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培养人德行的教育,是基础教学的核心部分。幼儿德育不仅关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关乎社会的未来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我国幼儿德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重点探讨幼儿德育的现状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幼儿德育;现状;对策
一、幼儿德育现状
(一)注重德育灌输,忽视情感与行动培养
虽然我国幼儿园教育也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德育仍然以说教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幼师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单向传递或灌输知识、规范,并要求幼儿无条件接受和践行这些内容,忽视了情感与行动培养,导致幼儿性格唯唯诺诺,限制幼儿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能力,更无法满足幼儿思维发展需求,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幼儿年龄小、心智尚未完全发育,以形象思维为主,灌输、说教教育模式下,幼儿难以听懂,丧失了学习兴趣与热情,降低了德育效率与水平。
(二)品德评价流于形式,忽视幼儿内心真实感受
我国幼儿道德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幼儿讲文明、懂礼貌、有爱心;有的幼儿自私、不讲礼貌,对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也不懂付出;有的幼儿心理素质差、任性、自尊心强。但是,幼师在开展德育时,多直接评判幼儿的对错,直接告诉幼儿这样做不对,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很多时候会伤及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心,品德评价形式大过内容,不利于德育的有效开展。
二、幼儿德育对策
(一)明确幼儿德育工作范围和职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基于此,《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明确德育工作的范围和職责,并结合大中小班的不同特征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德育培养内容。如针对小班幼儿,重点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教会他们正确判断自身行为的好坏,并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针对中班幼儿,重点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切身示范教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督促幼儿自己完成。还要培养幼儿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责任感。针对大班幼儿,培养他们学会爱,从爱父母、爱老师和同学做起,进一步爱家乡、爱祖国,以此奠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
幼儿德育不是幼师一方的责任,社会、幼儿园、家庭都应兼具不同的职责。幼儿园教育应具有专业性,定期组织家长会活动,将最新、最有效的德育知识和教育方法传递给家长,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品行的重要性。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德育态度,响应幼儿园教育号召,改变教育行为,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是幼儿成长的大环境,对幼儿的品德观念树立具有极大的影响,幼师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各行业精英人士共同研究德育方法,如和社区医院合作,引导幼儿熟悉医院看病流程,并养成懂礼貌、自觉排队、守时等行为。又如,组织幼儿去养老院、孤儿院做义工,培养他们的慈善之心。
(二)提升幼儿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
幼师自身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德育成效。作为幼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学习德育新知识、新技能及优秀的教育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中积极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幼儿园应提高幼师准入门槛,招聘一些知识水平高、道德素养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幼师,为德育注入新鲜血液,最终提高德育质量。
(三)创新幼儿德育工作方法
第一,在幼儿德育过程中,应注重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结合幼儿智力开发水平、成长环境和现实需求来明确教育目标、设计德育活动。除了做好德育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要在幼儿的饮食、睡眠和游戏等活动中渗透德育,引导幼儿了解生活的真谛。如,在吃饭时,有的幼儿喜欢说话、喜欢挑食,甚至有的幼儿喜欢喷饭等,幼师要学会观察,引导幼儿去观察那些吃饭行为得体的幼儿,意识到自身问题,进而静下心来好好吃饭。在午睡时,幼师可组织“看谁睡得快”等活动,引导幼儿快速入睡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修养。
第二,在德育过程中,幼师应注重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切忌过分关注德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幼儿内心感受,注重情感和行为培养,切忌德育形式大过内容。如,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想要其他人的玩具,但却遭到了拒绝,非常难过。基于此,幼师可对拥有玩具的幼儿进行开导、协商,得到允许后让他们一起玩乐,或者让幼儿拿自己的玩具去交换等,传授幼儿和谐交际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德育素养,健康成长、成才。
综上所述,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幼儿的德育越来越重要。作为幼师,应正确认识到现阶段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幼儿德育对策,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幼儿德育质量,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慧萍,黄丹凤.幼儿德育[J].艺术科技,2012(4):23-24.
[2]李红丽.浅谈幼儿德育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7(40):275-276.
[3]李文菊.浅谈幼儿德育的途径[J].科技资讯,2014,12(22):152.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幼儿德育;现状;对策
一、幼儿德育现状
(一)注重德育灌输,忽视情感与行动培养
虽然我国幼儿园教育也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德育仍然以说教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幼师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单向传递或灌输知识、规范,并要求幼儿无条件接受和践行这些内容,忽视了情感与行动培养,导致幼儿性格唯唯诺诺,限制幼儿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能力,更无法满足幼儿思维发展需求,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幼儿年龄小、心智尚未完全发育,以形象思维为主,灌输、说教教育模式下,幼儿难以听懂,丧失了学习兴趣与热情,降低了德育效率与水平。
(二)品德评价流于形式,忽视幼儿内心真实感受
我国幼儿道德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幼儿讲文明、懂礼貌、有爱心;有的幼儿自私、不讲礼貌,对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也不懂付出;有的幼儿心理素质差、任性、自尊心强。但是,幼师在开展德育时,多直接评判幼儿的对错,直接告诉幼儿这样做不对,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很多时候会伤及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心,品德评价形式大过内容,不利于德育的有效开展。
二、幼儿德育对策
(一)明确幼儿德育工作范围和职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基于此,《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明确德育工作的范围和職责,并结合大中小班的不同特征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德育培养内容。如针对小班幼儿,重点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教会他们正确判断自身行为的好坏,并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针对中班幼儿,重点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切身示范教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督促幼儿自己完成。还要培养幼儿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责任感。针对大班幼儿,培养他们学会爱,从爱父母、爱老师和同学做起,进一步爱家乡、爱祖国,以此奠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
幼儿德育不是幼师一方的责任,社会、幼儿园、家庭都应兼具不同的职责。幼儿园教育应具有专业性,定期组织家长会活动,将最新、最有效的德育知识和教育方法传递给家长,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品行的重要性。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德育态度,响应幼儿园教育号召,改变教育行为,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是幼儿成长的大环境,对幼儿的品德观念树立具有极大的影响,幼师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各行业精英人士共同研究德育方法,如和社区医院合作,引导幼儿熟悉医院看病流程,并养成懂礼貌、自觉排队、守时等行为。又如,组织幼儿去养老院、孤儿院做义工,培养他们的慈善之心。
(二)提升幼儿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
幼师自身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德育成效。作为幼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学习德育新知识、新技能及优秀的教育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中积极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幼儿园应提高幼师准入门槛,招聘一些知识水平高、道德素养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幼师,为德育注入新鲜血液,最终提高德育质量。
(三)创新幼儿德育工作方法
第一,在幼儿德育过程中,应注重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结合幼儿智力开发水平、成长环境和现实需求来明确教育目标、设计德育活动。除了做好德育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要在幼儿的饮食、睡眠和游戏等活动中渗透德育,引导幼儿了解生活的真谛。如,在吃饭时,有的幼儿喜欢说话、喜欢挑食,甚至有的幼儿喜欢喷饭等,幼师要学会观察,引导幼儿去观察那些吃饭行为得体的幼儿,意识到自身问题,进而静下心来好好吃饭。在午睡时,幼师可组织“看谁睡得快”等活动,引导幼儿快速入睡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修养。
第二,在德育过程中,幼师应注重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切忌过分关注德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幼儿内心感受,注重情感和行为培养,切忌德育形式大过内容。如,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想要其他人的玩具,但却遭到了拒绝,非常难过。基于此,幼师可对拥有玩具的幼儿进行开导、协商,得到允许后让他们一起玩乐,或者让幼儿拿自己的玩具去交换等,传授幼儿和谐交际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德育素养,健康成长、成才。
综上所述,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幼儿的德育越来越重要。作为幼师,应正确认识到现阶段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幼儿德育对策,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幼儿德育质量,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慧萍,黄丹凤.幼儿德育[J].艺术科技,2012(4):23-24.
[2]李红丽.浅谈幼儿德育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7(40):275-276.
[3]李文菊.浅谈幼儿德育的途径[J].科技资讯,2014,12(22):152.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