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比较文学名称的误解,对它的理论中的“跨越”性特征不确定,把其中的文化研究当作当下文化研究热潮中的文化研究,从而导致比较文学失去了学科界限,给比较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较文学的名称、“跨越”性特征和其中的文化研究进行辨析,来确定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
关键词:比较文学 界限 跨越 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30-03
比较文学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它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还伴随着危机,出现危机的原因,正如有学者所说:“我们可以断定,比较文学半个世纪以来的危机,其实就是学科边界的扩张。”[1]这个“扩张”使比较文学学科界限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文学”的特殊含义被人误解;二是比较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学科理论中的“越性”特征不确定;三是随着二十世纪末东西方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在文化研究的轰击下消解,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文化文本化’的尺度,将比较文学本来专擅的‘跨学科’性粗暴地掠走。”[2]
一、“比较”与“文学”的特殊含义
“比较文学”这一名称虽然由来已久,可是人们对它的理解依然是望文生义,这就导致人们把比较文学要么看成是“文学的比较”,要么看成是“比较的文学”,这样一来,“比较”与“文学”的概念就泛化了,给比较文学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如出现了简单的X+Y式的比附现象等。那么在比较文学这个学科里,什么是真正的“比较”与“文学”呢?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一般包括文学创作这一审美活动和文学作品以及作品的研究,这种文学研究应该指文学理论探讨,文学史的综述,文学批评等方面。例如当我们说中国文学时,就是指对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史的梳理,对作家、作品总体的或单个的研究,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及对批评的研究等。而在比较文学中,“文学”也是指文学研究,但不是一般的文学研究,不包括文学创作,而且是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研究。这种研究不仅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文学影响的事实关系,还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没有事实影响但有审美价值的文学关系,其目的是要找出文学发展的总体规律,学习借鉴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中的文学的独特之处,促进世界文学的共同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比较”也不是一般研究中的“比较”方法了。当然,当研究者们进行这种文学研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时,最开始,难免要对普通意义上的“比较”有所指涉,就是要把跨民族、跨文化中的文学拿来辨别异同,但不是分出高低,也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在跨越与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对不同民族文学进行研究,因此,它是指一种文学研究的态度、立场、胸怀和方法论。
二、比较文学只需要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
比较文学研究不是国别文学研究,也不是民族文学研究,它有特殊的学科品质,这种特殊的品质应该充分体现在它的学科理论中。可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是对其中的几个“跨越”性特征持有不同意见。在中国学派中,陈挺先生认为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民族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3]卢康华先生和孙景尧先生认为比较文学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4]乐黛云先生等人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发性文学研究学科。”[5]陈惇先生等人“把比较文学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6]曹顺庆先生等人在《比较文学》一书中说“比较文学的定义只应有三个跨越:即:跨国家、跨学科、跨文明。”[7]后来刘象愚先生又撰文说:“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不一定要跨国界、跨学科、跨文化。”[8] 综合各家的观点,比较文学中先后总共出现了“六跨”,即跨民族、跨国家、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跨文明,这“六跨”的出现给比较文学带来了混乱,使比较文学的学科框架忽大忽大,令人难以把握。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做出辨析和取舍。
这“六跨”之间关系复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来谈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要区别他们,就要先区别国家和民族。从现代语义上来说,国家是一个以特定地域为范围,以政治经济为基础,以政治机构为保障的政体,它是一个人为的,具有政治性和目的性的机构,国别文学就是以国家所划定区域范围内的文学。民族主要指在一个固定地域,一定历史阶段,一群人有共同生活习俗,共同语言,共同经济基础,共同文化,自然而然地生活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自然村落。民族文学就是指民族范围内的文学。国家与民族,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一个国家包含多个民族,这些民族使用同一种官方语言,受控于同一个国家政府,但是一个独立、成熟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语言、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而,也就能创作自己独特的文学。例如中国,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文学,有藏族文学,朝鲜族文学,蒙古族文学,土家族文学,汉族文学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国别文学包括民族文学;第二种是一个民族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中,不同的国家有相同的民族根源,如朝鲜族可以生活在朝鲜,也可以生活在中国,蒙古族既可以生活在蒙古国,也同样可以生活在中国。但是,鉴于民族的兴起早于国家,民族中那些古老的生活习俗,民族信仰不会因为国家的建立或民族的迁徙而有彻底地改变。因而,同一个民族根源的民族文学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在某些方面有些不同,但深层的文化底蕴还是一样的。如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他们相同的民族信仰,特有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照样能创做出出色的犹太文学。此时,国别文学是由民族文学所组成,民族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依据。第三种是一个国家只由单一民族组成,那么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从这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语言包含在跨民族范畴中,而跨国家又太笼统,不具体,因此,跨民族文学还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实际上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中说:“比较文学当然需要克服民族偏见和地方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和缩小不同民族传统的存在和活力。”[9]这句话体现了韦勒克很重视民族文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民族文学也是比较文学的生力军。
跨学科开始是由美国学派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研究中可以用其它学科的原理、方法来阐释文学现象或原理,以达到快捷、方便、新颖的目的,如人们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用绘画中的色彩学原理来解释他的小说和散文中独特的色彩描写和运用;另一方面,文学与一些学科如哲学、史学是不分家的,文学作品里面的哲学观点、史学内容必不可少。再者,文学作品里面还涉及到除哲学、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例如有些文学作品蕴涵了作家的信仰观,人们研究这些作品时不得不对宗教有所了解,甚至研究。更有一个特例就是《圣经》,《圣经》里既有宗教内容,又有文学内容,研究《圣经》中的文学内容时还需要研究其中的宗教内容。但是,人们担心跨学科会使比较文学失去边界,变得无边无际,这可不必要。因为跨学科有一个高要求,这个要求可以限制人们漫无边际地跨,就是要求学者有广阔的视阈,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学科驾驭能力,学者不仅要吃透文学这一块,还要精通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然而,人的精力、水平、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之中又要各有所专,这样的境界有几个人能达到?一个专注于文学研究的人再去涉及心理学研究或其他学科研究,其研究水平总也超不过心理学研究专家或其他学科研究专家吧,反过来也是如此。故此,人们不要担心跨学科会突破比较文学的界限。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跨民族文学研究、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研究虽然有重合交叉的地方,但不能互相包含,因此,三者仍是独立体。
“跨文明”第一次出现在曹顺庆先生等著的《比较文学论》中,这个“跨文明”的提出似乎是挺合理的,挺有概括性的,但经不起推敲。“文明”一词的涵义太宽广了,有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有东方文明、西方文明之分,等等,用得着“文明”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比较文学究竟是跨哪一种文明呢?按照“跨文明”提出者的说法,比较文学中的“跨文明”是跨越东、西文明,也就是说只有跨越东西方文明的研究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那么在东方文明内部、西方文明内部的跨民族文学研究就不是比较文学研究了?如果是这样,那比较文学的界限不是相对地缩小了吗?因此,笔者认为,在比较文学中,“跨文明”的概念太模糊了,不合适。
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它必须在跨民族、跨学科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为跨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大范畴,比较笼统,它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跨民族和跨学科,但是又不能替代它们。根据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跨民族、跨学科是比较文学的前提,没有这两个跨越,比较文学就名存实亡,所以,跨文化必须在此基础上才具有实际意义。
三、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不等于纯粹的文化研究
20世纪文化研究热给比较文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故此,有人说比较文学死亡了,有人说比较文学过时了,谈比较文学还不如谈比较文化的好。难道真是如此吗?在这里需要先区别一下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当下潮流中的文化研究,从这个区别中,我们就知道,实际上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是对由文学文本所体现出来文化进行研究,或是围绕文学文本所进行的文化研究。在这种文化研究中“文本是文学研究的唯一依据,文学研究就是主要研究文本艺术性形成的张力。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也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个张力上。”[10]而当下潮流中的纯粹文化研究是对在全球语境下的大众文化进行研究,这种文化是大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无奇不有。学者、专家进行这样的文化研究不一定需要依据文学文本,而是需要依靠生活中的物质力量或是政治力量。其实,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与纯粹的文化研究的区别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文化研究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非文学因素与文学的各种隐喻关系,是一种纵向研究;比较文学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不同文学因素之间的各种转喻关系,是一种横向研究。”[11]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密切,研究文学时,不得不涉及到文化,比较文学研究是涉及到跨文化的文化研究。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但同时,文学又有自身独立的功能和价值,这是文化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不可比拟的。文学在文化系统中具有载体功能,即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反映文化某些方面的功能,也就是说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通过文学共时性或历史性地体现出来,例如中国的《红楼梦》,通过研究它,人们就能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现状、阶级状况、生活习俗等等,又如西方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它真实地、毫不掩饰地描写人们的生理、心理、人们的生活情景以及社会的衰败,通过研究它,人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显露出来的肮脏和丑陋。人类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反映这些,还能反映更多的内容,它们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表征,正如黎跃进先生所说:“当然,文学的文化载体功能不仅表现在个别作家、个别作品当中,宏观地看、整体地看,一种文化模式,一种文化的历史类型,一种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不同体系的文化冲突和交流等,都清晰、生动、完整地在文学中得以表现。”[12]文学不仅具有载体功能,还有超越文化的功能。文学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家在创作时,根据社会现实,他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塑造出一个个生动、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典型,构造出一个个曲折、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些典型人物和动人情节除了反映现实以外,还能寓教于乐,起到教育人的作用。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就用文学来疗救国民的灵魂,拯救中华民族,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研究文学中的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因此,跨文化研究有利于比较文学的发展和完善。正如杨恒达先生所说的:“比较文学越是在文化研究上下工夫,就越能争得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13]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这个名称,比较文学理论中的“跨越”性特征,比较文学中跨文化的文化研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给比较文学这个学科的界限带来很多的麻烦,使比较文学研究没有一个合适的,唯一的标准,因而,人们认为只要是比较,不管怎么比较,都是比较文学,只要是跨越,不管是跨越什么也都是比较文学了,甚至认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没有什么区别。这些看法都是不对的,我们要认清比较文学的名与实,划清与其它学科的界限,才能更好的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比较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11]王志耕.比较文学在退守中求得生机.中国比较文学[J].2006(1):13、17.
[3]陈挺.比较文学简编[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2.
[4]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
[5]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
[6]陈 ,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
[7]曹顺庆,等.比较文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6.
[8]刘象愚.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再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60-61.
[9]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A].干永晶等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58.
[10]杨恒达.一个学科的“死”与生[J].中国比较文学.2006(1):7.
[12]黎跃进.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2.
关键词:比较文学 界限 跨越 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30-03
比较文学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它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还伴随着危机,出现危机的原因,正如有学者所说:“我们可以断定,比较文学半个世纪以来的危机,其实就是学科边界的扩张。”[1]这个“扩张”使比较文学学科界限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文学”的特殊含义被人误解;二是比较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学科理论中的“越性”特征不确定;三是随着二十世纪末东西方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在文化研究的轰击下消解,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文化文本化’的尺度,将比较文学本来专擅的‘跨学科’性粗暴地掠走。”[2]
一、“比较”与“文学”的特殊含义
“比较文学”这一名称虽然由来已久,可是人们对它的理解依然是望文生义,这就导致人们把比较文学要么看成是“文学的比较”,要么看成是“比较的文学”,这样一来,“比较”与“文学”的概念就泛化了,给比较文学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如出现了简单的X+Y式的比附现象等。那么在比较文学这个学科里,什么是真正的“比较”与“文学”呢?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一般包括文学创作这一审美活动和文学作品以及作品的研究,这种文学研究应该指文学理论探讨,文学史的综述,文学批评等方面。例如当我们说中国文学时,就是指对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史的梳理,对作家、作品总体的或单个的研究,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及对批评的研究等。而在比较文学中,“文学”也是指文学研究,但不是一般的文学研究,不包括文学创作,而且是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研究。这种研究不仅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文学影响的事实关系,还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没有事实影响但有审美价值的文学关系,其目的是要找出文学发展的总体规律,学习借鉴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中的文学的独特之处,促进世界文学的共同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比较”也不是一般研究中的“比较”方法了。当然,当研究者们进行这种文学研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时,最开始,难免要对普通意义上的“比较”有所指涉,就是要把跨民族、跨文化中的文学拿来辨别异同,但不是分出高低,也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在跨越与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对不同民族文学进行研究,因此,它是指一种文学研究的态度、立场、胸怀和方法论。
二、比较文学只需要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
比较文学研究不是国别文学研究,也不是民族文学研究,它有特殊的学科品质,这种特殊的品质应该充分体现在它的学科理论中。可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是对其中的几个“跨越”性特征持有不同意见。在中国学派中,陈挺先生认为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民族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3]卢康华先生和孙景尧先生认为比较文学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4]乐黛云先生等人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发性文学研究学科。”[5]陈惇先生等人“把比较文学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6]曹顺庆先生等人在《比较文学》一书中说“比较文学的定义只应有三个跨越:即:跨国家、跨学科、跨文明。”[7]后来刘象愚先生又撰文说:“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不一定要跨国界、跨学科、跨文化。”[8] 综合各家的观点,比较文学中先后总共出现了“六跨”,即跨民族、跨国家、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跨文明,这“六跨”的出现给比较文学带来了混乱,使比较文学的学科框架忽大忽大,令人难以把握。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做出辨析和取舍。
这“六跨”之间关系复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来谈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要区别他们,就要先区别国家和民族。从现代语义上来说,国家是一个以特定地域为范围,以政治经济为基础,以政治机构为保障的政体,它是一个人为的,具有政治性和目的性的机构,国别文学就是以国家所划定区域范围内的文学。民族主要指在一个固定地域,一定历史阶段,一群人有共同生活习俗,共同语言,共同经济基础,共同文化,自然而然地生活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自然村落。民族文学就是指民族范围内的文学。国家与民族,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一个国家包含多个民族,这些民族使用同一种官方语言,受控于同一个国家政府,但是一个独立、成熟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语言、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而,也就能创作自己独特的文学。例如中国,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文学,有藏族文学,朝鲜族文学,蒙古族文学,土家族文学,汉族文学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国别文学包括民族文学;第二种是一个民族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中,不同的国家有相同的民族根源,如朝鲜族可以生活在朝鲜,也可以生活在中国,蒙古族既可以生活在蒙古国,也同样可以生活在中国。但是,鉴于民族的兴起早于国家,民族中那些古老的生活习俗,民族信仰不会因为国家的建立或民族的迁徙而有彻底地改变。因而,同一个民族根源的民族文学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在某些方面有些不同,但深层的文化底蕴还是一样的。如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他们相同的民族信仰,特有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照样能创做出出色的犹太文学。此时,国别文学是由民族文学所组成,民族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依据。第三种是一个国家只由单一民族组成,那么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从这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语言包含在跨民族范畴中,而跨国家又太笼统,不具体,因此,跨民族文学还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实际上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中说:“比较文学当然需要克服民族偏见和地方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和缩小不同民族传统的存在和活力。”[9]这句话体现了韦勒克很重视民族文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民族文学也是比较文学的生力军。
跨学科开始是由美国学派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研究中可以用其它学科的原理、方法来阐释文学现象或原理,以达到快捷、方便、新颖的目的,如人们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用绘画中的色彩学原理来解释他的小说和散文中独特的色彩描写和运用;另一方面,文学与一些学科如哲学、史学是不分家的,文学作品里面的哲学观点、史学内容必不可少。再者,文学作品里面还涉及到除哲学、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例如有些文学作品蕴涵了作家的信仰观,人们研究这些作品时不得不对宗教有所了解,甚至研究。更有一个特例就是《圣经》,《圣经》里既有宗教内容,又有文学内容,研究《圣经》中的文学内容时还需要研究其中的宗教内容。但是,人们担心跨学科会使比较文学失去边界,变得无边无际,这可不必要。因为跨学科有一个高要求,这个要求可以限制人们漫无边际地跨,就是要求学者有广阔的视阈,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学科驾驭能力,学者不仅要吃透文学这一块,还要精通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然而,人的精力、水平、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之中又要各有所专,这样的境界有几个人能达到?一个专注于文学研究的人再去涉及心理学研究或其他学科研究,其研究水平总也超不过心理学研究专家或其他学科研究专家吧,反过来也是如此。故此,人们不要担心跨学科会突破比较文学的界限。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跨民族文学研究、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研究虽然有重合交叉的地方,但不能互相包含,因此,三者仍是独立体。
“跨文明”第一次出现在曹顺庆先生等著的《比较文学论》中,这个“跨文明”的提出似乎是挺合理的,挺有概括性的,但经不起推敲。“文明”一词的涵义太宽广了,有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有东方文明、西方文明之分,等等,用得着“文明”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比较文学究竟是跨哪一种文明呢?按照“跨文明”提出者的说法,比较文学中的“跨文明”是跨越东、西文明,也就是说只有跨越东西方文明的研究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那么在东方文明内部、西方文明内部的跨民族文学研究就不是比较文学研究了?如果是这样,那比较文学的界限不是相对地缩小了吗?因此,笔者认为,在比较文学中,“跨文明”的概念太模糊了,不合适。
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它必须在跨民族、跨学科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为跨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大范畴,比较笼统,它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跨民族和跨学科,但是又不能替代它们。根据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跨民族、跨学科是比较文学的前提,没有这两个跨越,比较文学就名存实亡,所以,跨文化必须在此基础上才具有实际意义。
三、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不等于纯粹的文化研究
20世纪文化研究热给比较文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故此,有人说比较文学死亡了,有人说比较文学过时了,谈比较文学还不如谈比较文化的好。难道真是如此吗?在这里需要先区别一下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当下潮流中的文化研究,从这个区别中,我们就知道,实际上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是对由文学文本所体现出来文化进行研究,或是围绕文学文本所进行的文化研究。在这种文化研究中“文本是文学研究的唯一依据,文学研究就是主要研究文本艺术性形成的张力。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也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个张力上。”[10]而当下潮流中的纯粹文化研究是对在全球语境下的大众文化进行研究,这种文化是大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无奇不有。学者、专家进行这样的文化研究不一定需要依据文学文本,而是需要依靠生活中的物质力量或是政治力量。其实,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与纯粹的文化研究的区别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文化研究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非文学因素与文学的各种隐喻关系,是一种纵向研究;比较文学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不同文学因素之间的各种转喻关系,是一种横向研究。”[11]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密切,研究文学时,不得不涉及到文化,比较文学研究是涉及到跨文化的文化研究。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但同时,文学又有自身独立的功能和价值,这是文化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不可比拟的。文学在文化系统中具有载体功能,即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反映文化某些方面的功能,也就是说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通过文学共时性或历史性地体现出来,例如中国的《红楼梦》,通过研究它,人们就能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现状、阶级状况、生活习俗等等,又如西方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它真实地、毫不掩饰地描写人们的生理、心理、人们的生活情景以及社会的衰败,通过研究它,人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显露出来的肮脏和丑陋。人类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反映这些,还能反映更多的内容,它们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表征,正如黎跃进先生所说:“当然,文学的文化载体功能不仅表现在个别作家、个别作品当中,宏观地看、整体地看,一种文化模式,一种文化的历史类型,一种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不同体系的文化冲突和交流等,都清晰、生动、完整地在文学中得以表现。”[12]文学不仅具有载体功能,还有超越文化的功能。文学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家在创作时,根据社会现实,他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塑造出一个个生动、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典型,构造出一个个曲折、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些典型人物和动人情节除了反映现实以外,还能寓教于乐,起到教育人的作用。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就用文学来疗救国民的灵魂,拯救中华民族,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研究文学中的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因此,跨文化研究有利于比较文学的发展和完善。正如杨恒达先生所说的:“比较文学越是在文化研究上下工夫,就越能争得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13]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这个名称,比较文学理论中的“跨越”性特征,比较文学中跨文化的文化研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给比较文学这个学科的界限带来很多的麻烦,使比较文学研究没有一个合适的,唯一的标准,因而,人们认为只要是比较,不管怎么比较,都是比较文学,只要是跨越,不管是跨越什么也都是比较文学了,甚至认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没有什么区别。这些看法都是不对的,我们要认清比较文学的名与实,划清与其它学科的界限,才能更好的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比较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11]王志耕.比较文学在退守中求得生机.中国比较文学[J].2006(1):13、17.
[3]陈挺.比较文学简编[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2.
[4]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
[5]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
[6]陈 ,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
[7]曹顺庆,等.比较文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6.
[8]刘象愚.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再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60-61.
[9]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A].干永晶等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58.
[10]杨恒达.一个学科的“死”与生[J].中国比较文学.2006(1):7.
[12]黎跃进.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