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衣

来源 :祝你幸福·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_c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喜欢看妈妈晒霉。芦获编的席子当中,一件白底的印着细竹叶图案的褂子,母亲总要拎出来,说上一阵。无非是那年,和父亲订婚,在获港的街铺上怎样怎样遇到的。那年是哪一年呢?还在我出生之前。那应该是很老旧的衣服了,没见母亲穿上身,可也不见她扔,只留着,年年掏出来晒。也许,那件印了青葱竹叶的嫁衣,母亲是把它当青春一样来凭吊的吧,在外人不解的目光里,在自己的心里。
  我大妈家的女儿多,她的大女儿比我大四岁,却和我要好。她告诉我,她大姐定婆家了,婆家给买的衣服叫什么“的丝”来着,和的确良的关系大约就像现在的MP4和MP5。她说洗的时候放在搓板上滑得很,拿到水边捧槌也使不上劲,从水里拎上来都几乎不用拧。心里当时羡慕得很,只觉得那轻滑的“的丝”离自己还是很遥远的。
  开了眼界是在表哥订婚时,经过媒人两头周旋,订下衣服是十二套半。现在猜,大约是冬四套,夏四套,春秋再四套,至于半套则是图个吉利,意思是有“伴”了。在那个刚吃饱了饭的穷年月,这似乎奢侈得很,那些衣服是要从婚前穿到婚后的,甚至孩子十岁了还在穿。记得新衣服高高地叠放在大桌上,白底的“的丝”上印着粉红的花儿,一朵朵,不蔓不枝的样子,独生女似的,粉嫩而娇贵。大红缎面的袄,整齐的一排盘扣显出慎重和矜持。还有嫩黄的草绿的毛线绳,不知道那姑娘的纤指到时会在几根棒针上飞绕出怎样的花儿叶儿……
  如今,我那大堂姐腰已经粗过大号水桶了,穿过十:套半的我的表嫂,也已面有暮色。不知那些嫁衣还在否?
  我十几岁上初中时,常从村东赵家姐姐门后过。她不读书,在家帮着做饭洗衣,自然,衣服穿得寒酸得很,几乎常年是一件洗得发白的红褂子在水边晃。某日吃饭时,听大人们说她和村西头一位小伙子定亲了。然后常常在夏日的黄昏后,赵家姐姐穿一件及至膝下的白色连衣裙,像一朵带露的白梨花,纯洁而羞怯,低头从我家门后过,往材西去。我那时也刚学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句子,以为穿一身素洁的衣裙去会情郎,真是一件美好的事。于是隐约还有这样的惆怅:是继续勤奋读书做个丑小鸭,还是早早嫁人,穿漂亮衣服呢?好在这样的惆怅并未持续多久,静心一想,我还是更喜欢读书的。何况我慢慢知道,那些漂亮的嫁衣是可以看,可以叹,却不是那么轻易能穿的。穿了,姑娘变成媳妇,就意味着终生托付他人。
  上世纪90年代的小镇,每天中午的广播总是深情款款:穿亚细亚服装,走遍天下都大方。听得耳朵上的茧有八丈厚,于是选结婚礼服自然是要拜访县城那家叫做“亚细亚”的服装商场。终归年纪轻,胆子小,竟不敢张扬一回选件红色的,只选了一套骆驼黄的套装。当时想,一张“骆驼皮”,显得老成低调。更重要的是,结婚后还可以穿,生孩子后也可以穿。如今这张“骆驼皮”在家里也还留下了,可我从不晒它,只从这个墙角扔到那个墙角。
  嫁衣,该是一个女人青春里的盛宴。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如今,那些嫁衣都旧了,那些穿嫁衣的人呢——灵秀的和粗陋的?青春是如此短暂,仿佛是穿脱了一件嫁衣那么长的时间,让人难免生恨。也许我该学学我的妈妈,在阳光下从容地翻晒日子,在不穿嫁衣的庸常岁月里也不歇着。
  
  编辑 王琳
其他文献
10月28日是男性健康日。为什么不叫“健康日”,不叫“全民健康日”呢?因为男人,尤其是中年男人的健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我们一贯坚持男女平等,然而现实社会的实际是,男性承担了更多的养家糊口的责任。承担的责任多,男人的心理压力就大。人的大脑有了压力,它就会向下走,身体激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甚至是身体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本专题着重关注男人的心理健康,这是一个给女人看的专题。  因为,男人
期刊
11月1日下午2时30分,密大为我们举办毕业典礼。参加典礼的除了校方代表和任课教师外,还有当地许多华人同胞。临别之际,大家相聚,纷纷忙着合影留念,签字题词,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此时,在熟悉的人群中我看到了一个陌生的面孔。她头戴编织的灰色毛绒线帽,一身素雅的长毛衫,肩上搭着同样灰色的毛绒围巾,站在那儿望若我们优雅地微笑。她是谁?半年来我们与周围当地华人都很熟了,而与她却从未谋面。  当晚6
期刊
我们登记了。那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寓意是:天长地久,九九归一。  那个时代,结婚证就是两张红色的小纸片,没有双方的照片,上面还特意写上了一行字:布票多少尺、棉花票多少两已核发。计划经济时代,老百姓的吃穿都要凭票凭本限量供应,工资都不高。  我们收到的礼物,大多是暖水瓶、洗脸盆、枕头套之类的生活日用品。因为我盖房子倾尽了所有,还借了债,发妻决意要多为我和我们的新家买些东西。除了委托上海的亲友邮购了四
期刊
晚上,陪朋友聊天。朋友怀孕4个月了,丈夫是军人,常年不在身边。她最近工作上又不如意,心情郁闷,烦躁不安,只好跑到我这里倾吐烦恼。为了帮朋友排忧解闷,我像个心理分析师一样,耐心开导,细语安慰,把矛盾冲突一一分解,娓娓道来,还把从网上看来的笑话讲给她听。在我的劝慰下,朋友郁结的情绪一点点消散,脸上渐渐露出明朗的笑容。  父亲的电话就在这时候来了。他说:“我准备明天去城里,给你妈买某某胶囊。收音机里都讲
期刊
当他将一张纸条塞进我手里时,我一下蒙了。展开一看,上面写着:“晚上7点肯德基。”抬起头,他早已离去,再看看纸条,心跳得飞快。  从来没有收到过纸条,年少的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一切,只是忽然问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将纸条夹在书中,我在想,去还是不去?  那晚,我最终没有赴约。那张纸条折磨了我一个晚上,拿着它,想了很多,而想得最多的便是,他不是我喜欢的人。当时也不知道,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只是对他没有任
期刊
因为母亲早逝,家里的生活重担一直靠父亲支撑。我考上大学,父亲靠着给人打零工供我上学。每月父亲将辛苦攒下的皱巴巴的钞票寄给我的时候,都要忍受邮局服务员鄙夷的目光。然而,父亲总是毫不在意,总是乐呵呵地填单子,然后挺着胸脯乐呵呵地离开。有了我这个大学生女儿,父亲的骄傲总是无处不在。  转眼间,大学四年就匆匆走过。毕业后,我应聘到了我大学所在城市的一家律师事务所,成了一个出入写字楼的白领,从领第一个月的工
期刊
我一位朋友,一个疲惫的已婚男子,内疚地告诉我,自己可能真的是一个极端自私的男人。  他说,他的太太是个对他好得不能再好的女人,可是他就是对她有说不出的厌恶。  平日里,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一个人承揽下来的,不过,她在做任何家务的时候,也不会让他安静。  一会儿,她拿着他的衬衣过来说,你看看,这领子穿得这么黑,用了领洁净也不行,我用自己的手就这么搓,搓了这么久,最后还用了漂白剂才弄白了的。  
期刊
刘老大    刘东升的父亲刘老大是一个煤矿的矿工,每天下井之前,他都在腰里揣两个大馒头。  到了矿区,领了工牌,坐升降机。升降机走起来有时快点儿,有时慢点儿,有时走不耐烦了还一颠一颠地发出“咔、咔”的响声,刘老大就会摸摸腰。工友们都知道那地方拴着俩馒头。  在湿热的、鬼火般灯光、几百米深的井下作业段,矿工们用手镐或用风镐打钻,取煤。刘老大有时会停下手里的活,摸摸腰间的那俩馒头。  刘老大每次回到家
期刊
春节的时候,全家人在一起翻看老照片。看着几十年前我同父母、兄弟姐妹的合影照,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往事。  我是17岁那年夏天,也就是1966年7月份,离开河南襄城老家的亲人,同许昌地区的147位支边青年一起,奔赴西藏高原支援边疆建设的。我走后,父母在家真是操碎了心。  1968年中秋,我进藏支边的第三个中秋,远在几千里外家乡的父母听说我可能回家休假,就把中秋节买来的月饼留下了一块,等我回来吃。  那
期刊
从我记事起,母亲就喜欢养鸡。  小的时候,农村的人们能够填饱肚子已是十分勉强了,更别说养鸡,可母亲总是宁愿自己少吃一口,也要省一点点粮食喂养小鸡。她指望这些小鸡长大后下蛋换一点零钱,以便打点油换点盐什么的,用来补贴家用。  印象中的院子里总有三五只鸡转悠着。它们好像老是吃不饱的样子,毛色既不光滑,亦不鲜亮,叽叽喳喳不满地乱叫着。偶尔在墙角边发现了一条雨后的蚯蚓,就会引发一场争夺大战,最终得胜的那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