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无不体现出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呈现出丰富多彩。教育专家认为:把抽象的内容个性化、具体化,适时制造一些紧张气氛,或制造悬念诱发好奇心,让学生对课程投入热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而历史情境教学正具有这种特点和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正被广泛应用,成为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 教学 情景 创设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过去性。因此由于历史内容年代久远,使得教材内容抽象、枯燥,缺乏趣味性,如果缺少必要的学习情境,学生就很难很好地完成对这些历史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呢?
一、精心设问,创设历史情境
问题教学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精心设问,创设历史情境,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成为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转贴于
二、创设有效情境要围绕课时重难点。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但在具体的课时教学中,并不意味着教学情境越多越好。也就是说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时,要突出主题,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否则会造成课堂结构的失衡:要探究的主要问题着墨太少,而在非重点的地方设置问题情境,误导了学生的学习倾向性。比如上人民版必修一的《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位,首先可以参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则阐述的更为清楚:“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可以从辛亥革命如何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角度认识。”教师在非重点的地方设置问题情境的原因在于教师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意见研究不够。所以笔者还是强调教师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本省的《历史学科教學指导意见》,然后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
三、创设动态情境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 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运用电影、录像、幻灯、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特定情境,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给学生以生动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如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的《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七雄形势图》,引导学生对图进行比较,深入思考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各国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借助《开国大典》片段;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也可以播放电影《伦敦上空的鹰》有关敦刻尔克撤退的片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性。这些动态情境为学生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四、角色模拟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角色模拟情境,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如:讲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南北矛盾时,指导学生编排小品,一方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另一方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同学们为了熟悉情境,主动查阅资料,然后设计角色,编写"剧本",同学们为了能够担当角色,纷纷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最终把南北方的矛盾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垂炼,心灵得到了震撼,潜能得到了释放。转
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比较情境。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我们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古人说:"切己体察",意思就是要以己身经历去体会印证书本中的道理,以获得真知。教学也是如此,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与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是是一种鉴别实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准确的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比较又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就是把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就是把同一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比较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比如在执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自己收藏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部分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带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请学生来讲述他们现在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比较,学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巨大的变化。
总之,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高课堂效率。创设历史课的最佳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
高中历史 教学 情景 创设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过去性。因此由于历史内容年代久远,使得教材内容抽象、枯燥,缺乏趣味性,如果缺少必要的学习情境,学生就很难很好地完成对这些历史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呢?
一、精心设问,创设历史情境
问题教学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精心设问,创设历史情境,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成为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转贴于
二、创设有效情境要围绕课时重难点。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但在具体的课时教学中,并不意味着教学情境越多越好。也就是说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时,要突出主题,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否则会造成课堂结构的失衡:要探究的主要问题着墨太少,而在非重点的地方设置问题情境,误导了学生的学习倾向性。比如上人民版必修一的《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位,首先可以参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则阐述的更为清楚:“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可以从辛亥革命如何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角度认识。”教师在非重点的地方设置问题情境的原因在于教师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意见研究不够。所以笔者还是强调教师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本省的《历史学科教學指导意见》,然后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
三、创设动态情境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 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运用电影、录像、幻灯、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特定情境,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给学生以生动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如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的《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七雄形势图》,引导学生对图进行比较,深入思考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各国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借助《开国大典》片段;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也可以播放电影《伦敦上空的鹰》有关敦刻尔克撤退的片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性。这些动态情境为学生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四、角色模拟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角色模拟情境,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如:讲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南北矛盾时,指导学生编排小品,一方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另一方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同学们为了熟悉情境,主动查阅资料,然后设计角色,编写"剧本",同学们为了能够担当角色,纷纷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最终把南北方的矛盾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垂炼,心灵得到了震撼,潜能得到了释放。转
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比较情境。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我们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古人说:"切己体察",意思就是要以己身经历去体会印证书本中的道理,以获得真知。教学也是如此,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与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是是一种鉴别实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准确的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比较又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就是把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就是把同一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比较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比如在执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自己收藏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部分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带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请学生来讲述他们现在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比较,学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巨大的变化。
总之,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高课堂效率。创设历史课的最佳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