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诗中的符号象似性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诗歌是语言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它结合使用各种修辞手段体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实现其美学价值。诗歌中普遍存在象似性(iconicity)语言表达。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修辞手段”(卢卫中,2003:60)。视觉诗(visual poetry)是一种在语言的书写排列形式上与人们约定俗成的诗的形式不同、利用语言符号巧妙的排列组合、充分发掘情感符号的表意功能最佳地发挥诗的抒情功能的诗歌。它通过其文字安排所呈现出的视觉印象来表达诗的意蕴,也称具象诗(concrete poetry)。视觉诗把诗歌中的文字排列成被关照体的社会具象、自然具象或综合具象的相似形(夏日光,2001:93),既模仿现实世界和大自然中具体的东西,又模仿人的经验、情感和思想等抽象的东西。这些符号标记、空间顺序等排版布局都给人以一种视觉联想,在适当的情景中,这种空间布局可产生形象作用,形成强烈的美学效果。因此,视觉诗中的符号象似性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和突出诗的主题,改变诗的“言不尽意”的弱点。
  符号象似性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言学家对象似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局限于语言学领域。随着象似性理论研究的深入,象似性的研究和文学文体分析结合起来,与诗歌研究和翻译紧密联系,为诗歌鉴赏,特别是对于视觉诗这一诗歌的特殊形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符号象似性对视觉诗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强语言表达的自然性和真实感,更直观地表达诗人对外界的情感体验,更能彰显视觉诗的表现力。本文拟从皮尔斯的符号象似性理论的映象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隐喻象似性三个角度来讨论符号象似性在视觉诗中所起的作用。
  
  二、皮尔斯的符号象似性理论
  
  语言是一个多层次的符号系统。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是任意的;而认知语言学家却认为语言形式与人类体验存在音、形或结构上的对应关系,意义和形式密不可分,因此人类认知系统和语言系统具有诸多分布于不同层面的象似性。象似性这一术语源自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他把符号普遍地理解为代表或表现其他事物的东西,可以被某人所理解或解释,或者对某人具有一定意义,即“每个符号始终处于媒介、对象、解释三位一体的三角关系之中”(王铭玉,2004:122)。
  皮尔斯将他的三个“普遍范畴”应用于符号媒介语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分析,得出符号的三种类型:象似符(icon)、索引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他还将象似符按其复杂程度分成三个小类:映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该符号与其对象单纯是属性上的相似;拟象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此类符号的组成部分与对象各部分之间相似;隐喻象似(metaphorical iconicity),这类符号与对象之间存在一般的类似关系,是一种通过此物与彼物的平行性来反映所指物特征的符号(王铭玉,2004:402)。
  象似符的所谓象似性并不是客观的,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心理感知的相似性而构建的隐喻模式,是基于逻辑的一个心理事实。象似性可以理解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自然存在着的被符号解释者所感知到的一种相似性,其作用不是存在于符号和所指对象的物理性质中间,而是依存于相同的直觉结构和关系系统。多数情况下,符号之间的象似源于它们所代表事物的视觉、听觉和其他的形式上的特征,而象似符本身就是视觉、听觉和形式的表征。对于视觉诗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而言,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不仅存在于词汇和句法层面,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篇章层面和内在心理的隐性结构之中。这样,即使象似符的形状与对象不同,象似符也可起到象似性意指作用(如图表和隐喻);而在象似性程度最高的图画(或图像)与被表达物之间,其象似性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重复,实际也是一种转换过程。
  
  三、象似性在视觉诗中的运用
  
  (一)映象象似性
  映象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或外形与其所指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性。视觉象似包括象形和状物;象形侧重语言形式与内容的贴近,以语言形式的视觉效果反映内容,状物主要是对事物的视觉特征进行描述。视觉诗中的映象象似性主要是视觉象似,体现在篇章层面,是通过文字书写、排版形式的调整,以整体或局部外形模仿真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即诗行的整体排列形式映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对文字书写方式和排版形式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能表现艺术家有意识的意图,起着解读诗歌的认知媒介的作用。以George Herbert 的Easter Wings为例:
  


  这首名为“复活之翼”的诗歌是映象象似性在视觉诗中的典型代表。诗人将文字排成两只舞动翅膀的云雀的形状,直观地表现了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被上帝创造并赋予财富的人类在失去了乐园后的堕落和寻求上天的焦灼和信念。这样的外在形式并没有减弱诗歌的表现力,反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意大利出生的法国诗人和评论家Apollinaire Guillaume将他创作的诗称为象形诗,也属视觉诗的一种,是视觉诗的一次重要革新,使视觉和文字符号的表现更加丰富。其特点是诗的结构或形状由诗歌的主题决定,如他的作品Heart:
  


  其大意为:My heart (is) like an upside-down flame. 我的心如同倒置的火焰。阿波利耐尔将单词拆散,用这些字母组成心形图案,由此将诗歌的写作意义引申到视觉艺术的领域。读者通过“心”的形状可以判断,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将爱情比喻成象征着热情的火焰,这一画面使人联想到一颗被爱情征服的心。它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在纸上,而这图画正是全诗的魅力所在,诗人用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距离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是人的认知概念之间的距离或所描述的真实世界中的事物之间的距离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即认知上相近的概念或现实距离近的事物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反之,认知上相隔较远的概念或现实距离远的事物在语言形式的时空表达上就相离较远。海曼(Haiman,1983:872)提出,语言表达式之间的距离对应它们所表示概念之间的距离。在诗歌中,字母、词、诗行、诗节之间的间隔距离“往往直接映照人的概念距离或者现实世界中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距离”(沈家煊,1993:4)。请看下例Roger McGough的《爱在四十》:
  


  这首诗重写下来就是:A middle-aged couple (is) playing tennis. When the game ends and they go home, the net will still be between them.
  诗人将诗排列成对称的两行,甚至将一些单词拆开,来实现左右对称和平衡,中间一道竖线,营造网球场的视觉形象,同时也映照夫妻间感情上的距离。黄杲炘(1999)认为:“在读这首诗时,我们一会儿看左面,一会儿看右面,一会儿又看左面,看着那些隔着竖线一一出现的词或音节,就像在看被那对中年夫妇来往拍击的网球”。诗的标题具有双关性,40—love可理解为网球比赛的记分:40比0,这一比分表明比赛将很快结束;同时也暗示着这对夫妻的婚姻关系也将很快结束。也可将“40”理解为中年夫妇的年龄,他们人到中年,爱情没有了(love=0),夫妻之间产生了隔阂,就像网球场中间的那一张网,这种隔阂通过图像的形式,将40岁时的爱情危机描绘得惟妙惟肖。
  
  (三)隐喻象似性
  诗歌语言同普通语言形式一样,也具有表达概念、构成语篇以及表达一定人际关系的功能,不同之处在于诗歌语言常常隐性地传达这些功能,这就是诗歌语言功能的隐喻性。
  隐喻被视为词语之间的替换,是替换词与被替换词之间的类比关系。亚里斯多德将隐喻看作是语言的艺术。隐喻以象似性为基础,利用事物之间人们已经感受到的象似性,而创造象似性的隐喻将原来并不被以为存在着象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相似性是隐喻赖以存在的基石(王文斌,2006)。在隐喻的定义中,皮尔斯引入一个把隐喻和映象及拟象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概念,除了表征物和对象以外,隐喻还涉及到另外一个事物。“这一另外事物,不是表征物的对象,而是由另外一个表征物代表,旨在用来表明表征物和对象之间存在类似的事物。表征物的代表性特征,是从隐喻指向的类似关系来理解的”(张凤 高航,2003:18)。因此,尽管隐喻代表某种相似之处的特征,但并不是在表征物本身中,而是由于表征物代表的相似关系而实现的。“隐喻象似”概念在符号学上的意义在于:通过具有相似性内涵的隐喻的导入来促进人们对语言符号与思维对象之间相似性的关注与理解。隐喻象似的符号与对象之间的联系必须涉及“第三者”,“没有这第三个事物,即隐喻的帮助,隐喻象似便难以成立”(李鑫华,2005:71)。
  以下是诗人E.E.Cummings的著名的视觉诗L(a):
  l(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这首诗造型奇特,“把一个词分成几个部分,同样可以增加词的表达力。”(段景文,2002:99)诗人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片树叶徐徐飘落的视觉形象,增强动感,细弱瘦长的形象抒发出人们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寂寞、孤独、忧郁的感受。诗人在“a leaf falls”的前后各加一个括号,然后插入在“loneliness”的第一、二个字母之间,抽象的“寂寞”与具象的“落叶”融为一体,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寂寞如一片落叶”的真实感受,树叶下落的动感也与人对寂寞的感受具有几分相似。诗人巧妙地利用纸页上的空白、字母之间时紧时松的安排,表现了树叶在空中飘落时快时慢的过程,也表现了诗人那飘忽不定、归无所依的孤独情绪。单词被强行分开排列成竖排也暗示出现代人生活在残缺与分离的状态之中,呈现出现代生活的机械性和隔离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荒诞感。
  诗中所表达的寂寞飘零、孤独忧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单纯地用语言符号来表达这层意思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语言符号与表达对象之间的象似需要第三个事物,即隐喻来帮助实现。诗中用了一个隐喻,即树叶徐徐飘落这样一个视觉意象来帮助表达诗人寂寞飘零、孤独忧郁的感受和体验。支离破碎的字母犹如瑟瑟秋风中孤零飘落的叶子,动觉意象跃然纸上,作者寂寞孤独的心境在落叶飘零的视觉刺激下变得更加直观,更容易被读者了解和体会。
  
  四、结语
  
  诗人打破句子的句法结构,打破传统的音韵格律和诗型安排,将语言视为一种材料,充分利用空间进行有意义的版面布局,以图示诗,形成视觉上的造型美和绘画性,具有非凡的表意功能,从而使抽象的诗意具体化,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使诗歌成为供人观赏的视觉艺术。“诗歌关心象似性胜于真理。它致力于创造辞格,使其语言富有色彩,将其转化为意境和场景,转化为一种活生生的、会说话的图画。” 语言形式与意义相互依存,形式是意义的载体,视觉诗通过对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实现了音形义高度统一的美学效果。语言文字的书写体系,不仅指的是它所记录语义和语音内容,而且涵盖了更广的符号表征。它们都具有视觉的、图形的和观念的效果,还能够影响诗歌的解读。对于视觉诗来说,诗歌展现在纸上的形式,例如诗歌的空间形状和结构,是传递诗歌内容和情感的主要手段(Hiraga,M.K.2005: 91)。象似修辞是视觉诗实现这一语言表达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是诗人构建诗歌和读者解读诗歌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Haiman, John.Iconic and economic motivation[J].Language,1983,59(4):781-819.
  [2]Hiraga, M. K. Metaphor and Iconicity: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Analysis Texts[M].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3]段景文.一把打开肯明斯诗谜的钥匙[J]. 国外文学, 2002,(4):96-102.
  [4]黄杲炘.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英语诗汉译研究[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李鑫华. 隐喻象似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70-73.
  [6]卢卫中.诗歌象似修辞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3,(1): 60~64.
  [7]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9]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125-130.
  [11]夏日光.视觉诗艺术符号的三度根据性[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3-98.
  [12]张凤、高航.语言符号的图表象似性与隐喻象似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3,(3):17-23.
  
  (高 见 刘 莹,四川绵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其他文献
文章以中学地理“河流”一节为例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探讨分析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能力、读图识图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学更为生动具象,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提升教学的趣味。具体的操作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关注点与激发,注重知识内容的
客户经理制目前已在各家银行全面展开,但各家的模式并不相同.文章从一个基层支行的角度,阐述了支行系统客户经理制的应有框架.
思想政治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利用微课资源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文章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问题,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对当下课堂教育的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汉民族文化传承性和信息量的载体。然而,汉字的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几乎被淡化。为实现《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目标:“(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5)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有必要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引入会意字构形理据释义法。  汉字的形体结构同一定的意义相联系。东汉许慎认为:“会
随着中国的入世,我国的中小银行所面临的挑战更是严峻.本文试图从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分析,阐述中小银行必须更加重视对负债业务的研究和管理,以应对入世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引言《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以记录普通话词汇为主的中型词典,是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广泛使用的一部词典。无论是在词条的收录上还是在词语音、形、义的注解上,《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