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用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作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
这些人物有的以其个性化的语言而让人难以忘记:总念叨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愤愤不平“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阿Q,强辩“窃书不能算偷”的孔乙己;还有些人物以独特的外貌刻画让人印象深刻: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原先“紫红色圆脸”后来“脸色灰黄”的闰土,沦为乞丐的“眼睛间或一轮”的祥林嫂……
其实,鲁迅不仅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特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还精于通过人物衣着展现人物的心理。还记得那个在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孔乙己吗?他用长衫勉强支撑着自己的自尊,其实这件长衫也掩盖着他的自卑。
一、孔乙己长衫下的自尊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但这并不影响他以读书人自居。所以,尽管已经沦落到在一群“短衣帮”中站着喝酒,他也总是穿着长衫,哪怕已经又脏又破;尽管没有人听得懂,他也总是满嘴之乎者也,哪怕面对几个小孩子;尽管常常要靠偷来维持生计,他也要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是一个可悲的人物,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被人所知,不过是“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但是,他又有着超乎寻常的自尊。他不肯脱下自己的长衫,不肯去从事短衣帮们做的工作,因为这样就亵渎了自己的读书人身份。
所以,孔乙己的长衫,是他读书人身份的象征,穿着这件长衫,就能证明自己是个读书人,是个“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孔乙己虽穷可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要用这样一件长衫,支撑自己所剩无几的尊严。
一件衣服,真的可以维持一个人的尊严?当然不能,孔乙己的行为不免让人觉得可笑。在众人眼里分明已经是“斯文扫地”,丧失了读书人的尊严,可他却还是固执地穿着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自欺欺人地维护着自己所谓的读书人的尊严。
在咸亨酒店小伙计的眼里,孔乙己是“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这“唯一”就标示了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独特的性格与身份,他欲“上” 不能,居“下”又不甘心,和酒店主顾中的上层人、下层人都不一样。
二、孔乙己长衫下的自卑
孔乙己希望靠着这件长衫撑起自己的尊严,可是现实呢?孔乙己的长衫终究没有撑起他的尊严。
看看孔乙己的周围,咸亨酒店里的主顾们没几个看得起他,哪怕是那些孔乙己不屑的短衣帮,那些无知的孩童,也敢嘲笑他、奚落他。而可怜的孔乙己只能涨红了脸争辩,或者“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说些别人不懂的话。
那么,孔乙己为什么还要固执地穿着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呢?脱掉长衫,融入短衣帮,也许他的生活还会容易一些。可是,孔乙己始终不肯脱下自己的长衫。我想,大概是因为孔乙己的长衫下还掩盖着他的自卑。
孔乙己其实是自卑的。他因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而自尊,同样也因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而自卑。这种自卑来源于他的社会地位低下。这个社会是尊重读书人,但他们尊重的是因读书而带来的社会地位的改变。比如那群短衣帮,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孔乙己表现出不屑,这说明孔乙己对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的认同与肯定,表明他心底固守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這些短衣帮面前,他是有优越感的。但是,这些短衣帮却不会因为他识字就尊重他,而是嘲笑他“你怎的连个秀才都捞不上”。这时,孔乙己的自卑就暴露无疑,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只好用一堆别人都听不懂的“之乎者也”来搪塞。
这些短衣帮在议论孔乙己偷盗时曾说:“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孔乙己和丁举人,同为读书人,但在鲁镇人的眼里却有着天壤之别。这种表现更是明白地说明他们尊重的是读书带来的社会地位,而不是读书本身或者读书获得的知识,因此,除了知识一无所有的孔乙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反而处处受打击,被嘲笑、奚落。他既得不到上层社会的接纳,也不愿融入下层社会群体,因而被两边孤立,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自然就一日日变得自卑了。
三、中国服饰文化与心理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服饰文化,它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价值追求及思想文化底蕴。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装除了具备保护人类身体的基本作用这样的自然属性外,还具有表现某些象征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社会属性。在我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的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因此,服饰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倓
孔乙己所穿的长衫,是清朝时汉人以长袍为基础遵循清朝服制改做的一种服饰,清朝后期中国人以此为常礼服。在清代长衫也代表了身份,因此分为了短衫帮——代表了贫穷的劳动人民,长衫帮——代表了富裕的上层人士或有者文化的人。这一点,我们在咸亨酒店的顾客群里可以清楚地看到。
其实,服饰不仅可以凸显人物身份,它还可以透露人物心理。天津师大国际女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华梅服饰文化学研究所所长华梅曾出版了一本《服饰心理学》,作者在多年研究服饰文化学的基础上,以人的着装心理为轴心,深入探索了着装形象的精神内涵及服饰发展、服饰评判的社会心理趋向,并建立起自己独特完整的服饰心理学体系。
华梅教授在她的《服饰中的自我》中说:“对于着装者来说,有些人总想通过个人的外部形象,即着装形象向周围的人显示‘我’与众不同,也就是将自己的爱好、兴趣、需求以及对人生的看法都以物化的形象——服饰,向人们展示,以赢得所有与之交流的着装形象受众者的另眼相看。”华梅教授从服饰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认为那些人着装上的顽强意志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兴趣,而是根源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他生活的亲身体验以及在个人经历中所得出的对人生的看法。
由此来看,孔乙己坚持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其实就是源于他接受的教育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他要在那群短衣帮中显出自己作为读书人的与众不同,以获得他们的另眼相看。
可惜,孔乙己始终都没有明白,那些人尊敬的不是一件长衫,不是长衫所代表的一个读书人的身份,而是读书带来的地位的变化。看看《儒林外史》中的那个范进,为什么能因为中举就高兴得疯了,不正是因为中举之后就是“老爷”了。你看,刚一中举,他的岳父就对他态度大变,可谓把前倨后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服饰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理,不仅仅在孔乙己身上,也在今人身上。在孔乙己的长衫下,掩盖着的是他的自尊与自卑。那在你我身上,是否也有这样一件脱不下的”长衫“呢?它又掩盖着什么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这些人物有的以其个性化的语言而让人难以忘记:总念叨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愤愤不平“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阿Q,强辩“窃书不能算偷”的孔乙己;还有些人物以独特的外貌刻画让人印象深刻: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原先“紫红色圆脸”后来“脸色灰黄”的闰土,沦为乞丐的“眼睛间或一轮”的祥林嫂……
其实,鲁迅不仅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特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还精于通过人物衣着展现人物的心理。还记得那个在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孔乙己吗?他用长衫勉强支撑着自己的自尊,其实这件长衫也掩盖着他的自卑。
一、孔乙己长衫下的自尊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但这并不影响他以读书人自居。所以,尽管已经沦落到在一群“短衣帮”中站着喝酒,他也总是穿着长衫,哪怕已经又脏又破;尽管没有人听得懂,他也总是满嘴之乎者也,哪怕面对几个小孩子;尽管常常要靠偷来维持生计,他也要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是一个可悲的人物,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被人所知,不过是“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但是,他又有着超乎寻常的自尊。他不肯脱下自己的长衫,不肯去从事短衣帮们做的工作,因为这样就亵渎了自己的读书人身份。
所以,孔乙己的长衫,是他读书人身份的象征,穿着这件长衫,就能证明自己是个读书人,是个“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孔乙己虽穷可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要用这样一件长衫,支撑自己所剩无几的尊严。
一件衣服,真的可以维持一个人的尊严?当然不能,孔乙己的行为不免让人觉得可笑。在众人眼里分明已经是“斯文扫地”,丧失了读书人的尊严,可他却还是固执地穿着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自欺欺人地维护着自己所谓的读书人的尊严。
在咸亨酒店小伙计的眼里,孔乙己是“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这“唯一”就标示了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独特的性格与身份,他欲“上” 不能,居“下”又不甘心,和酒店主顾中的上层人、下层人都不一样。
二、孔乙己长衫下的自卑
孔乙己希望靠着这件长衫撑起自己的尊严,可是现实呢?孔乙己的长衫终究没有撑起他的尊严。
看看孔乙己的周围,咸亨酒店里的主顾们没几个看得起他,哪怕是那些孔乙己不屑的短衣帮,那些无知的孩童,也敢嘲笑他、奚落他。而可怜的孔乙己只能涨红了脸争辩,或者“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说些别人不懂的话。
那么,孔乙己为什么还要固执地穿着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呢?脱掉长衫,融入短衣帮,也许他的生活还会容易一些。可是,孔乙己始终不肯脱下自己的长衫。我想,大概是因为孔乙己的长衫下还掩盖着他的自卑。
孔乙己其实是自卑的。他因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而自尊,同样也因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而自卑。这种自卑来源于他的社会地位低下。这个社会是尊重读书人,但他们尊重的是因读书而带来的社会地位的改变。比如那群短衣帮,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孔乙己表现出不屑,这说明孔乙己对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的认同与肯定,表明他心底固守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這些短衣帮面前,他是有优越感的。但是,这些短衣帮却不会因为他识字就尊重他,而是嘲笑他“你怎的连个秀才都捞不上”。这时,孔乙己的自卑就暴露无疑,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只好用一堆别人都听不懂的“之乎者也”来搪塞。
这些短衣帮在议论孔乙己偷盗时曾说:“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孔乙己和丁举人,同为读书人,但在鲁镇人的眼里却有着天壤之别。这种表现更是明白地说明他们尊重的是读书带来的社会地位,而不是读书本身或者读书获得的知识,因此,除了知识一无所有的孔乙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反而处处受打击,被嘲笑、奚落。他既得不到上层社会的接纳,也不愿融入下层社会群体,因而被两边孤立,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自然就一日日变得自卑了。
三、中国服饰文化与心理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服饰文化,它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价值追求及思想文化底蕴。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装除了具备保护人类身体的基本作用这样的自然属性外,还具有表现某些象征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社会属性。在我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的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因此,服饰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倓
孔乙己所穿的长衫,是清朝时汉人以长袍为基础遵循清朝服制改做的一种服饰,清朝后期中国人以此为常礼服。在清代长衫也代表了身份,因此分为了短衫帮——代表了贫穷的劳动人民,长衫帮——代表了富裕的上层人士或有者文化的人。这一点,我们在咸亨酒店的顾客群里可以清楚地看到。
其实,服饰不仅可以凸显人物身份,它还可以透露人物心理。天津师大国际女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华梅服饰文化学研究所所长华梅曾出版了一本《服饰心理学》,作者在多年研究服饰文化学的基础上,以人的着装心理为轴心,深入探索了着装形象的精神内涵及服饰发展、服饰评判的社会心理趋向,并建立起自己独特完整的服饰心理学体系。
华梅教授在她的《服饰中的自我》中说:“对于着装者来说,有些人总想通过个人的外部形象,即着装形象向周围的人显示‘我’与众不同,也就是将自己的爱好、兴趣、需求以及对人生的看法都以物化的形象——服饰,向人们展示,以赢得所有与之交流的着装形象受众者的另眼相看。”华梅教授从服饰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认为那些人着装上的顽强意志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兴趣,而是根源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他生活的亲身体验以及在个人经历中所得出的对人生的看法。
由此来看,孔乙己坚持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其实就是源于他接受的教育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他要在那群短衣帮中显出自己作为读书人的与众不同,以获得他们的另眼相看。
可惜,孔乙己始终都没有明白,那些人尊敬的不是一件长衫,不是长衫所代表的一个读书人的身份,而是读书带来的地位的变化。看看《儒林外史》中的那个范进,为什么能因为中举就高兴得疯了,不正是因为中举之后就是“老爷”了。你看,刚一中举,他的岳父就对他态度大变,可谓把前倨后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服饰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理,不仅仅在孔乙己身上,也在今人身上。在孔乙己的长衫下,掩盖着的是他的自尊与自卑。那在你我身上,是否也有这样一件脱不下的”长衫“呢?它又掩盖着什么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