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心弦 行笔无声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紫,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六、七、八届理事,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画学会理事,全国妇联执委。代表作《青春华彩》《秋风》《微风》《高粱青青》《苞谷熟了》《儿子》《三伏》《都市阳光》等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第九届和十届全国美展银奖、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银奖、庆祝建军7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庆祝建军8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画家孔紫的艺术创作只充满激情而并无喧嚣,就像画家本人的性格一样。孔紫的艺术创作看似平静如水,却诗情洋溢,蕴涵深远。这种沉静和稳健的创作心态,一直为画界所称道。
  1991年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第二届大展上,孔紫的作品《青玉米》,以其在驾驭题材和中国画技艺方面所显示出的能量,进入了美术评论的视野。90年代的孔紫正走向创作的盛期。继《青玉米》以后,她又创作出为数众多的代表性作品,其中《高粱青青》《苞谷熟了》等作品相继在一些重要的展事中获奖或被收藏,不断地显示着她的才华,尤其她的大型作品《微风》《青春华彩》《儿子》《三伏》等作品分别获得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银奖、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第十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金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这不但表明了孔紫的人物画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造诣进一步得到社会和画界的首肯,也表明她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思想具有了相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在孔紫的人物画创作中,表现军旅题材的创作占有更大的比重,这不仅因为她是由人民军队培养起来的当代画家,更重要的是军人的本色赋予她一种艺术创作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军人艺术家,反映部队生活、表现军人的精神风貌、鼓舞军人斗志,是她义不容辞的职责。画家孔紫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在进行军旅创作的时候,极力避免公式化和概念化的积弊,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重视生活细节的真实和生活情趣的捕捉,并以激昂的热情和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加以细腻和恬淡的表达。她以普通人的善良之心,去展现普通人的真的情感和美的情操,用自己的目光和情感画画,不趋炎附势,不亦步亦趋,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来。这也许正是画家孔紫艺术成熟的全部奥妙所在。
  除了军旅题材的创作以外,表现乡土、乡土中的普通人的乡土情感,是画家孔紫的一个重要创作取向。人们十分看重和欣赏她的那些乡土题材的创作,特别是那些表现彝族人生活的作品。如《十月》《秋风》《红高粱》《黄云彩》《微风》等,这些作品表现了画家人物画创作的另一个侧面,即细腻率真的诗性表达。画家把乡土中的彝人作为一种美和品格来讴歌和咏叹。土地、劳作、繁衍、生存,作为朴素的彝人,尤其是朴素的女性彝人的生命乐章,被画家以诗性的笔调表达得动人心魄。这些作品就像一首首浪漫的散板,不激越却饱含深情,不浓烈却沁人心扉。毫无疑问,孔紫是一位生活积累丰厚的画家,但她的作品并不拘泥于纯生活的情趣,也不徒加情节演示,只是从极为普通的生活中提取素材,作为艺术表现的媒介。因而当画家把我们引进她所创作的画面时,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彝族生活的写实图像,而是一种超于彝族生活甚至超于我们所理解的一般生活的艺術情境,这说明她的创作是在一个较高的思维层面上展开的。
  画家孔紫的人物画创作始终贯穿着很强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并不表现在所谓的观念超前和怪异上,而是以一种朴素的心态和执着的心态,脚踏实地、不声不响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也正因为如此,观孔紫的画,总有种平和之气、疏朗之气和诗人的气质。这种诗人的气质表现在线的造型上是一种不玩表现技巧、走笔不事起伏顿挫,而取顺畅平和之气韵,按古话说就是“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在色的造型上,多取石青、石绿等淡雅之色,略施朱砂、胭脂、藤黄等艳色点缀,加之墨色的淡皴淡染,使画面产生出一种静谧缥缈的诗意和飘逸的情调。在人物形象的创作上,多取人物正面和正侧面的平和端庄之容貌,略加自然流畅的勾勒,注重眼形、嘴形和神情的表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个人特点。
  趋于平面化和讲究画面构成是孔紫画作的构图特点。其很少采用中国画的传统构图,而喜欢把所描绘的主题人物放置在一个特定的生活景致当中,如军营里、训练场中、玉米地、高粱丛、果林中,人物的表现和塑造有了实在的生活依据,有了一种生命的气场、一个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与诗性情怀的直觉空间。而画面的平面化和结构因素,归结在图像学的意义上更是现代感和力的冲突与平衡之美,这正是画家本人孜孜以求的审美境界。
  从1971年发表的第一件作品《采药》,到1989的《彝水清清》、1991年的《高粱青青》、1993年的《微风》、1994年的《秋风》、1999年的《青春华彩》、2000年的《女兵一二一》、2002年的《儿子》、2004年的《三伏》、2005年的《城市阳光——花围裙》,以及近年来创作的《冬训》《高原红》《搭伴》《写生-2012》《上工》构成了一道艺术升华的曲线,同时也明晰地体现出画家那始终如一的诗性追求和精神情愫。纵观画家孔紫的人物画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艺术不仅有中西融合、南北融合,刚中有柔、柔中见刚的特点,还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更有朴素诗性的追求。而上述这些特质也正是构成孔紫人物画创作的精神骨架和美学因素。
其他文献
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要以疫后恢复为契机,为妇女参政提供新机遇,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我们要消除针对妇女的偏见、歧视、暴力,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  ——习近平  这段话出自2020年10月1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  联合国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提高妇女地位、促进男女平等视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新中
期刊
刻铜15年,名家盒子遇见了不少,唯独还没见过王爷墨盒。5年前我在台州参观廖姐的中国民间刺绣博物馆途中发现桃源文化群里有人发了一个特别的小墨盒,卖家说是王爷的,我开始还不相信,买下后经多方查证还真是王爷的,而且是庆亲王爱新觉罗亦劻!  下面我就给大家做关于爱新觉罗·奕劻赈灾游艺大会盒子的汇报。  这个特别的墨盒带给我们刻铜界三个问题:  1.清盒代表刻铜文字的高度,画稿代表绘画艺术的高度,官方的刻铜
期刊
十年前在上海博物馆偶遇一套山水册页,流水、小石、柳丝、竹叶,不经意几笔,仿佛让世界充盈了清润的微风与香甜的空气,熟悉的情景、气息扑面而来,把我带回记忆中儿时的故乡江南。这种艺术的“气”与“力”震撼我,唤醒我儿时梦想并感召我精神返乡。回去查阅资料才知道画者恽寿平(号南田)是我同乡,相隔三百多年,进而了解到他集没骨画大成创立常州画派,他的经历、磨难、选择与坚守,是与他艺术审美、创作态度、价值追求等方面
期刊
顾强  江蘇南通人,盛世网名jsntgq,微信昵称强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收藏刻铜文房十几年,偏好清代书法墨盒。愿与同道交流,宣传刻铜文化,提高鉴赏水平,增进藏友情谊。
期刊
白雪石先生是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誉满华夏。在漫长的琢艺过程中,他刻苦研习两宋山水,师法自然,最终其个体的觉悟与中国现代时空纠葛融汇,自成一味。白雪石先生的作品在中国山水画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上至庭堂,下及民众。同时,他一生在不同机构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工作,自1964年起,白雪石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他勤勉笃定,以身授艺,有后辈称其“画比话多”便是最好的佐证,一如其名“雪”之纯粹、“石”之稳贵。
期刊
画家李琼珍  李琼珍,1954年出生于四川省蓬溪县,现居北京。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山水画工作室。现为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凤凰画院副院长。  李琼珍女士是本师曾来德先生的夫人,她贤惠勤俭,陪伴曾师度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同时她热情大方又细心,对我们这些曾老师的学生们以母亲般的照顾,深受大家的爱戴。几年来,琼珍师母在悉心照顾曾师、辅助曾师艺术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对山水画
期刊
书法家王升升  王升升,字冷之,现居杭州。幼承庭训,习书学画,先后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创作高研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书法作品在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六届妇女书法篆刻展等各大重要展赛中入展获奖三十余次。作品曾刊登于《书法报》《书法导报》,部分作品被中国水利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青海美术馆、法王寺佛字碑林等收藏。  吾素
期刊
周雪平(習平)  微信名雕刻时光,江苏常州人,从事金属雕刻几十载,对刻铜文房、金属艺术品情有独钟,希望与行业同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期刊
白雪石(1915-2011),出身于北京的平民家庭,在中学期间师从赵梦朱先生学习花鸟画,20岁时拜师梁树年先生学习山水画。1941年加入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并参加相关创作研讨活动,多次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山水花鸟画作品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北京四十八中任美术教师,1958年调入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1960年在北京艺术学院教授山水画,196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副教授、名誉教授。他在认真
期刊
要看千年的石雕去青田,要看千年的技艺看作坊。青田石雕历经千年发展,手法则不主故常,圆雕、镂雕、高浅浮雕、浅刻交替为用,以其娴熟而不同凡响的相石、开坯、雕琢、封蜡、润色工序,自成“写实而尚意、精妙而大器、细腻而见难度、抓形而见神采”的艺术流派,并在中国石雕工艺史上、奠定了特定的历史艺术地位。  青田石雕兼融“天工与自然”,符合“道法自然”的古典审美理想,承载着传达人类崇高精神的使命,发挥社会教化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