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真”的鲁迅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281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在现代中国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现代中国人对他绝对不会陌生。无论他曾经被高高地置于神坛,还是后来又走下神坛,对于鲁迅来说,这些都无损于他的形象。他曾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借叔本华的话说:“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岁月的变迁,并没有使他的形象变得模糊,而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这不是后人的有意为之,而是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人格,在中国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给予现代中国、现代中国人太多的启示、思考和指引,也给予了太多的智慧启迪和意义支持,使他的精神生命在现代中国获得了长存,如同诗人臧克家在纪念他时所写的诗句那样:“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是他还活着。”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长久地活在现代中国人心中的20世纪伟人。
  我在给学生讲鲁迅课时常说,只有认识鲁迅,才能认识现代中国;只有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他的心灵世界,与他近距离接触,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思想、精神、人格的特质,才能真正读懂他的作品,并在他的作品中认识古老和现代交融的中国,一个处在向现代文明转型中的中国,进而也就能够认识一个“真”的鲁迅。因为对于现代中国来说,他的灵魂是最忧患、最痛苦、最孤独的,也是最复杂、最矛盾和最深沉的。他自己也说,他常常觉得自己的灵魂中有“毒气”和“鬼气”,想排除掉,却难以做到。正是怀有这样一颗敏感的心、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他是以深刻而独到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发现了现代中国在转型时期所遭遇的困境和难以跨越的障碍。他是一位真正看清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现实人生“真面目”的智者,也是一位真正向传统发出怀疑、质询和敢于挑战的战士,如同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眼,发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却是“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的历史,并借狂人之口发出“从来如此,就对么?”的质疑那样,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始终都是置于现代中国的前沿阵地,启示着后来人,感染着后世者。
  我想,给研究生讲授鲁迅课,首先需要有这样一个认识上的定位,有这样一个教学的指导思想。毕竟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学,后者更多地应是一种整体性的知识谱系的传授,让年经的本科生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基础上,能够更系统地认识鲁迅,获得知识的补充、拓展和学习的提升。所以,一般是在本科生的高年级段开设鲁迅课,让他们通过对鲁迅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更进一步地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和知识体系化的掌握。但是,对于研究生的教学来说,就不应只仅仅在一般知识层面上来讲解鲁迅了。既然是研究生学习阶段,就一定要带着研究性的问题去讲,让研究生能够真正地进入研究的状态,发现一个“真”的鲁迅。尽管从人文学科来说,它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一旦发现真理,往往就是有权威性,有客观性。人文学科对真理的发现,往往是无止境的,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真理本身还带有许多的变量和拓展性特点。所以,给研究生讲鲁迅,就需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尺度上来把握。所谓定性,指的是要真正把握鲁迅的思想、精神和人格的特质,要讲出一个之所以是鲁迅的真正缘由,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鲁迅的一些基本性的内容和属性是不会变化的;而所谓定量,指的是研究生课的性质和问题(主题或专题)的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语境来进行不同量的讲授,并非干篇一律,一本讲义、一个PPT讲到底。
  譬如,对于鲁迅的一些基本面的东西,那是不可以随意变动的。像鲁迅说他十三岁那年家庭变故对他的影响,这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人青少年时期所遭遇的事件,往往对他一生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鲁迅在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序时这样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如同瞿秋白后来所说的那样,家庭的变故是鲁迅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指出:“他的士大夫家庭的败落,使他在儿童时代混进了野孩子的群里,呼吸着小百姓的空气。这使得他真像吃了狼的奶汁似的,得到了那种‘野兽性’。他能够真正斩断‘过去’的葛藤,深刻地憎恶天神和贵族的宫殿,他从来没有摆过诸葛亮的臭架子。他从绅士阶级出来,他深刻地感觉到一切种种士大夫的卑劣、丑恶和虚伪。他不惭愧自己是私生子,他诅咒自己的过去,他竭力地要肃清这个肮脏的旧茅厕。”他还强调:“鲁迅是莱谟斯,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他从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怀抱。”虽然瞿秋白用的是革命文学性质的话语方式来表述,但对鲁迅的基本面的认识和把握则是十分到位的,他看到了故乡S城的闭塞、落后对鲁迅的精神压抑,使鲁迅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窒息,最终选择了离开。事实上,鲁迅也正是在决心“逃异地”“走异路”“寻求别样的人”当中,获得了思想上的重大飞跃,这样才真正地完成了从“周树人”到“鲁迅”的转变,进而使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为现代中国的转型贡献了自己的思想睿智。
  给研究生讲授鲁迅课,就要抓住鲁迅思想的这个点,深入和生发开来,多设置一些带研究性的问题来讨论,允许提出不同的意见,让研究生们自由提问,以便使讨论能够更深入、深刻,能够真正激发研究生们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譬如,在鲁迅那里,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思想和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想,却是非常奇妙地统一在他的思想结构体系之中。这两种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性质不同的思想学说,却成为他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和“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魂灵”的思想利器,使他“独异”和“自成品格”的思想特点和文化性格显得更加突出和成熟。又譬如,思想的重大飞跃,表明鲁迅在走出S城之后,获得了由中西文化碰撞而带来的“新思想”“新风气”的熏陶和洗礼,他已不再是一个“代圣人言”“代帝王言”的古代士大夫,不再是一个静静地待在书斋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文人,而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文明、文化、社会和现实人生,都有着自身独特体验、独特感悟和独特思考的现代知识分子,使他在置身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历史潮流中,能够用最坚决、最彻底的方式向传统诀别,并大声疾呼,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毁坏这厨房”,要“救救孩子!”同时,也誓言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而让新一代的“幼者”,“到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可以说,这才是“真”鲁迅的思想和精神的风采,其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对现代文明的拥抱。换言之,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使他的思想放射出独特的光芒,特别是在他的文学创作当中,这种观念使他的创作富有极其深刻的思想性内涵,并传达了他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和现实人生所做的深邃思考,使他由此能够上升到充分展现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共有的命运和前景的高度来进行艺术思考和表现,表现出他不遗余力地关注人的生存境况和前途命运,寻找人的精神归宿的思想激情,而这就是一个“真”鲁迅的本色。
其他文献
初次阅读《名作欣赏》,是在我刚进大学校园的九月,那是2000年,算来我是《名作欣赏》二十年的老读者了。记得那时每天中饭后,我会散步至图书馆阅览室,从书架上取过杂志站着阅读。在几乎翻遍摆满三面墙的各种杂志之后,我圈定了一些每期必读刊,《名作欣赏》即是其中之一。  大学时代,读中文系的我既认真又勤奋,若是在某本杂志上读到了令自己激赏的文章,我会将其借出复印,以用作每天的晨读材料。复印最多的,是《读书》
期刊
摘 要:通过物理学习,学生能够养成一种核心能力,即核心素养,这种能力能够推动学生的未来发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导向。本文首先对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随后研究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万有引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我1984年来到南师,从先生问学,先生学问之博大精深,弟子们难以企及。借用子贡评价孔子的话:“譬之宫墙,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我常常思考,我们纪念先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关于先生的学术成就、教育功绩、社会贡献以及人格修养等方面,以往的纪念会和纪念文集都论述了很多,哪些是更重要的?  “薪尽火传”,“火”要发挥哪些作用?学术方面,先生的著作,可供后人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先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碱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为主题,以实际科研生产中药物Dofetilide的合成路线为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化学原理及所学知识,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思考有机反应,探讨基于定量思维培养的有机主题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定量思维;主题式教学;碱;有机合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小说《杨妈》主题诠释多有歧义,本文于同情、歌颂劳动人民的流行看法外,认为是对人性尤其是女性弱点的讽喻。小说体现了凌叔华一贯的闺秀派温婉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文学以颂扬无产者为时尚的思潮中,可见出凌叔华的《杨妈》别树一帜。  关键词:凌叔华《杨妈》讽喻温婉  《杨妈》算不上凌叔华小说中的名篇,然而常为研究者津津乐道。或许是凌叔华小说写惯“高门巨族”的太太、闺秀或女学生,这篇描写底层民众的作品
期刊
我与老从,1983年就认识了。我们在北京日报社,算是前后辈的关系。  老从与我也是忘年交,他很愿意听我说,因为他知道我是爱护他的。有时候,他会给我打电话抱怨文章发不出来。我就劝他,跟着时代走,做有意义的事,没意思的事不做。  对被改造那段历史,老从感受很深。但是平时他谈起来,往往很淡。老从的好处就是能拿得起,放得下。他也是一位很幸运的作家,能写出很好的作品。老从向来都是,把苦难写出来了,就都过去了
期刊
1919年,五四运动开启了华人文学的新时代。“五四”诸多代表性人物中,我喜欢穿梭于林语堂、梁实秋两位大师的作品,看他们跨东西文化、评宇宙文章的智慧与幽默!百年后的2019年,若问当代学贯中西、妙语如珠的幽默大师为何人?如果您亲自阅读过(《演说经典之美》《美女危险论》《炮轰高考》,如果您当面聆听过一位大学教授因口才杰出而屡遭麻烦,却分明诙谐睿智的“铁嘴浮沉记”,您一定也会认同:21世纪的幽默大师,非
期刊
摘要:元好问两度从军,当与金末签军制度及朋友推荐有关。第一次进入方城完颜斜烈的幕府,第二次进入邓州移刺瑗军中,担任从事官。元好问先后受到两位主帅的礼遇,却没有依附主帅,几个月后就离开幕府。从军期间,元好问游览当地名胜,凭吊历史,思考蒙金战争形势。他质疑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略,体现了他基于现实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元好问;从军;完颜斜烈;移刺瑗  文人从军,代不乏人。元好问有两段军旅生活经历:一是正
期刊
摘要:探讨元好问的思想发展和演变,《寄英禅师》是一个可资参照的坐标,它体现了元好问的三生观念。元好问“我本宝应僧”与赵秉文、李纯甫“生前一僧”观念有内在联系,是移居嵩山初期元好问思想发展的一大变化,也是他对儒者身份重新审视的产物。元好问存在着一定的佛教信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孔门禅”说,主张禅学与儒学的融合。在诗禅关系上,融通诗禅,丰富了其诗学理论。元好问客观地看待佛教的社会功能,具有时代进步意义
期刊
我是1963年成为初一学生的,那一年长我六岁的哥哥成为唐山铁道学院的学生。大家可能会觉得那是一所很边缘的大学,实际上那时候这所学校的分数线和清华大学不相上下,甚至铁道设计专业的分数线还要高于清华。为什么我的哥哥要考铁路大学呢?因为哈尔滨市最好的房子是苏俄和日本留下来的铁路员工房。母亲每每带哥哥到街上的时候总是会说:“你将来上完大学毕业,如果能进了铁路机构,多少年以后,咱家就可以住上那样的房子。”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