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魇”的“错综”——沈从文《七色魇》中的形式与政治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i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四十年代的思想和文学写作状况一直较为复杂.有赖于解志熙先生对长久佚失的《题记》的发现,沈从文未曾真正付梓出版的《七色魇》得以重现它原本完整的面貌.本文试从《七色魇》文本内部的形式视野和形式症候出发探讨沈从文四十年代的思想构成和变动,把形式化的“文体综合”试验视为作家的思想在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情境之间往返摆动的中介性平台和支点,以呈显沈从文1940年代遭遇的主体性困境和危机.而此种既混杂着潜能和前景,也包含着矛盾和裂隙的主体性难题,不仅与1940年代一批避居国统区大后方的学院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之间建立了深度的互文性关系,也同时内嵌于“四十年代文学”的总体时代感觉和文学感性之中.
其他文献
当下学界大都认为《霭楼逸志》之《云开雪恨》、《警富新书》与《九命奇冤》的本事来自于一件真事:清代广东番禺县梁凌两家原有私仇,凌家买通匪类放火熏死了梁家多人,造成“七尸八命”.但当我们重新审视案件本身并结合新发现的《番禺县续志》中凌殿材为之鸣冤的材料时,就会发现凌家其实是被冤枉的.理清小说背后的本事,将有助于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
一个学科的成熟度,与其是否建立起了明晰的研究“范式”有重要的关系.儿童文学作为在现代社会发生出的特殊文学样式,非采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诠释,则不能将其说得明白透彻,因此,确立跨学科研究范式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十分必要.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具有儿童研究优先、科学性、融通性、主体性四个重要内涵.如果将这种跨学科研究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具有统摄性的研究“范式”,将会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的长足、快速的发展.
中国古典小说至“文备众体”的唐传奇而具备成熟形态,此后几经衍化至明清之际适逢文人小说大兴语境而趋于巅峰.明清文人传奇体因其所展演的主体性或可称为“外史”“异史”;“因文生事”的小说笔法形构了明清文人传奇体“情”节化结构;“完成状态”的结尾模式铸就了既是悲剧的、又富哲思的“历史美学”.这些叙事特质,共同造就明清文人传奇小说史、诗、思并存的“复调”文体,成为小说家心灵世界的艺术“表现”.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旨在探究与思考人性奥秘、人生的意趣与哲思的小说.祥子的悲剧乃基于人性堕落,是因于对德性的放纵与苟且,是基于人自身价值堕入虚无主义黑洞而无所归依的悲剧.因此,老舍事实上关注的焦点并非社会矛盾,而是普遍人性与诱惑的紧张,进而追问一种健康人性的世俗处境与现代忧伤.
DNN芯片作为星载芯片应用到卫星系统中时会受到太空辐照的影响,其中单粒子翻转对存储单元的干扰会使得存储器单元的参数出现错误,该错误映射到神经网络中会造成神经网络最后的输出结果出现偏差.结合单粒子翻转概率模型,对用于网络推断的神经网络的权值参数进行注错后分析实验结果准确率,从激活函数的非线性特性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具有双边抑制效果的函数容错能力更强.进一步在网络卷积层后加入BN层和在训练过程中考虑L2正则化提高网络的容错能力,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
唐宋时期是铙歌鼓吹曲文体定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纪事”文体,铙歌希望叙述一段相对完整的、可以被知识化的历史,具有与史学著述相似的叙事特征.柳宗元为铙歌确立了“纪功德”的主题,打乱历史事件的固有次序,用儒家“五服/九服”的天下观重组初唐历史,本质是空间论的历史叙事;他重视刻画事件过程却不追求细节,使用形象化语言对历史过程做简单化处理.与之相比,宋代铙歌普遍采用编年体.与崔敦诗的线性历史观不同,姜夔试图为编年史提供“兴—衰—复兴”“取—舍—复得”的历史循环论解释;他重视刻画人物,用道德论将事件简化为“善有善报”
论词绝句自诞生以来,共经历了四次创作高潮,近现代时期(1898-1949)的论词绝句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词学现代转型的基石之一.目前学界对其演进历程及意义的认识有待深入.近现代论词绝句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其发展不仅遵循文学的内部规律,也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背景密切相关.近现代论词绝句在词话史、词史、词学史和文献考据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卞之琳的“延安书写”是其走出 自我世界、参与现实抗战的创作实践,也是他创作生涯的转捩.“延安书写”的发生和卞之琳奔赴延安后的空间体验有着直接的关联.在从成都至延安再到晋东南等地的空间转换中,卞之琳在诗歌创作上突破和改变了惯常的智性和平静冷淡的风格,并主动改换创作方向,开始致力于小说、战地报告等的写作.在这“另一个世界”里,原本就对空间颇为敏感的卞之琳获得了 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这促使他将目光从自身投向外部世界,并转向现实而寻求新路,最终体认了“同一个方向”.并且在“延安书写”之后,卞之琳的创作中仍然有着“
《秦腔》精细勾勒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真实而复杂的乡村政治图谱.在“乡政”层面,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权力在乡村的基层代理人,存在着基层权力异化现象,而蜕变为“营利型经纪”,向农民过度索取资源;在“村治”中,村庄政治极富复杂性与戏剧性,村干部之间基于利益进行多维的权力博弈,宗族势力与新兴资本也深度介入了“村治”权力之中.除此外,“返乡”与“在城”的地方乡村精英,在地方逻辑支配之下,亦有着隐形的影响力,勾连着乡村政治运作.贾平凹对“乡政”“村治”“隐形地方逻辑”的深描,真切再现了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中国乡村政治
语义杂糅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重要表意方式之一,主要表现为异义杂糅、异质杂糅和异声杂糅.因表达方式形成的异义杂糅,与同一语式和相反语式虚词的大量使用有关;异质杂糅通过“相异”与“互破”两种方式,把语义无关、不相容甚至互斥的词语组接,表达复杂的意义;异声杂糅则通过“多声部独唱”与“多声部合唱”两种发声方式,打破自吟的封闭言说模式,呈现出内爆与敞开双重趋向.语义杂糅搅乱了词与物的原有对称关系,丰富了意义的层次,同时也增加了写作的变数与理解的难度,其得失,对于现代汉语诗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