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认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是便利的,是受学生欢迎的,对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改善他们的认知结构,形成与人合作的观念和群体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全面地提高学生教育素養,促进国家教育向前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近些年新兴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它更灵活、更活泼,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融洽,学生的思想更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已经逐渐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容易产生不足之处,无法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心得体会,对该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有效分组是成功的关键
分组科不科学,有无有效?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成败。我们听了一节本校某位老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上的课,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全体成员都很活泼,学习气氛浓,回答问题积极;可有些小组却完全不同,没有讨论,只有聊天,也不回答任何问题。这一节课上的是一边冷一边热,很不成功。课后,我们了解到,该老师分组时采用随机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组合,学生随意坐。老师的干预,只是让每小组男女比例均衡而已。由于学生都选择了与自己相熟的人同组,以致成绩好的在一组,成绩差的在一组,一到讨论环节就讨论的讨论聊天的聊天,老师根本无法掌控课堂节奏。后来,我们建议该老师运用“优势互补”原则分组: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均匀分配到各个小组当中,选择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负责整合全组,引导合作学习;选一位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展示者,代表本小组发言和作示范;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和互相提醒,共同进步。该老师运用这一原则,又上了一节课,课堂气氛融洽,大大改善了之前的困窘。
二、有效学习任务是教学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合作,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否则,学习学习就会无的放矢,就会不知所措,合作就会流于形式。如我校的一节公开课《分式方程》,由于老师设计的内容较多,每一个内容都要求进行合作,每次小组都不知道任务是什么,而且留给学生进行合作的时间很少,往往是几分钟就让学生进行汇报、展示,使得学生无所适从,最后还得由老师给出结论,草草收场。
《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朝向,这样老师就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学习,教学活动就会更有序的进行。
三、有效展示是成果体现的重要保证
展示成果结论是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经过动手实操、讨论,验证,归纳后形成的成果,就必须展现出来,接受挑战和评价。但如果展现不到位,不能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的话,合作学习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的。如果我校一节数学公开课《探索和表达规律》,前大半段教学活动都非常完美,老师的提点、学生的合作都很成功,但是到了展示阶段,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展示员由于紧张,上台后说话结巴、条理不清,让其他小组找出一些知识性的错误,使得该小组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影响了小组的最终评价排名。
四、有效的主体地位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根本
小组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就是要通过小组间的合作,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从而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有的时候,老师往往会进行不必要的干预,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停留在老师“统一安排”下进行的,老师主宰一切。例如,某老师在上《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时布置学生对习题进行计算、分析、归纳,可过了一会,这位老师发现有小组计算习题的速度缓慢,立刻就把原有的条件降低,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挫折感;一会他发现学生做错了,又立刻叫停,不让学生去试错;到最后发现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在本节课范围内,又立刻把课程草草结束,不让学生去进行进一步探究,只想让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在他的掌控当中运行。
《新课程标准》指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学生遇到挫折,尝试了错误,甚至获得高层次的知识,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经过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在相互交流中大家相互各有所得,学生才能得到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合作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愿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想学。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便利的、有效的,对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改善他们的认知结构,形成与人合作的观念和群体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全面地提高学生教育素养,促进国家教育向前发展。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成果,课题编号:DXKT1450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
[2]崔爱妮.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索[J].华夏教师,2019(03).
[3]李秀峰.浅谈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学周刊,2010(01).
[4]曾如辉.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神州·下旬刊,2018(07).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近些年新兴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它更灵活、更活泼,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融洽,学生的思想更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已经逐渐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容易产生不足之处,无法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心得体会,对该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有效分组是成功的关键
分组科不科学,有无有效?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成败。我们听了一节本校某位老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上的课,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全体成员都很活泼,学习气氛浓,回答问题积极;可有些小组却完全不同,没有讨论,只有聊天,也不回答任何问题。这一节课上的是一边冷一边热,很不成功。课后,我们了解到,该老师分组时采用随机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组合,学生随意坐。老师的干预,只是让每小组男女比例均衡而已。由于学生都选择了与自己相熟的人同组,以致成绩好的在一组,成绩差的在一组,一到讨论环节就讨论的讨论聊天的聊天,老师根本无法掌控课堂节奏。后来,我们建议该老师运用“优势互补”原则分组: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均匀分配到各个小组当中,选择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负责整合全组,引导合作学习;选一位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展示者,代表本小组发言和作示范;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和互相提醒,共同进步。该老师运用这一原则,又上了一节课,课堂气氛融洽,大大改善了之前的困窘。
二、有效学习任务是教学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合作,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否则,学习学习就会无的放矢,就会不知所措,合作就会流于形式。如我校的一节公开课《分式方程》,由于老师设计的内容较多,每一个内容都要求进行合作,每次小组都不知道任务是什么,而且留给学生进行合作的时间很少,往往是几分钟就让学生进行汇报、展示,使得学生无所适从,最后还得由老师给出结论,草草收场。
《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朝向,这样老师就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学习,教学活动就会更有序的进行。
三、有效展示是成果体现的重要保证
展示成果结论是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经过动手实操、讨论,验证,归纳后形成的成果,就必须展现出来,接受挑战和评价。但如果展现不到位,不能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的话,合作学习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的。如果我校一节数学公开课《探索和表达规律》,前大半段教学活动都非常完美,老师的提点、学生的合作都很成功,但是到了展示阶段,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展示员由于紧张,上台后说话结巴、条理不清,让其他小组找出一些知识性的错误,使得该小组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影响了小组的最终评价排名。
四、有效的主体地位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根本
小组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就是要通过小组间的合作,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从而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有的时候,老师往往会进行不必要的干预,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停留在老师“统一安排”下进行的,老师主宰一切。例如,某老师在上《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时布置学生对习题进行计算、分析、归纳,可过了一会,这位老师发现有小组计算习题的速度缓慢,立刻就把原有的条件降低,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挫折感;一会他发现学生做错了,又立刻叫停,不让学生去试错;到最后发现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在本节课范围内,又立刻把课程草草结束,不让学生去进行进一步探究,只想让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在他的掌控当中运行。
《新课程标准》指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学生遇到挫折,尝试了错误,甚至获得高层次的知识,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经过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在相互交流中大家相互各有所得,学生才能得到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合作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愿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想学。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便利的、有效的,对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改善他们的认知结构,形成与人合作的观念和群体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全面地提高学生教育素养,促进国家教育向前发展。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成果,课题编号:DXKT1450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
[2]崔爱妮.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索[J].华夏教师,2019(03).
[3]李秀峰.浅谈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学周刊,2010(01).
[4]曾如辉.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神州·下旬刊,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