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地一学校营建书香校园,校长在教学楼的楼道、大厅置了一些开放式书架,把长期锁在图书室里的书搬了出来,让学生们有时间就翻翻、读读。结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对此大加指责,认为不应该把书搬出来,并质问校长:这些书弄烂了怎么办?搞丢了谁负责?
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汤勇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分享的一个故事。笔者读到时,既觉讽刺,又感悲愤。不由想起一校长对当下教育的评价——“套路多于思路”。仔细一想,可不是如此?
“老套”“经验主义”一直在侵蚀我们的教育,近年来,这种现象尤其突出。不仅教育管理画地而趋,课堂教学也多照本宣科。此前,就有网友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上小学的妹妹写的作文,其中有“月光浇在碎石路上”“我醒了,而时间还睡着”等充满灵性的文字。结果,老师阅后却让其妹妹重写,理由是“不切实际,胡言乱语”。这让笔者想起了缪可馨事件中教师“传递正能量”的作文批语,真可谓“异曲同工”,直令人悲从中来。
多年来,钱学森先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追问一直是中国教育挥之不去的阴霾,拔尖创新人才的匮乏也始终是中国人心中的隐痛。而这一切,与“套路化”的教育不无关系。
纵观我们的教育,因循守旧的想法和做法随处可见:课堂教学缺乏思考,书本有什么就教什么,既不主动去挖掘教材背后的知识体系,也懒于考虑内容背后的逻辑关系;教育管理抱令守律,将前人的做法、死板的规则奉为圭臬,不知变通,不求突破;校园文化千篇一律,一阵风式地追着某些理念和模式跑,“特色化”成为一句空话……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怎能寄望这样呆板、僵化的教育,能培养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孩子?又怎能指望那些禁锢在“套子”里的教育人,能培养出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学生?
教育亟须走出“套路”,开启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
不可否认,“套路”背后,的确隐匿着一些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教师,但我相信,更多教育人其实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只不过需要一些“乘风破浪”的契机。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了电影《死亡诗社》里那个高喊着“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的基汀老师。在坚持传统与纪律的贵族学校里,他以一己之力抗衡保守、陈腐、呆板的教育方式,以诗歌为媒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虽然最后被迫离开了学校,却将自由、独立的种子种在了学生心中。时隔多年,那句Oh,captain!My captain!依然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我们如今的教育,正如电影中的威尔顿贵族学校,存在一些沉闷、压抑、亟待改变的地方。可喜的是,社会上也涌现了一群如基汀老师一般勇于探索和突破的教育人。例如贵州省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前往大山里创办“未来学校”,探索乡村教育的新模式;又如“新生代语文教育领军人”郭初阳,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生态,“为语文教学重新立法”,致力培养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现代公民;再如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湖南省中方县的教育者,面对现实条件的掣肘,启动了一场全方位的“县管校聘”改革,让我们看到了县域教育突围的决心与力量……
诚然,就现阶段而言,教育创新与变革还只是发生在少部分地区和少部分人之中,但星星之火已燃,燎原之日岂远?只要有更多“死不改悔的理想主义者”,有更多抱持“虽千万人吾往矣”信念的教育人,我们的教育就会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政府、社会、学校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教育環境,唯有如此,创新的活力才能奔涌,教育才能早一日走出“套路”。
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汤勇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分享的一个故事。笔者读到时,既觉讽刺,又感悲愤。不由想起一校长对当下教育的评价——“套路多于思路”。仔细一想,可不是如此?
“老套”“经验主义”一直在侵蚀我们的教育,近年来,这种现象尤其突出。不仅教育管理画地而趋,课堂教学也多照本宣科。此前,就有网友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上小学的妹妹写的作文,其中有“月光浇在碎石路上”“我醒了,而时间还睡着”等充满灵性的文字。结果,老师阅后却让其妹妹重写,理由是“不切实际,胡言乱语”。这让笔者想起了缪可馨事件中教师“传递正能量”的作文批语,真可谓“异曲同工”,直令人悲从中来。
多年来,钱学森先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追问一直是中国教育挥之不去的阴霾,拔尖创新人才的匮乏也始终是中国人心中的隐痛。而这一切,与“套路化”的教育不无关系。
纵观我们的教育,因循守旧的想法和做法随处可见:课堂教学缺乏思考,书本有什么就教什么,既不主动去挖掘教材背后的知识体系,也懒于考虑内容背后的逻辑关系;教育管理抱令守律,将前人的做法、死板的规则奉为圭臬,不知变通,不求突破;校园文化千篇一律,一阵风式地追着某些理念和模式跑,“特色化”成为一句空话……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怎能寄望这样呆板、僵化的教育,能培养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孩子?又怎能指望那些禁锢在“套子”里的教育人,能培养出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学生?
教育亟须走出“套路”,开启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
不可否认,“套路”背后,的确隐匿着一些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教师,但我相信,更多教育人其实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只不过需要一些“乘风破浪”的契机。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了电影《死亡诗社》里那个高喊着“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的基汀老师。在坚持传统与纪律的贵族学校里,他以一己之力抗衡保守、陈腐、呆板的教育方式,以诗歌为媒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虽然最后被迫离开了学校,却将自由、独立的种子种在了学生心中。时隔多年,那句Oh,captain!My captain!依然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我们如今的教育,正如电影中的威尔顿贵族学校,存在一些沉闷、压抑、亟待改变的地方。可喜的是,社会上也涌现了一群如基汀老师一般勇于探索和突破的教育人。例如贵州省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前往大山里创办“未来学校”,探索乡村教育的新模式;又如“新生代语文教育领军人”郭初阳,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生态,“为语文教学重新立法”,致力培养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现代公民;再如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湖南省中方县的教育者,面对现实条件的掣肘,启动了一场全方位的“县管校聘”改革,让我们看到了县域教育突围的决心与力量……
诚然,就现阶段而言,教育创新与变革还只是发生在少部分地区和少部分人之中,但星星之火已燃,燎原之日岂远?只要有更多“死不改悔的理想主义者”,有更多抱持“虽千万人吾往矣”信念的教育人,我们的教育就会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政府、社会、学校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教育環境,唯有如此,创新的活力才能奔涌,教育才能早一日走出“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