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斌将军是从永新县走出的众多将军中的一位少将,他骁勇善战、功勋卓著,一生经历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稳定作出了贡献。1955年,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先后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少小离家为革命
1912年12月,罗斌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龙源口镇白口村。他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靠租种地主土地生活,家中一直处于饥寒交迫的赤贫状态。罗斌从小连学堂门都未进过,直到13岁参加红军,还是大字不识一个。
1926年,永新县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罗斌性格刚烈,勇敢坚定地跟着哥哥投入家乡农运,结识了县党组织和农民运动负责人中的贺敏学、贺子珍后,更加向往革命,毅然报名参加了县赤卫大队,成为年龄最小的一名革命战士。1927年6月,永新发生“6·10”反革命事变,全县大革命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罗斌与部分共产党员和农民自卫队队员,转移到群众基础好、地形优势明显的西南乡小江山区和宁冈县境内坚持斗争。从那时候起,他一直转战在井冈山山区,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1928年5月4日,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宁冈砻市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罗斌随贺敏学领导的永新赤卫大队一部分队员投奔红军,被编入红四军第三十二团,正式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任传令排排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井冈山,毛泽东亲自教他削尖竹子在地上写字学文化。同年,在龙源口战斗中,他随团长袁文才、团党委书记贺敏学率领红三十三团一个营在白口村隐蔽设伏,捣毁敌军前线指挥所。由于敌军指挥所被歼,进攻新老七溪岭的敌人与指挥部失去联系,被红军分割包围于龙源口桥一带。红军乘胜向永新方向追击逃敌,第三次解放永新城。此役,红军取得全歼敌军1个团、击溃2个团的重大胜利,井冈山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
1929年,罗斌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这时红军主力向赣南出击,他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岁月。在保卫井冈山的拿山战斗中,他的左脚被敌人机枪射进4颗子弹而负重伤。红军没有麻药,医生只能用剪刀将他的肌腱剪断,掏出子弹和碎骨,因此,他的左脚落下了终身残疾。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又转入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1930年10月,红军和地方武装攻克吉安城之后,罗斌在永新独立团政治处任宣传科科长,在宣传、发动、组织群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931年8月,湘赣临时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永新县城成立之后,罗斌从永新独立团调入湘赣独立第一师。红八军成立时,他又调入二十二师六十四团任政治处宣传队队长。1933年6月红六军团在永新沙市成立时,他被任命为红十七师四十九团连长、指导员,参加了湘赣苏区反“围剿”作战。1933年6月至7月间,罗斌随红六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先遣队开始长征,奉命参加了金华山、松山阻击战。在敌军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罗斌激励红四十九团全体指战员以“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以一当十,击退敌五十三师多次进攻,成功掩护部队转移,多次受到上级通报表扬。
1935年春,红六军团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他奉命担任永顺龙山独立团政治委员,与县委书记刘俊秀一起在湖南桑植、洗车河开展游击斗争,宣传和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扩大红军。1936年1月12日,红军进抵石阡,5月5日,罗斌随红六军团为右纵队,经四川定乡、稻城、理化、瞻化向甘孜前进。在4000多米高的玉龙雪山上,他以顽强的毅力顶住寒冷饥饿,拖着残疾的左脚终于翻过雪山,胜利到达陕北。
身经百战建奇功
1937年5月,罗斌被选送延安马列主义学院第一期学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斌奉贺龙、关向应命令提前结业,到八路军担任一二〇师三五八旅独立一团政委,从延安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创建晋绥根据地。1939年到1940年,他担任独立二旅五团政委,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粉碎日军五路围攻作战。1942年到1944年,他担任第六军分区工委书记、十九支队(忻崞支队)政委,三十五支队支队长兼忻(县)崞(县)宁(武)静(乐)阳(曲)五县区中心县委书记。
罗斌在忻崞地区领导八路军、游击队和民兵三级武装力量经历了抗日战争中最艰难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他对日据点采用联防围困与破袭战相结合,政治瓦解与经济封鎖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缩小包围圈,彻底切断了日军各据点间的联络。他领导蒲阁寨军民成功地取得反“蚕食”斗争胜利后被晋绥军区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受到一二〇师通令嘉奖。蒲阁寨军民斗争胜利的经验被作为典范战例载入八路军军史。
1945年日本投降后,罗斌任晋绥野战军独立二旅二十一团政委,参加了同蒲路北段大规模攻坚战、收复忻静公路、打通汾河东西区城和解放晋西北等战斗。1947年,他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独立二旅二十一团政委,奉彭德怀命令赴陕北参加了榆林战役,在保卫党中央的沙家店战役中身负重伤。1949年年初,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董其武部对峙在山西卓资山一线,董其武指挥国民党军破坏旗营以西铁路,企图阻止解放军北上和南下。晋绥军区首长为确保铁路线,发起旗下营、付下营战斗。当时正是农历腊月三十日,天气非常冷,罗斌受命率部消灭旗下营敌军,并打击停留在那里的敌铁甲车队。战斗开始后,驻旗下营敌军西逃,想通过陶济北山逃向归绥,罗斌即刻组织围攻,将该敌全部歼灭。罗斌对董其武做了许多争取工作,同年9月9日,董其武通电起义,至此,华北全境解放。作战中,罗斌的右手负重伤,但他坚持每天用左手写字、穿衣、投弹、射击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罗斌调离原职。1951年4月8日,罗斌奉命担任在河北唐山组建的华北空军第十七师政委,准备赴朝作战。1951年3月,从晋中三航校毕业的李树荣也到唐山赴任空军第十七师师长。1952年3月14日,空军第十七师正式入朝参战。按中朝空军联合指挥司令部命令,罗斌领导十七师组成志愿军空军最前方指挥机关“空联司平塘辅助指挥所”和深入三八线的情报站,抗击美军出动数百架飞机群的“绞杀战”,保卫了鸭绿江大桥、志愿军运输线和重要电厂设施。 1953年2月7日,罗斌领导十七师击破了美军采用的德国空军战术,创造了震撼世界的战绩。是年夏秋两季,美国军队及其仆从李承晚军队企图以军事压力,迫使朝中方面在停战谈判中接受无理要求,先后发动了两次局部攻势,同时集中空军力量发动了破坏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后方交通运输的“绞杀战”。罗斌指挥空军十七师在近两年的作战中,与朝鲜、苏联空军一道,完成了保卫鸭绿江大桥的任务,同时创造了飞行员只训练、飞行30个小时就升空作战的奇迹,涌现了“于开良中队”“五虎上将”等英雄集体和宋修阁、王昆等战斗英雄,取得了击落敌机21架,击伤3架的重大胜利。当时空军联合司令部要求罗斌总结空战经验,在《人民空军》《航空》等军报和其他刊物上做了报道,朝鲜政府授予罗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4年,罗斌奉中央军委命令率空军十七师回国赴宁波台海前线,组建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并担任政委,这是海军第一支具有实战经验的歼击机空中武装力量,担负着保卫浙闽沿海制空权和解放一江山岛等作战任务。1957年,罗斌率东海舰队航空兵参加东海前线海空联合演习,接受周恩来总理的检阅。1959年,罗斌调往青岛组建北海舰队航空兵并担任政委。他克服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领导部队边执勤边训练边建设,将北海舰队航空兵建设成具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水上飞机、教练机及地面部队和航空学校等当时规模最大的海军航空兵战略基地,担负保卫华北和东北沿海领空的任务。
从1954年到1961年,罗斌连续领导创建起东海和北海两个舰队航空兵,为中国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61年,他担任海军后勤部政委,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他组织大型调查研讨,并做出《海军后勤建设》和《战争突发时海军后勤保障》等报告,领导海军后勤现代化建设发展度过历史转型期。1982年,他重病缠身,退出领导岗位,仍然十分关心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军队的建设。1986年到1988年,他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军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全军调研,协助制定了新时代持续发展的政策,为解放军离退休干部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位高却不忘桑梓
1951年,罗斌第一次回到老家白口村,虽然离开20多年,但记忆犹新,还能认得当年一同参加农会的兄弟们。因为军务在身及其他原因,他匆匆忙忙只留住一夜就走了。1978年,罗斌经组织批准第二次回到白口村,这次虽然多住了几天,但也是最忙的一次。当时,白口村附近的江西二机厂和周边的秋溪、洲上自然村都用上了电灯,而白口村的群众仍然生活在用松柴火、煤油灯照明的落后环境中,很不方便。罗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找县领导帮助解决家乡群众用电一事,既出錢又出力,想尽一切办法,终于从江西二机厂把电线架设到白口村。
1982年6月,永新县发生了罕见洪涝灾害,全县大部分良田受淹,很多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出入白口村唯一的一座桥梁被毁,不仅断绝了白口与碰塘两个自然村群众的正常来往,而且让白口村的良田无法耕种。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村民们把希望寄托在罗斌身上。罗斌获悉要抢修桥梁,二话未说当即表示先资助2万元,并叮嘱要建就得建好,钱不够他会想办法。他的一言一行,犹如春风细雨滋润了白口村每一个人的心田。经过紧锣密鼓的施工,不到一个月,一座长70米、宽1.5米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板桥屹立在龙源口河上。罗斌得知桥顺利建成非常高兴,他按照实际开支,按时将钱汇到了白口村。此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而且使白口村在碰塘垅的70%良田及时进行了灾后重建,恢复了生机,给当年的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11月2日,罗斌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海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2岁。
责编/文邦
少小离家为革命
1912年12月,罗斌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龙源口镇白口村。他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靠租种地主土地生活,家中一直处于饥寒交迫的赤贫状态。罗斌从小连学堂门都未进过,直到13岁参加红军,还是大字不识一个。
1926年,永新县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罗斌性格刚烈,勇敢坚定地跟着哥哥投入家乡农运,结识了县党组织和农民运动负责人中的贺敏学、贺子珍后,更加向往革命,毅然报名参加了县赤卫大队,成为年龄最小的一名革命战士。1927年6月,永新发生“6·10”反革命事变,全县大革命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罗斌与部分共产党员和农民自卫队队员,转移到群众基础好、地形优势明显的西南乡小江山区和宁冈县境内坚持斗争。从那时候起,他一直转战在井冈山山区,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1928年5月4日,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宁冈砻市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罗斌随贺敏学领导的永新赤卫大队一部分队员投奔红军,被编入红四军第三十二团,正式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任传令排排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井冈山,毛泽东亲自教他削尖竹子在地上写字学文化。同年,在龙源口战斗中,他随团长袁文才、团党委书记贺敏学率领红三十三团一个营在白口村隐蔽设伏,捣毁敌军前线指挥所。由于敌军指挥所被歼,进攻新老七溪岭的敌人与指挥部失去联系,被红军分割包围于龙源口桥一带。红军乘胜向永新方向追击逃敌,第三次解放永新城。此役,红军取得全歼敌军1个团、击溃2个团的重大胜利,井冈山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
1929年,罗斌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这时红军主力向赣南出击,他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岁月。在保卫井冈山的拿山战斗中,他的左脚被敌人机枪射进4颗子弹而负重伤。红军没有麻药,医生只能用剪刀将他的肌腱剪断,掏出子弹和碎骨,因此,他的左脚落下了终身残疾。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又转入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1930年10月,红军和地方武装攻克吉安城之后,罗斌在永新独立团政治处任宣传科科长,在宣传、发动、组织群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931年8月,湘赣临时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永新县城成立之后,罗斌从永新独立团调入湘赣独立第一师。红八军成立时,他又调入二十二师六十四团任政治处宣传队队长。1933年6月红六军团在永新沙市成立时,他被任命为红十七师四十九团连长、指导员,参加了湘赣苏区反“围剿”作战。1933年6月至7月间,罗斌随红六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先遣队开始长征,奉命参加了金华山、松山阻击战。在敌军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罗斌激励红四十九团全体指战员以“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以一当十,击退敌五十三师多次进攻,成功掩护部队转移,多次受到上级通报表扬。
1935年春,红六军团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他奉命担任永顺龙山独立团政治委员,与县委书记刘俊秀一起在湖南桑植、洗车河开展游击斗争,宣传和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扩大红军。1936年1月12日,红军进抵石阡,5月5日,罗斌随红六军团为右纵队,经四川定乡、稻城、理化、瞻化向甘孜前进。在4000多米高的玉龙雪山上,他以顽强的毅力顶住寒冷饥饿,拖着残疾的左脚终于翻过雪山,胜利到达陕北。
身经百战建奇功
1937年5月,罗斌被选送延安马列主义学院第一期学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斌奉贺龙、关向应命令提前结业,到八路军担任一二〇师三五八旅独立一团政委,从延安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创建晋绥根据地。1939年到1940年,他担任独立二旅五团政委,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粉碎日军五路围攻作战。1942年到1944年,他担任第六军分区工委书记、十九支队(忻崞支队)政委,三十五支队支队长兼忻(县)崞(县)宁(武)静(乐)阳(曲)五县区中心县委书记。
罗斌在忻崞地区领导八路军、游击队和民兵三级武装力量经历了抗日战争中最艰难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他对日据点采用联防围困与破袭战相结合,政治瓦解与经济封鎖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缩小包围圈,彻底切断了日军各据点间的联络。他领导蒲阁寨军民成功地取得反“蚕食”斗争胜利后被晋绥军区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受到一二〇师通令嘉奖。蒲阁寨军民斗争胜利的经验被作为典范战例载入八路军军史。
1945年日本投降后,罗斌任晋绥野战军独立二旅二十一团政委,参加了同蒲路北段大规模攻坚战、收复忻静公路、打通汾河东西区城和解放晋西北等战斗。1947年,他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独立二旅二十一团政委,奉彭德怀命令赴陕北参加了榆林战役,在保卫党中央的沙家店战役中身负重伤。1949年年初,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董其武部对峙在山西卓资山一线,董其武指挥国民党军破坏旗营以西铁路,企图阻止解放军北上和南下。晋绥军区首长为确保铁路线,发起旗下营、付下营战斗。当时正是农历腊月三十日,天气非常冷,罗斌受命率部消灭旗下营敌军,并打击停留在那里的敌铁甲车队。战斗开始后,驻旗下营敌军西逃,想通过陶济北山逃向归绥,罗斌即刻组织围攻,将该敌全部歼灭。罗斌对董其武做了许多争取工作,同年9月9日,董其武通电起义,至此,华北全境解放。作战中,罗斌的右手负重伤,但他坚持每天用左手写字、穿衣、投弹、射击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罗斌调离原职。1951年4月8日,罗斌奉命担任在河北唐山组建的华北空军第十七师政委,准备赴朝作战。1951年3月,从晋中三航校毕业的李树荣也到唐山赴任空军第十七师师长。1952年3月14日,空军第十七师正式入朝参战。按中朝空军联合指挥司令部命令,罗斌领导十七师组成志愿军空军最前方指挥机关“空联司平塘辅助指挥所”和深入三八线的情报站,抗击美军出动数百架飞机群的“绞杀战”,保卫了鸭绿江大桥、志愿军运输线和重要电厂设施。 1953年2月7日,罗斌领导十七师击破了美军采用的德国空军战术,创造了震撼世界的战绩。是年夏秋两季,美国军队及其仆从李承晚军队企图以军事压力,迫使朝中方面在停战谈判中接受无理要求,先后发动了两次局部攻势,同时集中空军力量发动了破坏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后方交通运输的“绞杀战”。罗斌指挥空军十七师在近两年的作战中,与朝鲜、苏联空军一道,完成了保卫鸭绿江大桥的任务,同时创造了飞行员只训练、飞行30个小时就升空作战的奇迹,涌现了“于开良中队”“五虎上将”等英雄集体和宋修阁、王昆等战斗英雄,取得了击落敌机21架,击伤3架的重大胜利。当时空军联合司令部要求罗斌总结空战经验,在《人民空军》《航空》等军报和其他刊物上做了报道,朝鲜政府授予罗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4年,罗斌奉中央军委命令率空军十七师回国赴宁波台海前线,组建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并担任政委,这是海军第一支具有实战经验的歼击机空中武装力量,担负着保卫浙闽沿海制空权和解放一江山岛等作战任务。1957年,罗斌率东海舰队航空兵参加东海前线海空联合演习,接受周恩来总理的检阅。1959年,罗斌调往青岛组建北海舰队航空兵并担任政委。他克服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领导部队边执勤边训练边建设,将北海舰队航空兵建设成具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水上飞机、教练机及地面部队和航空学校等当时规模最大的海军航空兵战略基地,担负保卫华北和东北沿海领空的任务。
从1954年到1961年,罗斌连续领导创建起东海和北海两个舰队航空兵,为中国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61年,他担任海军后勤部政委,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他组织大型调查研讨,并做出《海军后勤建设》和《战争突发时海军后勤保障》等报告,领导海军后勤现代化建设发展度过历史转型期。1982年,他重病缠身,退出领导岗位,仍然十分关心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军队的建设。1986年到1988年,他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军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全军调研,协助制定了新时代持续发展的政策,为解放军离退休干部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位高却不忘桑梓
1951年,罗斌第一次回到老家白口村,虽然离开20多年,但记忆犹新,还能认得当年一同参加农会的兄弟们。因为军务在身及其他原因,他匆匆忙忙只留住一夜就走了。1978年,罗斌经组织批准第二次回到白口村,这次虽然多住了几天,但也是最忙的一次。当时,白口村附近的江西二机厂和周边的秋溪、洲上自然村都用上了电灯,而白口村的群众仍然生活在用松柴火、煤油灯照明的落后环境中,很不方便。罗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找县领导帮助解决家乡群众用电一事,既出錢又出力,想尽一切办法,终于从江西二机厂把电线架设到白口村。
1982年6月,永新县发生了罕见洪涝灾害,全县大部分良田受淹,很多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出入白口村唯一的一座桥梁被毁,不仅断绝了白口与碰塘两个自然村群众的正常来往,而且让白口村的良田无法耕种。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村民们把希望寄托在罗斌身上。罗斌获悉要抢修桥梁,二话未说当即表示先资助2万元,并叮嘱要建就得建好,钱不够他会想办法。他的一言一行,犹如春风细雨滋润了白口村每一个人的心田。经过紧锣密鼓的施工,不到一个月,一座长70米、宽1.5米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板桥屹立在龙源口河上。罗斌得知桥顺利建成非常高兴,他按照实际开支,按时将钱汇到了白口村。此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而且使白口村在碰塘垅的70%良田及时进行了灾后重建,恢复了生机,给当年的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11月2日,罗斌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海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2岁。
责编/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