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和基本结构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重视,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创新,以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良好环境下积极探究,主动学习,以此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促进自身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策略
一、强化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前提下,才会主动参与,进而促进思维发散,实现能力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让引导落到实效,要尝试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让其在意识引领下积极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所谓“物理观念素养”,是指学生站在物理的角度对于能量、运动、物质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关认识,并在头脑中对相关概念进行升华,进而掌握并深化相关概念。基于理论,在具体实施时,要突出学生主体,充分挖掘其能动性,以此驱动学生,让其在目标牵引下深入概念学习,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基础。在教学“抛体运动”时,可先借助相关事件激发学生兴趣,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柯受良飞跃黄河的壮举,以此调动学生,让其对教学内容充满期待。随后引入实验,先让其完成借助桌面上的斜槽、小球、木板、坐标纸等工具完成实验。鉴于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可开展小组合作,分配任务,记录下小球的运动轨迹。这样一来,学生结合自身感受,通过观察和所得数据进一步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以此加深对理论的认知,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之后,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平抛现象,通过推导得出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最后,回归现实,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平抛运动解释飞机空投物资的现象,以此结束第一课时的学习。借助生活、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推动课堂,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在不断思考中加深认知,以此深化理论学习,为后续探究奠定扎实基础,达到预期目标。
二、加强互动,培养思维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更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在思考、探究中体验建模、推理、论证及质疑的环节,以此夯实理论,促进其创新思考,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与学生积极互动,提供探究、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以此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回顾“功”的内容时,鉴于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具备相关经验,教师可适当深化,借助问题情境引发思考。教师邀请班上两位力气差别较大的男女同学将同一重物从同一地点搬向另一个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力气较大的男生直接将重物搬到了目的地,而女生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不同方法,最后同样到达了目的地。对此,可将不同方式上楼的过程形象化,提出问题:“轻功”上楼和爬楼梯上楼在做功方面有什么区别?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开展小组探究,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其在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尝试使用矢量分解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灵活转化,将这一过程分解成两个特殊问题,运用正交分解力得出还原功的运算。这时,教师可在教室巡视,根据学情及时提供帮助,在发现有学生通过位移分解得出功的计算后,可邀请其上台讲解,重新推导过程,以此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借助问题调动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还能调动课堂,活跃气氛,以此促进问题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以此交换看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鼓勵操作,提升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在近几年高考中,实验操作题所占比例很大,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将直接影响成绩。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落实新课改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可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实验探究活动的次数,以此提升学生素养。在实验环节,鼓励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培养探究能力,同时为复杂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向心力”内容时,可侧重实验部分,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向心力实验,在其初步了解向心力定义后创设问题情境:在测量向心力的实验过程中,你觉得其与哪些因素有关?对于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先回顾实验过程,根据数据展开思考,最终在交流中得出结论:小球的质量、线的长度、小球转动的快慢等。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回归实验,根据假设分组设计实验,以此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四、促进提高,发展素养
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高效的学习,更离不开意识的渗透和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的培养,以此激发学生潜力,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逐步具备科学实验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修养,以此落实责任培养,不断加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具体实施时,可选择运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让其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知识的来之不易,以此萌生学科兴趣。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时,避免开门见山式的传统讲解,先教给学生伽利略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并说明笛卡尔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至此,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牛顿撰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将人类认知从传统观念束缚中解救出来,正式宣告牛顿第一定律的伟大诞生。这样一来,能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过程,突出要点,让其对教学内容充满期待,主动参与其中,展开探究。之后,在讲解“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时,也可采用相同方法,在教材基础上适当拓展,以此作为延伸,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结合历史加深认知,深刻意识到科学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又能危害人类。在不断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科学的意识,内心逐步产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其主动参与学习探究中,拓展学习,完善学生认知,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以此优化认知过程,让教学达到预期目标,以此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其综合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平.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的有效途径[J].中学理科园地,2020,16(06):17-18+20.
[2]杨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3):59-60.
[3]秦国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究[J].教育艺术,2020(10):62.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策略
一、强化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前提下,才会主动参与,进而促进思维发散,实现能力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让引导落到实效,要尝试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让其在意识引领下积极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所谓“物理观念素养”,是指学生站在物理的角度对于能量、运动、物质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关认识,并在头脑中对相关概念进行升华,进而掌握并深化相关概念。基于理论,在具体实施时,要突出学生主体,充分挖掘其能动性,以此驱动学生,让其在目标牵引下深入概念学习,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基础。在教学“抛体运动”时,可先借助相关事件激发学生兴趣,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柯受良飞跃黄河的壮举,以此调动学生,让其对教学内容充满期待。随后引入实验,先让其完成借助桌面上的斜槽、小球、木板、坐标纸等工具完成实验。鉴于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可开展小组合作,分配任务,记录下小球的运动轨迹。这样一来,学生结合自身感受,通过观察和所得数据进一步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以此加深对理论的认知,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之后,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平抛现象,通过推导得出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最后,回归现实,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平抛运动解释飞机空投物资的现象,以此结束第一课时的学习。借助生活、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推动课堂,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在不断思考中加深认知,以此深化理论学习,为后续探究奠定扎实基础,达到预期目标。
二、加强互动,培养思维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更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在思考、探究中体验建模、推理、论证及质疑的环节,以此夯实理论,促进其创新思考,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与学生积极互动,提供探究、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以此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回顾“功”的内容时,鉴于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具备相关经验,教师可适当深化,借助问题情境引发思考。教师邀请班上两位力气差别较大的男女同学将同一重物从同一地点搬向另一个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力气较大的男生直接将重物搬到了目的地,而女生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不同方法,最后同样到达了目的地。对此,可将不同方式上楼的过程形象化,提出问题:“轻功”上楼和爬楼梯上楼在做功方面有什么区别?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开展小组探究,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其在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尝试使用矢量分解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灵活转化,将这一过程分解成两个特殊问题,运用正交分解力得出还原功的运算。这时,教师可在教室巡视,根据学情及时提供帮助,在发现有学生通过位移分解得出功的计算后,可邀请其上台讲解,重新推导过程,以此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借助问题调动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还能调动课堂,活跃气氛,以此促进问题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以此交换看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鼓勵操作,提升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在近几年高考中,实验操作题所占比例很大,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将直接影响成绩。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落实新课改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可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实验探究活动的次数,以此提升学生素养。在实验环节,鼓励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培养探究能力,同时为复杂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向心力”内容时,可侧重实验部分,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向心力实验,在其初步了解向心力定义后创设问题情境:在测量向心力的实验过程中,你觉得其与哪些因素有关?对于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先回顾实验过程,根据数据展开思考,最终在交流中得出结论:小球的质量、线的长度、小球转动的快慢等。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回归实验,根据假设分组设计实验,以此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四、促进提高,发展素养
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高效的学习,更离不开意识的渗透和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的培养,以此激发学生潜力,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逐步具备科学实验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修养,以此落实责任培养,不断加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具体实施时,可选择运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让其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知识的来之不易,以此萌生学科兴趣。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时,避免开门见山式的传统讲解,先教给学生伽利略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并说明笛卡尔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至此,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牛顿撰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将人类认知从传统观念束缚中解救出来,正式宣告牛顿第一定律的伟大诞生。这样一来,能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过程,突出要点,让其对教学内容充满期待,主动参与其中,展开探究。之后,在讲解“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时,也可采用相同方法,在教材基础上适当拓展,以此作为延伸,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结合历史加深认知,深刻意识到科学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又能危害人类。在不断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科学的意识,内心逐步产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其主动参与学习探究中,拓展学习,完善学生认知,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以此优化认知过程,让教学达到预期目标,以此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其综合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平.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的有效途径[J].中学理科园地,2020,16(06):17-18+20.
[2]杨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3):59-60.
[3]秦国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究[J].教育艺术,202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