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5日举办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台湾鸿海集团遭受了“亚洲迄今少见的由投资者发起的大规模干预”(英国《金融时报》报道)。
《金融时报》在这次大会前就透露,鸿海将经受全球机构投资者的质问。他们想要知道,这家公司接下来的商业模式会有怎样的改变。而这也是鸿海创始人及董事长郭台铭正面对的难题,他在2012年已经启动了公司的转型计划。
在中国内地,鸿海更被人熟知的名字是富士康。这家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上举足轻重的公司,2013年营收约合人民币8193亿元,其中净利润约221亿元。但营收同比增幅仅1.25%,远低于之前设定的15%的目标。
更大隐忧来自对苹果公司的依赖,尤其是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以后。那一年,苹果相关业务占鸿海营收比例仅为17%,但7年后,其份额已上升到近一半。但苹果对供应商的苛刻,使鸿海的营收自2007年以来虽增加了一倍有余,净利润仅有40%左右的提升。
对于外界习惯于将鸿海业绩与苹果订单和销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况,鸿海早有察觉,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分散风险的需要,其转型愿望日趋迫切。
2011年,台湾一家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和硕成为了iPhone的次要制造商,并从2012年开始生产iPad mini,之后又频频传出其他台湾代工厂商入选的传言。虽然鸿海目前仍是苹果的最大代工者,但郭台铭最近已多次公开表示,劳动密集型的代工业务,已不足以维持公司的增长需求。其提出的未来10年鸿海营收规模要从4兆新台币增长到10兆(约2万亿元人民币),也迫使他需要尽快找到代工之外的高利润业务。
鸿海已承接了小米、华为以及亚马逊手机Fire Phone的订单,它还计划在印度及印尼与分销商一起设计与营销一直由鸿海装配的黑莓手机—此举也被解读为鸿海向价值链上游迈出的最大一步。
事实上,鸿海已推出名为Coverbank的自主品牌手机配件以及名为Candyard的蓝牙耳机。但或许是为了避免与客户产生竞争关系,它曾多次否认有制造自有品牌手机的意图。然而,无论是此前与夏普合作的“睿侠”电视机,还是最近与美国公司富可视联合推出“富可视”手机,都是采用了权益各半的合资公司模式。
同时,鸿海也开始将专利作为提高收入的一种方式。去年,它就向Google出售了一些头戴式显示器技术专利。根据专利咨询公司Envision IP的统计,鸿海2013年已跻身于美国专利所有者榜单的前20名之列。
鸿海的其他尝试还包括:从今年年初开始,向特斯拉电动车提供车用面板,并很可能未来为其组装;继去年10月取得台湾运营4G频段的牌照后,今年5月又获得了台湾第四大移动运营商亚太电信14.99%的股权;推出了名为“Kick2real”的线上孵化平台。
在此次股东说明书里,郭台铭表示,“往日的硬件品牌战,将转变为生态系统战”。他将鸿海未来战略总结为“八屏一网一云”,聚焦于工作、教育、娱乐、社交/家庭、安全、健康、电商、环保汽车8个领域。但他也承认,公司的某些新创意可能失败。
比如今年5月,鸿海就抛售了其子公司持有的赛博数码公司48%的股权,这也意味着其进军中国内地3C渠道市场的计划破产。
如此广泛的各种尝试或许正说明,鸿海还并未找到转型的真正方向,而其本身太过庞大的体量,也是限制其转型的桎梏之一。
《金融时报》在这次大会前就透露,鸿海将经受全球机构投资者的质问。他们想要知道,这家公司接下来的商业模式会有怎样的改变。而这也是鸿海创始人及董事长郭台铭正面对的难题,他在2012年已经启动了公司的转型计划。
在中国内地,鸿海更被人熟知的名字是富士康。这家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上举足轻重的公司,2013年营收约合人民币8193亿元,其中净利润约221亿元。但营收同比增幅仅1.25%,远低于之前设定的15%的目标。
更大隐忧来自对苹果公司的依赖,尤其是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以后。那一年,苹果相关业务占鸿海营收比例仅为17%,但7年后,其份额已上升到近一半。但苹果对供应商的苛刻,使鸿海的营收自2007年以来虽增加了一倍有余,净利润仅有40%左右的提升。
对于外界习惯于将鸿海业绩与苹果订单和销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况,鸿海早有察觉,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分散风险的需要,其转型愿望日趋迫切。
2011年,台湾一家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和硕成为了iPhone的次要制造商,并从2012年开始生产iPad mini,之后又频频传出其他台湾代工厂商入选的传言。虽然鸿海目前仍是苹果的最大代工者,但郭台铭最近已多次公开表示,劳动密集型的代工业务,已不足以维持公司的增长需求。其提出的未来10年鸿海营收规模要从4兆新台币增长到10兆(约2万亿元人民币),也迫使他需要尽快找到代工之外的高利润业务。
鸿海已承接了小米、华为以及亚马逊手机Fire Phone的订单,它还计划在印度及印尼与分销商一起设计与营销一直由鸿海装配的黑莓手机—此举也被解读为鸿海向价值链上游迈出的最大一步。
事实上,鸿海已推出名为Coverbank的自主品牌手机配件以及名为Candyard的蓝牙耳机。但或许是为了避免与客户产生竞争关系,它曾多次否认有制造自有品牌手机的意图。然而,无论是此前与夏普合作的“睿侠”电视机,还是最近与美国公司富可视联合推出“富可视”手机,都是采用了权益各半的合资公司模式。
同时,鸿海也开始将专利作为提高收入的一种方式。去年,它就向Google出售了一些头戴式显示器技术专利。根据专利咨询公司Envision IP的统计,鸿海2013年已跻身于美国专利所有者榜单的前20名之列。
鸿海的其他尝试还包括:从今年年初开始,向特斯拉电动车提供车用面板,并很可能未来为其组装;继去年10月取得台湾运营4G频段的牌照后,今年5月又获得了台湾第四大移动运营商亚太电信14.99%的股权;推出了名为“Kick2real”的线上孵化平台。
在此次股东说明书里,郭台铭表示,“往日的硬件品牌战,将转变为生态系统战”。他将鸿海未来战略总结为“八屏一网一云”,聚焦于工作、教育、娱乐、社交/家庭、安全、健康、电商、环保汽车8个领域。但他也承认,公司的某些新创意可能失败。
比如今年5月,鸿海就抛售了其子公司持有的赛博数码公司48%的股权,这也意味着其进军中国内地3C渠道市场的计划破产。
如此广泛的各种尝试或许正说明,鸿海还并未找到转型的真正方向,而其本身太过庞大的体量,也是限制其转型的桎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