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喜欢看妈妈晒霉。芦获编的席子当中,一件白底的印着细竹叶图案的褂子,母亲总要拎出来,说上一阵。无非是那年,和父亲订婚,在获港的街铺上怎样怎样遇到的。那年是哪一年呢?还在我出生之前。那应该是很老旧的衣服了,没见母亲穿上身,可也不见她扔,只留着,年年掏出来晒。也许,那件印了青葱竹叶的嫁衣,母亲是把它当青春一样来凭吊的吧,在外人不解的目光里,在自己的心里。
我大妈家的女儿多,她的大女儿比我大四岁,却和我要好。她告诉我,她大姐定婆家了,婆家给买的衣服叫什么“的丝”来着,和的确良的关系大约就像现在的MP4和MP5。她说洗的时候放在搓板上滑得很,拿到水边捧槌也使不上劲,从水里拎上来都几乎不用拧。心里当时羡慕得很,只觉得那轻滑的“的丝”离自己还是很遥远的。
开了眼界是在表哥订婚时,经过媒人两头周旋,订下衣服是十二套半。现在猜,大约是冬四套,夏四套,春秋再四套,至于半套则是图个吉利,意思是有“伴”了。在那个刚吃饱了饭的穷年月,这似乎奢侈得很,那些衣服是要从婚前穿到婚后的,甚至孩子十岁了还在穿。记得新衣服高高地叠放在大桌上,白底的“的丝”上印着粉红的花儿,一朵朵,不蔓不枝的样子,独生女似的,粉嫩而娇贵。大红缎面的袄,整齐的一排盘扣显出慎重和矜持。还有嫩黄的草绿的毛线绳,不知道那姑娘的纤指到时会在几根棒针上飞绕出怎样的花儿叶儿……
如今,我那大堂姐腰已经粗过大号水桶了,穿过十:套半的我的表嫂,也已面有暮色。不知那些嫁衣还在否?
我十几岁上初中时,常从村东赵家姐姐门后过。她不读书,在家帮着做饭洗衣,自然,衣服穿得寒酸得很,几乎常年是一件洗得发白的红褂子在水边晃。某日吃饭时,听大人们说她和村西头一位小伙子定亲了。然后常常在夏日的黄昏后,赵家姐姐穿一件及至膝下的白色连衣裙,像一朵带露的白梨花,纯洁而羞怯,低头从我家门后过,往材西去。我那时也刚学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句子,以为穿一身素洁的衣裙去会情郎,真是一件美好的事。于是隐约还有这样的惆怅:是继续勤奋读书做个丑小鸭,还是早早嫁人,穿漂亮衣服呢?好在这样的惆怅并未持续多久,静心一想,我还是更喜欢读书的。何况我慢慢知道,那些漂亮的嫁衣是可以看,可以叹,却不是那么轻易能穿的。穿了,姑娘变成媳妇,就意味着终生托付他人。
上世纪90年代的小镇,每天中午的广播总是深情款款:穿亚细亚服装,走遍天下都大方。听得耳朵上的茧有八丈厚,于是选结婚礼服自然是要拜访县城那家叫做“亚细亚”的服装商场。终归年纪轻,胆子小,竟不敢张扬一回选件红色的,只选了一套骆驼黄的套装。当时想,一张“骆驼皮”,显得老成低调。更重要的是,结婚后还可以穿,生孩子后也可以穿。如今这张“骆驼皮”在家里也还留下了,可我从不晒它,只从这个墙角扔到那个墙角。
嫁衣,该是一个女人青春里的盛宴。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如今,那些嫁衣都旧了,那些穿嫁衣的人呢——灵秀的和粗陋的?青春是如此短暂,仿佛是穿脱了一件嫁衣那么长的时间,让人难免生恨。也许我该学学我的妈妈,在阳光下从容地翻晒日子,在不穿嫁衣的庸常岁月里也不歇着。
编辑 王琳
我大妈家的女儿多,她的大女儿比我大四岁,却和我要好。她告诉我,她大姐定婆家了,婆家给买的衣服叫什么“的丝”来着,和的确良的关系大约就像现在的MP4和MP5。她说洗的时候放在搓板上滑得很,拿到水边捧槌也使不上劲,从水里拎上来都几乎不用拧。心里当时羡慕得很,只觉得那轻滑的“的丝”离自己还是很遥远的。
开了眼界是在表哥订婚时,经过媒人两头周旋,订下衣服是十二套半。现在猜,大约是冬四套,夏四套,春秋再四套,至于半套则是图个吉利,意思是有“伴”了。在那个刚吃饱了饭的穷年月,这似乎奢侈得很,那些衣服是要从婚前穿到婚后的,甚至孩子十岁了还在穿。记得新衣服高高地叠放在大桌上,白底的“的丝”上印着粉红的花儿,一朵朵,不蔓不枝的样子,独生女似的,粉嫩而娇贵。大红缎面的袄,整齐的一排盘扣显出慎重和矜持。还有嫩黄的草绿的毛线绳,不知道那姑娘的纤指到时会在几根棒针上飞绕出怎样的花儿叶儿……
如今,我那大堂姐腰已经粗过大号水桶了,穿过十:套半的我的表嫂,也已面有暮色。不知那些嫁衣还在否?
我十几岁上初中时,常从村东赵家姐姐门后过。她不读书,在家帮着做饭洗衣,自然,衣服穿得寒酸得很,几乎常年是一件洗得发白的红褂子在水边晃。某日吃饭时,听大人们说她和村西头一位小伙子定亲了。然后常常在夏日的黄昏后,赵家姐姐穿一件及至膝下的白色连衣裙,像一朵带露的白梨花,纯洁而羞怯,低头从我家门后过,往材西去。我那时也刚学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句子,以为穿一身素洁的衣裙去会情郎,真是一件美好的事。于是隐约还有这样的惆怅:是继续勤奋读书做个丑小鸭,还是早早嫁人,穿漂亮衣服呢?好在这样的惆怅并未持续多久,静心一想,我还是更喜欢读书的。何况我慢慢知道,那些漂亮的嫁衣是可以看,可以叹,却不是那么轻易能穿的。穿了,姑娘变成媳妇,就意味着终生托付他人。
上世纪90年代的小镇,每天中午的广播总是深情款款:穿亚细亚服装,走遍天下都大方。听得耳朵上的茧有八丈厚,于是选结婚礼服自然是要拜访县城那家叫做“亚细亚”的服装商场。终归年纪轻,胆子小,竟不敢张扬一回选件红色的,只选了一套骆驼黄的套装。当时想,一张“骆驼皮”,显得老成低调。更重要的是,结婚后还可以穿,生孩子后也可以穿。如今这张“骆驼皮”在家里也还留下了,可我从不晒它,只从这个墙角扔到那个墙角。
嫁衣,该是一个女人青春里的盛宴。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如今,那些嫁衣都旧了,那些穿嫁衣的人呢——灵秀的和粗陋的?青春是如此短暂,仿佛是穿脱了一件嫁衣那么长的时间,让人难免生恨。也许我该学学我的妈妈,在阳光下从容地翻晒日子,在不穿嫁衣的庸常岁月里也不歇着。
编辑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