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欧洲最早的华文报刊——19世纪60年代在伦敦出版的《飞龙报》算起,中文报刊在欧洲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而真正由华人创办的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法国,是1907年6月22日由巴黎新世纪书报局编印的《新世纪》周刊。本文主要着眼于21世纪以来的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格局,以此来探讨海外华文传媒在新世纪的发展态势与功能角色定位。
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华人移民的数量持续攀升,据2008年欧洲华人华侨社团联合会的调研结果,欧洲的华人华侨总人数已超过250万人,近年来的增长速度非常快。随着华人移民数量的增加、中国经济实力和国力的增强以及传播技术的革新,欧洲华文传媒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媒体继续发展。欧洲华文报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各国华文报刊众多,但因难以维持而停刊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对而言,英国和法国两国的中文报纸,不论是从发行周期、发行的辐射面还是影响力来说,都占据着相对重要的地位。2009年8月27日,由台湾联合报系创办了27年的《欧洲日报》称“因外在环境变化迅速,网路新闻媒体普及,影响纸本媒体之发行,而金融风暴之冲击,更造成广告之流失”,宣布自2009年8月31日起“永久性停刊”。至此,《欧洲日报》退出欧洲华文传媒市场。新世纪欧洲最大的华文日报,则由1983年创刊于法国的《欧洲时报》和1975年在英国出版的《星岛日报》两家占据。《欧洲时报》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始向全欧洲辐射,2011年12月,《欧洲时报》在伦敦发行英国版;2012年8月,《欧洲时报·中东欧版》在维也纳创刊;2013年9月,《欧洲时报》德国版开始发行。
第二,电视媒体进军欧洲。欧洲第一家华语卫星电视台是1993年开播的欧洲东方中文电视台,后于1999年被总部在香港的凤凰卫视收购。时代华人电视是欧洲第二家华语卫星电视台,1994年3月开播,1995年8月被TVB所属的电视广播国际公司收购部分控股权,更名为无线卫星欧洲台。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两家华语电视进一步蓬勃发展。无线卫星欧洲台于2003年11月被中国香港无线电视收购,每天24小时以广东话和普通话广播,播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中文国际频道、英文国际频道、西班牙语法语频道以及北京电视台、东方卫视、广东南方电视、浙江国际等。
第三,网络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发展,新世纪以来,欧洲华文传媒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特点。一是传统的华文报刊走上了“报网结合”之路,许多报社开办了新闻网站、涉足新型信息终端,例如,西班牙的《欧华报》,除了报社网站以外,还利用微博、微信、Facebook等渠道推送信息,发展新读者。同时,基于互联网的中文站点、中文论坛蓬勃发展,并逐渐从网站论坛发展成为综合信息网站的新兴媒体。例如曾经的法国留学生论坛“战斗在法国”2009年更名为“新欧洲”,网站将辐射面扩大到整个欧洲,从网络社区升级为一个综合网站。荷兰留学信息共享论坛“战斗在荷兰”2001年转型为面向荷兰华人的综合性交流服务平台荷乐网。而2006年4月在法国创建的华人街网站,则基于浙江温州籍华人在欧洲的乡缘网络迅速发展,陆续设立了意大利站点、西班牙站点、英国站点,网站也更名为欧洲华人网。
欧洲华文传媒功能解读
鼓励和组织华人移民参与政治。新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华人社会新一代的崛起,华文传媒一方面通过新闻及时报道华人移民参政议政的动态,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和组织华人社会与主流社会沟通的平台。2008年,在法国全国各地市镇选举中,华人陈文雄在当地华文报纸《欧洲时报》的25周年庆祝仪式上宣布自己要参选巴黎第13区的议员。《欧洲时报》刊文表示,“与往届大选相比,旅法华人和华裔选民对本届大选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同时对于华人参选给予了舆论支持和追踪报道,最终陈文雄当选为巴黎第13区历史上的首位华人区议员兼副区长。
从主流社会中争取话语权。作为华人移民母语传媒的华文媒体,是他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发出自己声音的重要平台。2010年,法国的电视台对于在法中餐业进行了有失公正的负面报道,法国亚洲餐饮同业联合会第一时间借助法国的华文报纸《欧洲时报》及其网络电视节目《欧时TV》表明立场,并向法国相关机构提出了抗议。
呼吁华人移民自省自律、提升形象。意大利的普拉托有很多浙江温州籍华人在这里做生意,华人人口占到该市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但当地居民认为华人企业普遍存在超时工作、偷税漏税等不规范竞争的现象,华人社区环境卫生问题严重,到处可见中文小广告和随地乱扔的垃圾等。意大利当地华文报纸一再对此进行报道,倡导华人移民自省自律。《欧联时报》指出:“为了整个华人群体的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去改变缺点,更要坚持用自律来应对指责。”
传播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华文传媒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为远离母国文化的华人移民提供了精神家园,同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欧洲时报社旗下的《欧洲联合周报》,设有“华文教育”专版,内容有汉字、中国成语、饶口令等,为欧洲华人后裔学习中华文化开辟了窗口。同时,《欧洲时报》还设有中文学校和自己的文化中心,经常组织活动传播中华文化。
欧洲华文传媒的未来走向和角色定位
媒体联合,协作共营,全球拓展。在欧洲的华文报业里,由法国欧洲时报社创建的报系发展模式,使得其传播足迹基本覆盖了整个欧洲;创建于1996年的德国法兰克福的《华商报》,有德国版、意大利版、捷克版、芬兰版、北欧版和英国版共6个版别;西班牙的《联合时报》与《葡华报》携手共建,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同时发行;匈牙利的《中华时报》发行两种版本:匈牙利版和国际版。以电视媒体为例,凤凰卫视立足于香港总部的资讯台在欧洲全部覆盖,其欧洲台则立足欧洲本土,服务欧洲华人;长城欧洲平台,以及来自北美的“麒麟卫视”,为中文电视节目的无国界传播建立了渠道。而互联网更是打破了国别的界限,让欧洲华人能够实时接收信息、实现即时交流。
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阵地。地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飞地”,是指归属某一国,但却地处另一国领土内的土地。文化研究则借用了这一术语,把一个文化区域内的文化形态相对封闭的地区较完整地保存着外来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形态这一现象称为“文化飞地”。唐人街,就曾一度被视作母国文化在海外的文化“飞地”。但是随着老移民对于欧洲社会的日益融入、新移民的日益增加和华人移民群体实力的增强,这种现象和认识在新世纪逐渐得到改变。华人移民聚居区日渐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例如英国的“伦敦华埠”,法国的“第13区”等华人移民聚居街区,都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凸现出其旅游、文化的资源与价值,并因其作为本土性的、具象的一种保留和延续,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多样性的一种实体再现。从这个角度对华文传媒进行观照,会发现华文传媒的发展和走向也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华文传媒不仅关注当地华人移民社会,也以全球化的视角关注天下华人;不仅报道华人移民居住国的新闻,也关注中国两岸三地的时事动态。华文传媒已经不能被看作是华人移民的“文化飞地”,而是华人移民与其自身族群、与当地主流社会以及与其祖国的沟通桥梁。这也就折射出了海外华文传媒的功能与角色定位:海外华文传媒,具有作为华文媒体人同样的责任与使命感,更有着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道德与文化传统,它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精髓的重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阵地。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华人移民的数量持续攀升,据2008年欧洲华人华侨社团联合会的调研结果,欧洲的华人华侨总人数已超过250万人,近年来的增长速度非常快。随着华人移民数量的增加、中国经济实力和国力的增强以及传播技术的革新,欧洲华文传媒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媒体继续发展。欧洲华文报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各国华文报刊众多,但因难以维持而停刊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对而言,英国和法国两国的中文报纸,不论是从发行周期、发行的辐射面还是影响力来说,都占据着相对重要的地位。2009年8月27日,由台湾联合报系创办了27年的《欧洲日报》称“因外在环境变化迅速,网路新闻媒体普及,影响纸本媒体之发行,而金融风暴之冲击,更造成广告之流失”,宣布自2009年8月31日起“永久性停刊”。至此,《欧洲日报》退出欧洲华文传媒市场。新世纪欧洲最大的华文日报,则由1983年创刊于法国的《欧洲时报》和1975年在英国出版的《星岛日报》两家占据。《欧洲时报》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始向全欧洲辐射,2011年12月,《欧洲时报》在伦敦发行英国版;2012年8月,《欧洲时报·中东欧版》在维也纳创刊;2013年9月,《欧洲时报》德国版开始发行。
第二,电视媒体进军欧洲。欧洲第一家华语卫星电视台是1993年开播的欧洲东方中文电视台,后于1999年被总部在香港的凤凰卫视收购。时代华人电视是欧洲第二家华语卫星电视台,1994年3月开播,1995年8月被TVB所属的电视广播国际公司收购部分控股权,更名为无线卫星欧洲台。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两家华语电视进一步蓬勃发展。无线卫星欧洲台于2003年11月被中国香港无线电视收购,每天24小时以广东话和普通话广播,播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中文国际频道、英文国际频道、西班牙语法语频道以及北京电视台、东方卫视、广东南方电视、浙江国际等。
第三,网络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发展,新世纪以来,欧洲华文传媒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特点。一是传统的华文报刊走上了“报网结合”之路,许多报社开办了新闻网站、涉足新型信息终端,例如,西班牙的《欧华报》,除了报社网站以外,还利用微博、微信、Facebook等渠道推送信息,发展新读者。同时,基于互联网的中文站点、中文论坛蓬勃发展,并逐渐从网站论坛发展成为综合信息网站的新兴媒体。例如曾经的法国留学生论坛“战斗在法国”2009年更名为“新欧洲”,网站将辐射面扩大到整个欧洲,从网络社区升级为一个综合网站。荷兰留学信息共享论坛“战斗在荷兰”2001年转型为面向荷兰华人的综合性交流服务平台荷乐网。而2006年4月在法国创建的华人街网站,则基于浙江温州籍华人在欧洲的乡缘网络迅速发展,陆续设立了意大利站点、西班牙站点、英国站点,网站也更名为欧洲华人网。
欧洲华文传媒功能解读
鼓励和组织华人移民参与政治。新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华人社会新一代的崛起,华文传媒一方面通过新闻及时报道华人移民参政议政的动态,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和组织华人社会与主流社会沟通的平台。2008年,在法国全国各地市镇选举中,华人陈文雄在当地华文报纸《欧洲时报》的25周年庆祝仪式上宣布自己要参选巴黎第13区的议员。《欧洲时报》刊文表示,“与往届大选相比,旅法华人和华裔选民对本届大选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同时对于华人参选给予了舆论支持和追踪报道,最终陈文雄当选为巴黎第13区历史上的首位华人区议员兼副区长。
从主流社会中争取话语权。作为华人移民母语传媒的华文媒体,是他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发出自己声音的重要平台。2010年,法国的电视台对于在法中餐业进行了有失公正的负面报道,法国亚洲餐饮同业联合会第一时间借助法国的华文报纸《欧洲时报》及其网络电视节目《欧时TV》表明立场,并向法国相关机构提出了抗议。
呼吁华人移民自省自律、提升形象。意大利的普拉托有很多浙江温州籍华人在这里做生意,华人人口占到该市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但当地居民认为华人企业普遍存在超时工作、偷税漏税等不规范竞争的现象,华人社区环境卫生问题严重,到处可见中文小广告和随地乱扔的垃圾等。意大利当地华文报纸一再对此进行报道,倡导华人移民自省自律。《欧联时报》指出:“为了整个华人群体的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去改变缺点,更要坚持用自律来应对指责。”
传播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华文传媒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为远离母国文化的华人移民提供了精神家园,同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欧洲时报社旗下的《欧洲联合周报》,设有“华文教育”专版,内容有汉字、中国成语、饶口令等,为欧洲华人后裔学习中华文化开辟了窗口。同时,《欧洲时报》还设有中文学校和自己的文化中心,经常组织活动传播中华文化。
欧洲华文传媒的未来走向和角色定位
媒体联合,协作共营,全球拓展。在欧洲的华文报业里,由法国欧洲时报社创建的报系发展模式,使得其传播足迹基本覆盖了整个欧洲;创建于1996年的德国法兰克福的《华商报》,有德国版、意大利版、捷克版、芬兰版、北欧版和英国版共6个版别;西班牙的《联合时报》与《葡华报》携手共建,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同时发行;匈牙利的《中华时报》发行两种版本:匈牙利版和国际版。以电视媒体为例,凤凰卫视立足于香港总部的资讯台在欧洲全部覆盖,其欧洲台则立足欧洲本土,服务欧洲华人;长城欧洲平台,以及来自北美的“麒麟卫视”,为中文电视节目的无国界传播建立了渠道。而互联网更是打破了国别的界限,让欧洲华人能够实时接收信息、实现即时交流。
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阵地。地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飞地”,是指归属某一国,但却地处另一国领土内的土地。文化研究则借用了这一术语,把一个文化区域内的文化形态相对封闭的地区较完整地保存着外来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形态这一现象称为“文化飞地”。唐人街,就曾一度被视作母国文化在海外的文化“飞地”。但是随着老移民对于欧洲社会的日益融入、新移民的日益增加和华人移民群体实力的增强,这种现象和认识在新世纪逐渐得到改变。华人移民聚居区日渐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例如英国的“伦敦华埠”,法国的“第13区”等华人移民聚居街区,都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凸现出其旅游、文化的资源与价值,并因其作为本土性的、具象的一种保留和延续,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多样性的一种实体再现。从这个角度对华文传媒进行观照,会发现华文传媒的发展和走向也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华文传媒不仅关注当地华人移民社会,也以全球化的视角关注天下华人;不仅报道华人移民居住国的新闻,也关注中国两岸三地的时事动态。华文传媒已经不能被看作是华人移民的“文化飞地”,而是华人移民与其自身族群、与当地主流社会以及与其祖国的沟通桥梁。这也就折射出了海外华文传媒的功能与角色定位:海外华文传媒,具有作为华文媒体人同样的责任与使命感,更有着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道德与文化传统,它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精髓的重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阵地。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