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施教,在孩子的心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惩罚后的循循善诱,才能让孩子记住错误,并改正它们。
世界上没有不任性的孩子,也就没有不头疼的父母。一方面,你会因为孩子出其不意的坏表现,为其寻找“孩子小,不懂事”的借口;另一方面,又担忧纵容不良行为将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所以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必要的惩罚也总是在所难免。
可惩罚远不是打几下小屁股那么简单的事,我们常说“轻罚重教”,掌握好轻与重的度,将成为你管教孩子的一门艺术。
四加二加一等于零?
说到惩罚,你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棒打、罚站、打屁股、关禁闭……而大量的育儿知识却告诉你,管教孩子时,简单粗暴的态度只会适得其反,于是你只好从主观上打消惩罚孩子的念头。
不管孩子的行为有多么出格,你都在替孩子考虑“可能累了”、“没有午睡”、“情绪不好”等“适当”理由,很快,就纵容出一个骄横任性、不可一世的坏宝贝儿。
“我家小魔王今年4岁,最近很喜欢把家里的东西扔得噼啪响。不论谁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并尝试和他讲道理时,他都会生气地对人吐口水。这个时候如果稍加严厉地制止,他就干脆拿小巴掌往你脸上招呼。”
在讨论组里,说起儿子的出格行为,江苏的朱丹就一直摇头。朱丹和先生都是80后,结婚后一直和父母同住,夫妻俩平时工作忙,孩子就由爷爷奶奶照看。隔代教育难免纵容,等两人发现儿子行为出格时,已经很难纠正。
“我跟先生都讲究说服教育,从没打骂过孩子,也几乎没有任何惩罚措施。爷爷奶奶带他多一点,也都是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有一次,儿子故意吐饭玩儿,婆婆稍微吓唬了下他,公公就赶紧护着孩子,还当着孩子的面责备婆婆,说她几十岁的人干嘛跟小孩计较。对于家中的长辈,这孩子越发肆无忌惮,带去小区玩儿,我们大人在一边交换育儿经验,儿子玩着玩着就突然吐了小伙伴口水,那次搞得我们相当尴尬,不停给别人赔不是。后来还隐约听到有人说这家的孩子没教好,不让自己的孩子跟我儿子玩,让我心里特别难受。”
很显然,朱丹处于典型的4+2+1家庭结构,社会职能让她除了为人母,还是一个职业女性,照顾孩子的职责更多地落在溺爱孩子的公婆身上。尽管朱丹一家在邻里间从未有过恶评,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栽了个4+2+1=0的大跟头。
不惩罚,会怎样
对于孩子捣蛋的天性,我们总是谈论得很多。从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开始(比如第一次不听话、第一次搞破坏),就一定会做些让你十分头疼的事。
从正面效应来看,你知道这是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下的探索行为,然而更多则需要你从旁引导,为他们建立是与非、对与错的边界。只有在孩子明白什么该做,该怎么做后,才能保证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及大脑思维能力等潜能得以开发。
反之,每个宝贝儿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缺乏父母的解读和引导,则会持续性模糊边界,把探索行为演变为坏习惯。而坏习惯形成初期,父母还不拿出合理的惩罚措施,那么坏习惯将加倍升级,最终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在很多人格缺失的案例中,孩子不论年龄大小,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即自我中心。他们总是从个人喜好、利益出发,很难理解和体谅他人,也很容易给别人留下不懂礼貌、行为粗暴、毫无善意的印象。
除了对别人吐口水、打人、骂人、抢玩具、抢零食等攻击行为,被伙伴排挤甚至被反攻击、或者遭到一些无奈父母们的严厉呵斥后,还会用不停尖叫、大哭大闹、满地打滚来维护自己的错误立场。认同自我中心的思维习惯,又将使得孩子缺乏反省的能力,根本不认为这是错上加错。
如果孩子尚且年幼,这些人格缺陷的坏行为,可能会得到周围人的原谅,但一定不会获得任何好感。没人会喜欢一个坏孩子不是么?等孩子再大一些甚至成人,则可能因为欺软怕硬、不懂协作、无视规则、伤害别人等原因被外界排挤,严重则会形成封闭型人格,导致自闭和社交恐惧。
好吧,现在你知道必要的、有效的惩罚有多重要了吧?
重在及时施教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施教,在孩子的心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惩罚后的循循善诱,才能让孩子记住错误,并改正它们。不妨来看看目前定居美国的詹颖姝的做法。讨论组中,她一直很积极地分享着自己的惩罚经验。
“我女儿是个精力旺盛的好奇宝宝,一次翻箱倒柜打破了我床头的玻璃相框,当时就让她在储物室禁闭了5分钟。5分钟后我把门打开,给了委屈的她一个拥抱,对她说,妈妈很爱你,但你做错了事,妈妈必须惩罚你,让你明白这是不好的行为,现在你明白错在哪里了吗?女儿哽咽着说,你说过,翻别人的东西很不礼貌,而且我还弄坏了相框。我笑着鼓励她,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来吃妈妈刚为你烤的曲奇饼吧。”
另外还有一些惩罚措施你可以借鉴,希望你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计时隔离 除了关禁闭外,你还可以在家中规划处罚区,地点以靠墙、不正对大门为主。 地上铺上软垫并放些绘画工具,惩罚喜欢骂人、打人及撒谎的孩子在此有意义地“面壁思过”。在涂鸦疏导愤怒情绪的同时,也让孩子写出心中所想。
置办家法 你可以准备一根藤条,但非“刑具”,这只是一个威慑物,让孩子有所忌惮。
收回承诺 相信你承诺孩子的,都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当孩子实在太过顽劣,就可以考虑扣除一些承诺。比如取消当月的零花钱,没收及不买孩子最喜欢的零食和玩具。
终止活动 孩子很容易在兴致勃勃地玩乐时犯错,特别是抢夺其他小伙伴的玩具并把对方弄哭,立刻终止这项活动就是惩罚的上策。
因势利导 在家具和墙壁上乱画,干脆就在墙上划出区域让孩子随意涂抹。超出此区域,就拿出抹布等洁具罚孩子做清洁,并教会他们这些家务该如何做。至于喜欢乱扔的孩子,准备些彩色的珠子和罐子,让其按颜色进行分类装好,惩罚同时,也训练他们的耐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以毒攻毒 罚懒散的孩子做家务、罚挑食的孩子吃讨厌的饭菜、罚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孩子背唐诗写作文、罚没礼貌的孩子做一件孝敬爷爷奶奶的事……以此激发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及积极向上的心理。
将惩罚伤害降至最低
没人喜欢故意犯错,也没有人能避免不去犯错,特别是好奇心重的孩子。惩罚是为了规范小捣蛋们的行为,但惩罚本身却有着伤害孩子的副作用。
当孩子犯错后,你最好先放下手中的事,先询问犯错的原因,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如孩子不配合再施以惩罚,轻微的体罚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切忌粗暴。惩罚的态度也要前后一致,“出尔反尔”会模糊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
惩罚之后,父母们得有挽回的觉悟。要让孩子知道,罚是因为做错事,但并不因为做错事就失去父母的爱。同时还要在循循善诱后,对孩子知错能改的态度加以赞许,甚至奖励孩子一些玩具和零食。
当然,并非每个孩子在所犯的同一个错误中,都适宜同一种惩罚方式。父母要更多地了解孩子的个性,分析他们为什么犯下这些错的原因,再针对性地惩罚,任何惩罚都不能超出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
一些低龄孩子犯错后,就并不适合关禁闭这种计时隔离。孩子幼小的内心会因为在无人陪伴的狭窄环境而产生巨大恐惧,事后不论父母如何安抚,都难以挽回这种被伤害的记忆,甚至在孩子成年后,还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而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对体罚、没收、刻意冷淡等惩罚方式则更加敏感,反弹尺度也更高。父母应做到及时劝导和适当放手,给他们更多思考的空间,当他们尝到任性后的“苦头”,再像朋友一样给出建议。而当不小心做出伤害他们的惩罚行为后,记得要放下父母的架子道歉。
链接
外国父母如何惩罚孩子
让孩子体验后果
新西兰 Bernny 儿子2岁半 女儿半岁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我一般都不会体罚。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我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如随他闹去。但如果影响到别人,我会将孩子抱走,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孩子闹其实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如果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给孩子留下尊严
日本 Tsuku Ba 儿子2岁半
日本家庭中,父亲是绝对的权威。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老公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去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如果在公共场所犯错,则不会当众处罚孩子。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我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一些惩罚。
没收孩子的手机
韩国 朴振恩 儿子14岁
我并不希望体罚或把任性的儿子和活章鱼一起关进衣橱,嘿嘿,我只会没收他的手机。我看过一项调查,对于13岁到15岁的青少年,有77. 5%认为手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装备。我儿子也不例外,手机是他最钟爱的私人用品。没收他的手机,正值青春期需要呼朋唤友的儿子会感到孤独无助,也会有更多时间来听我的说服教育。我试过多次,这真是一种很有效的惩罚。
法宝就是“计时隔离”
美国 Jennifer 女儿7岁
当我的宝贝儿不听话,我会用“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当她瞎胡闹,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我就会把她锁进卧室,让他独自呆上3分钟。3分钟后,我再对她进行说服教育,告诉她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也可以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紧张气氛,使孩子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世界上没有不任性的孩子,也就没有不头疼的父母。一方面,你会因为孩子出其不意的坏表现,为其寻找“孩子小,不懂事”的借口;另一方面,又担忧纵容不良行为将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所以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必要的惩罚也总是在所难免。
可惩罚远不是打几下小屁股那么简单的事,我们常说“轻罚重教”,掌握好轻与重的度,将成为你管教孩子的一门艺术。
四加二加一等于零?
说到惩罚,你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棒打、罚站、打屁股、关禁闭……而大量的育儿知识却告诉你,管教孩子时,简单粗暴的态度只会适得其反,于是你只好从主观上打消惩罚孩子的念头。
不管孩子的行为有多么出格,你都在替孩子考虑“可能累了”、“没有午睡”、“情绪不好”等“适当”理由,很快,就纵容出一个骄横任性、不可一世的坏宝贝儿。
“我家小魔王今年4岁,最近很喜欢把家里的东西扔得噼啪响。不论谁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并尝试和他讲道理时,他都会生气地对人吐口水。这个时候如果稍加严厉地制止,他就干脆拿小巴掌往你脸上招呼。”
在讨论组里,说起儿子的出格行为,江苏的朱丹就一直摇头。朱丹和先生都是80后,结婚后一直和父母同住,夫妻俩平时工作忙,孩子就由爷爷奶奶照看。隔代教育难免纵容,等两人发现儿子行为出格时,已经很难纠正。
“我跟先生都讲究说服教育,从没打骂过孩子,也几乎没有任何惩罚措施。爷爷奶奶带他多一点,也都是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有一次,儿子故意吐饭玩儿,婆婆稍微吓唬了下他,公公就赶紧护着孩子,还当着孩子的面责备婆婆,说她几十岁的人干嘛跟小孩计较。对于家中的长辈,这孩子越发肆无忌惮,带去小区玩儿,我们大人在一边交换育儿经验,儿子玩着玩着就突然吐了小伙伴口水,那次搞得我们相当尴尬,不停给别人赔不是。后来还隐约听到有人说这家的孩子没教好,不让自己的孩子跟我儿子玩,让我心里特别难受。”
很显然,朱丹处于典型的4+2+1家庭结构,社会职能让她除了为人母,还是一个职业女性,照顾孩子的职责更多地落在溺爱孩子的公婆身上。尽管朱丹一家在邻里间从未有过恶评,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栽了个4+2+1=0的大跟头。
不惩罚,会怎样
对于孩子捣蛋的天性,我们总是谈论得很多。从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开始(比如第一次不听话、第一次搞破坏),就一定会做些让你十分头疼的事。
从正面效应来看,你知道这是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下的探索行为,然而更多则需要你从旁引导,为他们建立是与非、对与错的边界。只有在孩子明白什么该做,该怎么做后,才能保证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及大脑思维能力等潜能得以开发。
反之,每个宝贝儿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缺乏父母的解读和引导,则会持续性模糊边界,把探索行为演变为坏习惯。而坏习惯形成初期,父母还不拿出合理的惩罚措施,那么坏习惯将加倍升级,最终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在很多人格缺失的案例中,孩子不论年龄大小,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即自我中心。他们总是从个人喜好、利益出发,很难理解和体谅他人,也很容易给别人留下不懂礼貌、行为粗暴、毫无善意的印象。
除了对别人吐口水、打人、骂人、抢玩具、抢零食等攻击行为,被伙伴排挤甚至被反攻击、或者遭到一些无奈父母们的严厉呵斥后,还会用不停尖叫、大哭大闹、满地打滚来维护自己的错误立场。认同自我中心的思维习惯,又将使得孩子缺乏反省的能力,根本不认为这是错上加错。
如果孩子尚且年幼,这些人格缺陷的坏行为,可能会得到周围人的原谅,但一定不会获得任何好感。没人会喜欢一个坏孩子不是么?等孩子再大一些甚至成人,则可能因为欺软怕硬、不懂协作、无视规则、伤害别人等原因被外界排挤,严重则会形成封闭型人格,导致自闭和社交恐惧。
好吧,现在你知道必要的、有效的惩罚有多重要了吧?
重在及时施教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施教,在孩子的心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惩罚后的循循善诱,才能让孩子记住错误,并改正它们。不妨来看看目前定居美国的詹颖姝的做法。讨论组中,她一直很积极地分享着自己的惩罚经验。
“我女儿是个精力旺盛的好奇宝宝,一次翻箱倒柜打破了我床头的玻璃相框,当时就让她在储物室禁闭了5分钟。5分钟后我把门打开,给了委屈的她一个拥抱,对她说,妈妈很爱你,但你做错了事,妈妈必须惩罚你,让你明白这是不好的行为,现在你明白错在哪里了吗?女儿哽咽着说,你说过,翻别人的东西很不礼貌,而且我还弄坏了相框。我笑着鼓励她,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来吃妈妈刚为你烤的曲奇饼吧。”
另外还有一些惩罚措施你可以借鉴,希望你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计时隔离 除了关禁闭外,你还可以在家中规划处罚区,地点以靠墙、不正对大门为主。 地上铺上软垫并放些绘画工具,惩罚喜欢骂人、打人及撒谎的孩子在此有意义地“面壁思过”。在涂鸦疏导愤怒情绪的同时,也让孩子写出心中所想。
置办家法 你可以准备一根藤条,但非“刑具”,这只是一个威慑物,让孩子有所忌惮。
收回承诺 相信你承诺孩子的,都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当孩子实在太过顽劣,就可以考虑扣除一些承诺。比如取消当月的零花钱,没收及不买孩子最喜欢的零食和玩具。
终止活动 孩子很容易在兴致勃勃地玩乐时犯错,特别是抢夺其他小伙伴的玩具并把对方弄哭,立刻终止这项活动就是惩罚的上策。
因势利导 在家具和墙壁上乱画,干脆就在墙上划出区域让孩子随意涂抹。超出此区域,就拿出抹布等洁具罚孩子做清洁,并教会他们这些家务该如何做。至于喜欢乱扔的孩子,准备些彩色的珠子和罐子,让其按颜色进行分类装好,惩罚同时,也训练他们的耐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以毒攻毒 罚懒散的孩子做家务、罚挑食的孩子吃讨厌的饭菜、罚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孩子背唐诗写作文、罚没礼貌的孩子做一件孝敬爷爷奶奶的事……以此激发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及积极向上的心理。
将惩罚伤害降至最低
没人喜欢故意犯错,也没有人能避免不去犯错,特别是好奇心重的孩子。惩罚是为了规范小捣蛋们的行为,但惩罚本身却有着伤害孩子的副作用。
当孩子犯错后,你最好先放下手中的事,先询问犯错的原因,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如孩子不配合再施以惩罚,轻微的体罚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切忌粗暴。惩罚的态度也要前后一致,“出尔反尔”会模糊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
惩罚之后,父母们得有挽回的觉悟。要让孩子知道,罚是因为做错事,但并不因为做错事就失去父母的爱。同时还要在循循善诱后,对孩子知错能改的态度加以赞许,甚至奖励孩子一些玩具和零食。
当然,并非每个孩子在所犯的同一个错误中,都适宜同一种惩罚方式。父母要更多地了解孩子的个性,分析他们为什么犯下这些错的原因,再针对性地惩罚,任何惩罚都不能超出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
一些低龄孩子犯错后,就并不适合关禁闭这种计时隔离。孩子幼小的内心会因为在无人陪伴的狭窄环境而产生巨大恐惧,事后不论父母如何安抚,都难以挽回这种被伤害的记忆,甚至在孩子成年后,还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而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对体罚、没收、刻意冷淡等惩罚方式则更加敏感,反弹尺度也更高。父母应做到及时劝导和适当放手,给他们更多思考的空间,当他们尝到任性后的“苦头”,再像朋友一样给出建议。而当不小心做出伤害他们的惩罚行为后,记得要放下父母的架子道歉。
链接
外国父母如何惩罚孩子
让孩子体验后果
新西兰 Bernny 儿子2岁半 女儿半岁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我一般都不会体罚。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我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如随他闹去。但如果影响到别人,我会将孩子抱走,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孩子闹其实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如果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给孩子留下尊严
日本 Tsuku Ba 儿子2岁半
日本家庭中,父亲是绝对的权威。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老公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去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如果在公共场所犯错,则不会当众处罚孩子。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我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一些惩罚。
没收孩子的手机
韩国 朴振恩 儿子14岁
我并不希望体罚或把任性的儿子和活章鱼一起关进衣橱,嘿嘿,我只会没收他的手机。我看过一项调查,对于13岁到15岁的青少年,有77. 5%认为手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装备。我儿子也不例外,手机是他最钟爱的私人用品。没收他的手机,正值青春期需要呼朋唤友的儿子会感到孤独无助,也会有更多时间来听我的说服教育。我试过多次,这真是一种很有效的惩罚。
法宝就是“计时隔离”
美国 Jennifer 女儿7岁
当我的宝贝儿不听话,我会用“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当她瞎胡闹,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我就会把她锁进卧室,让他独自呆上3分钟。3分钟后,我再对她进行说服教育,告诉她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也可以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紧张气氛,使孩子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