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生命更有尊严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月前,作家史铁生的逝世成为网上热点。这不只是因为他知名,还因为他为“离去”选择的方式:家人按照他的意愿,没有举行告别仪式,进行了遗体器官捐赠,他的遗体还将作为肥料滋养自然。就像他所说:“我愿意这样走,就像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面对“离去”,保持一份从容优雅,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正越来越被众人欣赏和接受。成千上万的网友悼念史铁生和自发留言就是一个证明。
  
  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在陕西插队时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0日下午,史铁生突发脑溢血,被送至离家不远的北京朝阳医院。晚上9点多,临床教授凌锋闻讯赶来,轻轻翻开史铁生的眼皮,发现瞳孔已经渐渐放大。于是,凌锋迅速联络,将史铁生转到宣武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这里有全北京最先进的急救设备)单间。作为有丰富颅脑外科急救经验的临床教授,她将预后告知了史夫人陈希米。没有太多的解释,陈希米告诉凌锋,放弃一切介入性的急救举措,她平静地签署了停止治疗的知情同意书。陈希米说,这不是她即兴的决定,而是史铁生生前郑重的预嘱。他们夫妇在一起的日子里,不止一次地讨论过死亡,安排如何应对死亡,处置遗体。
  根据我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的程序安排,凌锋联系了协调华北地区器官捐献的天津红十字会,陈希米郑重地签署了捐献肝脏和角膜的文件一“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她还说,轮椅生涯几十年,铁生很想知道他的脊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病变。
  那时,铁生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然而,他硬是坚持到天津红十字会取器官的大夫赶到,才舒缓地呼出最后一口气,让每一个捐献的脏器都处在血液正常灌注状态。凌锋大夫不由得感慨:铁生真坚强,真配合。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在安魂曲中向铁生鞠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然后虔诚地取出他捐献的器官,认真、细密地缝合好躯壳,整理好妆容。铁生的器官被火速送往天津,那里,接受移植手术的病友及手术团队正急切地等待着……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角膜在两个新的生命体中尽职地工作,他的生命依然在欢快地延续。
  史铁生一生创作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与地坛》、《我的丁一之旅》等作品。他多次在自己的小说、散文、诗歌、书信中表达对死亡的想法。他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多次表示,只要自己身上还有一件对别人有用的器官,那么当他最后离开现实世界时,就一定无保留、无条件捐赠他人。在一篇叫做《说生说死》的散文里,史铁生说:“史铁生仍不失为一份很好的肥料,可以让它去滋养林中的一棵树,或海里的一群鱼。”字里行间透着他乐天知命的态度。
  
  莫艾:死是生的归宿
  
  由史铁生的逝世我想到了我十分尊敬的老领导_原《光明日报》总编辑莫艾。
  莫艾,原名戴厚明,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一个小职员家庭。莫艾幼年时在家乡念过私塾和小学。16岁时在上海一家酒行做学徒。
  抗日战争时期,莫艾在《解放日报》,是活跃在延安的著名记者。他发现和报道了劳动模范吴满有的先进事迹,推动了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受到毛泽东主席三次接见。朱德总司令在延安文藝座谈会上称赞他写的报道“顶延安一年的公粮”。
  莫艾后来在新华社西北分社、天津分社、北京分社、云南分社、《光明日报》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
  莫艾在《光明日报》任总编辑的时段是1973年至1975年,只有短暂的3年,但他深入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热情培养年轻人,关心同志疾苦的高尚品德……在报社职工中有口皆碑。
  “莫艾是我一生中遇见的最好的领导。”报社里许多人都这样说。然而,对于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老领导,人们却没有机会在他逝世时跟他告个别。莫艾于2003年2月17日以86岁高龄悄然离去,没有举行追悼会,没有遗体告别仪式,甚至没有发讣告。
  我知道莫艾确切的离世时间是2011年2月,已经是他去世的8年之后了。我是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从一本叫做《记者莫艾》的书中看到有关他的信息的。
  在书的最后一页印有莫艾1988年12月24日立的遗嘱,展示了这位我国新闻战线老战士最后的情怀。遗嘱如下:
  人有生则有死。生和死都是客观法则。就人类来说,生是死的更新;就个人来说,死是生的归宿,更是对我的彻底解放。因此,我死之后,遗体即交医院解剖,供医学研究之用;剩余的无用部分,可和其他动物解剖后的遗骸一样,投入焚尸器内焚化肥田。我的家属应善体我意,毋作无益的世俗悲痛,更不要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也不要留骨灰,发讣告,写通知,更不要登报。亲友如来询问,可按我生前所写的通知填写死亡时间后邮复。我对我的儿孙家属寄以下希望……
  我相信,他们在离开人世的时候一定是平静和坦然的。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们都透彻、深^地思考过人的生死,这个思考贯彻在他们一生的行动中,贯彻在他们所有的作品里。他的思考不仅让他自己拥有生与死的尊严,同时也教会我们这些普通的人,如何有尊严地生,有尊严地死。
其他文献
我岳母今年97岁,她的养生之道非常简单而有个性:搓身。每天早中晚,她坚持做三次“搓身操”,完成一次“搓身操”,常常出一身透汗。  岳母做“搓身操”这个习惯已坚持了六十多年。她年轻时在生产队里务农,特别是夏天劳动过后,身上总是汗淋淋的。岳母爱干净,所以常用温水搓洗身体,去热解暑,消除疲劳。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并且演变成了“无水搓身”。  中年时,她每天搓一遍身,主要部分是胸、背和四肢。岳母感觉这种搓
期刊
“开心丸”是只白色的吉娃娃犬,我和老伴叫它“开心丸”。  开心丸是我远在外市的妹妹送来的。刚到我家时,我简直吓了一跳:妹妹两手托着一只肉乎乎的小狗。它也太小了,简直可以揣进口袋里。妹妹介绍说,这是一只吉娃娃犬,别看它小,可好玩呢,极适合老年人开心解闷。于是,我就把它养了下来。  开心丸确实名副其实。这小东西长相奇特而可乐:两只尖耳朵立着,像两柄小铲子一样;两只眼睛加上黑乎乎的嘴巴,活像三颗围棋的黑
期刊
这天,单位一位同事去医院,回来告诉我说:“在医院我看到你妻子了,正陪你家老太太看病呢……”见我有些愕然,同事又赶紧说,“听大姐说,你母亲没大问题,就是腰有点疼,拿了点药。你放心吧。”我听了又惭愧又骄傲,惭愧是母亲生病做儿子的居然不知道,骄傲是因为有这么懂事贤惠的好妻子。我想起了许多许多往事,我们兄妹几个忙工作,常是妻子照料父母日常生活;父母身体有什么不舒服,也常是妻子陪着去求医;随着一幕幕往事闪过
期刊
为全面做好系统内离退休人员工作,甘肃省地矿局党委决定用3至5年时间看望慰问居住在全国各地的离退休人员。今年3月底至4月中旬,离退休中心先往川渝地区,5月又分赴秦晋两省。  慰问组采用集中座谈和登门拜访的方式,详细介绍甘肃地矿局近年来的发展变化、经济形势及老干部工作情况,广泛征求老同志们的意见和要求,真诚邀请他们回老单位,走一走,看一看。尽管有的老同志居住比较偏僻,慰问组也千方百计争取登门看望。对生
期刊
拒“飞来横财” 七千万奖金全部捐出  今年7月份加拿大一对年过七旬的夫妇艾伦和维奥雷特把中彩票得来的11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462万元)全部捐了出去。中奖后,这对老夫妇没有选择挥霍,而是做了一回“散财老童子”,把钱分别捐给曾经帮助维奥雷特共抗癌症的家人、医院和慈善机构。在散尽巨奖之后,他们反倒一身轻松。维奥雷特对记者说:“这笔钱本不属于我们,将其捐出去也并不代表我们失去了什么。”    制造“
期刊
金秋的阳光,透过合欢树的枝叶,洒在阳台上。一对白头翁,在悠悠晃动的枝条上跳来跳去,不时欢快地鸣叫几声。  我沏上一壶沁人心脾的桂花茶,摊开刚收到的《新天地》杂志,不一会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和老伴都喜欢这本内容新颖丰富、图文并茂的杂志,觉得每个栏目都那么好看,每篇文章、每幅照片都耐人寻味。读到感动处,我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老伴呵呵笑着说:“我们品读,我们平和,我们不流泪。”我也被他逗笑了。  
期刊
我是个“骑车族”,每天都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骑来骑去,我发现:骑自行车不仅环保也可以健身。我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琢磨,“发明”了“六大骑车健身法”。通过实践我感觉到,骑车健身能预防大脑老化,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捷性;提高心肺功能,锻炼下肢肌力和增强全身耐力,我现在的身体越来越棒,连感冒都不找我!这“六大骑车健身法”是:  骑车按穴法。俗话说:人老脚先老。人的足底有很多穴位,骑车时,有意地用脚心来蹬脚踏板,
期刊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过:“我们目前所生活的时代,人们赋予它各种各样的名称……今天,请允许我再增加一个名称,即:长寿时代。”随着长寿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老龄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因此,社会上便也出现了许多有趣的老年服务项目。这些特色服务,为许许多多老年人晚年生活增添了乐趣和色彩。    老人街  在日本东京,有一条著名的老人街。走进街区不远,就可以看见一间供奉地藏王菩萨的寺庙——高岩寺。或许
期刊
朋友,不要为白发忧愁,  日出月落,  斗转星移,  该来的总要来,  該走的总会走。    朋友,不要为白发忧愁,  风风雨雨,  年年岁岁,  去掉的是稚嫩,  沉淀的是重厚。    朋友,不要为白发忧愁,  松柏苍劲,  晚霞嫣红,  挺立的是坚韧,  闪耀的是从容。    朋友,不要为白发忧愁,  天地恒古。  人生一瞬,  该去的让他去,  该留的让他留。
期刊
荒唐的“文革”岁月真的远去了。春节的日子里,子侄辈向我询问:“八个‘样板戏’是怎么一回事?”我突然发现,当年非但个个耳熟能详、而且可以大段唱出的“样板戏”,居然变得生疏了,许多情节已经模糊不清。  但是,对曾经经历过那段岁月、从“文革”阴影中走出来的不少中国人来说,“样板戏情结”却是挥之不去的。君不见,在各种各样的聚会联欢中,甚至在颇为正式的演出舞台上,“样板戏”的唱段还时有所闻。既然如此,就有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