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家庭、幼儿园三个教育环境,其中家庭尤为重要。当今社会,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已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协同家庭教育对幼儿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进行疏通和引导。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
【正文】都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是直接地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的。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幼儿个性的缺陷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也是父母造成的。所以就会有这样一句话“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纸上的颜色就是大人的杰作”。不同家庭的不同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幼儿個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父母角色,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让幼儿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幸福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不能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揠苗助长;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和分歧时,不能急躁、粗暴,尽可能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其次,父母和幼儿乐在一起,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幼儿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幼儿共享经验和成果,尊重幼儿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幼儿商量,征求幼儿的意见,培养幼儿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这种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发展,如买衣服、买食物、去哪里等。幼儿在做出选择时也在思考,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幼儿慢慢学会了自主能力,对于自己选择的东西会更加热衷,甚至更爱惜、更节约。而对于错误的选择,幼儿也会印象深刻,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对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另外,在亲子交流中,宽容与督促也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让幼儿对父母充满信任。
二、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
交往的需要又称归原和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来往,进行社会交际,获得同伴之间的融洽关系。父母要在这一方面对幼儿进行情感投资,就需要付出时间、情感和智慧。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交往,一味限制只能适得其反。其次,父母自己要多与幼儿交流沟通,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正如一位家长所说:“父母要和幼儿真正做到心贴心,你就得用幼儿的方式,把自己当做幼儿。”最后,家长还要积极为幼儿寻找朋友。例如家长经常在周末或假日带着幼儿出游,或邀请有孩子的亲友、同事到家里做客为幼儿寻找同伴,成为幼儿的朋友。同伴交往为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同伴交往为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提供了比较有效的对照标准。4岁左右的幼儿已能将自己与同伴做简单的对比。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参照,让幼儿能够更清楚地看见自己、认识自己。这是幼儿最初的社会性的比较,它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与同伴的交往为幼儿行为的自我调控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参照标准。幼儿在交往中发出的不同行为,往往招致同伴的不同反应。在同伴反应中,幼儿既可以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与性质,又可以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为他人所接受,并进一步调整、控制、改善自己的行为。因此,同伴交往,特别是其间同伴的反馈,对幼儿自我意识尤其是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家长要提升自己的素质
不论是家长的文化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家长要不断学习,掌握正确教养幼儿的方法,让幼儿在关爱与健康的环境中生活成长。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调整自己的期许,合理排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自信、乐观、开朗、向上的良好心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以积极的正面影响。尽量不要在幼儿面前宣泄不良情绪,不应该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影响幼儿,更不应该向幼儿发泄。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而父母作为幼儿最亲密的接触者对其心理健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为营造家庭环境做的最多的人,家庭环境在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家庭环境的良好指引下促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中山. 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M].家庭教育,2007(10)
[2]刘艳.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三期
[3]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4]冯维,于志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5(8).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
【正文】都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是直接地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的。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幼儿个性的缺陷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也是父母造成的。所以就会有这样一句话“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纸上的颜色就是大人的杰作”。不同家庭的不同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幼儿個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父母角色,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让幼儿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幸福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不能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揠苗助长;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和分歧时,不能急躁、粗暴,尽可能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其次,父母和幼儿乐在一起,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幼儿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幼儿共享经验和成果,尊重幼儿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幼儿商量,征求幼儿的意见,培养幼儿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这种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发展,如买衣服、买食物、去哪里等。幼儿在做出选择时也在思考,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幼儿慢慢学会了自主能力,对于自己选择的东西会更加热衷,甚至更爱惜、更节约。而对于错误的选择,幼儿也会印象深刻,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对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另外,在亲子交流中,宽容与督促也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让幼儿对父母充满信任。
二、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
交往的需要又称归原和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来往,进行社会交际,获得同伴之间的融洽关系。父母要在这一方面对幼儿进行情感投资,就需要付出时间、情感和智慧。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交往,一味限制只能适得其反。其次,父母自己要多与幼儿交流沟通,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正如一位家长所说:“父母要和幼儿真正做到心贴心,你就得用幼儿的方式,把自己当做幼儿。”最后,家长还要积极为幼儿寻找朋友。例如家长经常在周末或假日带着幼儿出游,或邀请有孩子的亲友、同事到家里做客为幼儿寻找同伴,成为幼儿的朋友。同伴交往为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同伴交往为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提供了比较有效的对照标准。4岁左右的幼儿已能将自己与同伴做简单的对比。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参照,让幼儿能够更清楚地看见自己、认识自己。这是幼儿最初的社会性的比较,它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与同伴的交往为幼儿行为的自我调控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参照标准。幼儿在交往中发出的不同行为,往往招致同伴的不同反应。在同伴反应中,幼儿既可以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与性质,又可以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为他人所接受,并进一步调整、控制、改善自己的行为。因此,同伴交往,特别是其间同伴的反馈,对幼儿自我意识尤其是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家长要提升自己的素质
不论是家长的文化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家长要不断学习,掌握正确教养幼儿的方法,让幼儿在关爱与健康的环境中生活成长。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调整自己的期许,合理排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自信、乐观、开朗、向上的良好心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以积极的正面影响。尽量不要在幼儿面前宣泄不良情绪,不应该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影响幼儿,更不应该向幼儿发泄。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而父母作为幼儿最亲密的接触者对其心理健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为营造家庭环境做的最多的人,家庭环境在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家庭环境的良好指引下促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中山. 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M].家庭教育,2007(10)
[2]刘艳.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三期
[3]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4]冯维,于志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