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在欧洲有一家上市公司——UFC,它的实际控制人、监事会主席宁威,其实是一位来自中国北京的年轻人。官网上,他笑容灿烂;而现实中,他却已经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集资诈骗罪两项罪名而成为“阶下囚”。
2月7日早上9时许,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外,聚集了数百名群众,他们均为涉嫌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及非法集资诈骗案的受害人。
当天,由于前去参加旁听的群众实在太多,法院除保留原法庭审理外,还临时增加开放了两个法庭,给没能进入现场的其余当事人观看视频旁听。
据了解,此次案件的涉案金额达1.57亿元,涉案范围极广,共计有11个省市、892名群众被害。一位受害群众告诉记者,这仅是登记在册的数字,加上有些挂名的或遗漏登记的,估计受害者超千人。
庭审从上午9点半持续到晚上7点半,控辩双方就涉案的两位当事人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包括两位当事人本身,也是互相推诿责任、互相指责。法庭上,一场欧洲借壳上市陷阱背后,长达数年的吸金大案真相浮出水面。
新加坡导师出场
空壳公司开启梦想
一个吸金故事从2006年1月在北京注册成立中林联合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中林联合”)开始,这一切就显得不同寻常。
据检察机关的指控,中林联合的注册资金是5000万元,而通过验资发现,这5000万元为借入款,验资完毕后,已全额归还,故其实收资本并未到位。
中林联合的实际投资方为北京世融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世融达”),据工商部门2005年的验资报告表明,2005年年底该公司仅“值”50万元,又哪里能拿出5000万元成立中林联合呢?
世融达的实际控制人是宁威,其简历显示,父亲为北京某检察院退休干部。宁威于1991年高中毕业后即进入社会工作,1998年开始在经济日报社策划中心担任副主任,之后至2001年又调往《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中心担任副主任。直到2004年,和几个朋友筹建了世融达,主要从事文化教育、节电器材开发与销售等业务。
宁威的经历原本并不复杂,然而,2004年他遇到了Edwin(新加坡人,中文名戴荣贵),一名在新加坡破产后来到北京找工作的律师。
刚开始,宁威将Edwin介绍给了自己的朋友白峰。因为白峰当时在山西一家叫菲菲森旺的林权销售公司负责销售工作,Edwin便被介绍去菲菲森旺担任培训讲师的工作。
2005年上半年,Edwin和宁威聊天时说起菲菲森旺销售模式比较好,建议其将此作为投资项目,并通过资本运作最终实现海外上市。
对融资上市情况不甚了解的宁威,一直以来把从新加坡过来的Edwin看成是自己在资本市场的导师。虽然之前两人也谈起过一些关于融资的话题,但是一直没有具体的项目好谈。此时Edwin提出这个想法,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宁威开始紧锣密鼓地注册跟林业有关的公司。
2006年2月,号称注册资金有800万元的上海中林联合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中林”)成立。2006年6月,号称注册资金有500万元的湖北中林联合林木开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湖北中林”)在湖北石首成立。
检察机关对上述公司的调查显示,均为垫资注册的企业。
3家林业公司的分工却很明晰:中林联合购买林地,上海中林进行销售,湖北中林进行管护。
事实上,成立这么多公司,两人是想通过销售林地使用权及代管林地等方式吸收资金。
在湖北石首购买的林地价格,一般在1000-2000元一亩,最后销售给客户的价格从3000-6000元不等,中间的差价由公司赚取;而之后在湖南澧县购买的林地更加便宜,仅100元每亩,也是通过赚取数倍差价销售给客户。
问题是,之所以能吸引客户购买林地,上海中林需要给出优惠的条件,即承诺客户年均10%-13%的回报。
公司跟客户共签订三份合同,即:《林木转让合同》、《林木管护合同》和《林木销售合同》,而合同中关于立木材积量的“权威数据”都是由请来的中国林科研院资深研究员、原湖北省石首市杨树研究所所长等人做的评估。
但事实是,承诺给客户的每亩到期立木材积量为13-15立方米,结果却只有6-7立方米材积量。按照合同,不足部分由公司想办法给客户补足。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到期后每立方米的木材价格在逐年走低。这就意味着,当初跟客户签订的合同,很可能做一单亏一单。
欧洲借壳资本秀
上市上演“黄雀在后”
公诉人在举证时指出,上海中林跟客户之间的销售已经出现了重重问题:如有的向客户宣传的林地林权证还没有办下来,或者根本还未付钱,就已经拿来卖给客户;更有甚者,将之前买过的林地重复卖给客户。
在疯狂吸金同时,向客户兑现的压力也时时压迫着宁威和Edwin等高管。
2007年底,“偏好”在资本市场掘金的Edwin又看到了机会。他发现菲菲森旺的模式就很成功——即将客户手中的林权转换成股权,这样以后便没有向客户兑付之前投资林权的现金压力,于是他想到了效仿。
宁威同意了Edwin的想法,在资金上全力支持Edwin,让他具体负责操作将中林联合带上市。
Edwin先是在一次大型的论坛上结识了克里斯托弗和罗伯特两位投行人士,经过他们的介绍,Edwin找到一家在德国上市的荷兰公司UFC Holding NV(股票代码:NL0000817005),准备借壳上市。
首先,中林联合收购了由美国森林资源私人有限公司(环球)(UFR)全资控股的UFC,持有98%股权(其余2%为公众股)。之后,Edwin仅用8000元人民币在新加坡买下了一家号称“拥有12家子公司,四大森林基地,为国际资源供应商”的“新加坡联合国际森林资源控股集团”,让该公司和世融达“共同出资”建立一家离岸公司——“中林联合国际有限公司”(下称“林联国际”)。
事实上,因为中国居民无法直接持有境外公司股权,Edwin又花了极少的手续费在上海找了家代办公司注册了两家离岸公司:林联国际为其中之一,林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林业投资”)为另一家。两公司的法人代表均为孙长佳,法庭证据显示,孙长佳只是代持,实际控制人仍为宁威。至此,UFC的股权又调整为:北京世融达持股67%、林联国际持股23.1%、林业投资持股9.9%。
而林联国际和林业投资的股份则是转化为客户持股的部分。
为了让客户持股显得更加正规,中林联合还搞了股权证。宁威在一份笔录材料中坦承:由于成本较高,我们从代理公司处要来了股权证的模板,由公司自己打印出来。
这些都是小钱。公诉人的材料指出,欧洲的这家壳公司本身只值10万欧元,但是Edwin却问宁威要了45万欧元用于支付投行费用,且这45万欧元也没有全部的发票。加上10万欧元“股票经纪费”、10万欧元作为账户保证金仍存在德国银行,Edwin承认共计花费了65万欧元用于购买价值10万元的壳公司。
但公诉人仍指出,Edwin用于欧洲借壳UFC上市的费用远不止这些,仅有记录的就已经超过1000多万人民币。可Edwin却在法庭上说不出这些钱的去向。
其中有个小细节,也一度成为庭审现场争论是否属于欺骗客户的焦点之一。
Edwin当初买下壳公司UFC时,该公司的股价仅0.01欧元。Edwin和宁威在克里斯托弗、罗伯特的介绍下,在慕尼黑的一间酒吧,认识了股票经纪马特。在Edwin和宁威之前的供述中,两人均承认见过马特并给他10万欧元“股票经纪费”,拜托其将股票从0.01欧元炒至0.5欧元以上,但在庭审中两人却矢口否认这件事,只是承认见过。
不管承认与否,当时的股价确实从0.01欧元涨到了0.51欧元。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之前的192名购林客户以每股人民币6.5-9.5元不等的价格将价值人民币6797万余元的林地使用权折换为在萨摩亚注册的林联国际有限公司和林业投资有限公司股权。
其中,1股离岸公司股权等同于1股UFC股票。但问题是,当初花费人民币6.5-9.5元购买的股票,目前每股仅剩0.03欧元。
一张发票吹泡泡
林地估价子虚乌有
当然,除了上市后将一部分林权转成股权,中林联合还需要不断地有新资金的进入,因为在UFC的官网上,其宣传的战略目标是要到2011年成为中国的十大林业公司之一。
其官网的财报显示,2006年、2007年、2008年在中国的收入均达几十亿元,利润均有近千万元。且每年还能保持20%的增长。
如此巨额的销售额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据公诉人的材料证实,2007年9月3日的一份评估报告,就是完全伪造。
该评估资料是由西门(远东)有限公司提供,是对江西九江一块1万多亩林地的估值报告。做估值报告的目的是,中林联合想借此机会,以资产注入为由头,在资本市场募集更多的资金。
但事实是,中林联合从始至终都没有购买过该块林地。
一份来自九江新园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缪泽荣的笔录证实,湖北中林的负责人宁勇(宁威的姐姐)曾多次去过林地考察,也曾许诺欲购买该林地,甚至还提出让缪先开发票再付款。缪为了能做成生意,还真的去当地国税局开具了805万元的发票给了宁勇,但是宁勇这边却迟迟未支付任何费用,却拿着这张发票宣称对九江林地付过定金。
2007年底,这份意味着宣告“中林联合对九江林地主权”的报告出来以后,投资客户对中林联合更有信心了。在一些宣讲会上,主持人甚至把这点结合进股票中,畅谈未来股票会涨至25欧元以上,并让大家把握好机会。
一方面,这些资料被堂而皇之地放在了网上,九江新园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有关人员看到后打电话给宁勇,要求撤销不实的收购林地信息,但是中林联合竟不予理睬。
另一方面,中林联合也早有准备,在还没撕破脸皮之前,就已经向缪要了一间九江新园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付了10万元租金,在外面挂了块中林联合的牌子,请了几名工作人员专门接听来自上海等地客户的咨询电话。
甚至在缪泽荣于2011年4月27日被派出所找去做笔录的当天,宁勇还打电话给缪,关照他如果公安局找到他,要他承认中林联合购买林苗支付的800余万元情况是属实的,还希望继续合作等。
即使是一份假报告本身,中林联合甚至对数据不满还要加以干涉。
为此,公诉人提出的大量证据证实,报告其实是做了两次。第一次是估价8000万元人民币,第二次是1.13亿元人民币,而之所以是这样的结果,虽然现场不能承认,但极可能是宁威的意思所致。
此外,包括UFC官网上一些关于业务的介绍等,全都是夸大不实、甚至不存在的。
如关于蘑菇的培养。该公司网站介绍,2007年1月,该公司已开始种植蘑菇和自由放养鹅等,但这些业务,据宁勇在笔录中反映,其实早就因为不赚钱结束了。
此外,其官网上还刊登了2010年7月1日,该公司的注册资本将从50万欧元增加到150万欧元。但据宁威自己在笔录中反映,自公司买壳后,从来没有注入过资金。
主角囊中空空
高消费背后巨款何在?
那么,高达1.57亿元的集资款到底被用到哪里去了呢?
跟“庞氏骗局”不同的是,宁威等人所募集的钱并没有太多是用后款补前款的。除了在2007年曾返还过278万元外,再无所出。
本刊记者在一份2007年3月25日的《中林联合第二届第二次董事会决议》中看到,该公司2006年的利润约为680万元,被黄舒、白峰、宁勇三人按比例分掉。
而其余包括庭审现场公诉人罗列的一些数据:上海徐家汇国际大厦的房租5000万元、员工工资3000万元、湖北公司的运营费用、广州公司、宜兴公司、上市费用等等。
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作为公司老总,宁威目前名下基本没有什么资产,既没有股票、房产,又没有存款。就是过去有过一辆轿车,也已经卖给别人。而其在北京居住的房子,据说是其母亲买了给他住的。
有几个受害人曾在检察院看到过宁威消费的记录,其中有一笔吃饭费用竟然消费了5万元。另外还有一些消费,只有记录没有发票,根本说不清是用掉了还是被放进了个人腰包。
此外,本案的另一被告Edwin也被被害人质疑为高消费、账目不清。特别是其在德国多次出差的几笔费用,很多都没有发票。
本刊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Edwin在中林联合的时候即领取了高工资,仅2006-2008年三年,共计获得工资报酬达198万元。
庭审现场,宁威表示能够接受惩罚,希望求得谅解。但Edwin却表示不接受任何罪名的指控。
2月7日早上9时许,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外,聚集了数百名群众,他们均为涉嫌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及非法集资诈骗案的受害人。
当天,由于前去参加旁听的群众实在太多,法院除保留原法庭审理外,还临时增加开放了两个法庭,给没能进入现场的其余当事人观看视频旁听。
据了解,此次案件的涉案金额达1.57亿元,涉案范围极广,共计有11个省市、892名群众被害。一位受害群众告诉记者,这仅是登记在册的数字,加上有些挂名的或遗漏登记的,估计受害者超千人。
庭审从上午9点半持续到晚上7点半,控辩双方就涉案的两位当事人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包括两位当事人本身,也是互相推诿责任、互相指责。法庭上,一场欧洲借壳上市陷阱背后,长达数年的吸金大案真相浮出水面。
新加坡导师出场
空壳公司开启梦想
一个吸金故事从2006年1月在北京注册成立中林联合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中林联合”)开始,这一切就显得不同寻常。
据检察机关的指控,中林联合的注册资金是5000万元,而通过验资发现,这5000万元为借入款,验资完毕后,已全额归还,故其实收资本并未到位。
中林联合的实际投资方为北京世融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世融达”),据工商部门2005年的验资报告表明,2005年年底该公司仅“值”50万元,又哪里能拿出5000万元成立中林联合呢?
世融达的实际控制人是宁威,其简历显示,父亲为北京某检察院退休干部。宁威于1991年高中毕业后即进入社会工作,1998年开始在经济日报社策划中心担任副主任,之后至2001年又调往《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中心担任副主任。直到2004年,和几个朋友筹建了世融达,主要从事文化教育、节电器材开发与销售等业务。
宁威的经历原本并不复杂,然而,2004年他遇到了Edwin(新加坡人,中文名戴荣贵),一名在新加坡破产后来到北京找工作的律师。
刚开始,宁威将Edwin介绍给了自己的朋友白峰。因为白峰当时在山西一家叫菲菲森旺的林权销售公司负责销售工作,Edwin便被介绍去菲菲森旺担任培训讲师的工作。
2005年上半年,Edwin和宁威聊天时说起菲菲森旺销售模式比较好,建议其将此作为投资项目,并通过资本运作最终实现海外上市。
对融资上市情况不甚了解的宁威,一直以来把从新加坡过来的Edwin看成是自己在资本市场的导师。虽然之前两人也谈起过一些关于融资的话题,但是一直没有具体的项目好谈。此时Edwin提出这个想法,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宁威开始紧锣密鼓地注册跟林业有关的公司。
2006年2月,号称注册资金有800万元的上海中林联合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中林”)成立。2006年6月,号称注册资金有500万元的湖北中林联合林木开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湖北中林”)在湖北石首成立。
检察机关对上述公司的调查显示,均为垫资注册的企业。
3家林业公司的分工却很明晰:中林联合购买林地,上海中林进行销售,湖北中林进行管护。
事实上,成立这么多公司,两人是想通过销售林地使用权及代管林地等方式吸收资金。
在湖北石首购买的林地价格,一般在1000-2000元一亩,最后销售给客户的价格从3000-6000元不等,中间的差价由公司赚取;而之后在湖南澧县购买的林地更加便宜,仅100元每亩,也是通过赚取数倍差价销售给客户。
问题是,之所以能吸引客户购买林地,上海中林需要给出优惠的条件,即承诺客户年均10%-13%的回报。
公司跟客户共签订三份合同,即:《林木转让合同》、《林木管护合同》和《林木销售合同》,而合同中关于立木材积量的“权威数据”都是由请来的中国林科研院资深研究员、原湖北省石首市杨树研究所所长等人做的评估。
但事实是,承诺给客户的每亩到期立木材积量为13-15立方米,结果却只有6-7立方米材积量。按照合同,不足部分由公司想办法给客户补足。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到期后每立方米的木材价格在逐年走低。这就意味着,当初跟客户签订的合同,很可能做一单亏一单。
欧洲借壳资本秀
上市上演“黄雀在后”
公诉人在举证时指出,上海中林跟客户之间的销售已经出现了重重问题:如有的向客户宣传的林地林权证还没有办下来,或者根本还未付钱,就已经拿来卖给客户;更有甚者,将之前买过的林地重复卖给客户。
在疯狂吸金同时,向客户兑现的压力也时时压迫着宁威和Edwin等高管。
2007年底,“偏好”在资本市场掘金的Edwin又看到了机会。他发现菲菲森旺的模式就很成功——即将客户手中的林权转换成股权,这样以后便没有向客户兑付之前投资林权的现金压力,于是他想到了效仿。
宁威同意了Edwin的想法,在资金上全力支持Edwin,让他具体负责操作将中林联合带上市。
Edwin先是在一次大型的论坛上结识了克里斯托弗和罗伯特两位投行人士,经过他们的介绍,Edwin找到一家在德国上市的荷兰公司UFC Holding NV(股票代码:NL0000817005),准备借壳上市。
首先,中林联合收购了由美国森林资源私人有限公司(环球)(UFR)全资控股的UFC,持有98%股权(其余2%为公众股)。之后,Edwin仅用8000元人民币在新加坡买下了一家号称“拥有12家子公司,四大森林基地,为国际资源供应商”的“新加坡联合国际森林资源控股集团”,让该公司和世融达“共同出资”建立一家离岸公司——“中林联合国际有限公司”(下称“林联国际”)。
事实上,因为中国居民无法直接持有境外公司股权,Edwin又花了极少的手续费在上海找了家代办公司注册了两家离岸公司:林联国际为其中之一,林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林业投资”)为另一家。两公司的法人代表均为孙长佳,法庭证据显示,孙长佳只是代持,实际控制人仍为宁威。至此,UFC的股权又调整为:北京世融达持股67%、林联国际持股23.1%、林业投资持股9.9%。
而林联国际和林业投资的股份则是转化为客户持股的部分。
为了让客户持股显得更加正规,中林联合还搞了股权证。宁威在一份笔录材料中坦承:由于成本较高,我们从代理公司处要来了股权证的模板,由公司自己打印出来。
这些都是小钱。公诉人的材料指出,欧洲的这家壳公司本身只值10万欧元,但是Edwin却问宁威要了45万欧元用于支付投行费用,且这45万欧元也没有全部的发票。加上10万欧元“股票经纪费”、10万欧元作为账户保证金仍存在德国银行,Edwin承认共计花费了65万欧元用于购买价值10万元的壳公司。
但公诉人仍指出,Edwin用于欧洲借壳UFC上市的费用远不止这些,仅有记录的就已经超过1000多万人民币。可Edwin却在法庭上说不出这些钱的去向。
其中有个小细节,也一度成为庭审现场争论是否属于欺骗客户的焦点之一。
Edwin当初买下壳公司UFC时,该公司的股价仅0.01欧元。Edwin和宁威在克里斯托弗、罗伯特的介绍下,在慕尼黑的一间酒吧,认识了股票经纪马特。在Edwin和宁威之前的供述中,两人均承认见过马特并给他10万欧元“股票经纪费”,拜托其将股票从0.01欧元炒至0.5欧元以上,但在庭审中两人却矢口否认这件事,只是承认见过。
不管承认与否,当时的股价确实从0.01欧元涨到了0.51欧元。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之前的192名购林客户以每股人民币6.5-9.5元不等的价格将价值人民币6797万余元的林地使用权折换为在萨摩亚注册的林联国际有限公司和林业投资有限公司股权。
其中,1股离岸公司股权等同于1股UFC股票。但问题是,当初花费人民币6.5-9.5元购买的股票,目前每股仅剩0.03欧元。
一张发票吹泡泡
林地估价子虚乌有
当然,除了上市后将一部分林权转成股权,中林联合还需要不断地有新资金的进入,因为在UFC的官网上,其宣传的战略目标是要到2011年成为中国的十大林业公司之一。
其官网的财报显示,2006年、2007年、2008年在中国的收入均达几十亿元,利润均有近千万元。且每年还能保持20%的增长。
如此巨额的销售额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据公诉人的材料证实,2007年9月3日的一份评估报告,就是完全伪造。
该评估资料是由西门(远东)有限公司提供,是对江西九江一块1万多亩林地的估值报告。做估值报告的目的是,中林联合想借此机会,以资产注入为由头,在资本市场募集更多的资金。
但事实是,中林联合从始至终都没有购买过该块林地。
一份来自九江新园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缪泽荣的笔录证实,湖北中林的负责人宁勇(宁威的姐姐)曾多次去过林地考察,也曾许诺欲购买该林地,甚至还提出让缪先开发票再付款。缪为了能做成生意,还真的去当地国税局开具了805万元的发票给了宁勇,但是宁勇这边却迟迟未支付任何费用,却拿着这张发票宣称对九江林地付过定金。
2007年底,这份意味着宣告“中林联合对九江林地主权”的报告出来以后,投资客户对中林联合更有信心了。在一些宣讲会上,主持人甚至把这点结合进股票中,畅谈未来股票会涨至25欧元以上,并让大家把握好机会。
一方面,这些资料被堂而皇之地放在了网上,九江新园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有关人员看到后打电话给宁勇,要求撤销不实的收购林地信息,但是中林联合竟不予理睬。
另一方面,中林联合也早有准备,在还没撕破脸皮之前,就已经向缪要了一间九江新园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付了10万元租金,在外面挂了块中林联合的牌子,请了几名工作人员专门接听来自上海等地客户的咨询电话。
甚至在缪泽荣于2011年4月27日被派出所找去做笔录的当天,宁勇还打电话给缪,关照他如果公安局找到他,要他承认中林联合购买林苗支付的800余万元情况是属实的,还希望继续合作等。
即使是一份假报告本身,中林联合甚至对数据不满还要加以干涉。
为此,公诉人提出的大量证据证实,报告其实是做了两次。第一次是估价8000万元人民币,第二次是1.13亿元人民币,而之所以是这样的结果,虽然现场不能承认,但极可能是宁威的意思所致。
此外,包括UFC官网上一些关于业务的介绍等,全都是夸大不实、甚至不存在的。
如关于蘑菇的培养。该公司网站介绍,2007年1月,该公司已开始种植蘑菇和自由放养鹅等,但这些业务,据宁勇在笔录中反映,其实早就因为不赚钱结束了。
此外,其官网上还刊登了2010年7月1日,该公司的注册资本将从50万欧元增加到150万欧元。但据宁威自己在笔录中反映,自公司买壳后,从来没有注入过资金。
主角囊中空空
高消费背后巨款何在?
那么,高达1.57亿元的集资款到底被用到哪里去了呢?
跟“庞氏骗局”不同的是,宁威等人所募集的钱并没有太多是用后款补前款的。除了在2007年曾返还过278万元外,再无所出。
本刊记者在一份2007年3月25日的《中林联合第二届第二次董事会决议》中看到,该公司2006年的利润约为680万元,被黄舒、白峰、宁勇三人按比例分掉。
而其余包括庭审现场公诉人罗列的一些数据:上海徐家汇国际大厦的房租5000万元、员工工资3000万元、湖北公司的运营费用、广州公司、宜兴公司、上市费用等等。
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作为公司老总,宁威目前名下基本没有什么资产,既没有股票、房产,又没有存款。就是过去有过一辆轿车,也已经卖给别人。而其在北京居住的房子,据说是其母亲买了给他住的。
有几个受害人曾在检察院看到过宁威消费的记录,其中有一笔吃饭费用竟然消费了5万元。另外还有一些消费,只有记录没有发票,根本说不清是用掉了还是被放进了个人腰包。
此外,本案的另一被告Edwin也被被害人质疑为高消费、账目不清。特别是其在德国多次出差的几笔费用,很多都没有发票。
本刊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Edwin在中林联合的时候即领取了高工资,仅2006-2008年三年,共计获得工资报酬达198万元。
庭审现场,宁威表示能够接受惩罚,希望求得谅解。但Edwin却表示不接受任何罪名的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