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秘史是草原上的各部落为了肥沃的牧场而彼此吞并,从一个牧场到一个牧场无休止迁徙的历史。
——勒内·格鲁塞
从草原石人、岩画到古墓群,从排兵布阵一般的阿敦乔鲁石头迷宫到正在挖掘中的呼斯塔遗址,它们像蜜蜡般遗落在博尔塔拉河两岸、阿拉套山南坡乃至西天山西段这片土地上。你看见或看不见,它们就在那里。这些物体遗世独立,携带着自己的秘密,从容淡定,缓慢生长,掩进厚厚的历史尘埃,沉默无声。直到有一天被考古专家发现、挖掘、梳理出让世人惊叹的新的历史脉络。
2017年夏季,某一天,我站在温泉县城博格达山巅,清晨的阳光像温泉河谷里沐着河水的柳条摩挲着我的周身。长风横过,空气透着惬意的凉爽,正北方向的阿拉套山像一道屏障隔开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但是对于潮水般一波一波涌来又退去的游牧部落,阿拉套山是他们藉以生存的家园。我在中央台电影频道看过哈萨克斯坦电影《我童年的天空》,讲述哈萨克斯坦第一任总统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的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生活。影片讲述他考上了基辅民用航空舰队学院(今基辅航天大学),村里长老围坐在一起商议纳扎尔巴耶夫是去外地上大学还是留在家乡照顾父母。他遵从了父辈的教诲,放弃了他的飞行员梦想,选择在自己的家乡工作。“得不到父母及长辈祝福的事业是干不好的。”年轻的纳扎尔巴耶夫如是说。影片中挤奶、采摘苹果、收割这些日常生活画面不时切换,以壮阔巍峨的阿拉套山做背景,似在暗喻:离开了阿拉套山,你就会丧失精神家园,四顾茫然,你的目光就不知道聚焦在哪里。我又想起,斯文·赫定在塔什库尔干看见慕士塔格峰,问跟随身后的当地人这座山的名字,随从告诉他叫“慕士塔格”。只是“慕士塔格”在文献里都翻译成“冰山之父”,文雅倒是文雅了,但是有一种疏离感。我觉着“雪山爸爸”更亲切,更有人情味。我去过那个地方,慕士塔格有一种父亲的慈爱与威严,看见了雪白的峰顶,心里就感觉安妥,就能感受到来自父亲的佑护,让你忍不住叫一声爸爸。
人们总是把大山比作父亲,父亲的怀抱更有力。啰唆了半天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情愫:阿拉套山于我,不仅仅是眼睛看见的一道风景,更是我的精神家园。每天起床就看见北面的阿拉套山,就是看见了父亲。寻常的日子,因为有阿拉套山的庇护,而变得笃定与自足。
坐在贾笑冰老师那辆京H霸道车里,窗外是迅速闪过的博格达镇寂静的街道和几个早起散步的人。这些与温泉所拥有的历史氛围毫不相称。也难怪,他们不知晓天天走过的路,就是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名气斐然的金属之路、青铜时代。挖掘出土的锈迹斑斑的青铜剑,从历史回到现实,暗淡了曾经的刀光剑影,选择缄默。
温泉县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最西端,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县境内多温泉,“圣泉”是中国版图最西边的温泉。每次来到温泉,仿佛来到了天边。我请教贾笑冰老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观念。他说3600年前的古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游牧民选择逐水而居,流动性大,他们没有国界一说。天山是廊道,网格化的通道连接起欧亚大陆,小麦、马匹、青铜器在这里停留,随着汉朝官方的介入,丝绸之路的框架就更加明晰,带来的是更加通达顺畅,也更加繁荣。
还是在去年,我跟葛丽通话得知,领队贾笑冰老师左脚踝骨折了,其时当年的考古工作已经结束,山里气温下降,考古大队人马已经撤离。等待明年吧,葛丽说。这一等就是半年多。
贾笑冰老师从事考古工作快30年了,妻子、女儿都是同行。贾老师身高1.8米以上,身材健硕,蓄着一圈浓密的胡须,头戴美国西部牛仔帽,身着T恤、冲锋裤、卡丁靴。长期的野外考古工作,使他的面孔和胳膊已成咖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贾老师来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很快融入当地生活。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考古7年,他住毡房,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抽莫合烟,尤其喜欢喝奶茶。听贾笑冰老师用一口京味普通话讲典故,个个都很传奇。他说话声音柔和细腻,条理清晰、严谨,随着情节起伏,眼睛一闪一闪,特别有神气。
从2013年开始,贾笑冰老师穿着卡丁靴的双脚就已经踏上阿拉套山麓的呼斯塔草原,开始了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探索。2016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了由贾笑冰老师任领队,葛丽老师任执行领队的“呼斯塔遗址发掘小组”。挖掘现场,他们用手铲和现代化数字技术一点一点揭开呼斯塔草原神秘的面纱。我跟随贾老师和葛丽老师这些考古人的步伐,见证了考古专家的坚韧和执着。
车子在一片开阔地停稳,我跳下车,太阳像金色的巨手抚过每一处山峦草滩。深吸一口气,像咬了一口买买提家用冬天储备的水库冰块做的冰激凌,很有质感,也很惬意。矗立在眼前的阿拉套山,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宽阔的山前冲积扇延伸處是丘陵和高岗,形成巨大的U形高山谷地,伊克呼斯塔河在东,巴克呼斯塔河在西,众多的山涧溪流蜿蜒穿梭其间,地势极其隐蔽。呼斯塔遗址由北侧的黑山头山顶居址、南侧的小呼斯塔山顶居址和两山之间的山前冲积扇三部分组成,方圆12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3个温泉县城。小呼斯塔河南岸山脚下生长着几株白桦树。呼斯塔蒙古语意为“有白桦树的地方”,白桦树尤喜湿润土壤,而今仅存的几株白桦树仍然固守着自己的家园。
在考古现场,来自辽宁师范大学考古系的十几个学生已经开始一天的工作。女孩子们穿着长衣长裤,帽子面巾围得严严实实,手持洛阳铲,在自己的探方一点一点刮去附着在石头上的土屑,细心得像绣花一样。她们是在土地上作画,一寸一寸地清理土方,脚下的探方石头显露出来,初见端倪,一层一层石头砌成或方形或圆形,先于我们3600年的古人就居住在这些石头屋子里。贾老师胳膊一挥说:“居室、院落、围墙加起来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这是目前已知的西天山地区面积最大的建筑组合。一把角柄青铜短剑和一把角柄青铜锥做工精良、纹饰讲究。”又说,“遗址的构造、规模、出土的精美文物,这些有效信息的组合,粗略勾画出昔日宫殿的辉煌。”
贾老师总是把深奥的考古学解说得让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听得懂。他说,如果一个地区发掘的遗址出土的东西规模大,数量多,且有代表性,即便是周边有同类的遗址,也以该遗址命名。从呼斯塔遗址规模,发掘出土的文物,周边遗址布局规模、数量来看,这一地区有望以呼斯塔冠名。 绿毯一样的草地上,毛皮油亮的牛、马、羊在悠闲地吃草,石头遗址里躺着的3600年前的马的骨架,与眼前打了一声响鼻的一匹马,它们的血脉是否因袭、相承?那些筑屋堆墓在此居住的古人呢?还有,他们种植庄稼、饲养马匹的妻女呢?阿拉套山前起伏的高岗、丘陵,只能看见羊群的流动,听见几声老牛哞叫。推石头的蒙古族小伙巴圖,从胸腔里吟唱长调:“啊……嗬……依……温暖的太阳像母亲的怀抱。”
在挖掘现场转了两个小时,有点疲惫。回到新建的彩板房基地,徐徐喝下山泉水烧的开水,一股热气在眼前缓缓上升,我的双眼黏滞,很快沉入梦乡:在俄罗斯大草原上,一个名叫安德罗诺沃的村庄,是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人们使用青铜工具收割小麦,饲养马,青铜工具成为他们生活的帮手。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一天天增长,生活又变得艰难了。于是有部落族人套上马车,装上粮食,带上青铜工具,离开家乡,沿着亚欧大通道迁徙。走得困乏,饥渴难忍,前站传来话,马上就看见呼斯塔了,有树的地方一定有水,众人走近茂密的桦树林,发现这里水源充沛,草场茂盛,土壤肥沃,藏在大山深处。众人一商议,就在这里落脚,卸下家当,族中萨满作法选址,埋锅造屋,就此繁衍生息。
3600年时光,改变了许许多多,山洪、泥石流、地震等,却都没有危及呼斯塔。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巨手调遣指挥石头,绕开古人的居址,在不远处汇聚成一大片乱石巨阵。神护佑着它们。一个激灵,我从梦里醒来。从窗子看过去,去年发洪水时从阿拉套山谷滚出来的许多石头,无声地证明了古人的智慧。
温泉的阿敦乔鲁、呼斯塔是亚欧大陆通道网格的一个节点。从远了说,称它们为“金属之路”,沿着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往近了说,是“一带一路”赋予博尔塔拉新的发展战略机遇。这条祖先走出来的道路一直通向山外,此一去万水千山,汇合无数条蜘蛛网一样的道路,连接到广袤的俄罗斯大草原上一个叫安德罗诺沃的村庄。温泉的阿敦乔鲁、呼斯塔遗址出土的青铜剑、小麦、马匹跟几千公里以外的一个小村庄都有牵绊、渊源。一直以来,我们都为自己生活的土地没有显赫的历史而自卑。贾老师和他的团队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用原始的洛阳铲,揭开了脚下青色草原漫长的历史,揭示了草原神秘的过往。对呼斯塔的历史,中国的教科书里没有记载,外国的教科书里也难寻一鳞半爪。忽然就想起阿0说的那句话,我们祖上也是大户人家。哼!我们也是有来头的。是不是一下子热血贲张,底气十足?
午后,贾笑冰老师开车沿大呼斯塔河溯流而上。古老的牧道,颠簸难行,耳畔响起了一首歌:“车麟麟,马萧萧……铁骑争驰阳关道……回首难见离人泪,山重重来水迢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从中读出草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却从来没有想过草原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的样子,竟隐藏了许多秘密。看见或看不见它们都在那里。
下山,贾老师指着一座独立的山头说,这就是黑山头遗址。下一站我将跟随葛丽到她的地盘——黑石头遗址探寻。跟着一群有故事的人,在将近4000年的时光里穿越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
——勒内·格鲁塞
从草原石人、岩画到古墓群,从排兵布阵一般的阿敦乔鲁石头迷宫到正在挖掘中的呼斯塔遗址,它们像蜜蜡般遗落在博尔塔拉河两岸、阿拉套山南坡乃至西天山西段这片土地上。你看见或看不见,它们就在那里。这些物体遗世独立,携带着自己的秘密,从容淡定,缓慢生长,掩进厚厚的历史尘埃,沉默无声。直到有一天被考古专家发现、挖掘、梳理出让世人惊叹的新的历史脉络。
2017年夏季,某一天,我站在温泉县城博格达山巅,清晨的阳光像温泉河谷里沐着河水的柳条摩挲着我的周身。长风横过,空气透着惬意的凉爽,正北方向的阿拉套山像一道屏障隔开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但是对于潮水般一波一波涌来又退去的游牧部落,阿拉套山是他们藉以生存的家园。我在中央台电影频道看过哈萨克斯坦电影《我童年的天空》,讲述哈萨克斯坦第一任总统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的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生活。影片讲述他考上了基辅民用航空舰队学院(今基辅航天大学),村里长老围坐在一起商议纳扎尔巴耶夫是去外地上大学还是留在家乡照顾父母。他遵从了父辈的教诲,放弃了他的飞行员梦想,选择在自己的家乡工作。“得不到父母及长辈祝福的事业是干不好的。”年轻的纳扎尔巴耶夫如是说。影片中挤奶、采摘苹果、收割这些日常生活画面不时切换,以壮阔巍峨的阿拉套山做背景,似在暗喻:离开了阿拉套山,你就会丧失精神家园,四顾茫然,你的目光就不知道聚焦在哪里。我又想起,斯文·赫定在塔什库尔干看见慕士塔格峰,问跟随身后的当地人这座山的名字,随从告诉他叫“慕士塔格”。只是“慕士塔格”在文献里都翻译成“冰山之父”,文雅倒是文雅了,但是有一种疏离感。我觉着“雪山爸爸”更亲切,更有人情味。我去过那个地方,慕士塔格有一种父亲的慈爱与威严,看见了雪白的峰顶,心里就感觉安妥,就能感受到来自父亲的佑护,让你忍不住叫一声爸爸。
人们总是把大山比作父亲,父亲的怀抱更有力。啰唆了半天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情愫:阿拉套山于我,不仅仅是眼睛看见的一道风景,更是我的精神家园。每天起床就看见北面的阿拉套山,就是看见了父亲。寻常的日子,因为有阿拉套山的庇护,而变得笃定与自足。
坐在贾笑冰老师那辆京H霸道车里,窗外是迅速闪过的博格达镇寂静的街道和几个早起散步的人。这些与温泉所拥有的历史氛围毫不相称。也难怪,他们不知晓天天走过的路,就是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名气斐然的金属之路、青铜时代。挖掘出土的锈迹斑斑的青铜剑,从历史回到现实,暗淡了曾经的刀光剑影,选择缄默。
温泉县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最西端,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县境内多温泉,“圣泉”是中国版图最西边的温泉。每次来到温泉,仿佛来到了天边。我请教贾笑冰老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观念。他说3600年前的古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游牧民选择逐水而居,流动性大,他们没有国界一说。天山是廊道,网格化的通道连接起欧亚大陆,小麦、马匹、青铜器在这里停留,随着汉朝官方的介入,丝绸之路的框架就更加明晰,带来的是更加通达顺畅,也更加繁荣。
还是在去年,我跟葛丽通话得知,领队贾笑冰老师左脚踝骨折了,其时当年的考古工作已经结束,山里气温下降,考古大队人马已经撤离。等待明年吧,葛丽说。这一等就是半年多。
贾笑冰老师从事考古工作快30年了,妻子、女儿都是同行。贾老师身高1.8米以上,身材健硕,蓄着一圈浓密的胡须,头戴美国西部牛仔帽,身着T恤、冲锋裤、卡丁靴。长期的野外考古工作,使他的面孔和胳膊已成咖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贾老师来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很快融入当地生活。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考古7年,他住毡房,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抽莫合烟,尤其喜欢喝奶茶。听贾笑冰老师用一口京味普通话讲典故,个个都很传奇。他说话声音柔和细腻,条理清晰、严谨,随着情节起伏,眼睛一闪一闪,特别有神气。
从2013年开始,贾笑冰老师穿着卡丁靴的双脚就已经踏上阿拉套山麓的呼斯塔草原,开始了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探索。2016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了由贾笑冰老师任领队,葛丽老师任执行领队的“呼斯塔遗址发掘小组”。挖掘现场,他们用手铲和现代化数字技术一点一点揭开呼斯塔草原神秘的面纱。我跟随贾老师和葛丽老师这些考古人的步伐,见证了考古专家的坚韧和执着。
车子在一片开阔地停稳,我跳下车,太阳像金色的巨手抚过每一处山峦草滩。深吸一口气,像咬了一口买买提家用冬天储备的水库冰块做的冰激凌,很有质感,也很惬意。矗立在眼前的阿拉套山,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宽阔的山前冲积扇延伸處是丘陵和高岗,形成巨大的U形高山谷地,伊克呼斯塔河在东,巴克呼斯塔河在西,众多的山涧溪流蜿蜒穿梭其间,地势极其隐蔽。呼斯塔遗址由北侧的黑山头山顶居址、南侧的小呼斯塔山顶居址和两山之间的山前冲积扇三部分组成,方圆12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3个温泉县城。小呼斯塔河南岸山脚下生长着几株白桦树。呼斯塔蒙古语意为“有白桦树的地方”,白桦树尤喜湿润土壤,而今仅存的几株白桦树仍然固守着自己的家园。
在考古现场,来自辽宁师范大学考古系的十几个学生已经开始一天的工作。女孩子们穿着长衣长裤,帽子面巾围得严严实实,手持洛阳铲,在自己的探方一点一点刮去附着在石头上的土屑,细心得像绣花一样。她们是在土地上作画,一寸一寸地清理土方,脚下的探方石头显露出来,初见端倪,一层一层石头砌成或方形或圆形,先于我们3600年的古人就居住在这些石头屋子里。贾老师胳膊一挥说:“居室、院落、围墙加起来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这是目前已知的西天山地区面积最大的建筑组合。一把角柄青铜短剑和一把角柄青铜锥做工精良、纹饰讲究。”又说,“遗址的构造、规模、出土的精美文物,这些有效信息的组合,粗略勾画出昔日宫殿的辉煌。”
贾老师总是把深奥的考古学解说得让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听得懂。他说,如果一个地区发掘的遗址出土的东西规模大,数量多,且有代表性,即便是周边有同类的遗址,也以该遗址命名。从呼斯塔遗址规模,发掘出土的文物,周边遗址布局规模、数量来看,这一地区有望以呼斯塔冠名。 绿毯一样的草地上,毛皮油亮的牛、马、羊在悠闲地吃草,石头遗址里躺着的3600年前的马的骨架,与眼前打了一声响鼻的一匹马,它们的血脉是否因袭、相承?那些筑屋堆墓在此居住的古人呢?还有,他们种植庄稼、饲养马匹的妻女呢?阿拉套山前起伏的高岗、丘陵,只能看见羊群的流动,听见几声老牛哞叫。推石头的蒙古族小伙巴圖,从胸腔里吟唱长调:“啊……嗬……依……温暖的太阳像母亲的怀抱。”
在挖掘现场转了两个小时,有点疲惫。回到新建的彩板房基地,徐徐喝下山泉水烧的开水,一股热气在眼前缓缓上升,我的双眼黏滞,很快沉入梦乡:在俄罗斯大草原上,一个名叫安德罗诺沃的村庄,是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人们使用青铜工具收割小麦,饲养马,青铜工具成为他们生活的帮手。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一天天增长,生活又变得艰难了。于是有部落族人套上马车,装上粮食,带上青铜工具,离开家乡,沿着亚欧大通道迁徙。走得困乏,饥渴难忍,前站传来话,马上就看见呼斯塔了,有树的地方一定有水,众人走近茂密的桦树林,发现这里水源充沛,草场茂盛,土壤肥沃,藏在大山深处。众人一商议,就在这里落脚,卸下家当,族中萨满作法选址,埋锅造屋,就此繁衍生息。
3600年时光,改变了许许多多,山洪、泥石流、地震等,却都没有危及呼斯塔。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巨手调遣指挥石头,绕开古人的居址,在不远处汇聚成一大片乱石巨阵。神护佑着它们。一个激灵,我从梦里醒来。从窗子看过去,去年发洪水时从阿拉套山谷滚出来的许多石头,无声地证明了古人的智慧。
温泉的阿敦乔鲁、呼斯塔是亚欧大陆通道网格的一个节点。从远了说,称它们为“金属之路”,沿着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往近了说,是“一带一路”赋予博尔塔拉新的发展战略机遇。这条祖先走出来的道路一直通向山外,此一去万水千山,汇合无数条蜘蛛网一样的道路,连接到广袤的俄罗斯大草原上一个叫安德罗诺沃的村庄。温泉的阿敦乔鲁、呼斯塔遗址出土的青铜剑、小麦、马匹跟几千公里以外的一个小村庄都有牵绊、渊源。一直以来,我们都为自己生活的土地没有显赫的历史而自卑。贾老师和他的团队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用原始的洛阳铲,揭开了脚下青色草原漫长的历史,揭示了草原神秘的过往。对呼斯塔的历史,中国的教科书里没有记载,外国的教科书里也难寻一鳞半爪。忽然就想起阿0说的那句话,我们祖上也是大户人家。哼!我们也是有来头的。是不是一下子热血贲张,底气十足?
午后,贾笑冰老师开车沿大呼斯塔河溯流而上。古老的牧道,颠簸难行,耳畔响起了一首歌:“车麟麟,马萧萧……铁骑争驰阳关道……回首难见离人泪,山重重来水迢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从中读出草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却从来没有想过草原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的样子,竟隐藏了许多秘密。看见或看不见它们都在那里。
下山,贾老师指着一座独立的山头说,这就是黑山头遗址。下一站我将跟随葛丽到她的地盘——黑石头遗址探寻。跟着一群有故事的人,在将近4000年的时光里穿越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