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变能力是当前地理教师面临的迫切任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由于当前地理课是非统考科目,地理课在部分人心目中就成了所谓的“豆芽课”,学校领导、老师不重视,学生不想学,地理课被取消、被随意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学习起来随意、懒散,甚至上地理课却做着其他学科的作业。因此,地理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激发学习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知识感兴趣,才会由“厌学”向“愿学”转变,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地理,为学生战胜学习地理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动力和能量。
如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 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图、地理模型图等,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 使学生一目了然, 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 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 让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项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做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 则采用化繁为简, 分解教学, 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 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 学生的手、口、脑并用, 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 达到学生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比如在《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的教学中,可安排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游览”全国著名景点、风景区。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另外,导入新课时由趣味游戏导入、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搞活了课堂气氛。
二、借助教学手段
有效地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当他们兴致勃勃、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之后,对地理课也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首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以及认真设计形象直观的地理略图进行教学,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乐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其次,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的形象、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使学生立体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借助投影,利用活动投影片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轻松得以突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展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地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凸出的泥沙沉积带的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水位线的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的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了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畫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搞好课内外结合
江泽民同志曾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让他们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让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等节目。学习《地图》这节知识后,可引导学生绘制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地图上的方向、图例、比例尺知识等都有了迁移和发展。学习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后,可带领学生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等。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认真设计直观教学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很强,许多地理知识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空洞,如果只是凭教师口讲,学生头脑中就无法想象,但设计一些直观形象的简易模型就易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地理这门课只使用教、练的老方法,势必让学生反感,影响教学质量,可利用其学科特点,并通过教师的技巧魅力,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地理这门学科能被学生真正所接受。教学时可以利用某些地理现象的特殊性,设置地理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分布不符合一般地理规律,而是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可以利用这一特殊与一般的矛盾设置地理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现象实质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知识感兴趣,才会由“厌学”向“愿学”转变,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地理,为学生战胜学习地理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动力和能量。
如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 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图、地理模型图等,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 使学生一目了然, 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 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 让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项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做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 则采用化繁为简, 分解教学, 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 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 学生的手、口、脑并用, 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 达到学生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比如在《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的教学中,可安排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游览”全国著名景点、风景区。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另外,导入新课时由趣味游戏导入、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搞活了课堂气氛。
二、借助教学手段
有效地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当他们兴致勃勃、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之后,对地理课也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首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以及认真设计形象直观的地理略图进行教学,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乐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其次,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的形象、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使学生立体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借助投影,利用活动投影片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轻松得以突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展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地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凸出的泥沙沉积带的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水位线的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的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了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畫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搞好课内外结合
江泽民同志曾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让他们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让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等节目。学习《地图》这节知识后,可引导学生绘制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地图上的方向、图例、比例尺知识等都有了迁移和发展。学习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后,可带领学生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等。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认真设计直观教学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很强,许多地理知识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空洞,如果只是凭教师口讲,学生头脑中就无法想象,但设计一些直观形象的简易模型就易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地理这门课只使用教、练的老方法,势必让学生反感,影响教学质量,可利用其学科特点,并通过教师的技巧魅力,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地理这门学科能被学生真正所接受。教学时可以利用某些地理现象的特殊性,设置地理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分布不符合一般地理规律,而是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可以利用这一特殊与一般的矛盾设置地理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现象实质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