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真实的王廷江既不是“高大全”,又非“禹作敏”,他只是一个具有普通人道德水准的寻常人,但被公众下放到“舆论地狱”的他可能难以上升到往日的“舆论天堂”了
如果我们一定要“言必称美国”,那么依照美国人的精准说法,对照中国的国情,在“机场暴力事件”中, 53岁的山东临沂人王廷江既非完全意义上的公共官员,也非完全意义上的公众人物,媒体言论并不能因为报道评论对象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而享有完全的“豁免权”。然而,事实却是他被媒介当作党政官员兼公众人物批评得体无完肤,无论是稍有克制的纸媒体的公开报道,还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网络流言,没有人考虑到王廷江可能具有的公民权利。先于司法调查的舆论审判,不容分说地将他坠入了“地狱”。
中国青年报在“机场暴力事件”后,刊发了《王廷江双面形象》的文章,大意是说:以11月27日为界,拥有“全国人大代表”、“十五大党代表”等炫目身份的王廷江,出人意料地向公众展示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机场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王廷江是一个把600万元巨额家产无偿捐给集体的私营老板,一个全心全意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一个“托党的福就要报党的恩”的优秀共产党员。“机场暴力事件”发生之后,王在公众舆论中差不多沦落为被人四处追打的对象,一个仰仗人大代表身份肆意践踏法律尊严的禹作敏式的人物。
浏览最近一周关于王廷江的媒体报道,只有当地的一些官员对王廷江作出了褒义的评价:是一条汉子。“汉子论”当然不能洗白王廷江的机场行为,但他从另一侧面可能给我们领略王廷江的真面目打开了一扇窗。或许,真实的王既不是“高大全”,又非“禹作敏”,他只是一个具有普通人道德水准的寻常人,他或许不太善于掩饰他的情绪。我当然不是要论证王廷江“机场暴力事件”的合理性,更不是为他辩白。我想表达的是,媒体对王廷江失望,指责他,甚至发出罢免他的民间动议,都只能基于他在“机场暴力”这一单个事件中的表现,而不能从他事先呈现给我们的媒体形象出发,泛泛地用我们心目中的道德律推论他是不是一个道德低下的人。
留意媒体世界对“机场暴力事件”的报道,王廷江此前的美好形象始终是这一事件的背景,它是影响公众评价王廷江机场行径的心理诱因。它让人们在评价王廷江时候,不自觉地由一件事的是非,想到一个人的好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切归咎于媒体的错,或者埋怨追随媒体的公众的滥情与非理性。
熟悉中国媒体近20年来实际运行情状的人,大多晓得,王廷江此前的形象并非王自己吹捧自己的结果。应该说,他的形象不是他自己塑造的。他可能未必喜欢将自己包装成“高大全”,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一个经济上的至尊。可是,受“高大全新闻观”驱使的新闻媒介,愣是将他包装成一个完美的农民。他作为山东汉子的一面,公众无从知晓,王也无法让素昧平生的人清晰地获知。
个人以为,王廷江的道德形象骤然间从天堂跌落地狱,非高大即猥琐的“二分法”的新闻思维,罪莫大焉。从天堂走下“地狱”之后,媒体舆论不仅由王在一件事上的霸道,将他推测成“一个飞扬跋扈的党支部书记”,在未经调查的前提下,担心沈泉庄村的村民“是不是经常生活在恐怖的氛围中”。更有甚者,有网民在网络论坛上讨论“王廷江将自己价值600万元的陶瓷厂献给村集体”的虚假性,怀疑这纯是山东人的操作,并认为“这种事只有在中国,在这个虚假的宣传的社会才能变成现实”。
据称,“机场暴力事件”发生后,山东当地选择了“低调”。看上去,这样的行为可能保护了王廷江,但我怀疑,王廷江的公众形象可能就此万劫不复了。其实,一件丑闻仅仅是一件丑闻而已。二三十年过去了,尼克松没有因为“水门事件”而被永远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尽管他以被弹劾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四五年过去了,克林顿没有因为“拉链门事件”被美国人视为一个卑劣的人,虽然他也颜面扫地地接受了弹劾。不管是“水门”,还是“拉链门”,丑闻就是丑闻,没有人为他们辩解,也没有人相信他们的辩解,他们永远难以在丑闻上获得原谅,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之被舆论和公众理解为一个丑陋的人。克林顿的“性丑闻”,没有影响到对他的执政能力的信任,他还是将总统职责履行到最后。尼克松下台了,他仍然被美国人视作一位高瞻远瞩的总统,他开启中美外交大门寻求与苏联缓和的努力,至今还被人们所敬仰。
我难以预测王廷江的“机场暴力事件”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但一般而言,被公众下放到“舆论地狱”的他,可能难以上升到往日的“舆论天堂”了,即便有媒体把他写成“天使”,又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呢?
如果我们一定要“言必称美国”,那么依照美国人的精准说法,对照中国的国情,在“机场暴力事件”中, 53岁的山东临沂人王廷江既非完全意义上的公共官员,也非完全意义上的公众人物,媒体言论并不能因为报道评论对象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而享有完全的“豁免权”。然而,事实却是他被媒介当作党政官员兼公众人物批评得体无完肤,无论是稍有克制的纸媒体的公开报道,还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网络流言,没有人考虑到王廷江可能具有的公民权利。先于司法调查的舆论审判,不容分说地将他坠入了“地狱”。
中国青年报在“机场暴力事件”后,刊发了《王廷江双面形象》的文章,大意是说:以11月27日为界,拥有“全国人大代表”、“十五大党代表”等炫目身份的王廷江,出人意料地向公众展示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机场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王廷江是一个把600万元巨额家产无偿捐给集体的私营老板,一个全心全意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一个“托党的福就要报党的恩”的优秀共产党员。“机场暴力事件”发生之后,王在公众舆论中差不多沦落为被人四处追打的对象,一个仰仗人大代表身份肆意践踏法律尊严的禹作敏式的人物。
浏览最近一周关于王廷江的媒体报道,只有当地的一些官员对王廷江作出了褒义的评价:是一条汉子。“汉子论”当然不能洗白王廷江的机场行为,但他从另一侧面可能给我们领略王廷江的真面目打开了一扇窗。或许,真实的王既不是“高大全”,又非“禹作敏”,他只是一个具有普通人道德水准的寻常人,他或许不太善于掩饰他的情绪。我当然不是要论证王廷江“机场暴力事件”的合理性,更不是为他辩白。我想表达的是,媒体对王廷江失望,指责他,甚至发出罢免他的民间动议,都只能基于他在“机场暴力”这一单个事件中的表现,而不能从他事先呈现给我们的媒体形象出发,泛泛地用我们心目中的道德律推论他是不是一个道德低下的人。
留意媒体世界对“机场暴力事件”的报道,王廷江此前的美好形象始终是这一事件的背景,它是影响公众评价王廷江机场行径的心理诱因。它让人们在评价王廷江时候,不自觉地由一件事的是非,想到一个人的好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切归咎于媒体的错,或者埋怨追随媒体的公众的滥情与非理性。
熟悉中国媒体近20年来实际运行情状的人,大多晓得,王廷江此前的形象并非王自己吹捧自己的结果。应该说,他的形象不是他自己塑造的。他可能未必喜欢将自己包装成“高大全”,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一个经济上的至尊。可是,受“高大全新闻观”驱使的新闻媒介,愣是将他包装成一个完美的农民。他作为山东汉子的一面,公众无从知晓,王也无法让素昧平生的人清晰地获知。
个人以为,王廷江的道德形象骤然间从天堂跌落地狱,非高大即猥琐的“二分法”的新闻思维,罪莫大焉。从天堂走下“地狱”之后,媒体舆论不仅由王在一件事上的霸道,将他推测成“一个飞扬跋扈的党支部书记”,在未经调查的前提下,担心沈泉庄村的村民“是不是经常生活在恐怖的氛围中”。更有甚者,有网民在网络论坛上讨论“王廷江将自己价值600万元的陶瓷厂献给村集体”的虚假性,怀疑这纯是山东人的操作,并认为“这种事只有在中国,在这个虚假的宣传的社会才能变成现实”。
据称,“机场暴力事件”发生后,山东当地选择了“低调”。看上去,这样的行为可能保护了王廷江,但我怀疑,王廷江的公众形象可能就此万劫不复了。其实,一件丑闻仅仅是一件丑闻而已。二三十年过去了,尼克松没有因为“水门事件”而被永远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尽管他以被弹劾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四五年过去了,克林顿没有因为“拉链门事件”被美国人视为一个卑劣的人,虽然他也颜面扫地地接受了弹劾。不管是“水门”,还是“拉链门”,丑闻就是丑闻,没有人为他们辩解,也没有人相信他们的辩解,他们永远难以在丑闻上获得原谅,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之被舆论和公众理解为一个丑陋的人。克林顿的“性丑闻”,没有影响到对他的执政能力的信任,他还是将总统职责履行到最后。尼克松下台了,他仍然被美国人视作一位高瞻远瞩的总统,他开启中美外交大门寻求与苏联缓和的努力,至今还被人们所敬仰。
我难以预测王廷江的“机场暴力事件”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但一般而言,被公众下放到“舆论地狱”的他,可能难以上升到往日的“舆论天堂”了,即便有媒体把他写成“天使”,又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