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要减负增效,必须钻研课标,精心备课。优化课堂,重视实验,提升感性。讲练结合,趁热打铁。化整为零,逐个突破,归纳整合,融会贯通。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减负增效;讲练结合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一直提倡减负增效,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依然还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很重,为了提高成绩,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身心疲惫。其实,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完全可以少花时间,多出成果。
一、 钻研课标,精心备课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然而怎么教、教多深、教多广,是教师要好好把握的。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范围、教学深度、考试要求等一系列重要教学指标都在新课程标准里有详细的说明,教师一定要钻研课标,明确目标,做到心中一杆秤,备课有针对。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例如,新课标里规定学生必做的初中物理实验有20个,并逐一列出实验名称,其中第18和19个实验分别是“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两个实验以前只是要求演示的,现在提高了要求,如果不钻研课标的话,可能会在教学中忽略其重要性,至少学生没有体验这个实验过程,在一些实验细节上易出现“真空”。再如浮力教学中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考试要求是“A”,也就是了解和认识,能举例说明即可。如果一味地深挖,大量而重复地抓计算,就脱离了教学要求,便会形成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负担。
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核心。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的效益,自然要取决于精心的备课。教材的知识内容是固定的,但如何引入?重难点是什么?怎样衔接?难点如何突破?组织什么实验活动?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怎样提高实验成功率?选用什么例题?布置什么作业?……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安排。有的教师轻备课,重习题,总以为只要把知识点讲授一遍,接下来就可以用习题来练习、讲评,让学生从中消化吸收已学的知识内容。其实不然,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教学,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易造成学生疲惫的状态。学习的过程好像吃东西一样,需要细嚼慢咽,不能囫囵吞枣,否则吃下去,消化不良,反而增加胃的负担,得不偿失。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只靠做习题、讲习题就能达成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是否投入、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学习体验是否深刻。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创设情境,巧妙构思,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互动才能获取的。
精心备课很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来说是增负的。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呢?当然是集体备课,发挥备课组的功能。将课时分给同一年级的所有教师,充分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每一课都由一名教师主备课,然后通过组内教研活动,其他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做适当的修改,最后形成成品课。这样既可以提升备课的质量,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可以增进教研气氛,更重要的是,最终可以通过精品课的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教学效率。
二、 重视实验,提升感性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纯粹的理论教学会使之枯燥无味,形成一种学习负担。这时如果利用一些实验或小活动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望。“百闻不如一见”,讲的再多,若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还是很难接受抽象的道理。例如:如图1所示,条形磁铁A的一端吸着一根大头针,若将A、B端相连,则大头针会(填“下落”或“仍被吸住”),这是因为.讲评这道习题时,如果只是纯理论的讲解,学生还是留有疑惑,很难确信。教师可以演示一下这个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铁钉下落的现象,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之能轻松地接受理论,产生深刻的印象,可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分析处理之后遇到的类似问题。
三、 讲练结合,趁热打铁
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中学生课堂上注意力最佳状态时间不超过15分钟,如果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则时间更短。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指出“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讲练结合”是中国传统教学经验的精华,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无论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不可或缺。课堂中,诸如“大家听懂了吗?”,“这个到底是为什么呢?”等频繁出现,是一种无效的提问,同样也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相反,“巧妙”的练习对课堂则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所以练习设置要有的放矢,“精讲精练,边讲边练”,之后,“趁热打铁”,及时总结和讲评,越及时越好。因为时间过长,逐渐淡忘,学生就失去了积极性和学习动力。讲评要突出重点,重在指导,不应只作简单的重复,不能以题论题。
当堂训练,当堂吸收,是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每节课最好针对重点、难点选择一些典型例题,难度不要太大,数量不宜太多,一般容易的选一题,中等难度的选一至两题即可。例如在简单机械的第一节“杠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完杠杆的五要素后,一定要针对力臂作图这个重点选择几道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趁热打铁,及时纠正错误,理解力臂的概念,巩固所学的知识。曾经做过比较性教学,如果让学生课后再练,效果要差不少,正确率低,且教师要花更多时间纠正错误,学生也要花更多时间回顾之前的内容,印象也不及当堂训练的深刻。
四、 化整为零,逐个突破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在安排上一环扣一环,前面学的概念和规律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各知识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教学内容牵涉到较多的知识点,需要综合运用,一个环节薄弱,就会导致学习上出现困难状况。这时,我们可以把所要研究的物理问题,根据其逻辑关系分解成一些小问题,逐个突破。有时是由于小难点较多,叠加后使难度加大,我们可以将小难点分解来逐个突破,便能减轻教学负担。例如,欧姆定律应用的教学就一直是个难点,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教材的安排,讲到哪里算哪里,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困境,有的同学甚至很难走出困境。这时,需要老师认真分析一下难点的形成原因,并把这个难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分而治之。要想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或设计电路,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三个小问题——一、 能熟练看懂电路图,识别电路的连接方式,明确电表的测量对象;二、 熟悉串、并联电路的电流、電压、电阻规律;三、 利用欧姆定律公式结合串、并联电路规律综合分析。当我们明白这些问题后,就可以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教学,突破困境。 有时问题错综复杂,层次繁多,这时我们要将问题细致的分开,然后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知识,逐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几个简单的问题。例如,在电功电热的教学中,关于电热器挡位变换的问题学生容易遇到困难。这类问题的核心其实是由两个问题构成的:
(1) 电热器的高、中、低温挡不同是指什么不同?(2) 电功率的不同是因为什么不同而导致的?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分析图2中开关的切换能产生几种连接情况?每种情况总电阻是多少?不同情况电路总功率相同吗?哪种情况电路总功率最大?依据是什么?电热器的高、中、低三个挡位与三个不同的总功率是怎样对应的?通过这样的层层剥离,将一个难点问题化整为零,逐个突破,使学生易于接受。
五、 归纳整合,融会贯通
电脑里文件多了,不及时整理就会乱。学习也是如此,若不及時梳理整合,很容易形成混乱,从而增加负担,降低效率。初中生因为年龄阶段的特点,不善于归纳整合各知识点,这就势必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收获与付出相差甚远。因此,教师有必要将知识归纳整合,使之形成知识模块,便于学生融会贯通,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测电阻和测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电路设计,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它们之间有很多共性。首先,这两个内容都是“伏安电路”为基础,其次,在电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都出现了要求只用一种电表测量的问题,于是,我根据这个特点,在上测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设计专题课时,专门安排将测电阻和测电功率放在一起比较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都是从“伏安电路”开始演变,先是两只电流表或电压表,再是一只电流表或电压表,然后是等效替代方案,期间都牵涉到共同的知识模块:“电流表和已知的定值电阻组合相当于电压表”,“电压表和已知的定值电阻组合相当于电流表”,串联分压规律、并联分流规律、利用电源电压建立方程组的做法等等。让人欣慰的是,我仅用两节课时就完成了这个难点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很轻松,而且通过后期学生的练习反馈,效果很好。
减负增效不能停在表面,要落在实处,需要教师辛勤的付出。某种意义上讲,开始阶段教师是“增负”的,但这种增负是值得的,是短暂的。从长远看,随着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也一定会减负。
参考文献:
[1] 王敏勤.试谈“讲练结合”的七种方式[J].天津教育,2007,(10):22-23.
[2] 赵锋.五分钟的改变[J].上海教育,2004,(10):16-17.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减负增效;讲练结合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一直提倡减负增效,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依然还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很重,为了提高成绩,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身心疲惫。其实,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完全可以少花时间,多出成果。
一、 钻研课标,精心备课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然而怎么教、教多深、教多广,是教师要好好把握的。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范围、教学深度、考试要求等一系列重要教学指标都在新课程标准里有详细的说明,教师一定要钻研课标,明确目标,做到心中一杆秤,备课有针对。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例如,新课标里规定学生必做的初中物理实验有20个,并逐一列出实验名称,其中第18和19个实验分别是“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两个实验以前只是要求演示的,现在提高了要求,如果不钻研课标的话,可能会在教学中忽略其重要性,至少学生没有体验这个实验过程,在一些实验细节上易出现“真空”。再如浮力教学中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考试要求是“A”,也就是了解和认识,能举例说明即可。如果一味地深挖,大量而重复地抓计算,就脱离了教学要求,便会形成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负担。
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核心。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的效益,自然要取决于精心的备课。教材的知识内容是固定的,但如何引入?重难点是什么?怎样衔接?难点如何突破?组织什么实验活动?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怎样提高实验成功率?选用什么例题?布置什么作业?……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安排。有的教师轻备课,重习题,总以为只要把知识点讲授一遍,接下来就可以用习题来练习、讲评,让学生从中消化吸收已学的知识内容。其实不然,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教学,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易造成学生疲惫的状态。学习的过程好像吃东西一样,需要细嚼慢咽,不能囫囵吞枣,否则吃下去,消化不良,反而增加胃的负担,得不偿失。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只靠做习题、讲习题就能达成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是否投入、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学习体验是否深刻。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创设情境,巧妙构思,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互动才能获取的。
精心备课很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来说是增负的。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呢?当然是集体备课,发挥备课组的功能。将课时分给同一年级的所有教师,充分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每一课都由一名教师主备课,然后通过组内教研活动,其他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做适当的修改,最后形成成品课。这样既可以提升备课的质量,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可以增进教研气氛,更重要的是,最终可以通过精品课的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教学效率。
二、 重视实验,提升感性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纯粹的理论教学会使之枯燥无味,形成一种学习负担。这时如果利用一些实验或小活动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望。“百闻不如一见”,讲的再多,若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还是很难接受抽象的道理。例如:如图1所示,条形磁铁A的一端吸着一根大头针,若将A、B端相连,则大头针会(填“下落”或“仍被吸住”),这是因为.讲评这道习题时,如果只是纯理论的讲解,学生还是留有疑惑,很难确信。教师可以演示一下这个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铁钉下落的现象,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之能轻松地接受理论,产生深刻的印象,可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分析处理之后遇到的类似问题。
三、 讲练结合,趁热打铁
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中学生课堂上注意力最佳状态时间不超过15分钟,如果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则时间更短。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指出“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讲练结合”是中国传统教学经验的精华,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无论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不可或缺。课堂中,诸如“大家听懂了吗?”,“这个到底是为什么呢?”等频繁出现,是一种无效的提问,同样也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相反,“巧妙”的练习对课堂则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所以练习设置要有的放矢,“精讲精练,边讲边练”,之后,“趁热打铁”,及时总结和讲评,越及时越好。因为时间过长,逐渐淡忘,学生就失去了积极性和学习动力。讲评要突出重点,重在指导,不应只作简单的重复,不能以题论题。
当堂训练,当堂吸收,是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每节课最好针对重点、难点选择一些典型例题,难度不要太大,数量不宜太多,一般容易的选一题,中等难度的选一至两题即可。例如在简单机械的第一节“杠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完杠杆的五要素后,一定要针对力臂作图这个重点选择几道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趁热打铁,及时纠正错误,理解力臂的概念,巩固所学的知识。曾经做过比较性教学,如果让学生课后再练,效果要差不少,正确率低,且教师要花更多时间纠正错误,学生也要花更多时间回顾之前的内容,印象也不及当堂训练的深刻。
四、 化整为零,逐个突破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在安排上一环扣一环,前面学的概念和规律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各知识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教学内容牵涉到较多的知识点,需要综合运用,一个环节薄弱,就会导致学习上出现困难状况。这时,我们可以把所要研究的物理问题,根据其逻辑关系分解成一些小问题,逐个突破。有时是由于小难点较多,叠加后使难度加大,我们可以将小难点分解来逐个突破,便能减轻教学负担。例如,欧姆定律应用的教学就一直是个难点,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教材的安排,讲到哪里算哪里,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困境,有的同学甚至很难走出困境。这时,需要老师认真分析一下难点的形成原因,并把这个难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分而治之。要想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或设计电路,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三个小问题——一、 能熟练看懂电路图,识别电路的连接方式,明确电表的测量对象;二、 熟悉串、并联电路的电流、電压、电阻规律;三、 利用欧姆定律公式结合串、并联电路规律综合分析。当我们明白这些问题后,就可以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教学,突破困境。 有时问题错综复杂,层次繁多,这时我们要将问题细致的分开,然后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知识,逐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几个简单的问题。例如,在电功电热的教学中,关于电热器挡位变换的问题学生容易遇到困难。这类问题的核心其实是由两个问题构成的:
(1) 电热器的高、中、低温挡不同是指什么不同?(2) 电功率的不同是因为什么不同而导致的?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分析图2中开关的切换能产生几种连接情况?每种情况总电阻是多少?不同情况电路总功率相同吗?哪种情况电路总功率最大?依据是什么?电热器的高、中、低三个挡位与三个不同的总功率是怎样对应的?通过这样的层层剥离,将一个难点问题化整为零,逐个突破,使学生易于接受。
五、 归纳整合,融会贯通
电脑里文件多了,不及时整理就会乱。学习也是如此,若不及時梳理整合,很容易形成混乱,从而增加负担,降低效率。初中生因为年龄阶段的特点,不善于归纳整合各知识点,这就势必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收获与付出相差甚远。因此,教师有必要将知识归纳整合,使之形成知识模块,便于学生融会贯通,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测电阻和测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电路设计,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它们之间有很多共性。首先,这两个内容都是“伏安电路”为基础,其次,在电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都出现了要求只用一种电表测量的问题,于是,我根据这个特点,在上测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设计专题课时,专门安排将测电阻和测电功率放在一起比较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都是从“伏安电路”开始演变,先是两只电流表或电压表,再是一只电流表或电压表,然后是等效替代方案,期间都牵涉到共同的知识模块:“电流表和已知的定值电阻组合相当于电压表”,“电压表和已知的定值电阻组合相当于电流表”,串联分压规律、并联分流规律、利用电源电压建立方程组的做法等等。让人欣慰的是,我仅用两节课时就完成了这个难点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很轻松,而且通过后期学生的练习反馈,效果很好。
减负增效不能停在表面,要落在实处,需要教师辛勤的付出。某种意义上讲,开始阶段教师是“增负”的,但这种增负是值得的,是短暂的。从长远看,随着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也一定会减负。
参考文献:
[1] 王敏勤.试谈“讲练结合”的七种方式[J].天津教育,2007,(10):22-23.
[2] 赵锋.五分钟的改变[J].上海教育,2004,(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