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鲁迅《藤野先生》的手稿

来源 :鲁迅研究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o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手稿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从鲁迅的手稿,不仅可以读到鲁迅写作的艺术,也可以读到鲁迅写作的过程、状态、思维的流程与特点,对鲁迅手稿的校勘,是极其有意思的过程,通过校勘,无疑等于重新细读、精读了一遍鲁迅著作,收获非常之丰.”①对《藤野先生》手稿的研究而言,人们多集中在写作艺术的探讨上,对《藤野先生》写作过程、状态、思维流程与特点的研究则较少,本章拟对此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1927年2月18日至19日,鲁迅应邀到香港青年会发表了两次讲演,题目分别是《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由于鲁迅不会用粤语发表演说,而香港的大多数人又听不懂鲁迅的绍兴官话,因此便由许广平将鲁迅的话翻译成粤语,再由他人记录整理出来,准备在当地报刊发表.担任18日讲演记录的是黄之栋和刘前度,担任19日讲演记录的是刘前度.根据现有资料,黄之栋曾任香港《华侨日报》副刊编辑,刘前度曾任香港公立汉文中学教师,后成为诗人和书法家.
期刊
鲁迅被至尊为“民族魂”,也曾至贬为传统文化断裂的“罪人”.如此尖锐对立、如此强烈反差的批评落在他身上,其原因固然复杂,然而追根究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鲁迅研究大框架的长期缺席,在于鲁迅创作、翻译、学术、美术、书法、艺术设计、编辑、出版等各个领域的研究相对独立,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构成多元互动对话的大格局.
期刊
新世纪二十多年来,鲁迅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带动出版,多种多样鲁迅著作的类编、选集问世,而人民文学出版社也计划开展《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本文尝试就鲁迅著作的分类、鲁迅文集的编纂及对作为文体家的鲁迅研究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期刊
第一辑立人:鲁迅思想的出发点,归宿和中心rn收入本辑的第一篇文章《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的伟大思想家》,写于1981年7月,是为纪念19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召开的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这一次学术讨论会在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鲁迅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开启了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的鲁迅研究的新格局.得后的这篇论文在会上一发表,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但公开响应者并不多.当时的鲁迅研究权威陈涌连续在两篇文章里,指出得后的“鲁迅立人思想论”是对他理解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挑战;而他的批判似乎也无人
期刊
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故居辟出一个展场,展示与其相关的史料.在查阅《鲁迅故居相册》中,我意外发现了一帧徐梵澄(1909-2000)年轻时的照片(见封二),这枚照片装帧极为考究,且有徐先生的德文诗抄及中文签名“腥浪”.
期刊
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情境,问题引领是历史思维教学的最优路径.问题引领的成功,首先需凝练教学主旨,聚焦核心;其次要创设情境,提出好问题;最后还要科学实施,用好问题.科学实施问题引领的关键是问题前置、材料后出、循循善诱.
项目化学习既是前沿的,也是实践的.如何开展基于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呢?历史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应该围绕“问题—史料—展示”的路径,以问题为中心,以史料的搜集、阅读、解读为主线开展学习活动.问题既可以是“线上梳理”的,也可以是“点上突破”,还可以是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地理、政治综合的项目化学习.“国共合作抗日模拟记者会”就是一个“点上突破”式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本文试图为项目化学习在任务的选择、目标的设定、评价的方法、活动的设计等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系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之后,在文坛活跃一生.1984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田仲济主编的《王统照文集》,共六卷.2009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杨洪承主持完成的《王统照全集》,共七卷.全集在1984版文集的基础上增加了作家的译作、旧体诗词、日记以及一些散落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是目前最完备的王统照作品集,“基本还原王统照生前写作的实际面目,作家在各个历史阶段各种文体创作的面貌均在七卷本中得到了展示”①.但是,“新版作家全集(文集)往往既是汇总已有辑佚成果的阶段性终点,
期刊
一、《非“孝”》原文的发现rn1919年5月,施存统(后改名施复亮)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先后与同学创办了“书报贩卖部”和《浙江新潮》周刊,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他的思想也因之起了根本的变化,正如他在《我写“非孝”的原因和经过》一文中所说:“我的思想因为受了《新青年》杂志的影响而已有了很大的变动,甚至可以说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动.我对于\'孔孟之道\'已不再信仰,对于旧礼教已表示反对.”①再加上他的母亲得眼病后,他的父亲不但不送医救治,反而无端虐待,至其病
期刊
鲁迅于1906年3月从日本回国,遵母亲之命、媒妁之言与朱安结婚,这是一场包办婚姻,二人之间没有感情基础,没有共同语言,这对已具有西方现代爱情婚姻观念的鲁迅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出于对母亲的孝心,他忍受内心的痛苦与朱安举行了婚礼,但在鲁迅看来,这场婚礼是母亲在为自己挑选儿媳妇,朱安并非自己的妻子,她只是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而已.鲁迅自结婚之日起便与朱安分居,两人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并无实质的夫妻生活,这无论是对鲁迅还是对朱安来说都是一种非人性的残酷折磨.1925年,鲁迅遇到许广平,是年3月11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