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41-01
或许你会问如此复杂而精美的器物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其实制造这么一件古代的“冰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铸造时使用的方法也并非单一。铜冰鉴主要使用的铸造方法是失蜡法也称熔模法。失蜡法的技术发明对后世的影响至深,当下仍然在使用这种铸造放法。比如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的永久中立国瑞士便以生产高档钟表而闻名于世。钟表的重要零件铜质机械齿轮虽然现代冶铸技术有许多新的方法比如冲压法来做机械零件。但是瑞士的钟表匠们依然坚持并执着于用失蜡法铸造零件的传统,他们觉得失蜡法是最完美的。那么如此神奇的失蜡法如何铸造出青铜器呢?步骤比模范法复杂么?失蜡法首先要准备的是石蜡,按照所要制作的器物外形,用雕刻与熔铸石蜡的方法先做出一个与完整器完全一样的蜡模来,然后在蜡模的表面淋上稀泥,待其自然阴干后再裹上沙粒与耐火泥,然后掏出注液孔与排气孔,用火加热使石蜡受热溶解为液态从排气口注液孔流出,形成一个中空的泥范,最后用坩埚浇铸入事先配比好的铜液,待冷却后打碎模范取出青铜器成品再经过打磨等多道工序完成制器。失蜡法能够制作出十分繁复纹饰与奇特造型的青铜器,最典型的如湖北随州市出土的战国早期的青铜尊盘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云纹酒禁。然而铜冰鉴的铸造过程并非是单一的失蜡法一种,还分别采用了浑铸、分铸、焊接、榫卯套接等多种方组装而成。
在“冰箱”的顶部及长柄勺、过滤器上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的美丽铭文。用来标记这件器物的所属关系以及主人对器物美好而长久的期望。初看这些文字这与现代通行的简体汉字显然不太一样。我们一般只能通过对照翻译识别出来,然后恍然大悟地认为这就是现今所熟知汉字的古代样貌。与其说这些细细长长的是文字,倒不如说是繁复美丽的图案更加来的贴切些。他们在美术史上被称为“鸟虫书”或称为“鸟篆”。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盛行于中国南方受楚文化影响较大的东南地区的一种特殊文字。楚、吴、越、陈、蔡等东南诸国的器物铭文多用这种字体。他是在字的本体之外用一些虫、鸟、龙、兽或其他纹样装饰而形成的文字。其形态蜿蜒旋转,变化多姿,具有浓郁的装饰意味。
或许你会发现“冰箱”上密密麻麻繁繁密密地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纹样。其中最特别的是以动物纹为代表的蟠螭纹和以植物纹为代表的蕉叶纹。他们都是春秋之末战国之初楚风青铜器上常常出现的装饰纹样。蟠螭其实是传说之中一种没有脚的小蛇,这种纹样多盛行于南方湿热多虫蛇的楚国地区。而蕉叶纹则是由以简约装饰纹样为代表的中原周文化中的植物纹样传承演变而来。而当时与周天子同为姬姓的曾国器物设计风格也受到了北方周样及南方楚风的共同影响。两种不同的文化装饰出现在同一器物之上。
与“冰箱”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过滤器。通高88.5cm杆长70.8cm,作椎体漏斗状,斗口为等边三角形,尖底,有呈圆形排列的十二个镂孔,内有六个孔未穿透。器座为卷曲卧伏状的怪兽,长颈部作杆,兽口衔住漏斗的一角。环钮上饰有斜角云纹。杆上铸铭五字为“曾侯乙作时用终”。在墓主人下葬之时为何要在铜冰鉴的周围摆上这么一个东西呢?其实答案可以从中国酿酒的历史中找到。早期的酿酒技术主要使用的是酿造酒,最典型的就是大家一定吃过的甜酒酿,用粮食或者水果经过发酵而制成。这与后来发明的蒸馏法制酒不同。现代的葡萄酒、啤酒、黄酒大多是酿造法制的,而白酒则多为蒸馏法制成。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战国初年的曾国大墓中就出土过专门用于过滤酒用的器物,样子十分像今天的漏斗,器型成倒三棱锥型,可以在里面加置滤网过滤酒渣用。这种含有酒渣纯度不是很高的酿造美酒直到东晋时期依然在生产,向往田园生活的陶潜就曾在其所作的田园诗里记叙过自己拿帽子来滤酒的逸事。
位于现在湖北北部随枣走廊、河南南部南阳盆地的这些地区是周代“汉阳诸姬”分布的地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遏制南方日益强大的子爵诸侯楚国。在楚灭曾之前,曾国是周王朝分封汉水流域的诸多同姓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他的文化受到来自北方中原周文化的影响,在铜冰鉴的造型、纹饰和铭文、冶铸上表现了与中原文化的一致性,但由于楚国在春秋中期以后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楚周边诸国包括曾国在内的文化又同时受到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战国初年曾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曾国的文化也就成了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这件古代冷暖两用的古代“冰箱”具有南北不同文化艺术相互碰撞的产物。也是公元前5世纪我国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与体现。
参考文献:
[1] 谭维四.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73-175
[2]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礼乐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43-45
[3]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10东周4[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30-131
[4] 李松.中国美术史——夏商周卷[M].北京:北京师大大学出版社,2011.149-153
[5] 杨晓能.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8.412-413
或许你会问如此复杂而精美的器物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其实制造这么一件古代的“冰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铸造时使用的方法也并非单一。铜冰鉴主要使用的铸造方法是失蜡法也称熔模法。失蜡法的技术发明对后世的影响至深,当下仍然在使用这种铸造放法。比如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的永久中立国瑞士便以生产高档钟表而闻名于世。钟表的重要零件铜质机械齿轮虽然现代冶铸技术有许多新的方法比如冲压法来做机械零件。但是瑞士的钟表匠们依然坚持并执着于用失蜡法铸造零件的传统,他们觉得失蜡法是最完美的。那么如此神奇的失蜡法如何铸造出青铜器呢?步骤比模范法复杂么?失蜡法首先要准备的是石蜡,按照所要制作的器物外形,用雕刻与熔铸石蜡的方法先做出一个与完整器完全一样的蜡模来,然后在蜡模的表面淋上稀泥,待其自然阴干后再裹上沙粒与耐火泥,然后掏出注液孔与排气孔,用火加热使石蜡受热溶解为液态从排气口注液孔流出,形成一个中空的泥范,最后用坩埚浇铸入事先配比好的铜液,待冷却后打碎模范取出青铜器成品再经过打磨等多道工序完成制器。失蜡法能够制作出十分繁复纹饰与奇特造型的青铜器,最典型的如湖北随州市出土的战国早期的青铜尊盘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云纹酒禁。然而铜冰鉴的铸造过程并非是单一的失蜡法一种,还分别采用了浑铸、分铸、焊接、榫卯套接等多种方组装而成。
在“冰箱”的顶部及长柄勺、过滤器上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的美丽铭文。用来标记这件器物的所属关系以及主人对器物美好而长久的期望。初看这些文字这与现代通行的简体汉字显然不太一样。我们一般只能通过对照翻译识别出来,然后恍然大悟地认为这就是现今所熟知汉字的古代样貌。与其说这些细细长长的是文字,倒不如说是繁复美丽的图案更加来的贴切些。他们在美术史上被称为“鸟虫书”或称为“鸟篆”。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盛行于中国南方受楚文化影响较大的东南地区的一种特殊文字。楚、吴、越、陈、蔡等东南诸国的器物铭文多用这种字体。他是在字的本体之外用一些虫、鸟、龙、兽或其他纹样装饰而形成的文字。其形态蜿蜒旋转,变化多姿,具有浓郁的装饰意味。
或许你会发现“冰箱”上密密麻麻繁繁密密地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纹样。其中最特别的是以动物纹为代表的蟠螭纹和以植物纹为代表的蕉叶纹。他们都是春秋之末战国之初楚风青铜器上常常出现的装饰纹样。蟠螭其实是传说之中一种没有脚的小蛇,这种纹样多盛行于南方湿热多虫蛇的楚国地区。而蕉叶纹则是由以简约装饰纹样为代表的中原周文化中的植物纹样传承演变而来。而当时与周天子同为姬姓的曾国器物设计风格也受到了北方周样及南方楚风的共同影响。两种不同的文化装饰出现在同一器物之上。
与“冰箱”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过滤器。通高88.5cm杆长70.8cm,作椎体漏斗状,斗口为等边三角形,尖底,有呈圆形排列的十二个镂孔,内有六个孔未穿透。器座为卷曲卧伏状的怪兽,长颈部作杆,兽口衔住漏斗的一角。环钮上饰有斜角云纹。杆上铸铭五字为“曾侯乙作时用终”。在墓主人下葬之时为何要在铜冰鉴的周围摆上这么一个东西呢?其实答案可以从中国酿酒的历史中找到。早期的酿酒技术主要使用的是酿造酒,最典型的就是大家一定吃过的甜酒酿,用粮食或者水果经过发酵而制成。这与后来发明的蒸馏法制酒不同。现代的葡萄酒、啤酒、黄酒大多是酿造法制的,而白酒则多为蒸馏法制成。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战国初年的曾国大墓中就出土过专门用于过滤酒用的器物,样子十分像今天的漏斗,器型成倒三棱锥型,可以在里面加置滤网过滤酒渣用。这种含有酒渣纯度不是很高的酿造美酒直到东晋时期依然在生产,向往田园生活的陶潜就曾在其所作的田园诗里记叙过自己拿帽子来滤酒的逸事。
位于现在湖北北部随枣走廊、河南南部南阳盆地的这些地区是周代“汉阳诸姬”分布的地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遏制南方日益强大的子爵诸侯楚国。在楚灭曾之前,曾国是周王朝分封汉水流域的诸多同姓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他的文化受到来自北方中原周文化的影响,在铜冰鉴的造型、纹饰和铭文、冶铸上表现了与中原文化的一致性,但由于楚国在春秋中期以后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楚周边诸国包括曾国在内的文化又同时受到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战国初年曾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曾国的文化也就成了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这件古代冷暖两用的古代“冰箱”具有南北不同文化艺术相互碰撞的产物。也是公元前5世纪我国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与体现。
参考文献:
[1] 谭维四.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73-175
[2]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礼乐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43-45
[3]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10东周4[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30-131
[4] 李松.中国美术史——夏商周卷[M].北京:北京师大大学出版社,2011.149-153
[5] 杨晓能.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8.4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