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好乡村”是安徽省政府为响应“美丽中国”而提出的以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为目标的伟大规划,重点任务在于整治农村生态环境,而农村生活垃圾由于对人类健康危害重大,是其中最需要治理的部分。此外,铜陵市是安徽省生活垃圾治理最具成效的地区。为此,选择铜陵市义安区作为调研地,在了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找出其不完善之处,尝试着提出更加合理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更好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
关键词:美好乡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铜陵市义安区
一、引言
安徽省政府响应国家号召,结合省情,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在2012年发布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了中期目标,即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高层,还是地方政府,无不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铜陵市作为安徽省垃圾治理方面一张靓丽的名片,垃圾治理成效突出。鉴于此,本文选取铜陵市义安区作为调研地,希望在了解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找出其不完善之处,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更好地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铜陵市义安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一)农村生活垃圾的特征
1.生活垃圾类型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在农村地区的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1]。根据生活垃圾的性质,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4大类。其中,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类,废金属等,厨余垃圾包括废菜叶、废瓜果皮核等,有毒有害垃圾包括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等。
由实地调研数据可知,厨余垃圾占比最高,超过1/3,其次是可回收垃圾,各类垃圾所占比重大小依次是厨余垃圾(35.1%)>可回收垃圾(33.3%)>有毒有害垃圾(21.4%)>建筑灰土類垃圾(8.8%)>其他垃圾(1.4%)。
2.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
铜陵市义安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每年的7、8月份产生量最高,3月份达到峰谷值,2月份是次高峰,这是由于2月份在外务工人员大量回乡,使得当地人口急剧增加,进而导致垃圾产量也随之增加。
(二)现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1.清运模式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铜陵市义安区农村生活垃圾采取的是“户混合投放—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区)处理”的清运模式(见图1)。
2.监管模式
在生活垃圾监管模式上,采用横纵双重监管(网格化监管)的模式,具体见图2。
三、铜陵市义安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环保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垃圾分类宣传不足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了解途径,在调研对象中,通过电视、广播了解的占比最高,达到40.3%,其次是通过亲朋好友、邻居了解的,占比为25.5%,通过村委员为代表的政府宣传了解的仅占10.2%。从这个研究结果可以反推出当下铜陵市义安区政府环保宣传工作不到位,尤其是对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不足。
(二)农户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分类知识欠缺
通过实地走访,得出如下结论:受教育程度高低与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绝大部分人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仅限于了解一点点,非常了解在各个学历间均较少,可见农户欠缺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在生活垃圾的日常处理方式上,不分类、直接投放即垃圾桶占比最高,超过50%,其次是就地掩埋和随手扔掉。分类投放进垃圾桶占比偏低。
(三)政府垃圾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垃圾基础设施落后、不足
政府的资金投入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用巨大。通过与当地镇领导的访谈,了解到省级中心村建设首年财政拨款400万元,建成后每年安排10万元建设资金。400万元并非全部用于生活垃圾治理,而是用于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大项目。由此可见,政府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此外,通过对钟鸣镇等地的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发现这些农村地区现有的垃圾基础设施有封闭式垃圾屋、敞口式垃圾池、一般垃圾桶、分类垃圾桶等,最主要的问题是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居民需求。对于中心村而言,每家每户有1个垃圾桶,而自然村4~5户农户才配备1个一般垃圾桶;村子的垃圾收集以人力垃圾车为主,电动式垃圾车严重缺乏;此外,分类垃圾桶也严重匮乏,影响了当地居民垃圾分类。
(四)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不够完善
调研地区采取的“户混合-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模式虽然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难、无人管等一系列问题,但该种模式下是将农村的生活垃圾运往城镇地区处理。对于交通发达或者临近城镇的村庄无疑是最适合的,但很多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对于此类村庄,垃圾出村就难以实现。
四、完善铜陵市义安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垃圾分类宣传力度,提升农户垃圾分类知识与意识
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应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宣传环保政策及垃圾分类相关的知识,由这些专门的人员定期给当地负责垃圾清理的人员进行环保知识及垃圾分类方面的培训。其次,引入奖励机制,对于分类收集较好的农户采取经济奖励的方式,从而树立榜样作用,以点带面,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宣传教育为辅,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2]。最后,由政府牵头组织负责垃圾清理的人员与村民代表进行垃圾分类及环保方面的经验交流,更好地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及环保政策的落实。
(二)完善垃圾治理资金投入机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
资金是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的首要保障,各地需要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经费投入[3]。政府在垃圾治理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垃圾治理专项基金,用于垃圾治理和奖励垃圾治理成绩突出的乡镇。政府适当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吸收资金,从而弥补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
(三)加快农村垃圾基础设施建设,增数量、提质量
首先,组织专门人员调查当地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落实情况,并对这些基础设施的废旧情况、数量、投放位置、类型做好详细的记录,同时,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想法和建议。最后,通过对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在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规模、用地面积、数量,做到数量精准、布局合理、垃圾处理效果显著。
(四)创新垃圾治理模式,结合使用分散处理方法
垃圾出村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对于一些地理位置偏远,或者交通不便利的村庄,应当配合使用分散处理方法,即做到“垃圾少出村镇”或“垃圾不出村镇”,提高农村垃圾就地处理能力。第一,普及垃圾堆肥池技术或者沼气池技术,村委会鼓励并扶持农户修建垃圾堆肥池或沼气池,对于修建堆肥池或沼气池的农户给予相应的补贴。第二,乡镇应当筹集资本或者与私人合作,在乡镇建设小型垃圾处理厂,使垃圾处理厂由市县一级降到乡镇一级。
五、结语
本文在对铜陵市义安区几个典型的“美好乡村”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美好乡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建设“美好乡村”的根本在于垃圾分类,最终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治理与我们息息相关,需要不断地创新垃圾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闫骏,王则武,周雨珺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现状及处理模式[J].中国环保产业,2014(12):49-53.
[2]郭祥信.小城镇垃圾收集与处理技术探讨[J].小城镇规划,2005(02):45-46.
[3]陈群,杨丽丽,伍琳瑛等.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06):51-54.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美好乡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铜陵市义安区
一、引言
安徽省政府响应国家号召,结合省情,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在2012年发布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了中期目标,即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高层,还是地方政府,无不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铜陵市作为安徽省垃圾治理方面一张靓丽的名片,垃圾治理成效突出。鉴于此,本文选取铜陵市义安区作为调研地,希望在了解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找出其不完善之处,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更好地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铜陵市义安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一)农村生活垃圾的特征
1.生活垃圾类型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在农村地区的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1]。根据生活垃圾的性质,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4大类。其中,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类,废金属等,厨余垃圾包括废菜叶、废瓜果皮核等,有毒有害垃圾包括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等。
由实地调研数据可知,厨余垃圾占比最高,超过1/3,其次是可回收垃圾,各类垃圾所占比重大小依次是厨余垃圾(35.1%)>可回收垃圾(33.3%)>有毒有害垃圾(21.4%)>建筑灰土類垃圾(8.8%)>其他垃圾(1.4%)。
2.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
铜陵市义安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每年的7、8月份产生量最高,3月份达到峰谷值,2月份是次高峰,这是由于2月份在外务工人员大量回乡,使得当地人口急剧增加,进而导致垃圾产量也随之增加。
(二)现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1.清运模式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铜陵市义安区农村生活垃圾采取的是“户混合投放—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区)处理”的清运模式(见图1)。
2.监管模式
在生活垃圾监管模式上,采用横纵双重监管(网格化监管)的模式,具体见图2。
三、铜陵市义安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环保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垃圾分类宣传不足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了解途径,在调研对象中,通过电视、广播了解的占比最高,达到40.3%,其次是通过亲朋好友、邻居了解的,占比为25.5%,通过村委员为代表的政府宣传了解的仅占10.2%。从这个研究结果可以反推出当下铜陵市义安区政府环保宣传工作不到位,尤其是对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不足。
(二)农户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分类知识欠缺
通过实地走访,得出如下结论:受教育程度高低与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绝大部分人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仅限于了解一点点,非常了解在各个学历间均较少,可见农户欠缺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在生活垃圾的日常处理方式上,不分类、直接投放即垃圾桶占比最高,超过50%,其次是就地掩埋和随手扔掉。分类投放进垃圾桶占比偏低。
(三)政府垃圾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垃圾基础设施落后、不足
政府的资金投入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用巨大。通过与当地镇领导的访谈,了解到省级中心村建设首年财政拨款400万元,建成后每年安排10万元建设资金。400万元并非全部用于生活垃圾治理,而是用于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大项目。由此可见,政府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此外,通过对钟鸣镇等地的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发现这些农村地区现有的垃圾基础设施有封闭式垃圾屋、敞口式垃圾池、一般垃圾桶、分类垃圾桶等,最主要的问题是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居民需求。对于中心村而言,每家每户有1个垃圾桶,而自然村4~5户农户才配备1个一般垃圾桶;村子的垃圾收集以人力垃圾车为主,电动式垃圾车严重缺乏;此外,分类垃圾桶也严重匮乏,影响了当地居民垃圾分类。
(四)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不够完善
调研地区采取的“户混合-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模式虽然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难、无人管等一系列问题,但该种模式下是将农村的生活垃圾运往城镇地区处理。对于交通发达或者临近城镇的村庄无疑是最适合的,但很多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对于此类村庄,垃圾出村就难以实现。
四、完善铜陵市义安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垃圾分类宣传力度,提升农户垃圾分类知识与意识
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应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宣传环保政策及垃圾分类相关的知识,由这些专门的人员定期给当地负责垃圾清理的人员进行环保知识及垃圾分类方面的培训。其次,引入奖励机制,对于分类收集较好的农户采取经济奖励的方式,从而树立榜样作用,以点带面,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宣传教育为辅,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2]。最后,由政府牵头组织负责垃圾清理的人员与村民代表进行垃圾分类及环保方面的经验交流,更好地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及环保政策的落实。
(二)完善垃圾治理资金投入机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
资金是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的首要保障,各地需要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经费投入[3]。政府在垃圾治理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垃圾治理专项基金,用于垃圾治理和奖励垃圾治理成绩突出的乡镇。政府适当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吸收资金,从而弥补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
(三)加快农村垃圾基础设施建设,增数量、提质量
首先,组织专门人员调查当地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落实情况,并对这些基础设施的废旧情况、数量、投放位置、类型做好详细的记录,同时,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想法和建议。最后,通过对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在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规模、用地面积、数量,做到数量精准、布局合理、垃圾处理效果显著。
(四)创新垃圾治理模式,结合使用分散处理方法
垃圾出村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对于一些地理位置偏远,或者交通不便利的村庄,应当配合使用分散处理方法,即做到“垃圾少出村镇”或“垃圾不出村镇”,提高农村垃圾就地处理能力。第一,普及垃圾堆肥池技术或者沼气池技术,村委会鼓励并扶持农户修建垃圾堆肥池或沼气池,对于修建堆肥池或沼气池的农户给予相应的补贴。第二,乡镇应当筹集资本或者与私人合作,在乡镇建设小型垃圾处理厂,使垃圾处理厂由市县一级降到乡镇一级。
五、结语
本文在对铜陵市义安区几个典型的“美好乡村”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美好乡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建设“美好乡村”的根本在于垃圾分类,最终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治理与我们息息相关,需要不断地创新垃圾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闫骏,王则武,周雨珺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现状及处理模式[J].中国环保产业,2014(12):49-53.
[2]郭祥信.小城镇垃圾收集与处理技术探讨[J].小城镇规划,2005(02):45-46.
[3]陈群,杨丽丽,伍琳瑛等.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06):51-54.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