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列举了初中教材中浓厚的文学色彩,全面论述了文学艺术在对学生学好生物,树立远大理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熏陶。不仅对学生是一笔财富,对教师也是一大收获。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 文学艺术 熏陶
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量引用了文学知识,不但勾勒出生物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使广大师生更加热爱生物科学,并对五彩缤纷的生物界充满兴趣与激情。
1.成语的妙用。在七年级上册中,引用较多成语:如果你生长在乡村,催你晨起的是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却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最熟悉的图画。“春风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常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其华丽的语言使你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那种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一个“亭亭玉立”使你联想到试管婴儿的诞生。一句“寒暑往来,春华秋实”,勾勒出生物圈季节更迭,周而复始,生物在争渡自由自在生活的场面。成语的妙用对一个刚步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对生物学充满了憧憬。
2.古诗词运用恰到好处。教材中大量引用古诗词,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便于记忆,也为学生笔下的作文功夫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关系”时,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使学生豁然开朗。“西湖春色归,春风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勾勒出了春天万物复苏,气温身高,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从而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等孢子植物展开了幻想,再加上教师形象的讲解,又可以把学生带入美丽如画的春天,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认识这些植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恰到好处的使学生联系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即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形成云和雨,雨再流到大地,最后汇入大海,周而复始,奔流不息。从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联想到叶片的结构,为讲叶片的结构奠定了基础和设立了悬念。“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说的是秋高气爽,天气渐冷快要到冬天了,迁徙的鸟类开始由北到南越冬,从这句优美的诗句中学生到好奇心增强了:“我要是能飞该多好啊!”从而激起学生疑问:鸟类为什么会飞?这就为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生理结构和特点埋下了伏笔,也从侧面使学生体会到有关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人笔下啾啾的鸟鸣,给学生描绘出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这一观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家蚕描绘人生执著的追求,给学生以真谛,以鼓舞,但从另一方面也描绘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激起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在文学艺术上加深了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总之大量诗词的运用,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把文学与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的情感,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进而为探究生物的奥秘设置了悬念。
3 .寄与植物有关诗句抒发情怀。花开花落,似水流年。自然界的植物五彩缤纷,人们的情感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自然界的景致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人们又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花草树木,谱写出许多动人诗句。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将早春的暖意和生机描绘得细致入微;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将夕照之下浓郁的秋色尽收笔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爱感念至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描写了国家战乱之苦,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现代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矛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都借植物抒发高洁的情怀。因此观察生物,学习生物对学生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帮助。
4.借与动物有关诗句抒写壮志。当你在自然界畅游时,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飞禽走兽也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与遐想。古今往来,中外作家和诗人借动物以言志,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如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刻画了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无畏的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云雀歌》,以高飞入云的云雀,来抒发高远的志向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毛泽东同志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及隐喻着人民革命的风起云涌,又洋溢着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仅此动物不仅在科学技术上给你以启迪,同时也是人类文学创作的源泉。认真观察动物,仔细领会其奥妙,同样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5. 历史典故运用自如。把历史典故运用在教材中,能加深学生对某一生物现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科相互渗透从而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献细味不烦!如在讲动物的社会行为时有这么一个历史典故: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看到张良用蚂蚁排成的“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气得拔剑自刎。你知道张良用什么方法让蚂蚁排成字呢?学生立即意识到蚂蚁喜食糖,张良肯定用糖在地上写字才招来许多蚂蚁排成字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动物的社会行为就理解得更加透彻。
6.谚语运用朗朗上口。谚语不但能帮助学生记忆而且能体会到其中的科学道理。例如在讲遗传变异时利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在讲合理灌溉合理施肥时运用“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既需要无机盐有需要水。在讲种子结构时运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而且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讲传染病时运用“预防传染病,吃喝要干净,生水病菌多,烧开才能喝,常剪指甲勤洗手,免得病菌进入口”这样既容易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卫生习惯,一举两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不但让学生意识到春天是大多数作物的播种季节,而且清楚地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使学生懂得人生之计在于青春期,在青春期应集中精力好好学习。
“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总之,这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加上教材浓厚的文学色彩,让人感动,它启迪我们对人和生物圈关系的思考,从而构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 文学艺术 熏陶
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量引用了文学知识,不但勾勒出生物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使广大师生更加热爱生物科学,并对五彩缤纷的生物界充满兴趣与激情。
1.成语的妙用。在七年级上册中,引用较多成语:如果你生长在乡村,催你晨起的是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却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最熟悉的图画。“春风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常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其华丽的语言使你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那种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一个“亭亭玉立”使你联想到试管婴儿的诞生。一句“寒暑往来,春华秋实”,勾勒出生物圈季节更迭,周而复始,生物在争渡自由自在生活的场面。成语的妙用对一个刚步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对生物学充满了憧憬。
2.古诗词运用恰到好处。教材中大量引用古诗词,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便于记忆,也为学生笔下的作文功夫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关系”时,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使学生豁然开朗。“西湖春色归,春风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勾勒出了春天万物复苏,气温身高,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从而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等孢子植物展开了幻想,再加上教师形象的讲解,又可以把学生带入美丽如画的春天,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认识这些植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恰到好处的使学生联系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即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形成云和雨,雨再流到大地,最后汇入大海,周而复始,奔流不息。从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联想到叶片的结构,为讲叶片的结构奠定了基础和设立了悬念。“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说的是秋高气爽,天气渐冷快要到冬天了,迁徙的鸟类开始由北到南越冬,从这句优美的诗句中学生到好奇心增强了:“我要是能飞该多好啊!”从而激起学生疑问:鸟类为什么会飞?这就为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生理结构和特点埋下了伏笔,也从侧面使学生体会到有关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人笔下啾啾的鸟鸣,给学生描绘出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这一观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家蚕描绘人生执著的追求,给学生以真谛,以鼓舞,但从另一方面也描绘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激起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在文学艺术上加深了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总之大量诗词的运用,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把文学与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的情感,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进而为探究生物的奥秘设置了悬念。
3 .寄与植物有关诗句抒发情怀。花开花落,似水流年。自然界的植物五彩缤纷,人们的情感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自然界的景致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人们又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花草树木,谱写出许多动人诗句。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将早春的暖意和生机描绘得细致入微;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将夕照之下浓郁的秋色尽收笔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爱感念至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描写了国家战乱之苦,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现代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矛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都借植物抒发高洁的情怀。因此观察生物,学习生物对学生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帮助。
4.借与动物有关诗句抒写壮志。当你在自然界畅游时,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飞禽走兽也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与遐想。古今往来,中外作家和诗人借动物以言志,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如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刻画了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无畏的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云雀歌》,以高飞入云的云雀,来抒发高远的志向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毛泽东同志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及隐喻着人民革命的风起云涌,又洋溢着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仅此动物不仅在科学技术上给你以启迪,同时也是人类文学创作的源泉。认真观察动物,仔细领会其奥妙,同样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5. 历史典故运用自如。把历史典故运用在教材中,能加深学生对某一生物现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科相互渗透从而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献细味不烦!如在讲动物的社会行为时有这么一个历史典故: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看到张良用蚂蚁排成的“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气得拔剑自刎。你知道张良用什么方法让蚂蚁排成字呢?学生立即意识到蚂蚁喜食糖,张良肯定用糖在地上写字才招来许多蚂蚁排成字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动物的社会行为就理解得更加透彻。
6.谚语运用朗朗上口。谚语不但能帮助学生记忆而且能体会到其中的科学道理。例如在讲遗传变异时利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在讲合理灌溉合理施肥时运用“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既需要无机盐有需要水。在讲种子结构时运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而且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讲传染病时运用“预防传染病,吃喝要干净,生水病菌多,烧开才能喝,常剪指甲勤洗手,免得病菌进入口”这样既容易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卫生习惯,一举两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不但让学生意识到春天是大多数作物的播种季节,而且清楚地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使学生懂得人生之计在于青春期,在青春期应集中精力好好学习。
“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总之,这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加上教材浓厚的文学色彩,让人感动,它启迪我们对人和生物圈关系的思考,从而构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