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脉络 促建构 巧孕伏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要把每节课教学的知识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重视知识的结构和体系。这就要求教师站在数学结构的高度来整体把握教材,从宏观角度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用知识间相互联系的理念审视教材,处理好课时教学内容与整体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寻找生长点:平行与垂直的影子
  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经验对学习新的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储备,并在合适的时候唤醒学生的记忆,来为新课的学习服务。这要求教师要熟悉一整套教材,纵向地把握教材,厘清整个知识脉络,明了每个学段学生需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数学方法,还要熟悉每一个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间的联系,寻找所要教学内容的生长点。
  人教版四上“平行与垂直”这一知识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良好的载体。在学习平行与垂直前,学生对于在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所构成的位置关系并不陌生。在一上“认识图形(一)”中,学生最早接触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两条棱中能看到平行的影子,长方体和正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中可以看到垂直的影子。接着在一下“认识图形(二)”中,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平行与垂直的影子又清晰了些,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形象已悄悄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象。
  而与平行这一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是四上“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关于直线的学习,直线是两端都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长度的线。其中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一特征的认识就为后面平行线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掌握了直线的性质可以无限延伸,对于判断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需在两条直线无限延伸后仍不相交的情况下才能断定它们是否互相平行,而不是表面看起来不相交,这就涉及对直线可以无限延伸这一性质的准确理解。
  再来说说垂直,在二上“角的初步认识”中,学生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并学会了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用顶点对顶点、边靠边的方法,来测量辨别各种角,其中直角的测量判断让他们又一次接触到了垂直。接下来三上,学生全面系统学习了长方形以及正方形,掌握了长方形及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通过猜测和验证知道了长方形及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它们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虽然垂直两字未出现,但垂直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由此可见,平行与垂直这一知识点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渗透在一系列相关知识点中零星地出现,从最早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特征,到学习认识直线,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借助量角器判断是否为直角,直到四上平行和垂直的相关内容才正式登场,学生此时才真正认识了平行与垂直。
  二、立足新课堂:平行与垂直的构建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地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整个数学知识框架结构,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有联系地结构性地进行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串,前后贯通,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样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在“平行与垂直”的教学中,笔者在多媒体上展示一条直线,引导学生回忆并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直线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件演示并追问:直线可以向两端一直延长下去吗?引导学生想象直线无限延伸,紧接着让学生动手在一张纸上(同一平面内)任意画两条直线,并根据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情况选取学生的不同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根据这两条直线的不同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学生根据经验很快将这些作品分成了两类。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一类是两条直线有碰在一起,也就是相交;一类为没有碰在一起,也就是不相交。此时,笔者再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将直线延长,亲自验证有的两条直线相交,而有的两条直线在延伸后仍然不会相交,这样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互相平行。到这时,平行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从直线到平行线,从旧知到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点都是相互关联的,逐渐构建起“图形与几何”这一模块的结构体系。
  在学习了平行概念后紧接着学习“什么是垂直”。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作品中两条直线相交的几种情况,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两条直线相交后会形成一些角,你能发现其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吗?学生通过观察,便很容易指出这种特殊情况就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笔者进而追问如何判断它为直角,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看是否重合,也可以用量角器进行准确测量看是不是90度角。顺势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自验证,最后用数学语言概括出垂直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至此,学生对于垂直的认识趋于完整。
  三、孕伏延伸点:平行与垂直的拓展
  教学新知识时不仅要了解学生过去、现在知道了什么,还应对他们将来学习什么做精心地预设,为今后的相关教学做好准备和孕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安排在学生学习平行这一知识点之后,平行是判断一组直线,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则是判断两组直线,平行四边形需满足两组对边都平行,而梯形则需满足一组且只能是一组对边平行。而在学习垂直这一内容时,实际上就蕴藏着垂线的画法,在引导学生用三角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画垂线的初步感受,当教师提出画垂线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想到可以借用三角尺来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再往后学习认识三角形、梯形的高都离不开垂直这一知识点的铺垫。
  综上所述,将平行与垂直这一知识点置于整个“图形与几何”的结构中,让学生在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中逐渐厘清脉络,又孕伏了今后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互相贯通紧密联系的,从而学习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以全局的视角驾驭知识,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站在结构的高度进行教學设计,那么对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及创新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师教学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新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应基于儿童立场,回归到学习本质,应关注数学思考,少一些牽引铺垫,多一些问题引领。笔者认为,以问题引发思考是促使学习深入的有效方式。下面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设问引思,于情境引入中触及思考切入点  教师要想快速唤醒学生的元认知,应善于借助情境,提出有助于学生快速切入学习主题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新知学习作孕伏。  如在教学情
期刊
模型思想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模型的建立要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数学建模,就是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符号去表征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一种抽象的简洁的“数学化”过程。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意味着教师要重视课堂上的数学建模,鼓励学生感悟模型并积极建构,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长期发展。下面就数学模型
期刊
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趋势,其要义不言而喻。整本书阅读的比较策略是指以阅读的文本为基点,挖掘文本蕴含信息,把与信息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促进学生阅读不断向纵深推进,提升阅读素养和思维品质。  对学生来说,《西游记》是一部既熟悉又陌生的小说。说它熟悉,是因为书中经典的人物、精彩的故事,很多学生都能信手拈来。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也许会给人物贴上标签,如孙
期刊
目前各个医院退药情况普遍存在,退药不仅增加了药师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给安全用药带来了隐患。反复地退药也降低了患者对治疗的信任度。现对我院住院药房退药情况进行分析。
期刊
【编者按】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培养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关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往往被一笔带过,形式化的反思环节并不能带来能力的提高。如何改造我们的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质疑反思的教学环节?本期话题一起来探讨。  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以及活动中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进行反向思考,可
期刊
1 临床资料
期刊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将衍生出更多新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甚至变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用新的科技手段来辅助日常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数学素养包含了学生要能够主动自觉地获取和评估信息,要能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
期刊
记写是构建学生与音乐之间理性联系的必要环节,通过记写活动,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理解音乐的应有思维,从而学会自主地走进音乐。在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因此,节奏在教学中尤为突出。在低年级节奏教学中,基于学生对节奏聆听、游戏、律动、拍读等的感知,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实现节奏音响与视觉图像及音符符号的大脑联系,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节奏要素。节奏学习常经过听、读、动、写四个基本环节,这四个
期刊
【教材分析】  《我们奇妙的世界》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围绕着两个方面(天空和大地)呈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本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值得学习,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读、想、说中感受运用比喻句表达的秘妙,体会“奇妙”,感受美。文本结构很清晰,有利于单元目标的完成——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学情分析】  第二学段的学生具有一定
期刊
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正处在一种剧烈变化的状态:科学技术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人类原有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信息的共享与传递将世界的各个角落纳入了同一体系,世界格局中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暗示着新旧格局变替。面对着市场经济涌动着的阵阵浪潮,面对着开放着的世界送来的种种信息,面对着号称充满“自由与平等”精神的网络,青年个体发展的价值定位多元化,务实倾向加剧且竞争拚搏成为青年精神主流,但“信仰真空”与“价值迷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