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53-02
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就是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立足学校,以人为本,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达到促人发展,促质量提高的教研活动方式。那么怎么开展校本教研呢,怎样才能使我们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比较高的回报呢?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进行校本教研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研究水平。就教师自身而言,要形成读书学习不断积累的好习惯。应该积极主动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广泛学习,特别是会利用因特网,主动进行网上学习培训,开发丰富的网上资源,开阔视野、灵活思路,从而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就学校而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为教师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比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全力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教研灵感。主动邀请上级教研部门、高校专家、学者到校讲学、调研,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当然,教师的全面提高也是伴随着校本教研的开展而逐步进行的,二者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第二,注重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我县从03年以来推广的“集体备课个性化教学”形式就是促进教师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实行集体备课制,教师提前研究教材,独立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课后反思。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这种教研形式重在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确实提高了教学研究质量。
第三,加强课堂观察,全面认识自已的教学行为也是一项有效的教研方式。许多教学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教师缺少对问题的信息与意识而引起,教室是一个繁忙的地方,老师很少有时间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现实情况是:教师从来就很少对课堂(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进行系统的观察。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透过观察学习意想不到的东西”“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后面所隐藏的复杂性。”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全体参加者边观看录像边讨论授课的具体事例,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目的并不是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而是让大家一起感受授课过程的“乐趣”和困难,因此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质朴感受和具体的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感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因此,观课可以让老师意识到自已的偏见,通过放大特定的教学行为,将自己的观察与他人的观察相比较,变灌输式教研活动为主动参与式教研活动,达到共研共进之功效。
第四,课题研究为校本教研找到了有效的载体。课题选择是校本教研模式的关键,它对整个教研活动起着定向作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影响着教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所以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倡导以教科研课题作为教研的内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讨论结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人人要参与、校校有专题、全县成体系”的科研格局。教师学习与教育专家指导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等。这种以校为本的教研是一个连续的、面向未来的永恒的过程,是保证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教研方式之一。
第五,搭建教师交流平台,营造宽松和谐氛围是进行校本教研的有利因素。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让知晓,通过碰撞才能够产生火花。为了更好地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共同发展,学校应该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以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的课题答辩会、课题推广活动等,可以促进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比如举办了“教学思想”论坛,促进校长办学理念的更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中年教师创新教学活动、老年教师传艺活动等,促进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发展目标和施展本领的舞台等,都是增强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方法。无论你是科研所得,还是教研所获,都可以在“论坛”上交流。“论坛”上,我们不求观点完美,但求要有所思、所想,对共同关心的无论是科研还是教研的热点问题,都可以进行实时交流,随时点评,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六,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校本教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反思更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改变,让教师萌生“参与感”;体会教师的自我教学,加重教师的“成就感”;通过反思使教师处于主动的角色,获得立即的回馈。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反思中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寻找相应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武装自己,在自修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对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也必须有个自我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才可能有实质性的收获和帮助。可以说,任何外在的东西若是离开了教师自我反思这一环节,都将收效甚微。
最后,校本教研要适应新形势,取得新成效,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必须完善“校本教研”工作体系,规范“校本教研”制度,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测评办法。明确领导和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职责要求,制定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策划、定期召开校本教研工作例会、包校蹲点、学科研究组等工作制度。同时在学校组建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教科研领导机构,并吸纳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校本教研”考核组。通过开展听课、评课,定期检查、随机抽查、跟踪督查,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定期对各级教研组织的活动情况、效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随机对学生质量进行测评,检查“校本教研”实验效果。其次,要建立“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与推广制度。由教科研人员深入基地校,蹲点指导,和实验教师共同开展研究,创造经验成果,再分阶段面向全县汇报展示,提供案例,以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辐射作用。组织好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活动,坚持教研组每周不少于一次的教研活动,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校本教研”研讨活动,教研片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校际交流。打破常规,通过不定期召开校本教研研讨会、不同层面的校本教研座谈会等形式交流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再次,为确保“校本教研”科学有序进行,要加强对实验档案的管埋。各个学校、每个教师都应该建立了“校本教研”专题档案,要求档案积累做到“全、细、勤”,学习的文献、论文、教案、实验记录、阶段小结、检测等原始材料及时归档整理。要周周有教学随笔,月月有典型案例分析,并将经验与困惑及时反馈到学校或教研室。
总之,“校本教研”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它并不否定其它形式的教研作用,而是从另一种视角上探索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我们要很好研究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增强学校管理的效能,达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53-02
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就是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立足学校,以人为本,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达到促人发展,促质量提高的教研活动方式。那么怎么开展校本教研呢,怎样才能使我们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比较高的回报呢?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进行校本教研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研究水平。就教师自身而言,要形成读书学习不断积累的好习惯。应该积极主动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广泛学习,特别是会利用因特网,主动进行网上学习培训,开发丰富的网上资源,开阔视野、灵活思路,从而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就学校而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为教师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比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全力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教研灵感。主动邀请上级教研部门、高校专家、学者到校讲学、调研,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当然,教师的全面提高也是伴随着校本教研的开展而逐步进行的,二者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第二,注重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我县从03年以来推广的“集体备课个性化教学”形式就是促进教师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实行集体备课制,教师提前研究教材,独立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课后反思。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这种教研形式重在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确实提高了教学研究质量。
第三,加强课堂观察,全面认识自已的教学行为也是一项有效的教研方式。许多教学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教师缺少对问题的信息与意识而引起,教室是一个繁忙的地方,老师很少有时间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现实情况是:教师从来就很少对课堂(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进行系统的观察。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透过观察学习意想不到的东西”“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后面所隐藏的复杂性。”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全体参加者边观看录像边讨论授课的具体事例,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目的并不是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而是让大家一起感受授课过程的“乐趣”和困难,因此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质朴感受和具体的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感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因此,观课可以让老师意识到自已的偏见,通过放大特定的教学行为,将自己的观察与他人的观察相比较,变灌输式教研活动为主动参与式教研活动,达到共研共进之功效。
第四,课题研究为校本教研找到了有效的载体。课题选择是校本教研模式的关键,它对整个教研活动起着定向作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影响着教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所以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倡导以教科研课题作为教研的内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讨论结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人人要参与、校校有专题、全县成体系”的科研格局。教师学习与教育专家指导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等。这种以校为本的教研是一个连续的、面向未来的永恒的过程,是保证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教研方式之一。
第五,搭建教师交流平台,营造宽松和谐氛围是进行校本教研的有利因素。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让知晓,通过碰撞才能够产生火花。为了更好地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共同发展,学校应该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以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的课题答辩会、课题推广活动等,可以促进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比如举办了“教学思想”论坛,促进校长办学理念的更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中年教师创新教学活动、老年教师传艺活动等,促进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发展目标和施展本领的舞台等,都是增强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方法。无论你是科研所得,还是教研所获,都可以在“论坛”上交流。“论坛”上,我们不求观点完美,但求要有所思、所想,对共同关心的无论是科研还是教研的热点问题,都可以进行实时交流,随时点评,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六,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校本教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反思更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改变,让教师萌生“参与感”;体会教师的自我教学,加重教师的“成就感”;通过反思使教师处于主动的角色,获得立即的回馈。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反思中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寻找相应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武装自己,在自修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对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也必须有个自我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才可能有实质性的收获和帮助。可以说,任何外在的东西若是离开了教师自我反思这一环节,都将收效甚微。
最后,校本教研要适应新形势,取得新成效,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必须完善“校本教研”工作体系,规范“校本教研”制度,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测评办法。明确领导和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职责要求,制定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策划、定期召开校本教研工作例会、包校蹲点、学科研究组等工作制度。同时在学校组建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教科研领导机构,并吸纳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校本教研”考核组。通过开展听课、评课,定期检查、随机抽查、跟踪督查,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定期对各级教研组织的活动情况、效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随机对学生质量进行测评,检查“校本教研”实验效果。其次,要建立“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与推广制度。由教科研人员深入基地校,蹲点指导,和实验教师共同开展研究,创造经验成果,再分阶段面向全县汇报展示,提供案例,以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辐射作用。组织好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活动,坚持教研组每周不少于一次的教研活动,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校本教研”研讨活动,教研片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校际交流。打破常规,通过不定期召开校本教研研讨会、不同层面的校本教研座谈会等形式交流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再次,为确保“校本教研”科学有序进行,要加强对实验档案的管埋。各个学校、每个教师都应该建立了“校本教研”专题档案,要求档案积累做到“全、细、勤”,学习的文献、论文、教案、实验记录、阶段小结、检测等原始材料及时归档整理。要周周有教学随笔,月月有典型案例分析,并将经验与困惑及时反馈到学校或教研室。
总之,“校本教研”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它并不否定其它形式的教研作用,而是从另一种视角上探索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我们要很好研究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增强学校管理的效能,达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