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6日,“不忘初心,走向未来——第二届环球人物金融科技领军人物榜发布盛典”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盛典由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主办,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环球人物》总编辑谢湘,腾讯集团副总裁赖智明,融360联合创始人、CEO叶大清等出席并发表讲话。10位领军人物和10位新锐人物荣登2017年环球人物金融科技榜。
张建星首先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他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增强,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键所在。”
如今,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网络借贷、移动支付和智能理财等创新金融形式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渗透,都在革新传统金融;同时,金融科技的诞生也为传统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金融行业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进透明、促进普惠等方面不断创新。
作为我国金融业供给侧改革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科技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第三方机构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6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营收规模从695亿迅速增长为4200多亿,预计2019年将突破万亿规模。张建星说,当下的中国,已经站在全球金融科技创新的前沿,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企业。这些成功的企业背后离不开杰出的领导者,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典范和标杆。
张建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此次盛典把“不忘初心,走向未来”作为主题,就是希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上榜的各位企业家始终保持初心,越是在飞跃变化的时代当中越要苦练内功,稳扎稳打。因为唯有认真专注、保持初心,才能走到最后,携手共创未来。
随后,贲圣林所长对榜单进行了发布与解读,阐明了评选的科学性:评选组在评审过程中,调取了200家样本型企业,采用了IPE综合点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企业和关键人物的价值,关注任务绩效、管理绩效、行为绩效等维度,据此评选出20位上榜人物。
贲圣林分析称,10位领军人物中有博士4人,有理工科背景的3人,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3人。领军人物所在的企业,跟腾讯相关的有兩家,跟平安、阿里相关的也各有两家。地域上,则占领了四大互联网金融高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 南京。10位新锐人物中有博士3人,理工科背景4人以上,有7位是企业创始人。
贲圣林说:“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金融科技是一个亮点,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题。在此方面,中国和美国呈现出并驾齐驱的良好态势。”
榜单发布后,主办方还与上榜企业代表共同发布了“联合宣言”,宣言承诺:不忘初心,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忘初心,有效改善风险管理;不忘初心,金融创新走向未来。
接着,李礼辉、吴晓求、赖智明和叶大清先后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此后,与会的各位嘉宾围绕“传统金融与金融科技”“监管与风险防范”两大主题,展开了两场圆桌论坛,对金融科技进行了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讨论。
在这场持续一整天的思想盛宴里,参与者既有深耕于理论制度研究的学术专家,又有勤勉于金融科技创新的行业大腕。各位嘉宾纷纷表达了自己对金融科技的洞见和展望,金句频出,真知灼见闪烁其间。
活动的最后,《环球人物》总编辑谢湘对20位获奖嘉宾表示了祝贺和感谢:“你们的观点里面有碰撞也有共识,更重要是,你们让我们感受到了金融科技充满机遇和希望的现状与未来。希望在你们的带动下,有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能够带着初心,带着使命感和好奇心,在金融科技浪潮中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金融发展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如今,移动互联技术加上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语音计算技术还有区块链技术,已经构建起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金融不再只是二维的平面世界,而是可以折叠的三维空间。举几个例子。
第一,零距离的普惠金融。过去,支付市场通常是中心化多节点的结构。但是现在,微信支付、支付宝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起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支付和生活服务平台,突破了传统支付模式,实现了千万级的商户与十亿级消费者之间简单、安全、快速的直线连接。
第二,高效率金融协同。金融业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总体属于平面交互结构,不同金融机构的系统之间,通过数据通道建立多边双线联系,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也通过移动互联网建立直接或间接联系。这里存在两个弱点:一是移动互联网任何节点安全和管理的疏漏,都会削弱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二是如果执行信用认证、监管规则等指令,不同系统达成协调所需资源就会较多,成本也会变高。区块链技术的突破,改变了管理和服务流程,可以打造出零距离、多维度、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模式,从而免除传统技术下因参与方过多而造成的重复性校验过程,缩短业务环节。 第三,去中心化的虚拟金融。自2009年比特币问世以来,去中心化的虚拟金融逐渐成为现实金融世界的折叠空间。以比特币、以太币为代表的代币,无国别、无主权背书,无合格发行责任主体,没有国家的信用支撑,因而并非法定数字货币。但是,在去中心化的公有区块链上,尤其在全网对代币的治理和发行激励机制达成共识后,代币在参与者认可的虚拟社区已经成为可支付的工具,而且可以通过交易平台与法定流通货币进行交易,因而也就有了金融工具的属性。
2016年3月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定义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运用以及流程和产品。金融科技的基础技术支撑,主要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区块链等等。这些构成了金融科技基础的平台。
金融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可以对金融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理解金融主要是提供一种融资服务,有的人认为金融主要提供一种支付服务,有人认为金融主要提供财富管理,也有人认为金融主要提供一种跨时空的风险配置。现代金融应该说是这四种功能的集合品,再加上信息的收集与整合,这是金融非常重要的功能。
这些功能实际上在科技并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就存在着,只不过功率较小。然而当上面提到的那些基础技术不断地植入到金融体系之后,金融的DNA就开始发生变化。这种说法有一种科幻的味道,但要从事现代金融的人,如果没有一种科幻的意识,恐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最近几年,因为底层技术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金融的变化变得非常快速,变得大多数人不可理解。实际上,真正的创新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能够洞察未来的也是少数人,他们知道未来是什么,所以坚定地朝着那个未来方向走。
在现代社会,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想象空间是无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这种代表未来的想象,因为它与泡沫、欺诈只有一步之遥。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中穿着马甲的东西很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识别这些穿着马甲的东西,所以需要认真地甄别,尤其是我们的金融监管部门,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
中国金融现在有这么大的进步,我认为和过去一段时间相对宽松的或者说相对容忍的监管,有密切关系。相对宽容的环境下社会才会具有多样化,才会充满勃勃生机。也就是说要让人们去实践。对于一个没有深入了解的新事物,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监管的目标不是消灭风险,有人以为监管就是要把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是不可能的。金融永远有风险,金融风险怎么能消灭呢?监管的目标是防止风险的蔓延,让个体风险不至于形成系统性风险。
我相信中国金融只有在创新中才有未来,在改革开放中才有未来,这点我是确信无疑的。
红包产品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很多用户跟我们说,现在出门不需要带现金了,这就是科技创新对金融的明显改变。那么用户收到一定量的红包之后,就会思考存在哪里能产生更大的收益。这让我们想到新的机会。
第一个机会就是理财。现在我们推出的理财平台,积累了3000亿人民币存量。对于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传统金融机构会做问卷调查来评估,而金融科技的发展,则让我们能快速简单地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了解。
第二个是证券。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上传身份证做动态人脸识别,再去合作的券商那里开户,然后就能便捷地在微信上面进行股票交易。
第三個是黄金。2017年春节,我们推出了一个黄金红包,在微信上面通过绑定的银行卡,就可以申购黄金,并且可以把它放在红包里发放给亲友。以前人们购买黄金,有各种各样的门槛,比如要到线下门店才能买到。现在通过网络,在线上就能购买。
顺着这样的思路,未来一定能发掘更多机会。
前几天,我在印尼和新加坡,发现他们的出租车可以通过我国的移动支付APP支付车费,感触特别深。中国的金融科技可能不适合美国,但一定适合像印尼这些基础设施不太完善的国家,搭着“一带一路”的顺风车,我们将有机会成为金融科技最大的受益国。
我在美国住了14年,也是美国金融的消费者。我发现,美国70%—80%的用户都能够获得信用卡和贷款,或者能够获得更高效的理财方式。反过来,中国以及“一带一路”的周边国家,在这个方面都没有进行充分开发。
以中国为例。目前,金融智能在中国有着大量潜在用户,用户就是市场。中国老百姓中的70%—80%在央行征信系统里都没有良好的数据,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信用卡;中国3000万大学生,有几百万也没有信用记录。他们都是金融科技的潜在用户,有着强大金融需求,都可以发掘。另外,我国当下的金融科技环境是开放的。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在学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这就是一种信号释放。
曹彤(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原副行长)
金融科技是一个组合词,它是一组影响金融的新技术。金融门类本质上就是信息门类,它对于信息技术非常敏感,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金融代际跳跃都是由于信息技术导致的。如今这一组信息技术会不会跟金融发生强烈交互,产生再一次代际跳跃?这正是我们讨论的核心。
李振华(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
技术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生产力,无论是金融普及度问题,还是融资产品问题,都可以通过新技术的研发、采用来解决。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殊途同归,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证券、保险、基金,都要往那个方向发展,最后大家做出的样子都差不多。
王永利(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中国银行原副行长)
不管新兴金融,还是传统金融,金融是现代社会运行的血脉,其效率、成本、风险控制力如何,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非常深刻。金融必须不断地用新技术提升自己的服务或效率,但未来一定是专业的工作由专业的人去做,大家要开放共享。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搞技术的人对货币金融不了解,搞货币金融的人又对高科技比较陌生。
王国刚(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原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野蛮”两个字在中文里是贬义词,曾几何时“野蛮生长”却成了褒义词,到处在讲,好像这个东西不野蛮还不行。还没搞清P2P平台到底是信息平台还是信用平台,大家就一哄而上。有些事比我们想得要深得多,更何况金融的事哪是一个科技能解决了的,科技只是因素之一,不是唯一因素。
所有学过金融的人应该懂一句最简单的话,在金融领域中金融机构是不重要的,发挥金融的功能才重要,这些功能发挥由哪些机构来承担?那是由历史决定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老在金融机构的形态上讨论它。
金融科技最后一定要跟金融相结合,现有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并不是金融才用的,到处都在用,那不是金融专有技术。所以,一定要先把事情搞清楚,究竟是金融来决定哪些科技可以跟金融相结合,哪些不能结合;还是科技决定哪些金融能玩,哪些金融不能玩。金融和科技,到底谁是主体。
金融本身是个没有专利的行业,但现在,金融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原来是有制度优势、牌照优势,而中国现在资本过剩,牌照也慢慢放开了,这个时候就会对技术有要求。可现在中国的金融科技,从时间维度来看,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王翔(基玉金服创始人、董事长)
金融本身是个没有专利的行业,但现在,金融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原来是有制度优势、牌照优势,而中国现在资本过剩,牌照也慢慢放开了,这个时候就会对技术有要求。可现在中国的金融科技,从时间维度来看,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李姜元鸿(因果树创始合伙人)
金融这个产品非常特殊,它的特殊性体现在其核心在于风险管理和认知。所以当科技进入到金融的深水区,如何在这一阶段,把技术和金融从业的一线人员进行良好融合,这是第一个障碍点。这需要掌握一个度,平衡点在什么地方,这是监管艺术性的一个问题。
叶大清(融360联合创始人、CEO)
无数据不金融,无技术不金融。大数据或者人工智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解决服务的效率问题、用户体验问题。
监管是很专业的,是科学,很多时候也是艺术,尤其是中国现在的金融环境、经济环境、监管环境等,没有历史数据,很多时候拍脑袋也得拍。不管从决策制度,还是流程上,都得明确是不是持续地管?不能今天发个文件开始管,一年后又不知道怎么管了。这需要监管部门、行业以及媒体等有一个集体智慧——监管最重要的是如何去管,不只是监视。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对于监管,要看到中国特色的问题。在中国,各个监管部门都被赋予了多重监管目标,这些目标有时是自我矛盾的。还有人的问题,面向新技术监管,需要专业人才,而我们监管部门人才在往市场流失。如何使现有人员在完成日常繁琐工作的同时,有足够精力面对新金融挑战?这也是个问题。
钟诚(安心财产保险总裁)
我们确实不能神化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不管怎么个加法,核心还是行业本质,做到最后还是完成金融行业本质的东西。但不重视金融科技的金融企业一定玩不下去。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多数企业还是在逐利基础上强调社会责任。所以,我认为监管还是得从开始就给予一定的制约,因为没有限制的金融科技创新和发展,其实对未来真正应用金融科技是一种伤害。
闫文涛(中诚信征信总经理)
监管方面,我觉得之前没有管太多,可能是属于对新生事物的一种观望态度。我认为监管部门不能说谁的孩子谁抱着,因为现在的金融已经相互交叉了,很难说这种政策出台会不会有好的效果。其实现在的监管智慧挺高的,虽然其中针对金融科技人员的不是特别多,但是有專家和来自市场的专业人士会提出很多专业监管政策,都是打到“七寸”的。
李治国(挖财董事长、CEO)
说到监管,特别是最近几个月被管得很严,有时候我也会站在监管角度去想这个问题。据我的观察,各行各业监管都是滞后的,电商其实也一样。当时开始对电商征税时,不同地方政策就不同,比如北京旗帜鲜明地说要征税,而浙江相对宽松,说没到时候。为什么浙江电商能发展这么好,也有这样的原因。金融确实跟别的行业不一样,这个行业不能管得太松,也不能管得太死。
张建星首先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他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增强,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键所在。”
如今,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网络借贷、移动支付和智能理财等创新金融形式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渗透,都在革新传统金融;同时,金融科技的诞生也为传统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金融行业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进透明、促进普惠等方面不断创新。
作为我国金融业供给侧改革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科技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第三方机构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6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营收规模从695亿迅速增长为4200多亿,预计2019年将突破万亿规模。张建星说,当下的中国,已经站在全球金融科技创新的前沿,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企业。这些成功的企业背后离不开杰出的领导者,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典范和标杆。
张建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此次盛典把“不忘初心,走向未来”作为主题,就是希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上榜的各位企业家始终保持初心,越是在飞跃变化的时代当中越要苦练内功,稳扎稳打。因为唯有认真专注、保持初心,才能走到最后,携手共创未来。
随后,贲圣林所长对榜单进行了发布与解读,阐明了评选的科学性:评选组在评审过程中,调取了200家样本型企业,采用了IPE综合点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企业和关键人物的价值,关注任务绩效、管理绩效、行为绩效等维度,据此评选出20位上榜人物。
贲圣林分析称,10位领军人物中有博士4人,有理工科背景的3人,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3人。领军人物所在的企业,跟腾讯相关的有兩家,跟平安、阿里相关的也各有两家。地域上,则占领了四大互联网金融高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 南京。10位新锐人物中有博士3人,理工科背景4人以上,有7位是企业创始人。
贲圣林说:“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金融科技是一个亮点,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题。在此方面,中国和美国呈现出并驾齐驱的良好态势。”
榜单发布后,主办方还与上榜企业代表共同发布了“联合宣言”,宣言承诺:不忘初心,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忘初心,有效改善风险管理;不忘初心,金融创新走向未来。
接着,李礼辉、吴晓求、赖智明和叶大清先后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此后,与会的各位嘉宾围绕“传统金融与金融科技”“监管与风险防范”两大主题,展开了两场圆桌论坛,对金融科技进行了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讨论。
在这场持续一整天的思想盛宴里,参与者既有深耕于理论制度研究的学术专家,又有勤勉于金融科技创新的行业大腕。各位嘉宾纷纷表达了自己对金融科技的洞见和展望,金句频出,真知灼见闪烁其间。
活动的最后,《环球人物》总编辑谢湘对20位获奖嘉宾表示了祝贺和感谢:“你们的观点里面有碰撞也有共识,更重要是,你们让我们感受到了金融科技充满机遇和希望的现状与未来。希望在你们的带动下,有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能够带着初心,带着使命感和好奇心,在金融科技浪潮中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可以折叠的金融空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金融发展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如今,移动互联技术加上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语音计算技术还有区块链技术,已经构建起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金融不再只是二维的平面世界,而是可以折叠的三维空间。举几个例子。
第一,零距离的普惠金融。过去,支付市场通常是中心化多节点的结构。但是现在,微信支付、支付宝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起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支付和生活服务平台,突破了传统支付模式,实现了千万级的商户与十亿级消费者之间简单、安全、快速的直线连接。
第二,高效率金融协同。金融业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总体属于平面交互结构,不同金融机构的系统之间,通过数据通道建立多边双线联系,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也通过移动互联网建立直接或间接联系。这里存在两个弱点:一是移动互联网任何节点安全和管理的疏漏,都会削弱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二是如果执行信用认证、监管规则等指令,不同系统达成协调所需资源就会较多,成本也会变高。区块链技术的突破,改变了管理和服务流程,可以打造出零距离、多维度、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模式,从而免除传统技术下因参与方过多而造成的重复性校验过程,缩短业务环节。 第三,去中心化的虚拟金融。自2009年比特币问世以来,去中心化的虚拟金融逐渐成为现实金融世界的折叠空间。以比特币、以太币为代表的代币,无国别、无主权背书,无合格发行责任主体,没有国家的信用支撑,因而并非法定数字货币。但是,在去中心化的公有区块链上,尤其在全网对代币的治理和发行激励机制达成共识后,代币在参与者认可的虚拟社区已经成为可支付的工具,而且可以通过交易平台与法定流通货币进行交易,因而也就有了金融工具的属性。
科技创新推动中国金融的未来变革
2016年3月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定义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运用以及流程和产品。金融科技的基础技术支撑,主要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区块链等等。这些构成了金融科技基础的平台。
金融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可以对金融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理解金融主要是提供一种融资服务,有的人认为金融主要提供一种支付服务,有人认为金融主要提供财富管理,也有人认为金融主要提供一种跨时空的风险配置。现代金融应该说是这四种功能的集合品,再加上信息的收集与整合,这是金融非常重要的功能。
这些功能实际上在科技并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就存在着,只不过功率较小。然而当上面提到的那些基础技术不断地植入到金融体系之后,金融的DNA就开始发生变化。这种说法有一种科幻的味道,但要从事现代金融的人,如果没有一种科幻的意识,恐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最近几年,因为底层技术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金融的变化变得非常快速,变得大多数人不可理解。实际上,真正的创新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能够洞察未来的也是少数人,他们知道未来是什么,所以坚定地朝着那个未来方向走。
在现代社会,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想象空间是无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这种代表未来的想象,因为它与泡沫、欺诈只有一步之遥。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中穿着马甲的东西很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识别这些穿着马甲的东西,所以需要认真地甄别,尤其是我们的金融监管部门,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
中国金融现在有这么大的进步,我认为和过去一段时间相对宽松的或者说相对容忍的监管,有密切关系。相对宽容的环境下社会才会具有多样化,才会充满勃勃生机。也就是说要让人们去实践。对于一个没有深入了解的新事物,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监管的目标不是消灭风险,有人以为监管就是要把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是不可能的。金融永远有风险,金融风险怎么能消灭呢?监管的目标是防止风险的蔓延,让个体风险不至于形成系统性风险。
我相信中国金融只有在创新中才有未来,在改革开放中才有未来,这点我是确信无疑的。
红包之后还有什么机会
红包产品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很多用户跟我们说,现在出门不需要带现金了,这就是科技创新对金融的明显改变。那么用户收到一定量的红包之后,就会思考存在哪里能产生更大的收益。这让我们想到新的机会。
第一个机会就是理财。现在我们推出的理财平台,积累了3000亿人民币存量。对于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传统金融机构会做问卷调查来评估,而金融科技的发展,则让我们能快速简单地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了解。
第二个是证券。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上传身份证做动态人脸识别,再去合作的券商那里开户,然后就能便捷地在微信上面进行股票交易。
第三個是黄金。2017年春节,我们推出了一个黄金红包,在微信上面通过绑定的银行卡,就可以申购黄金,并且可以把它放在红包里发放给亲友。以前人们购买黄金,有各种各样的门槛,比如要到线下门店才能买到。现在通过网络,在线上就能购买。
顺着这样的思路,未来一定能发掘更多机会。
金融智能在中国的潜在市场
前几天,我在印尼和新加坡,发现他们的出租车可以通过我国的移动支付APP支付车费,感触特别深。中国的金融科技可能不适合美国,但一定适合像印尼这些基础设施不太完善的国家,搭着“一带一路”的顺风车,我们将有机会成为金融科技最大的受益国。
我在美国住了14年,也是美国金融的消费者。我发现,美国70%—80%的用户都能够获得信用卡和贷款,或者能够获得更高效的理财方式。反过来,中国以及“一带一路”的周边国家,在这个方面都没有进行充分开发。
以中国为例。目前,金融智能在中国有着大量潜在用户,用户就是市场。中国老百姓中的70%—80%在央行征信系统里都没有良好的数据,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信用卡;中国3000万大学生,有几百万也没有信用记录。他们都是金融科技的潜在用户,有着强大金融需求,都可以发掘。另外,我国当下的金融科技环境是开放的。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在学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这就是一种信号释放。
主题一:传统金融与金融科技
曹彤(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原副行长)
金融科技是一个组合词,它是一组影响金融的新技术。金融门类本质上就是信息门类,它对于信息技术非常敏感,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金融代际跳跃都是由于信息技术导致的。如今这一组信息技术会不会跟金融发生强烈交互,产生再一次代际跳跃?这正是我们讨论的核心。
李振华(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
技术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生产力,无论是金融普及度问题,还是融资产品问题,都可以通过新技术的研发、采用来解决。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殊途同归,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证券、保险、基金,都要往那个方向发展,最后大家做出的样子都差不多。
王永利(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中国银行原副行长)
不管新兴金融,还是传统金融,金融是现代社会运行的血脉,其效率、成本、风险控制力如何,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非常深刻。金融必须不断地用新技术提升自己的服务或效率,但未来一定是专业的工作由专业的人去做,大家要开放共享。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搞技术的人对货币金融不了解,搞货币金融的人又对高科技比较陌生。
王国刚(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原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野蛮”两个字在中文里是贬义词,曾几何时“野蛮生长”却成了褒义词,到处在讲,好像这个东西不野蛮还不行。还没搞清P2P平台到底是信息平台还是信用平台,大家就一哄而上。有些事比我们想得要深得多,更何况金融的事哪是一个科技能解决了的,科技只是因素之一,不是唯一因素。
所有学过金融的人应该懂一句最简单的话,在金融领域中金融机构是不重要的,发挥金融的功能才重要,这些功能发挥由哪些机构来承担?那是由历史决定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老在金融机构的形态上讨论它。
金融科技最后一定要跟金融相结合,现有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并不是金融才用的,到处都在用,那不是金融专有技术。所以,一定要先把事情搞清楚,究竟是金融来决定哪些科技可以跟金融相结合,哪些不能结合;还是科技决定哪些金融能玩,哪些金融不能玩。金融和科技,到底谁是主体。
金融本身是个没有专利的行业,但现在,金融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原来是有制度优势、牌照优势,而中国现在资本过剩,牌照也慢慢放开了,这个时候就会对技术有要求。可现在中国的金融科技,从时间维度来看,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王翔(基玉金服创始人、董事长)
金融本身是个没有专利的行业,但现在,金融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原来是有制度优势、牌照优势,而中国现在资本过剩,牌照也慢慢放开了,这个时候就会对技术有要求。可现在中国的金融科技,从时间维度来看,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主题二:金融科技监管与系统性风险防范
李姜元鸿(因果树创始合伙人)
金融这个产品非常特殊,它的特殊性体现在其核心在于风险管理和认知。所以当科技进入到金融的深水区,如何在这一阶段,把技术和金融从业的一线人员进行良好融合,这是第一个障碍点。这需要掌握一个度,平衡点在什么地方,这是监管艺术性的一个问题。
叶大清(融360联合创始人、CEO)
无数据不金融,无技术不金融。大数据或者人工智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解决服务的效率问题、用户体验问题。
监管是很专业的,是科学,很多时候也是艺术,尤其是中国现在的金融环境、经济环境、监管环境等,没有历史数据,很多时候拍脑袋也得拍。不管从决策制度,还是流程上,都得明确是不是持续地管?不能今天发个文件开始管,一年后又不知道怎么管了。这需要监管部门、行业以及媒体等有一个集体智慧——监管最重要的是如何去管,不只是监视。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对于监管,要看到中国特色的问题。在中国,各个监管部门都被赋予了多重监管目标,这些目标有时是自我矛盾的。还有人的问题,面向新技术监管,需要专业人才,而我们监管部门人才在往市场流失。如何使现有人员在完成日常繁琐工作的同时,有足够精力面对新金融挑战?这也是个问题。
钟诚(安心财产保险总裁)
我们确实不能神化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不管怎么个加法,核心还是行业本质,做到最后还是完成金融行业本质的东西。但不重视金融科技的金融企业一定玩不下去。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多数企业还是在逐利基础上强调社会责任。所以,我认为监管还是得从开始就给予一定的制约,因为没有限制的金融科技创新和发展,其实对未来真正应用金融科技是一种伤害。
闫文涛(中诚信征信总经理)
监管方面,我觉得之前没有管太多,可能是属于对新生事物的一种观望态度。我认为监管部门不能说谁的孩子谁抱着,因为现在的金融已经相互交叉了,很难说这种政策出台会不会有好的效果。其实现在的监管智慧挺高的,虽然其中针对金融科技人员的不是特别多,但是有專家和来自市场的专业人士会提出很多专业监管政策,都是打到“七寸”的。
李治国(挖财董事长、CEO)
说到监管,特别是最近几个月被管得很严,有时候我也会站在监管角度去想这个问题。据我的观察,各行各业监管都是滞后的,电商其实也一样。当时开始对电商征税时,不同地方政策就不同,比如北京旗帜鲜明地说要征税,而浙江相对宽松,说没到时候。为什么浙江电商能发展这么好,也有这样的原因。金融确实跟别的行业不一样,这个行业不能管得太松,也不能管得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