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65年美国国会通過第一个践行种族平等原则的《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开启了新移民时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至此美国的华人移民数量激增。1965—1990年是华人华侨在美国融入与发展时期,1991年至今是合作与竞争时期。华人华侨秉承包容多元、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世界各国的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围堵中国,对身处美国的华人华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应对这一新情况,更好地帮助华人华侨融入美国社会,有三点建议:国力增强、主动发声、加强服务。
关键词:全球化;华人华侨;移民;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D6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8-0137-0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放宽对大陆居民移民海外的限制。此时,适逢美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轨,美国社会对华人华侨群体的融入亦抱持积极的态度。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美国华人华侨数量达到245万余人,成为美国外来移民的第三大群体(仅次于墨西哥和印度),特别是高技能华人华侨移民,为美国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并利用他们的技术和人脉建立了跨国商业网络,使美国公司能够更好融入国外市场。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有一些人认为,在美国,大规模移民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甚至被视为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威胁:华人华侨的大量增加会导致美国本土工人的工资(尤其是教育水平较低的非熟练工工资)降低,外来人口会使美国的犯罪活动更为猖獗,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那究竟情况如何,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又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中美友好往来?本文通过客观分析新移民时期(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华人华侨在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阐述华人华侨移民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移民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和谐共存。
一、新移民时期美国华侨华人的生活情况
(一)1965—1990年——融入与发展
美国国会于1965年通过《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这是第一个践行种族平等原则的移民政策,也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一个新的移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逐渐解冻,趋向正常化。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中国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正式起航。自此,美国的华人移民数量激增。
1.政治生活
随着华人华侨自身的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改善,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之后,华人华侨就有了更高层次的合法权利和发展需求。他们通过参政议政,积极参与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华侨华人不仅仅局限于在属于本种族的、狭小的社交圈内生活,而是努力将活动范围扩张到本种族之外。一些华人华侨积极参与美国政治,如余江月桂曾三次连任美国加州州务卿;陈香梅、赵小兰、甘敏才、吴仙标、董锦波、谢国翔、胡绍基、赵光华以及法官伍元天、谭碧文、刘万昌等,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人参政的代表人物。他们活跃在美国政治舞台上,为华人权益积极奔走。
2.经济生活
1965年以后,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华人华侨受聘于美国各大金融贸易公司,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开始从事专业要求高的工作,在法律、经贸等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奇迹震惊世界,强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许多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华人华侨。他们向祖国内地投资办厂,为中国的贸易市场注入活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腾飞;一些侨乡利用侨胞资金、信息和市场,使中国最先出现外资性质的私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并逐渐做大做强;一些前往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中国学生,即使学成之后不选择回国,也与祖国建立商业联系,通过充当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交流桥梁,为两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文化生活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华人华侨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改善,来自台湾、香港和(1980年后)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和商业界的移民,在教育、职业收入等指标方面,都有着超过美国本土白人的成就。此外,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给华人学者提供一个发挥自身特殊身份的空间,华人科学家在学术领域大放异彩,成为中美两国人文交流和科技合作的桥梁: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人都多次到中国访学,创办教育交流项目,培养了许多优秀科研人才。同时,新移民还为美国老式华人聚集区带来了重大变化,在纽约和旧金山,传统式的社区领头人大多被更多元化的领头人取代,这反映了后殖民时期华人社区的多元化。
(二)1991年至今——合作与竞争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多方面、各层次都取得跨越式发展,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中美关系进入合作与竞争的新时期。美国开始对华实行接触加遏制的政策,不断对华施压。中美关系日趋紧张,在美华人华侨也势必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感受到压力。
1.政治生活
根据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发起的全国公众调查,许多华裔美国人的祖先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几代人,而且受教育程度高、社会经济背景好,有较强的文化适应性和结构同化程度。但他们仍然不认为自己已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同时,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威胁论”“中国间谍威胁论”等相关不实言论此起彼伏,充斥媒体;美国也通过干涉内政、散播不实言论等手段向中国施压,中美关系的恶化也势必使得在美华人华侨的生活受到波及。同时,美方对于中国没有接受美国的政治制度感到失望,还认为在军事上受到被中国‘挤出’亚洲的威胁,愈发喧嚣。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华人华侨被认可程度逐渐降低,处境艰难。此外,华人华侨人口有限,且参与各类社会事务的意识不高,经验和能力也尚不足。可见,华人要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友好交流的桥梁,仍然面对许多压力。 2.经济生活
自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行动,中美贸易战爆发。贸易摩擦没有赢家。虽然这场贸易战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与此同时中国采取的反制措施,对包括华人华侨在内的美国民众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中美贸易战”牵动着美国本土经济链,以中美贸易合作为基础的各类企业、多达百万个工作岗位正面临着“受灾”的危险。尤其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要与中国“脱钩”,企图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控制中国的高尖端技术。这样的做法势必对在美华人华侨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许多华人移民都直接或间接地从事与中美贸易有关的工作,中美关系紧张、贸易摩擦升温必定会殃及华人华侨的家庭生计。
3.社会生活
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与美国本土人口和其他外来人口相比,华人华侨受教育程度往往要高得多。2018年,25岁及以上的华人移民中,约有一半人拥有学士或更高学位;拥有研究生专业学位的比例是另两个群体的两倍多(华人华侨占人口比例为29%,美国本土人口比例为14%,外来人口比例为12%)。约46%的中国学生就读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与此同时,华人华侨从事高端行业的比例也更高。超过一半的华人华侨从事管理、商业、科学、艺术等职业,而在美国的本土人口和其他外来人口这两个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40%和33%。受教育程度更高也意味着华人华侨的收入水平更高。相较于美国本土人口和外来人口平均年收入中位数(6.2万美元和6万美元),中国移民的家庭收入中位数较高,为7万美元。
二、新移民时期华人华侨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反思
追求和谐是中国人立根固本的崇高美德。新移民时期,广大的华人华侨长期以来都秉持包容的心态,在构建全球化的进程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华人华侨群体清楚地知道,只有秉承尊重异同、包容多元、崇尚和平的原则,才能缓和由竞争带来的紧张关系,化解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从根本层面上促进两国之间和平的外交关系、人民的友好相处。
华人华侨政治活动对美国产生了积极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融合模式是美国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美国政府在立法、执法等各项社会活动中不得不考虑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移民时期,华人华侨从原先的教育水平偏低、多从事体力劳动的极度被边缘化群体,通过自身努力,积极争取社会更方面权益,逐渐成为社会生产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华人华侨的追求社会平等的经验,为美国其他弱势群体坚定自身政治立场、争取政治承认和社会平等、拥有话语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参考,对更多的边缘化群体和弱势群体杜绝种族歧视、宗教歧视、语言歧视等社会不公正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华人华侨经济活动对美国产生了实质性的、积极的财政影响。许多中国移民都是高技术移民,通过他们在经济领域的活动,为美国带来了税收和就业机会,不仅促进了自身的经济能力,甚至提高了所处华人社区甚至当地各种族群体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建立和推动更完善、更深层次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在新移民时期,中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更加密切联系,都为华人华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商业机遇以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在美国,华人华侨积极涉足进出口贸易、超级市场、百货商店等行业以及一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且有的已具相当规模,对当地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中美经济交往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贸易往来与合作。
新移民时期美国华人华侨的经历告诉我们:种族多元即代表着文化多元和社会包容。在全球化进程中,冲突与竞争的存在是必然,但需要注意的是,参与、理解、反思、解决社会冲突,无疑是一种符合全球化潮流、满足社会凝聚力要求、倡导多元化的方式。它创造了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契机,没有这种共同参与,多元化的社会都不可能长期存在。这也意味着,民主并不意味着社会各群体在所有事务方面都能达到共识,或意识形态的完全统一;而是一种共同的、坚定的价值取向,即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观点和偏好,但同时抱有同理心,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并在决策与执行中尽量将此类观点纳入考量。在期待移民文化与民族国家概念的和谐统一的当下,这俨然成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的核心。
三、总结和思考
纵观新移民时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可以看出,华侨华人对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美国社会的认可程度也在逐渐提高。但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文化包容日益完善的当下,无论是华人华侨在美国的完全融入,或是各国对于移民的高度认可,抑或是世界范围内移民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和谐共存,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我们还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国力增强。在美华人华侨要想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底气,更加自信,赢得主流社会认可和尊重,当然需要一代代华人华侨自身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密不可分。在美华人华侨必须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才有可能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美在各个层面的友好往来。
第二,主动发声。“在一地谋生,需要找到立足之处。你不关心社会,社会也不会关心你。”无论是投票、做义工,还是参选,都是华人华侨主动发声的具体表现。特别是近年来华人华侨的参选,虽然其过程很复杂,但无疑是一个有助于华人华侨在他国舞台上表达自身观点、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的良好机会。这样的过程推动华人华侨群体在美国走出华人社区,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度,以此提升社会地位。
第三,加强服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得中美两国友谊进一步深化,除了两国官方要加强沟通以外,在美的华人华侨也须搭建起民间沟通的桥梁。所以,国内的有关侨务机构要积极主动地为华人华侨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支持、扶持他们的发展和壮大。这对进一步加强中美间的良性沟通、长期合作、共同发展以及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走进世界舞台中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Philip A.Kuhn.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M].Rowman & Little.eld Publishers,Inc.,2009.
[2]Morrison G.Wong.Asian Americans: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M].SAGE Publications,Inc.,2005.
[3李其荣.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新移民的特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4]陈奕平,尹昭伊.70年来中美关系的变迁对美国华侨华人的影响[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3).
[5]陈继勇.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原因、本质及中国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6]李其荣.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8(5).
作者简介:陈思佳(1999—),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翻译。
(责任编辑:御夫)
关键词:全球化;华人华侨;移民;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D6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8-0137-0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放宽对大陆居民移民海外的限制。此时,适逢美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轨,美国社会对华人华侨群体的融入亦抱持积极的态度。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美国华人华侨数量达到245万余人,成为美国外来移民的第三大群体(仅次于墨西哥和印度),特别是高技能华人华侨移民,为美国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并利用他们的技术和人脉建立了跨国商业网络,使美国公司能够更好融入国外市场。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有一些人认为,在美国,大规模移民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甚至被视为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威胁:华人华侨的大量增加会导致美国本土工人的工资(尤其是教育水平较低的非熟练工工资)降低,外来人口会使美国的犯罪活动更为猖獗,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那究竟情况如何,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又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中美友好往来?本文通过客观分析新移民时期(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华人华侨在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阐述华人华侨移民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移民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和谐共存。
一、新移民时期美国华侨华人的生活情况
(一)1965—1990年——融入与发展
美国国会于1965年通过《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这是第一个践行种族平等原则的移民政策,也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一个新的移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逐渐解冻,趋向正常化。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中国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正式起航。自此,美国的华人移民数量激增。
1.政治生活
随着华人华侨自身的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改善,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之后,华人华侨就有了更高层次的合法权利和发展需求。他们通过参政议政,积极参与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华侨华人不仅仅局限于在属于本种族的、狭小的社交圈内生活,而是努力将活动范围扩张到本种族之外。一些华人华侨积极参与美国政治,如余江月桂曾三次连任美国加州州务卿;陈香梅、赵小兰、甘敏才、吴仙标、董锦波、谢国翔、胡绍基、赵光华以及法官伍元天、谭碧文、刘万昌等,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人参政的代表人物。他们活跃在美国政治舞台上,为华人权益积极奔走。
2.经济生活
1965年以后,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华人华侨受聘于美国各大金融贸易公司,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开始从事专业要求高的工作,在法律、经贸等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奇迹震惊世界,强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许多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华人华侨。他们向祖国内地投资办厂,为中国的贸易市场注入活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腾飞;一些侨乡利用侨胞资金、信息和市场,使中国最先出现外资性质的私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并逐渐做大做强;一些前往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中国学生,即使学成之后不选择回国,也与祖国建立商业联系,通过充当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交流桥梁,为两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文化生活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华人华侨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改善,来自台湾、香港和(1980年后)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和商业界的移民,在教育、职业收入等指标方面,都有着超过美国本土白人的成就。此外,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给华人学者提供一个发挥自身特殊身份的空间,华人科学家在学术领域大放异彩,成为中美两国人文交流和科技合作的桥梁: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人都多次到中国访学,创办教育交流项目,培养了许多优秀科研人才。同时,新移民还为美国老式华人聚集区带来了重大变化,在纽约和旧金山,传统式的社区领头人大多被更多元化的领头人取代,这反映了后殖民时期华人社区的多元化。
(二)1991年至今——合作与竞争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多方面、各层次都取得跨越式发展,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中美关系进入合作与竞争的新时期。美国开始对华实行接触加遏制的政策,不断对华施压。中美关系日趋紧张,在美华人华侨也势必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感受到压力。
1.政治生活
根据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发起的全国公众调查,许多华裔美国人的祖先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几代人,而且受教育程度高、社会经济背景好,有较强的文化适应性和结构同化程度。但他们仍然不认为自己已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同时,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威胁论”“中国间谍威胁论”等相关不实言论此起彼伏,充斥媒体;美国也通过干涉内政、散播不实言论等手段向中国施压,中美关系的恶化也势必使得在美华人华侨的生活受到波及。同时,美方对于中国没有接受美国的政治制度感到失望,还认为在军事上受到被中国‘挤出’亚洲的威胁,愈发喧嚣。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华人华侨被认可程度逐渐降低,处境艰难。此外,华人华侨人口有限,且参与各类社会事务的意识不高,经验和能力也尚不足。可见,华人要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友好交流的桥梁,仍然面对许多压力。 2.经济生活
自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行动,中美贸易战爆发。贸易摩擦没有赢家。虽然这场贸易战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与此同时中国采取的反制措施,对包括华人华侨在内的美国民众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中美贸易战”牵动着美国本土经济链,以中美贸易合作为基础的各类企业、多达百万个工作岗位正面临着“受灾”的危险。尤其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要与中国“脱钩”,企图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控制中国的高尖端技术。这样的做法势必对在美华人华侨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许多华人移民都直接或间接地从事与中美贸易有关的工作,中美关系紧张、贸易摩擦升温必定会殃及华人华侨的家庭生计。
3.社会生活
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与美国本土人口和其他外来人口相比,华人华侨受教育程度往往要高得多。2018年,25岁及以上的华人移民中,约有一半人拥有学士或更高学位;拥有研究生专业学位的比例是另两个群体的两倍多(华人华侨占人口比例为29%,美国本土人口比例为14%,外来人口比例为12%)。约46%的中国学生就读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与此同时,华人华侨从事高端行业的比例也更高。超过一半的华人华侨从事管理、商业、科学、艺术等职业,而在美国的本土人口和其他外来人口这两个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40%和33%。受教育程度更高也意味着华人华侨的收入水平更高。相较于美国本土人口和外来人口平均年收入中位数(6.2万美元和6万美元),中国移民的家庭收入中位数较高,为7万美元。
二、新移民时期华人华侨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反思
追求和谐是中国人立根固本的崇高美德。新移民时期,广大的华人华侨长期以来都秉持包容的心态,在构建全球化的进程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华人华侨群体清楚地知道,只有秉承尊重异同、包容多元、崇尚和平的原则,才能缓和由竞争带来的紧张关系,化解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从根本层面上促进两国之间和平的外交关系、人民的友好相处。
华人华侨政治活动对美国产生了积极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融合模式是美国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美国政府在立法、执法等各项社会活动中不得不考虑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移民时期,华人华侨从原先的教育水平偏低、多从事体力劳动的极度被边缘化群体,通过自身努力,积极争取社会更方面权益,逐渐成为社会生产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华人华侨的追求社会平等的经验,为美国其他弱势群体坚定自身政治立场、争取政治承认和社会平等、拥有话语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参考,对更多的边缘化群体和弱势群体杜绝种族歧视、宗教歧视、语言歧视等社会不公正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华人华侨经济活动对美国产生了实质性的、积极的财政影响。许多中国移民都是高技术移民,通过他们在经济领域的活动,为美国带来了税收和就业机会,不仅促进了自身的经济能力,甚至提高了所处华人社区甚至当地各种族群体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建立和推动更完善、更深层次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在新移民时期,中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更加密切联系,都为华人华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商业机遇以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在美国,华人华侨积极涉足进出口贸易、超级市场、百货商店等行业以及一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且有的已具相当规模,对当地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中美经济交往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贸易往来与合作。
新移民时期美国华人华侨的经历告诉我们:种族多元即代表着文化多元和社会包容。在全球化进程中,冲突与竞争的存在是必然,但需要注意的是,参与、理解、反思、解决社会冲突,无疑是一种符合全球化潮流、满足社会凝聚力要求、倡导多元化的方式。它创造了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契机,没有这种共同参与,多元化的社会都不可能长期存在。这也意味着,民主并不意味着社会各群体在所有事务方面都能达到共识,或意识形态的完全统一;而是一种共同的、坚定的价值取向,即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观点和偏好,但同时抱有同理心,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并在决策与执行中尽量将此类观点纳入考量。在期待移民文化与民族国家概念的和谐统一的当下,这俨然成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的核心。
三、总结和思考
纵观新移民时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可以看出,华侨华人对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美国社会的认可程度也在逐渐提高。但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文化包容日益完善的当下,无论是华人华侨在美国的完全融入,或是各国对于移民的高度认可,抑或是世界范围内移民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和谐共存,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我们还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国力增强。在美华人华侨要想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底气,更加自信,赢得主流社会认可和尊重,当然需要一代代华人华侨自身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密不可分。在美华人华侨必须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才有可能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美在各个层面的友好往来。
第二,主动发声。“在一地谋生,需要找到立足之处。你不关心社会,社会也不会关心你。”无论是投票、做义工,还是参选,都是华人华侨主动发声的具体表现。特别是近年来华人华侨的参选,虽然其过程很复杂,但无疑是一个有助于华人华侨在他国舞台上表达自身观点、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的良好机会。这样的过程推动华人华侨群体在美国走出华人社区,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度,以此提升社会地位。
第三,加强服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得中美两国友谊进一步深化,除了两国官方要加强沟通以外,在美的华人华侨也须搭建起民间沟通的桥梁。所以,国内的有关侨务机构要积极主动地为华人华侨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支持、扶持他们的发展和壮大。这对进一步加强中美间的良性沟通、长期合作、共同发展以及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走进世界舞台中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Philip A.Kuhn.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M].Rowman & Little.eld Publishers,Inc.,2009.
[2]Morrison G.Wong.Asian Americans: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M].SAGE Publications,Inc.,2005.
[3李其荣.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新移民的特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4]陈奕平,尹昭伊.70年来中美关系的变迁对美国华侨华人的影响[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3).
[5]陈继勇.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原因、本质及中国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6]李其荣.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8(5).
作者简介:陈思佳(1999—),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翻译。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