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是投资还是成本?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ong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会死,我希望死在会议上。因为由生到死的转变,没有人会查觉到。”一句西方俗谚,道尽了现代人对于会议的无奈。
  举凡研究事理之解决,一人谓之独思,二人谓之对话,三人以上而循一定之规则,谓之会议。因此,会议有三个基本要件:①必须是研究事理之解决;②必须三人以上;③必须依循一定之规则。
  议事学基本原则,指引了一般会议管理的规定以及我们主持或参与一些会议的基本精神,它包括:(1)有议事规则的存在,系为增进业务处理与提升合作协调,(2)会议中所有的会员拥有平等的权利与责任,多数的一方有权做决定,少数的一方有权做辩护,(3)法定的会议规则必须有足够的法定人数;(4)每一项动议必须经过自由而充分的讨论;(5)会议的任何时候,一个时间只能讨论一个问题;(6)在任何时间,每位会员都有权利知道现在正在进行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同时在表决前加以重述;(7)会议中的会员发言,必须得到主席的许可;(8)对同一个问题,在他人第一次发言尚未结束之前,任何人都不可以要求第二次发言;(9)会议主席必须严守公正立场没有偏颇。
  这些议事学的基本原则,用于组织会议时,虽然显得过于严格缜密,但大方向却是正确的。在我们的组织或企业里,天天发生着的各式各样的会议,涉及每一个人的日常工作、涵盖重要的组织策略制定,所以未接受正式会议训练的入,也都习以为常地被认为能够处理会议问题。据我个人的观察与统计第一,越是高级的经理人,花在会议上的时间就越多,平均来看,他们平均有30%以上的时间用来开会,接下来就是与会议脱不了关系的会前准备与会后追踪;第二,越是经常负责召开会议的人,他们主持或管理控制会议的情况,就越有改善的空间,能掌握好会议的人,还真的是少数。
  有人将会议的组成,用“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圣经·以赛亚书》11章6节)来形容,有点讽刺,却颇为生动。在会议的组成中,由一群不同职位、不同专业、不同立场、不同心理预期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达成某些程度的共识或结论,先天上确实是有它的难处。所以,会议管理变成经理人的必修课,主持会议就变成领导者一定要下功夫去学习的基本能力。你会开会吗?
  国人开会常见的问题,从随性开会、不了解或缺乏会议规范、变成主席或某位出席者的演讲会、变成演讲比赛、会议中为发言而发言、为反对而反对、为捧场而参与或同意、为奉承或出风头而临时动议,到最后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会议主持者的特质,必须果断坚毅,态度诚恳,立场超然,他必须做到时间与步调的掌握,依计划时程宣布开会、散会或休息,按照程序主持会议的进行。还有困难的是必须维持会场秩序,并确保议事规则之遵行,让多话的适可而止,让无言的敢于表达,答复并面对会议中的询问与质疑,及决定权宜问题与秩序问题,将议案付诸讨论及表决,并宣布表决结果甚至于完成法定程序。要完成以上这些事情,会议主持者必须拥有相当的IQ(智商、包括专业与经验)、EQ(情商,包括风度、学养与气氛控制)及RQ(RelationshipQuotient,人际智商,包括信赖程度与立场),然后又要能够临场反应,乱中有序。再次是与会的人,会议对他们的挑战相比较小,但也必须在会议前做足功课,必须充分阅读会议数据,准备会议的发言与既定目标,然后与会时遵循会议规则清楚表达。
  
  开会能不能省一省?
  
  首先,我们必须检讨开会的必要性。召开会议是否符合规定,能否促进协调、沟通及集思广益,对工作推动及目标达成有无必要,在时效上有否其他更有效的替代方式?倘若以电话、公函或会签等方式可以产生预期效果,会议主持人或出席人员不能充分准备、时机不适当以致会议肯定不能产生预期效果,召开会议的花费太大,就应该以其他方式来取代会议。现在许多跨国跨区的公司,会议人员召集的可能性或成本都是一大挑战,于是,利用网络讨论区,先行收集与会人员意见后汇总,再来开会或取代开会,都能大大提高会议的效率与效能。
  整个会议管理的内涵包括:会议的对内对外管理,会议结论的决策模式,会议成本估算,会议的规划、准备、组成与规则,会议的流程与控制,会议的参与及发言、共识引导,会议决议的追踪落实,等等。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两件事。第一,会议的决策模式是影响决策质量的关键。一般而言,会议必须遵守“力的原理”,亦即会议的最后决定,必须是代表最多数意见的决定,也称为“服从多数原则”。其次是“理的原理”,在服从多数的原则下,少数者的权利,亦不应受到打压,此称为“尊重少数原则”。多数决策的模式,是效率最高但质量却绝不一定能确保是最好的,例如用在战略的制定或头脑风暴时,许多少数或奇特的想法,在会议有限的时间内,未必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与理解,这时如果主持人径自付诸表决,有可能会断送一个宝贵的点子,这时就不如搁置留待进一步的评估。此外,高层会议如董事会会议,每位董事的意见都极为重要,如果董事会的决议,动辄需要看表决结果而不是董事们的共识与妥协,动辄表决只会种下日后严重冲突的后果;此时应该休会寻求沟通与共识。所以,舶来的力的原理与少数服从多数,未必是最好的决策模式。西方运用票决的合宜性,原本就比东方来得高,也来得习惯。
  第二,会议成本。会议成本应该包括直接成本,如召开会议的准备成本、会议室的成本(租金或内部转拨计价的成本、水电与设备装潢折旧)、与会人员的成本。间接成本,如与会人员因为无法工作所流失的产能、额外加班或因为会议延误工作的加班成本、影响他人的成本或其他流失的机会成本,等等。
  没有任何一项规定(包括最严格缜密的上市公司规范或ISO)要求公司必须制定具体执行的会议管理办法,但会议的管理,确实应该在公司内部制定章程或相关会议管理办法,来规范公司内的各种会议类别及分级、会议原则与规定、会议决议及追踪(这才是开会的目的)、会议记录与存盘规定(含记录内容要求规格)、会议室管理,等等。会议的真正精神所在是借着会议的进行过程,通过人与人之间智慧的交流,情感与理性的良性互动,产生互信与有价值的共识,作为行动的共同根据。然而,“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事实总是天天上演着。要做好会议管理,除了有清楚的管理规范与训练外,最好是养成能不开会就以其他方式取代的习惯,做好时间管理,追踪会议决议的执行。我的一家客户,为了解决会议泛滥的问题,就想出两个挺有效的杀手锏第一步,在每一间大小会议室中张贴该会议室每小时的开会成本,第二步,会议室内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椅子,大家站着开会。
其他文献
在纪念德鲁克百年诞辰的文章《德鲁克会说什么》(The Continuing Relevance of the Drucker Perspective:What Would Peter Say?)一文中,坎特认为管理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协调(coordination),更重要的是合作(collaboration),由此点明了管理的核心理念。  实际上,合作的思想并非坎特首创,它在管理学中有着深厚的渊源
期刊
在不远的2020年,1990年后出生的孩子已变得成熟,而且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那时的世界将由他们来主宰。这些年轻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走在路上,都能通过便携式数字设备(PDD)时刻使自己保持联网状态。他们利用这些设备从网上下载并刻录音乐、视频和其他内容,并时刻与家人、朋友以及日益广泛的交际圈子保持联系。在发达国家中,他们是该年龄段的每一个人,而在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这些人主要分布在
期刊
一部《三国》,往往被人们看作教科书。据说,满洲八旗的悍将没学过什么兵法,打胜仗就靠《三国演义》,用小说作为智库,夺取了大明天下。  即便是教科书,也各有各的读法。例如,从袁绍的谋士田丰之死,不同的人就能读出不同的经验和教训。很多人往往拿袁绍的心胸说事,这似乎有点隔靴搔痒。  田丰之死的过程缘由我们就不说它了。问题是,对于这样一个杰出人才,袁绍为什么要杀他?更重要的是,田丰自己预见到,如果袁绍在官渡
期刊
栏目主编王圆圆:  在一个忠诚普遍缺失的年代,企业想尽办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以确保企业能够长久健康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员工主动忠诚于企业,还是被动忠诚于企业,都需要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  尽管本文提出了管理员工忠诚的十二种方法,但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换位思考:企业和员工都期望从彼此那里获得什么?  岁末年初,都是员工的跳槽高峰期,朋友相聚,大家互相沟通“合适的工作职位”。“职场跳蚤”甚至成
期刊
世纪之交,商业模式搭伴互联网而瞬间蹿红。期间虽然因为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而被短暂降温过,只是跟随资本市场在中国大陆的兴起,特别是证监会为创业板定下“两高六新”的基调,“新商业模式”尤其受到关注。风险投资家更是言必称商业模式。  理论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商业模式仍然是一个小众研究话题。一个学科的建立,需要有概念体系、分类标准、因果关系等,从这个意义上看,商业模式的学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独
期刊
在变革的过程中,领导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领导并不能代替执行,大量艰苦的工作必须要由团队来完成。在21世纪,组织成员不再是甘愿受驱使的被动的人,而是具备了广博信息、成熟理念的知识工作者。时代的变革,对人力资源政策提出了哪些要求呢?如何转变,才能有效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呢?    从自上而下的支配到自下而上的努力    从逻辑上讲,管理学始于计划与执行的分离。只有实现了计划与执
期刊
夏合型主体模式打破了僵化的分层治理和分块治理模式,推动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同时其主体之间的资源整合让我们看到了规模效应的巨大力量。这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模式产生了1+1可能等于4的效应。同时,复合主体的管理模式是组织虚拟化、扁平化、网络化的具体体现。这种“三化”看来不仅适用于企业,也同时适用于政府和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
期刊
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最核心的区别,并不是“是”或“非”的问题,也不是“有”或“无”的问题,在于程度问题和出发点的问题。  中西方管理的差异并不是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区别,也不在于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区别。西方也有集体主义,只是西方的认同更多地建立在种族、阶级、姓别、职业、年龄等因素之上,当然,相对而言,西方更强调个人主义。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则更多的表现为圈子中的行为。西方也有人治和礼治现象,也会很重视
期刊
我们往往忘了事物的发展究竟有多快,有些事在1981年还只是设想,而到1982年便成了现实。所有这些以前都是未来学所描绘的东西,……但今天,这一切都呈现在你眼前。  ——1982年《企业文化》    改革之下,每一天都是新的,因之,每一天都步伐蹒跚、如履薄冰。人们脸上看不到镇静、从容、坦然,所有人,连同身处的国度,被包裹在巨大的不确定感中,不由自主地卷入时间的漩涡,惶惑又茫然。  于此,1982年的
期刊
讲大话的领导倾向于爱发誓、泛泛而谈,在回答问题时,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不决    员工如何判断他们的CEO在说谎?或许可以在公司年报或者季度报告的电话会议中找到答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大卫·拉克尔(David F.Larcker)和安娜塔西亚·察可尤基娜(Anastasia Zakolyukina)的最新研究发现:那些讲大话的领导倾向于爱发誓、泛泛而谈,在回答问题时,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不决。  拉克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