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促进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今,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从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着手,运用课本剧不断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内容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用于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和传承文化。课本剧的运用要求学生在对课本内容有正确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将单一的文字转化成鲜活的舞台形式,通过口头语言、肢体动作,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实践,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在排演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课本剧给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是有限的,所以他们通常只会对老师讲得精彩的部分感兴趣,容易分神。课本剧具有形象美、音韵美和语言美的特点,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戏剧文化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品质。课本剧运用于语文课堂,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将课堂交回到学生的手上,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而且,课本剧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将课堂教育与德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到戏剧表演之中,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选择适合编演的课文
开展课本剧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适合编演的课文,所选择的课文要具备强烈的矛盾冲突、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符合以上条件的课文才具有可编演性。选择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师生共同做出选择,一方面能保证编演课本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符合师生的意愿,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演积极性。
二、准备编演的相关知识
选择好适合编演的课文之后,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讲授一些编写剧本和表演戏剧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有方向感。研读课文时应详细了解文章内容本身、作者、时代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著作等,这也是编写剧本的重要前提,在深刻认知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之后,才能编写出主题恰当的剧本。加上教师的讲解,剧本创作可以在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创新,艺术作品要与时俱进才能生生不息。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确演出前的其他准备工作,比如场景布置、道具制作、背景音乐选择等,分工协作,扬长避短,共同完成课本剧实践活动。
三、把选定课文编成剧本
在编写剧本之前,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剧本写作的格式和相关要求,而语言作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包含提示语、对话、独白和旁白等。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人物之间的对话最终是服务于主题的,所以既要考虑对话符合人物性格,又要适应舞台需要,深度挖掘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意义。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设计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动作,帮助其修改完善,力求编写出完美的剧本。如在编写《林黛玉进贾府》剧本时,要特别注重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淋漓尽致地体现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的性格特点。
四、多方评议看演出效果
艺术需要不断改进才能有所进步,课本剧
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多方评议。评议的目的是要肯定做得好的地方,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同时指出缺陷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析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表现、各环节的相互衔接,以及舞美等方面是否到位,最终确定演出的效果。此外,参与评议的人员也应是演员、观众和教师多方参与。
五、教师指导和师生互动
课本剧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但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参与。课本剧教学包括“选、备、编、演、评”这几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相应的指导。在制作道具或者编写剧本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与支持,并且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查找资料,研究动作表情。演出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演出效果,这个过程不仅能让课本剧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还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将课文内容通过戏剧的形式进行再次创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已学知识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课本剧表演是一种美的实践,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完善。在课本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陷,如编剧的知识点错误、排演时没有恒心毅力、评价时错误的价值观等。及时地补偿与矫正,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避免學生陷入恶搞的泥潭。在课本剧教学中,要把教师的学习提示、反馈矫正和学生的参与相配合,为学生提示清晰的学习目标,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随时进行反馈矫正教学,这样才可以提高课本剧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课本剧给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是有限的,所以他们通常只会对老师讲得精彩的部分感兴趣,容易分神。课本剧具有形象美、音韵美和语言美的特点,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戏剧文化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品质。课本剧运用于语文课堂,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将课堂交回到学生的手上,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而且,课本剧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将课堂教育与德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到戏剧表演之中,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选择适合编演的课文
开展课本剧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适合编演的课文,所选择的课文要具备强烈的矛盾冲突、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符合以上条件的课文才具有可编演性。选择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师生共同做出选择,一方面能保证编演课本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符合师生的意愿,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演积极性。
二、准备编演的相关知识
选择好适合编演的课文之后,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讲授一些编写剧本和表演戏剧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有方向感。研读课文时应详细了解文章内容本身、作者、时代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著作等,这也是编写剧本的重要前提,在深刻认知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之后,才能编写出主题恰当的剧本。加上教师的讲解,剧本创作可以在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创新,艺术作品要与时俱进才能生生不息。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确演出前的其他准备工作,比如场景布置、道具制作、背景音乐选择等,分工协作,扬长避短,共同完成课本剧实践活动。
三、把选定课文编成剧本
在编写剧本之前,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剧本写作的格式和相关要求,而语言作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包含提示语、对话、独白和旁白等。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人物之间的对话最终是服务于主题的,所以既要考虑对话符合人物性格,又要适应舞台需要,深度挖掘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意义。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设计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动作,帮助其修改完善,力求编写出完美的剧本。如在编写《林黛玉进贾府》剧本时,要特别注重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淋漓尽致地体现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的性格特点。
四、多方评议看演出效果
艺术需要不断改进才能有所进步,课本剧
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多方评议。评议的目的是要肯定做得好的地方,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同时指出缺陷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析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表现、各环节的相互衔接,以及舞美等方面是否到位,最终确定演出的效果。此外,参与评议的人员也应是演员、观众和教师多方参与。
五、教师指导和师生互动
课本剧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但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参与。课本剧教学包括“选、备、编、演、评”这几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相应的指导。在制作道具或者编写剧本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与支持,并且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查找资料,研究动作表情。演出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演出效果,这个过程不仅能让课本剧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还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将课文内容通过戏剧的形式进行再次创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已学知识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课本剧表演是一种美的实践,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完善。在课本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陷,如编剧的知识点错误、排演时没有恒心毅力、评价时错误的价值观等。及时地补偿与矫正,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避免學生陷入恶搞的泥潭。在课本剧教学中,要把教师的学习提示、反馈矫正和学生的参与相配合,为学生提示清晰的学习目标,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随时进行反馈矫正教学,这样才可以提高课本剧教学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