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知识涉及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三个层面,由此构成语文教学的层次性。其中意义领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成为深度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同一文本的人文性可能呈现多向性。因此,开展小学语文深度教学需要审视价值取向,运用主流社会思想引领学生成长。
关键词:深度教学;价值取向;文化冲突
深度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针对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知识的符号表征,忽视人的思维和情感培养的现状提出的,其内涵为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知识符号表征,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的丰富内涵,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就小学语文而言,深度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超越知识符号层面,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过程。在小学语文深度教学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同一文本的人文性可能呈现多向性,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常见的价值冲突
(一)思想观念冲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自然之道》一文描述了游客与向导面临“嘲鸫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这一情景的不同态度。游客很焦急,“你得想想办法啊!”“不能见死不救”;向导却若无其事,“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里表现出人文与自然的思想冲突。对此,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其切入点可以选择在“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二)情感道德冲突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诚实与信任》一文叙述了一个情节:一天深夜,我不小心撞坏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主动将姓名、电话写在字条上,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这里隐含了担当与逃避的道德冲突。对此,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学生诚实担当的道德行为,其切入点可以选择在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三)善恶人性冲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描述了激烈而残酷的战争场面,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表现出正义与邪恶的人性冲突。对此,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弘扬八路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其切入点可以选择在“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四)东西方文化冲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一文讲述了“父亲”的人生观。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文本渗透了“内省自求”的东方传统美德与“张扬个性”的西方文化冲突。对此,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内省自求、谦虚谨慎的思想品德,其切入点可以选择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真善美关系冲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讲述了一个老教授“善意的谎言”让“我”找回自信,不断成长的故事。文本渗透了真与善的关系冲突。对此,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善为仁爱之本,其切入点可以选择在“老人叫住我,说: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六)认知视野冲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长城》一文描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可能产生认知视野冲突。如果从“智慧”着眼,可以通过“世界遗产”这扇窗口,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如果从“血汗”着眼,则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统治者的残暴,比如让学生拓展阅读《孟姜女哭长城》。本文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其切入點可以选择在“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小学语文深度教学产生价值冲突的主要原因
(一)语文的学科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语文学科而言,“以文载道”是写作的基本思想,“以文化人”是阅读的思维方式。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思想观念。由于作者、编者和教者在认知视角、文化背景和自身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文章撰写、教材编排和课文解读三者之间出现价值取向的冲突在所难免。比如《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北师大版排在第九册,沪教版排在第十册,人教版排在第十一册,西师大版排在第十二册,可见编者的意图各有不同,教学也因此各有侧重。
(二)多元的价值观念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正步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无论是个体价值观,还是群体价值观,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种多元化态势的出现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政治运行重心由集中向民主转移、社会整合由组织向个人变迁、文化建设从封闭向开放嬗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处于转型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可能因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导致与现存的其他价值观之间产生冲突。
三、小学语文深度教学防范价值冲突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
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出现价值冲突在所难免。其实,有价值冲突并非坏事,在教育活动中,“两难选择”历来是品德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只是在学生做两难选择的时候,需要教师承担起识别、辨析、引领的责任,才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有价值取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引导力。而这些能力的取得,必须以教师的思想境界为基础。常言道: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因此,只有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才能有效防范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价值冲突。 怎样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呢?其方法:一是鼓励教师终身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觉悟。让教师正确认识教育职业的特性和自己肩负的责任,自觉加强政治思想、国家意识、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修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二是引导教师开展深度思维训练,养成从现象到本质至观念的思维习惯。正如康德所言,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从那里进到概念,而以理念结束。比如《自然之道》一文,就可以运用以上方法启迪教师从现象层面的嘲鸫叼幼龟,到本质层面的自然法则(强肉弱食,适者生存),至观念层面的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以此培养教师思维的深刻性。三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师主题研修,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其研修模式如图所示。
该模式注重“学、术、行、思”四者的有机统一,强调研修课程与主讲教师的内在关联,通过资深学者讲学、教研专家讲术、一线名师讲行、参训者教学反思,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行为与参训者内心体验的和谐共生,从而促进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比如《落花生》一文,涉及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与差异,需要教师正确领会和把握。可以开展主题研修,从中西方哲学思想、文化特征、行为方式等多层面设置课程,让参训者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及演变历程,从而提高对中西方文化的认知水平。只有当教师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在价值取向上把握住方向,运用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去影响和塑造儿童。比如对《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解读,只有引导学生了解抗战历程,认识战争性质,才能更好地领会八路军战士的英勇和顽强,防止对战场中血腥和屠杀的误读,克服盲目的自由思想和现代精神追求。
(二)拓展教师的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不仅受制于教师的思想境界,还受制于教师的文化素养。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其文化素養是指教师所掌握的自然学科知识和哲学、历史、艺术等社会学科知识的程度。教师丰富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找到思想根源,减少意义分歧。如果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够,其认知就会停留于现象层面。比如对《自然之道》一文的解读,如果没有生物进化论的思想及其相应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难以理解适者生存的自然之“道”,更难以理解“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的矛盾心态。如果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够,缺乏对文化多元性的了解,就会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比如对《落花生》一文的解读就需要教师了解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对《唯一的听众》一文的解读就需要教师领会真善美的内涵与关联。教师只有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三)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不仅是“知”者,更应是“智”者,不仅要知识渊博,更应该充满智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和教育契机的把握。比如对《长城》一文的解读,是从“智慧”入手,还是从“血汗”入手,直接影响思维拓展的方向。因此,预防和克服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价值冲突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郭元样.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2]陈晓辉.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3(2).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44.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深度教学;价值取向;文化冲突
深度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针对传统教学过于关注知识的符号表征,忽视人的思维和情感培养的现状提出的,其内涵为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知识符号表征,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的丰富内涵,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就小学语文而言,深度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超越知识符号层面,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过程。在小学语文深度教学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同一文本的人文性可能呈现多向性,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常见的价值冲突
(一)思想观念冲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自然之道》一文描述了游客与向导面临“嘲鸫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这一情景的不同态度。游客很焦急,“你得想想办法啊!”“不能见死不救”;向导却若无其事,“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里表现出人文与自然的思想冲突。对此,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其切入点可以选择在“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二)情感道德冲突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诚实与信任》一文叙述了一个情节:一天深夜,我不小心撞坏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主动将姓名、电话写在字条上,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这里隐含了担当与逃避的道德冲突。对此,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学生诚实担当的道德行为,其切入点可以选择在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三)善恶人性冲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描述了激烈而残酷的战争场面,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表现出正义与邪恶的人性冲突。对此,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弘扬八路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其切入点可以选择在“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四)东西方文化冲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一文讲述了“父亲”的人生观。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文本渗透了“内省自求”的东方传统美德与“张扬个性”的西方文化冲突。对此,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内省自求、谦虚谨慎的思想品德,其切入点可以选择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真善美关系冲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讲述了一个老教授“善意的谎言”让“我”找回自信,不断成长的故事。文本渗透了真与善的关系冲突。对此,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善为仁爱之本,其切入点可以选择在“老人叫住我,说: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六)认知视野冲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长城》一文描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可能产生认知视野冲突。如果从“智慧”着眼,可以通过“世界遗产”这扇窗口,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如果从“血汗”着眼,则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统治者的残暴,比如让学生拓展阅读《孟姜女哭长城》。本文深度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其切入點可以选择在“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小学语文深度教学产生价值冲突的主要原因
(一)语文的学科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语文学科而言,“以文载道”是写作的基本思想,“以文化人”是阅读的思维方式。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思想观念。由于作者、编者和教者在认知视角、文化背景和自身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文章撰写、教材编排和课文解读三者之间出现价值取向的冲突在所难免。比如《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北师大版排在第九册,沪教版排在第十册,人教版排在第十一册,西师大版排在第十二册,可见编者的意图各有不同,教学也因此各有侧重。
(二)多元的价值观念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正步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无论是个体价值观,还是群体价值观,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种多元化态势的出现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政治运行重心由集中向民主转移、社会整合由组织向个人变迁、文化建设从封闭向开放嬗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处于转型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可能因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导致与现存的其他价值观之间产生冲突。
三、小学语文深度教学防范价值冲突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
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出现价值冲突在所难免。其实,有价值冲突并非坏事,在教育活动中,“两难选择”历来是品德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只是在学生做两难选择的时候,需要教师承担起识别、辨析、引领的责任,才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有价值取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引导力。而这些能力的取得,必须以教师的思想境界为基础。常言道: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因此,只有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才能有效防范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价值冲突。 怎样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呢?其方法:一是鼓励教师终身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觉悟。让教师正确认识教育职业的特性和自己肩负的责任,自觉加强政治思想、国家意识、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修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二是引导教师开展深度思维训练,养成从现象到本质至观念的思维习惯。正如康德所言,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从那里进到概念,而以理念结束。比如《自然之道》一文,就可以运用以上方法启迪教师从现象层面的嘲鸫叼幼龟,到本质层面的自然法则(强肉弱食,适者生存),至观念层面的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以此培养教师思维的深刻性。三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师主题研修,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其研修模式如图所示。
该模式注重“学、术、行、思”四者的有机统一,强调研修课程与主讲教师的内在关联,通过资深学者讲学、教研专家讲术、一线名师讲行、参训者教学反思,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行为与参训者内心体验的和谐共生,从而促进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比如《落花生》一文,涉及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与差异,需要教师正确领会和把握。可以开展主题研修,从中西方哲学思想、文化特征、行为方式等多层面设置课程,让参训者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及演变历程,从而提高对中西方文化的认知水平。只有当教师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在价值取向上把握住方向,运用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去影响和塑造儿童。比如对《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解读,只有引导学生了解抗战历程,认识战争性质,才能更好地领会八路军战士的英勇和顽强,防止对战场中血腥和屠杀的误读,克服盲目的自由思想和现代精神追求。
(二)拓展教师的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不仅受制于教师的思想境界,还受制于教师的文化素养。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其文化素養是指教师所掌握的自然学科知识和哲学、历史、艺术等社会学科知识的程度。教师丰富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找到思想根源,减少意义分歧。如果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够,其认知就会停留于现象层面。比如对《自然之道》一文的解读,如果没有生物进化论的思想及其相应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难以理解适者生存的自然之“道”,更难以理解“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的矛盾心态。如果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够,缺乏对文化多元性的了解,就会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比如对《落花生》一文的解读就需要教师了解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对《唯一的听众》一文的解读就需要教师领会真善美的内涵与关联。教师只有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三)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不仅是“知”者,更应是“智”者,不仅要知识渊博,更应该充满智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和教育契机的把握。比如对《长城》一文的解读,是从“智慧”入手,还是从“血汗”入手,直接影响思维拓展的方向。因此,预防和克服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价值冲突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郭元样.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2]陈晓辉.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3(2).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4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