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婺江的馈赠,金华人的瑰宝”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华山川秀丽,“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金华地貌的基本特征。这里山水错落的地理环境,为孕育优质的石材资源提供了可能。盛世兴收藏,今天的人们物质富足,在寻求精神安逸的过程中,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把目标投向了玉石领域。金华婺江里产出的黄蜡石如今以金华玉的身份成为收藏市场的“新贵”,作为金华地方本土文化符号,“金华玉”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金华玉;金华山;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从黄蜡石到金华玉
  黄蜡石是古老的宝石,其质朴典雅,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宠爱。
  黄蜡石在我国分布较广,云南龙陵、浙江金华、河南栾川、安徽黄山、两广岭南、辽宁鸭绿江畔等地热集中地都有分布。但质地好的除了云南龙陵就属浙江金华。金华黄蜡石是全国少数几个品质较好的黄蜡石产区。
  几年前,金华黄蜡石忽然成了收藏家眼中的香饽饽,目前,在古子城已经聚集了五六十家店铺。每到周末,在古子城摆地摊卖黄蜡石的保守估计就有500多个,但有趣的是,即使在金华本地,金华黄蜡石的叫法也参差不齐,“婺州玉、婺州黄、越玉、浙江黄玉、金华黄玉,叫什么的都有。”市场越来越成熟,问题也随之而来。有消息称,外省已有城市在着手申报“黄蜡石之乡”,如果申报成功对金华的市场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金华最早在2011年就请来专家,当时想取的名字是“婺州玉”,但后来觉得“婺”字比较偏,还是叫金华黄蜡石好了。那时候参加的很多展会都以“金华黄蜡石”名义去的,之后大家又觉得这名字和其他区域的黄蜡石无法区分,名字又有了争议。直到2013年10月份,有人提出“金华玉”的叫法,得到不少人认同。就同等级别而言,黄蜡石的硬度居于和田玉和翡翠之间,且色彩比和田玉要丰富得多,能雕琢出更多品种的玉器。以金華命名,就像金华火腿、金华酥饼、金华佛手一样,“金华玉”是以地名命名的称号,有利于打响金华品牌。但“金华玉”从命名到被大家认同并接受,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金华玉”该怎么细分,该如何区别其他地域同类的玉石品种,摆在金华玉石专家面前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013年11月,浙江省珠宝玉石鉴定中心对金华黄蜡石样本进行检测后定性为“隐晶质玉髓”,质地优异的黄蜡石品种可与玉相媲美,金华黄蜡石正式被命名为“金华玉”。为弘扬和传承地方玉文化,2015年7月2日浙江省金华市经信委获悉,中国观赏石协会正式授予了金华“中国黄蜡石之城”的称号,由此,这一民间瑰宝也正式走到了台前。从“黄蜡石”到金华玉,金华又多了一张城市“金名片”。
  二、优秀文化孕育“金华玉德”
  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被称之为玉的。自古君子比德于玉。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金华黄蜡石能被命名为“金华玉”,其研究价值不仅仅是材质特性、工艺美术、市场价值这些方面,应该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一)仁
  玉的第一德为“仁”。润,指细腻光滑、湿润、润滑;润泽,指玉石断口的油脂光泽。比喻施恩泽;温指温和柔和。“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是说、颜色、质地、光泽温润柔和,滋益万物或恩泽万物,本是玉石富有仁德的表现。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坐落于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北的琐园村,有一处占地986.8平方米的建筑物,平面布局成长方形,屋顶为硬山两坡顶,名为“两面厅”。该厅是由“忠恕堂”和“继述堂”两个部分组成的。始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该建筑布局非常完整,规模较大。忠恕堂名出自《论语·里仁篇》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尽心为人;恕,推己及人。继述堂名则取 “继承和叙述祖先遗绪”之意。其主人为严氏同胞两兄弟,各自都已独立成家,但是为了发扬儒家传统中的孝悌精神,他们不忍心分割祖上的老房子,所以“分家不分心”,兄弟两的屋子依旧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是用一道屏门分隔开的两个对称四合院,故称“两面厅”。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留下了一段“通家之好”的美名。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在中国孝道文化和“和”文化的影响下,“两面厅”是一座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金华优秀传统家风中以“仁和”之德治家的重要表现。
  (二)义
  玉的第二德为“义”。理是指玉石的纹理。“白外可以知中”即根据玉石的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情况,表里如一,内外一致,这是玉石富有正义感的表现。
  名震全国的金华兰溪中药业历史悠久。自南宋开始到明清时期,声名鹊起,绵延至民国时期七百余年仍负盛名,成为名副其实的“药都”。如今,“徽州人识宝,兰溪人识草”一说广为流传。
  “兰溪制药”是中国响当当的一块牌子。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仅在于悬壶济世。他们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诚信经营的传统古训、药商之“义”的理念和制药的伦理道德、行业规范带到全国。兰溪制药是金华人“信义”的体现。
  (三)智
  玉的第三德为“智”。 优质玉可制作乐器,因玉质地坚硬细腻,故击之声音舒展清扬,散播四方,听起来和悦,这是玉石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
  以八婺金华之一的东阳为例,东阳原本依靠木材和木工行业为主要依托,随着木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面临重大转型的节骨眼。东阳人很聪明,他们总结过去搞木建筑时代宝贵的经验,并将其发展成为适用于现代建筑的技术。把原来靠工匠一把斧头一把泥刀的“百工之乡”成功发展转型成为现在全国最大的“建筑之乡”。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技艺,理应被东阳人世世代代继承和发展。   东阳过去是穷地方,当地人戏说自己的小孩就两条出路“要么养猪,要么教书”,所以东阳自古出过很多有名的读书人,著名的中学文言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里就有描述东阳学子自古苦读成风。重视文化的重要性已经在当地深入人心。东阳人面对没有任何资源的局面,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所以号称“东方好莱坞”的亚洲第一大影视基地——东阳横店影视城就横空出世了。跳出把资源局限于自然物质禀赋范畴的狭隘认识,把文化作为一种软资源来开发,文化又是一个地区人本的沉淀和反映。这就是智慧的东阳人集约化下“做大”的成果,也是金华人典型的“智慧”表现。
  (四)勇
  玉的第四德是“勇”。玉虽硬度不算太高,但韧度在自然宝玉石中居首。故玉有宁折断而不弯曲,显示出坚贞不屈的勇敢精神,即使被折断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金华的土地是相对比较贫瘠的,地形多山,多丘陵,七山二水一分田。在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的经济并不是很好。甚至在大饥荒时期出现过有大量的饥民逃荒到江西去要饭的事。改革开放之后,沿海经济迅猛腾飞,然而金华虽然地处浙江,却没有沿海优势。那么,既非鱼米之乡,亦无滨海之便的金华,如何利用好改革的春风,趁势转型,搞好金华的经济,不给浙江拖后腿,就成为了金华人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了。
  以义乌为例。义乌原来很穷,农业自然条件不好,当地人只好外出经商,“手摇拨浪鼓,肩挑货郎担”,他们用红糖从外地换来鸡毛、鸭毛等,当作农田的肥料,形成“鸡毛换糖”的交易特色。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义乌人看到了国际小商品市场的商机,趁势前进,在短短几年内就走出国门,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如今的义乌,遍地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商人,他们来往于此,络绎不绝。如今的义乌商贸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赫赫有名。2011年金华——义乌都市区被确定为浙江省的第四个大都市区,规划2020年成为2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义乌人闯出去真真是“靠鸡毛换糖换到了全世界” !今天义乌的成就是金华人“勇气”的体现。
  (五)洁
  玉的第五德为“洁”。洁即廉洁,清廉。忮即嫉恨。锐廉而不忮,指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有能力报复于人,或求得好处,但玉能保持廉洁而不为之。
  金华自古出名人。宋濂(1310 -1381年),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非常廉洁,曾经在门上写:“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施复亮(1898-1970年),早期活动家、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其一生烟酒不沾,一旦公益事业需要,马上慷慨解囊。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救济上海失业工人捐款,河北水灾捐款,支持家乡办学,等等。施复亮去世以后,没有给家庭留下一分钱。
  宋濂、施复亮先生虽身居高位,但任然坚持勤俭节约,舍己为人是金华人“廉洁奉公”的代表。
  三、“金华玉”的四大优势
  (一)色
  黄色在中国自古就代表着富贵和权利。而黄色的天然有机宝石品种又很少。目前,被市场上广泛认识和作为艺术品加工广泛采用的黄色系宝玉石大体就是以下几种:黄翡(硬玉类)、黄玉(软玉类)、黄玛瑙(玉髓类)、金华玉、黄龙玉(蜡石类)、田黄(寿山石类)、菜籽黄(松石类)、蜜蜡(琥珀类)、黄晶(石英类)、黄色蓝宝石(刚玉类)、黄碧玺(电气石类)、黄钻(金刚石类)等。其中类似钻石之类的透明的晶状彩色宝石因自身尺寸较小且价格昂贵,对加工艺术品的限制比较多。故而,黄色系宝玉石的品种实则可选择性不大,“金华黄”系的宝玉石不失为对宝玉石市场和艺术家选择颜色的一种补充。
  金华黄蜡石因其色彩高雅华丽,实质润泽细腻,蜡质感强,显示出油脂或树脂光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黄色外,“金华玉”以其特有的身姿和多彩的颜色迎来了交口称赞:黄黑灰褐紫粉……色泽之多,色系之风可谓美轮美奂,尤其是其油脂和蜡状压玻璃光泽的特性,给人以似透非透的感觉,十分符合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内敛、含蓄的思想内涵。
  (二)质
  黄蜡石的色和质是价值的决定因素,有人从质地和把玩的角度,根据透明程度和表面光洁油润程度把黄蜡石分为粗蜡、细蜡、晶蜡、胶蜡和冻蜡。其中冻蜡玉化程度最高,有玻璃似的“透”和像蜡一样的 “润”,质冻色黄,黄中透红,玉质光泽,既浮于表,又敛于内,细腻温润而且坚韧,实为上品。这类玉石级的黄蜡石民间过去多称为“婺州玉”。
  据了解,金华玉(金华黄蜡石)形成过程大致如下:含多金属硫化物的石英脉体,经解离、破碎成为个体岩石,因地质变动,滚入金丽衢盆地含酸性的土泥中,长期受酸性土壤和地热火山低温溶石的双重催化,特别是低温溶蚀,使其表面产生蜡状,又彩后流入古婺州一带江河中,经溪水冲刷、摩擦、各种矿物元素的长期渗蚀,千百年后形成达到“玉石级”黄蜡石,且均为河道中产出,为籽料石,其极品具有和田玉般的温润。
  金华玉(金华黄蜡石)其结构紧密,韧性强,硬度6.5~7.5摩尔(与翡翠相当),密度2.60~2.68g/cm3,折射率1.54~1.55,双折射0.009。金华玉在创作、加工过程中相比琥珀蜜蜡和松石类硬度太低,过于松软,容易出现 “崩刀现象”,金华玉的硬度适中是一种非常好表现的雕刻材质。
  金华玉对气候的适应性较有优势。同寿山、巴林、青田、昌化等石材相比,尤其是没有玉化老熟的福建寿山石一旦离开保养油,裸露在自然空气中,很容易失水开裂,风化现象风险较大。而金华玉因出产地的关系,稳定性较好,就算销往北方也不容易出现风化开裂现象。
  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金华玉具有很高的硬度,极好的韧性、油性、稳定性和丰富的颜色。
  (三)量
  目前,市场上蜡石类最高品质的一种宝玉石品种是“黄龙玉”。“黄龙玉”是继和田玉、蓝田玉、岫玉、南阳玉之后中国第五大玉种,主要产自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一直以来“黄龙玉”是被制作成为“高档珠宝饰品”的国产玉石。“黄龙玉”具备了名贵宝玉石的稀有特性,“黃龙玉”矿藏量远远低于我国名贵的和田玉及缅甸翡翠的储量(黄龙玉探明储量不到40万吨,可以利用的仅有5%左右,优质的料石更是稀少)。
  “金华玉”是最接近“黄龙玉”的宝玉石。两者说是姐妹石也不为过。黄龙玉和金华玉从矿物成分来划分,都属于黄蜡石。“金华玉”目前年常量数以万吨计,其存储量也大大高于“黄龙玉”。故“金华玉”目前作为“黄龙玉”最优的替代品,在市场上其量大的特点成一优势。
  (四)价
  “黄龙玉”在作为玉石开发之前,只作为观赏石被人收藏和买卖,被人称作“云南黄蜡石”。2004年初,市场上好的黄龙玉山料只要几元钱每千克,但当前已涨到几千元乃至数万元每千克,上好的籽料更是一料难求,价格处于快速持续增长中,其涨价速度之快,创下了玉石史上的奇迹。“金华玉”作为“黄龙玉”的姐妹石亦是最好的替代品,“金华玉”市场未来升值的空间不言而喻。
  世界上最贵的黄色系宝玉石应该非“田黄”莫属了。相传清初时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黄石。因此,田黄石一直盛名不衰,身价倍增,曾有古话“一两田黄一两金”,如今上一两重的田黄一无处寻,有价无市,“一两田黄十两金”都不夸张。“金华玉”因其色泽纯真,极品黄蜡石黄色正有与“田黄”相媲美,故民间又名“婺州硬田黄”。然而其价格却亲民得多,普通的卖一二百元,品质好的上千上万不等,达到玉石级别的极品黄蜡石可以卖到几十万元,业内人士估计金华黄蜡石的交易额已经突破5个亿。
  以上便是笔者近年来对“金华玉”文化的一点研究。
  作者简介:阮瑞(1992-),男,浙江金华,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历史、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蔡元培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是中国现代美育学的首创人。自1912年蔡元培邀请鲁迅来教育部工作起至1936年鲁迅逝世,他们共同交往了24个春秋。时间虽然不短,但双方的往来信件却不多。从鲁迅日记中我们能检索出他们各自寄出的书信只有十余封,原信保存下来的就更不多了。特别是蔡元培写给鲁迅的信件,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只有1934年7月4日这一封信,鲁迅生前一直珍藏着它。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又
【摘要】在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互溶互渗的今天,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之后,红色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然而,全面铺开、快速发展的背后,仍潜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革命纪念馆,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有关红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宣传和庄严定位工作的开展情况,反观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容易陷入的“四化”倾向的问题
【摘要】文章对苏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资源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苏南地区农耕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得出了苏南农耕文化遗产具有独具特色、不可或缺、内容多样、传承悠久等重大特点。通过调研发现苏南地区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常州青松共享农场为例,尝试探索苏南地区共享农场模式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农耕文化资源;苏南传统墟落;共享农场模式;保护
【摘要】《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笔者认为,巧妙的课堂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从而也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生机,到处沉浸在音乐花的海洋。本文从音乐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探索了以语言为基、以机智为本、以尺度为体、以多元为弦、以综合为源的五条有效策略,使学生在灵动的音乐课堂评价中体会音乐的独特魅力!  
【摘要】传统藏服作为西藏传统民俗文化重要内涵的表达方式,其在我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藏族传统服饰的历史发展情况、探索藏服创新途径、时尚藏服的价值意义三个方面浅析藏服时尚与传统的融合过程,希望可以给藏服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为特色民族服饰产业升级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西藏;民族服饰;创新途径;时尚价值;产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铁质刀剑、剪刀文物是中国古代铁质文物的重要种类,它们由于自身的功能性质,成为历史时期高水平铁器制造的反映。通过观察、研究现有实物,结合文献资料,可知古代铁质刀剑、剪刀制造工艺大致可分为渗碳锻打和铸造两种主要方式。汉代以后,随着古代冶铁技术的逐渐成熟,前者以百炼钢为代表,后者以铸铁脱碳钢、展性铸铁为代表。相比之下,百炼钢的渗碳和组织结构更为均匀,同时也耗费更多的人力和工时;铸铁件可以实现一定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关于华夏饮食文化的电视纪录片,采用大跨度的叙事模式,快节奏、陌生化的视听风格,打造出一部活色生香的视听美宴,音乐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观众融入电视画面,与电视画面、解说词的音画统一,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等三个方面,为观众留下独特的审美体验与广阔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背景音乐;作用  【中图分类号】J952 【
【摘要】“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在跨文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实物类媒介,对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基于产品设计视角,以徽州文化为例,开展文化视觉符号图式建构与产品设计开发研究,旨在探讨地域文化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传播策略,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对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价值体系,拓展文化对外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
【摘要】对外译介正是花山岩画走向国际视野的一个必然选择。通过对外译介,花山岩画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实现其多方面的价值。但是在左江花山岩画的对外译介过程中,花山岩画本身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和历史原因造成了对外译介的一些困难。针这些难点,应该打破传统单一的译介模态,采取多模态结合的译介形式,借助有影响力的现代传媒力量及谨慎采用翻译策略等对策,实现良好的交际效果,达到对外译介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摘要】南部傩戏至今已经有300余年的古老历史,主要以双峰乡胖土地村杜家班傩戏为主,广泛流传分布于大坪、大桥、升钟一带。傩戏又被称为端公戏、傩堂戏,是一种在民间祭祀仪式上吸收各地民间曲调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更是中国历史、原始戏剧以及民间宗教的综合结合体,它以独特的唱腔、多样化的音乐曲牌以及塑造不同人物性格特点深深受到广大老百姓的追捧与喜爱。同时,傩戏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嘉陵奇葩——川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