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高效率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有充分的了解,课堂教学要以占绝大多数的中等生为主,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思考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最高的。本人认为,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考虑数学课程自身的特点,而且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整体已有的知识基础,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避免课堂上教与学的脱节。了解这年龄段学生的感兴趣的知识,并适当的引入课堂,穿插进教学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备课要从了解学生入手,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升的过程。教师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三、合理利用学具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数学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讲,会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压抑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需要,合理利用學具组织有趣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合理利用学具,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课改为主动的去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看、听、说等各种感官来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直观形象的焦距演示,来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的表象,并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教学知识的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把抽象的“数”和具体的“形”链接起来,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过程的形成。
总之,数学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合理利用学具寓教于乐,向学生展现数学的魅力,注重实践环节,课堂提问设计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高效率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有充分的了解,课堂教学要以占绝大多数的中等生为主,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思考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最高的。本人认为,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考虑数学课程自身的特点,而且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整体已有的知识基础,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避免课堂上教与学的脱节。了解这年龄段学生的感兴趣的知识,并适当的引入课堂,穿插进教学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备课要从了解学生入手,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升的过程。教师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三、合理利用学具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数学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讲,会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压抑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需要,合理利用學具组织有趣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合理利用学具,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课改为主动的去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看、听、说等各种感官来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直观形象的焦距演示,来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的表象,并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教学知识的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把抽象的“数”和具体的“形”链接起来,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过程的形成。
总之,数学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合理利用学具寓教于乐,向学生展现数学的魅力,注重实践环节,课堂提问设计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