,实现政府与高校在办学政策,办学难点热点上的积极交流,一方面引导各个高校努力为本地区的物流战略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促使政府机构响应各个高校之所需,出台一些支持物流教学发展的配套性政策。
2.3 建立独立院校自己的物流实践教学规划平台。
如前所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对于独立院校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其在管理上自主性强,灵活性大的特点来积极地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的措施就是建立独立院校自己的物流实践教学规划平台,这一平台应从一开始就着手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方式、结合的具体措施及考核结合程度的相关评价标准上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规划。其目标是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建立逻辑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案。这类方案一旦建立一方面可以明确理论教学开展过程中应该突出的侧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纠正实践教学过程中具体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等现象。
2.4 建立独立院校自己的物流资源“软匹配”平台。
所谓“软匹配”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某项具体实训设计方案开展中的资源需求,快速地对相关的物流资源进行组织和匹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制度上和组织上两方面的保障。对于制度上独立院校要建立相应的实训实践课程资源调度规则和操作流程,以及资源使用上的优先级;对于组织上要建立相应的实训协调小组来进行资源的调度和协调。与“硬匹配”相比“软匹配”更注重匹配过程的目标导向性,更注重对一些“虚拟资源”的快速利用。这些所谓的“虚拟资源”可能之前并不是属于本专业或本系部所有,而现在可以根据需要“为我所用”,为了避免在资源使用上的冲突,有必要提前对资源的使用情况提出计划,因此该部分又与上述“物流规划平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3.基于能力本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资源组合方式和使用方式
要实现该实践教学平台的真正有效运行还必须具体落实到资源的组合方式和使用方式上。应该说上述物流实践平台的建立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资源共享,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好同城不同高校之间的物流资源便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规划的问题。鉴于目前各个高校在实践实训课程中缺乏交流、缺乏资源共享、校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等现象,在构建上述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笔者大胆地提出物流专业实践活动的校际协调模式。其核心的运作方式为:在学期之初各个高校将本学期的物流实践教学详细的计划安排,统一上传至同城校际网络的服务器上,由校际物流资源规划协调小组对各个高校计划需求的资源进行分析、分类、汇总,并进行统一的分配;在费用的计算上为每一种设备设置一种具体的计费方式,例如按照使用时间计费,各个学校学期末按照使用费用的多少补齐对方的差价即可;在人力资源和师资队伍的使用上,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职业技术学校在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上往往都有较大的投入,也有较长时间对设施设备的经营经验。而独立院校往往建立时间不久,很多硬件设备,尤其在实践实训设施设备上还不能和很多职业学校相比。这就要求独立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与这些院校联系,并开放自己的物流实训设施和设备给这些学校,只有用“积极主动,以诚相待”的方式才能构建起同城物流实践教学这块大的平台。
4.结论
独立院校一方面需要将自身内部的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满足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需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外部的相关资源,携手其他同城兄弟院校建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大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弥补独立院校在办学经费上的不足,同时提升物流实践教学的质量。
本研究得到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A252)”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庆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J].2004年第36期:8-13.
[2] 吴传荣,黎建新,付景涛.管理类课程“见习性”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2期:136-137.
[3] 王国夫,杨春娣,郑余.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0年12月第12期:202-205.
[4] 温光浩, 程蕾, 周勤. 加强实验室开放与共享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年第4期 : 10-12.
[5] 邹本国. 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12期 : 116-118.
【关键词】能力本位 独立院校 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但是高等学校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建设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从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角度构建了面向独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框架,阐述了该平台下各种资源的组合方式和使用方式。
1. 平台需求分析
1.1 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分析。
独立院校是近年来高等院校发展的全新模式,它一般是依托一定的母体院校,利用母体院校在教学资源、资金、政策上的优势兴办的高等人才培养机构。作为独立院校其办学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否则独立院校的长期生存将变得非常艰难。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在管理上独立院校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在办学特色上独立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因此与普通公立本科院校相比独立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有一定的天然劣势,导致了它们在学生就业方面有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只有通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实用技能的培养才能在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竞争中赢得一定的优势。但反过来这一所谓的优势在与高职高专等职业技术院校相比又变成了一种劣势,因此高职高专在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强度和力度上无疑都将超过独立院校。
综上所述,独立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应当定位于:“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推动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发展之间的无缝连接,在此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独立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在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竞争中便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竞争中则具有更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2 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需求。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而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于独立本科院校而言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的特色分析,独立院校必须整合相关的资源来打造自身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这样才能更加系统有效地培养和输出合格的物流人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国家宏观物流政策的分析,总结出该平台具有如下的一些需求。
(1)本地相关企业的积极配合。
实践和实训课程最终的目标是要适应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具体需求,没有本地相关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的积极配合,仅依托学校本身的教学资源,其培养出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有脱离现实的倾向。这种配合上的需求也是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只有通过学校教师、企业物流专家对物流实践方案和实践过程的共同把握,才能保证能力本位的各项实训目标落到实处。
(2)当地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
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平台搭建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但不难发现对于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而言,很多企业都会持相对排斥的态度,原因是从短期来看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此外,过多学生被安排到企业后,这些“新手”们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但不难发现从长期来看只有学校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物流人才,相关企业发展才能有更多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持,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因此,当地政府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出台各种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细则,并将这些政策真正地落到实处。
(3)本地各个高校之间物流实验、实训硬件资源的有效整合。
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有物流管理的相关专业,就同城而言这些院校各自都有一部分物流实验和实训的软硬件资源。因此,同城的各个相关高校之间应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可以为不同院校的学生所共享和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本地高校之间物流师资队伍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硬件资源之间的整合和共享之外,本地或同城高校之间物流师资队伍的交流与合作便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师资队伍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推动硬件资源之间有效的整合。因此,组织高校物流专业教师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5)独立院校内部物流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规划。
无论承认与否,大多数高等院校目前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仍采用“双规制”模式,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很强,有的理论课程和对应的实训课程好像联系紧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根本看不出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因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整合思路,在实践教学具体方案的设计中又没有与理论课相联系的特定要求和评价标准。因此,物流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规划是进行物流实践平台构建的当务之急。
(6)独立院校内部物流软硬件资源合理匹配。
作为独立院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实验室资源及物流实训资源,但这些资源一方面显得很不够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资源浪费和闲置的现象。这是因为这些资源一般很难对于特定的实训方案实现即时的快速匹配。这就要求这些资源要从之前的对整个物流实践活动的“硬布局”和“硬匹配”方式,转变为对具体和特定物流实训方案的“软布局”和“软匹配”模式。
2. 基于能力本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框架构建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般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1]。基于能力本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就是要根据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要求,针对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来整个各种可利用的软硬件资源,其平台框架如下所述。 2.1 建立同城相关高校之间物流资源的共享平台。
同城相关高校之间物流资源的共享对于提升各个高校物流实践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种高水平的共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建立可以互连各个高校物流信息和软件资源的校际网络系统,实现“足不出校”便可以在权限的允许下直接访问和使用其他高校的物流信息和软件资源;二、建立校际之间的物流资源协调组织,该组织负责对各个高校提出的物流资源需求进行整合、对物流硬件资源进行使用上的分配、对人员进行组织和协调,同时该组织也是各个高校师资队伍之间交流和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三、定期组织各个高校物流师生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动。
2.2 建立同城政府、高校之间的物流组织和协调平台。
同城各个高校应当联合起来组成与政府机构的跨组织协调委员会,该组织可以邀请各个院校的物流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参加,同时邀请政府机构中分管物流、教育的公务人员参加。通过这些政府公务人员充当中间人,实现政府与高校在办学政策,办学难点热点上的积极交流,一方面引导各个高校努力为本地区的物流战略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促使政府机构响应各个高校之所需,出台一些支持物流教学发展的配套性政策。
2.3 建立独立院校自己的物流实践教学规划平台。
如前所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对于独立院校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其在管理上自主性强,灵活性大的特点来积极地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的措施就是建立独立院校自己的物流实践教学规划平台,这一平台应从一开始就着手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方式、结合的具体措施及考核结合程度的相关评价标准上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规划。其目标是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建立逻辑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案。这类方案一旦建立一方面可以明确理论教学开展过程中应该突出的侧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纠正实践教学过程中具体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等现象。
2.4 建立独立院校自己的物流资源“软匹配”平台。
所谓“软匹配”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某项具体实训设计方案开展中的资源需求,快速地对相关的物流资源进行组织和匹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制度上和组织上两方面的保障。对于制度上独立院校要建立相应的实训实践课程资源调度规则和操作流程,以及资源使用上的优先级;对于组织上要建立相应的实训协调小组来进行资源的调度和协调。与“硬匹配”相比“软匹配”更注重匹配过程的目标导向性,更注重对一些“虚拟资源”的快速利用。这些所谓的“虚拟资源”可能之前并不是属于本专业或本系部所有,而现在可以根据需要“为我所用”,为了避免在资源使用上的冲突,有必要提前对资源的使用情况提出计划,因此该部分又与上述“物流规划平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3.基于能力本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资源组合方式和使用方式
要实现该实践教学平台的真正有效运行还必须具体落实到资源的组合方式和使用方式上。应该说上述物流实践平台的建立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资源共享,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好同城不同高校之间的物流资源便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规划的问题。鉴于目前各个高校在实践实训课程中缺乏交流、缺乏资源共享、校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等现象,在构建上述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笔者大胆地提出物流专业实践活动的校际协调模式。其核心的运作方式为:在学期之初各个高校将本学期的物流实践教学详细的计划安排,统一上传至同城校际网络的服务器上,由校际物流资源规划协调小组对各个高校计划需求的资源进行分析、分类、汇总,并进行统一的分配;在费用的计算上为每一种设备设置一种具体的计费方式,例如按照使用时间计费,各个学校学期末按照使用费用的多少补齐对方的差价即可;在人力资源和师资队伍的使用上,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职业技术学校在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上往往都有较大的投入,也有较长时间对设施设备的经营经验。而独立院校往往建立时间不久,很多硬件设备,尤其在实践实训设施设备上还不能和很多职业学校相比。这就要求独立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与这些院校联系,并开放自己的物流实训设施和设备给这些学校,只有用“积极主动,以诚相待”的方式才能构建起同城物流实践教学这块大的平台。
4.结论
独立院校一方面需要将自身内部的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满足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需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外部的相关资源,携手其他同城兄弟院校建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大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弥补独立院校在办学经费上的不足,同时提升物流实践教学的质量。
本研究得到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A252)”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庆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J].2004年第36期:8-13.
[2] 吴传荣,黎建新,付景涛.管理类课程“见习性”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2期:136-137.
[3] 王国夫,杨春娣,郑余.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0年12月第12期:202-205.
[4] 温光浩, 程蕾, 周勤. 加强实验室开放与共享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年第4期 : 10-12.
[5] 邹本国. 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12期 : 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