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样子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a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遇,是始料未及
  “一见钟情”在我看来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词语。它不是不负责任的见色起意,也不是三分钟热度的心猿意马。世间好看的皮囊有千万,为何这个人偏会引起你的“贼心”?只是因为二人有缘、命中注定罢了。
  朱生豪与宋清如的相遇便是戏剧化的“一见钟情”。1929年,朱生豪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杭州的之江大学。大四时,他在“之江诗社”遇到宋清如,因诗结缘,自此开始了他那长达10年的追妻之旅。
  朱生豪于1912年出生在一个穷困落魄的小商人家里,童年的经历让他变得寡言内敛。父母早逝,身為长子的他承担了太多的压力。他变得不愿与人交流,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他热爱的事物里。直到遇见了宋清如,他从木讷、寡言,一下子就变成了“话痨”,恨不得把自己的心一字一句地写给宋清如。而且,他的“话痨”终其一生,但只限于对宋清如。
  相识后,看见宋清如与其他男子交谈,朱生豪回去之后便立马写信给宋清如。当宋清如拒绝他的表白时,朱生豪不气不恼,认真地回复着。
  宋清如是旧时代的新女性。她出身于地主家庭,家境殷实,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宋清如极具个性,她不接受家里的包办婚姻,读书、写诗,有着做教师的梦想。她崇尚自由恋爱,遇见朱生豪,她找到了一生心灵的归宿。但宋清如在初遇朱生豪时,并不像对方那般“一见钟情”。当时的她并未对那个文弱书生产生过多的好感,更没想过他会留驻在自己的心房,一待就待了一辈子。
  相知,是诗话间的情意
  朱生豪确实是一个幽默又可爱的诗人。从他写给宋清如的情书就可以看出,他是既有生气又有浪漫,对宋清如的爱意明晃晃地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使得一开始将他拒之门外的宋清如也有所动容。她开始注意到他,被他的才华所吸引。渐渐地,二人坠入了爱情的旋涡,开始了长达10年的爱情修炼。
  在这长达10年的爱情长跑中,二人书信往来就有9年。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有几百封。在信中,除了谈情说爱,交流诗文和作品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两人切磋学术时,朱生豪总是耐心地指导宋清如,这也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恋爱方式。这样一来一往,宋清如深深地爱上了散发着灵气的朱生豪,产生出了崇敬之情。
  那时候的科技水平不高,“车,马,邮件都慢”,分离又是常事,离别后总要很久才能见到朝思暮想的心爱之人。写信是无奈的,却又为他们的爱情增添了不少趣味。缓慢到来的一封封信仅能为彼此捎去一点点的慰藉,可他们在各自心里早已说了千万遍“我很想你”。
  相爱,是“译莎”、烧饭的默契
  1942年,宋清如31岁,朱生豪也有30岁了。经旁人提议,考虑到两人的未来,他们终于结婚了。一代词宗夏承焘为新婚伉俪题下8个大字: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婚后的日子里,朱生豪依旧做着他的才子。他一心一意地扑在翻译莎士比亚著作的工作中。两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宋清如为柴米油盐奔走,成了一位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还在闲暇时扮着朱生豪的读者、校对者、欣赏者的角色。“他‘译莎’,我烧饭。”结婚后的宋清如这样说道。
  宋清如的童年不曾有朱生豪的经历,她家境优渥,自小便过惯了富贵生活。但面对穷困潦倒的日子,她毫无怨言。她丝毫没觉得朱生豪亏欠过她什么,因为他给了她足够多的爱。在婚后的生活里,二人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非但没有出现感情问题,反而恩爱有加。
  可天公不作美,“译莎”、烧饭的好日子没过太长。1944年12月26日,朱生豪病危。他在临终前呢喃道:“清如,我要去了。”朱生豪因为肺病撒手人寰,留下33岁的宋清如和年仅1岁多的儿子。他们的夫妻生活仅有2年。
  相守,此生挚爱是你
  33岁的宋清如仍正当年华,面容娟秀。在那个时代,等待像宋清如这样的人的命运似乎只有两条,要么一死了之,要么就此沉沦。漫漫人生路,遭此变故的宋清如,将何去何从?
  她险些了此一生,随朱生豪而去。宋清如说:“你的死亡,带走了我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悲哀。人间哪有比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由病痛而致绝命时那样更惨痛的事!痛苦撕毁了我的灵魂,煎干了我的眼泪。活着的不再是我自己,只像烧残了的灰烬、枯竭了的古泉,再爆不起火花,漾不起涟漪。”
  宋清如没有就此沉沦,她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朱生豪给她留下31种、180万字的莎剧手稿未曾出版,还有他们的幼子,正嗷嗷待哺。这世间还有许多风景没有看过,要走的路应该还很长。当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下去的时候,便有了十足的动力。于是,宋清如的后半生似乎只剩下两件事:关于朱生豪的事业和他们的孩子。她出版朱生豪的译稿,将他们的孩子抚养长大。
  相随,如若有来生
  纵观朱生豪和宋清如的一生,我们未免会有颇多感慨。朱生豪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这也导致了他的内向、木讷。但遇见宋清如,他便开始了疯狂的追妻之路,情书满天飞,爱宋清如爱得发了疯。对此,宋清如说道:“他对我的热情,仅体现在书信往来中,而一见面,便没有这么多话要说了。”
  可能在写信时,朱生豪眼里满是宋清如的模样,想象着自己心爱的人就在眼前,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都赤裸裸地摆在她面前。而当宋清如真正站在他面前时,他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在爱情里,当面对喜欢的人时,支支吾吾、小心翼翼,其实是很正常的啊。
  若是有来生,朱生豪见到宋清如写的那首《宝塔诗》,依然会饶有兴趣地欣赏吧!他们仍会是彼此一生的挚爱吧!爱情,大抵就是朱生豪与宋清如的样子吧!
其他文献
再婚15年,我和老伴儿最受益的,就是性格的改变换来了和谐与幸福。  老伴儿的性格,最突出的是那股霸气劲儿,究其原因是因为她之前的生活环境。她的前夫因酗酒去世后,为了谋生,她经营过饺子馆、理发店、裁缝铺,开过山庄,养成了自立和决断的性格,凡事善拍板。我们刚结婚的那段时间,请谁喝酒,给谁随礼,她经常“先斩后奏”。时间长了,我也有些难以接受。但又知道她的品行好,我便慢慢地开导她:“结婚了就是两个人的事,
期刊
唐代诗人贾岛年轻时住在长安城待考。某日,他骑着驴子上街,想起两句诗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想用“推”,后来想用“敲”,老是拿不准。这位诗迷忘记了交通规则,在驴背上闭目吟诗,还伸出两手做一推一敲之状,晃晃悠悠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拿问。贾岛据实回答。韩愈停马想了很久,告诉贾岛:“‘敲’字好。”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来。  这两句出现在贾岛的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里,描绘出一幅
期刊
说起人们护肤美颜的历史有多“古”,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时,女性便命令男性打磨骨制饰品,用动物油脂制作涂抹身体的油膏。  后来,女性的首饰变成了贵重金属制品,护肤品也进一步迭代。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用大量植物混合动物油脂一起制成了各类护肤品,其形态有粉状、膏状,使用时取出涂抹、擦拭、熏染在皮肤各处,以达到护肤效果。  而在旧石器时代的非洲大陆,
期刊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这些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们只是为增长知识才读它们,所希望的也只是它们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至多希望它们不至于沉闷得难以卒读。我们读这些书是不得不读,而不是喜欢读。这当然不是我现在要谈的读书。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機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
期刊
60多岁的王先生3年前妻子去世了,孩子也不在身边。两年前旁人为他介绍了一位老伴,俩人很快就结婚了。但过了1年多,因为对方孩子的问题,他离婚了。最近他又认识了一位单身女士,彼此感觉挺投缘,饮食起居已经在一起了,可他却不想再去领结婚证了。  如今这种老年人不办理结婚证而同居的现象,似乎越来越多。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一定关注。据相关部门调查,在我国一些地区,老年“搭伴养老”现象占到老年再婚比例的50%左右
期刊
在安徽博物院的青铜展厅里,陈列着一件不同寻常的青铜器—吴王光鉴。它有着“最古老的冰箱”之称,是安徽博物院的八大镇院之宝之一。  鉴,最早是用来盛水的,兼以照容,“以史为鉴”中的“鉴”说的就是它作为镜子的功能。同时,它也可以用来冰镇美酒,就是所谓的冰鉴。文献中记载,大的鉴还可以用来沐浴。  1955年,安徽省寿县西门内,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葬被发掘出来,出土了大量文物。据考证,墓主人为春秋晚期的蔡昭侯
期刊
古朴的七井胡同。  大家常说,“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水井”的发音。因而有很多胡同名称都跟井相关,如三井胡同、金井胡同、铜井胡同、琉璃井胡同等。今天要说的是“七井胡同”。  仅看名字,感觉这条胡同里足有七口井,可能是北京井最多的胡同。照此推测,它就该又长又宽,且拥有很多深宅大院才对。其实非也。  从南横西街可以找到七井胡同的南口,刚入胡同即可看到地面上装饰的“七井胡同”几个大字。沿小巷北行,会略微
期刊
一项研究显示,个人居住地的环境对寿命长短有重大影响。换句话说,生活在一个支持健康老去的環境中,可能会使你改变生活的方式,进而成功战胜遗传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该研究由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埃尔森·弗洛伊德医学院的科学家进行。研究人员利用美国社区调查、美国环境保护署和其他来源的数据,根据受访者的居住地,为其所在社区的不同环境变量赋值或打分。他们研究的变量包括贫困水平、交通和初级保健、可步行性、工作年龄
期刊
一次,一个年轻人问村里的智者:“旅途和目的地,哪个更重要?”  智者微笑着回答:“旅伴。”我们有时会忘记这一点。  我们太看重目标、成绩与进步了,以致忘了如果沒有可以分享的朋友、家人、同事,所有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  美国领导力大师约翰·C.麦克斯韦尔有一句名言:“如果领导者孤独,就说明我们做错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带上旅伴吧!  帮别人一把,让他们也能走到终点;别独乐了,说一说自己的经历,
期刊
说起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著名指挥家卞祖善的名字不容遗忘。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卞祖善与它有着说不完的故事。2021年,在国家大剧院第七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舞台上,85岁的卞祖善执棒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再次奏响《红色娘子军》的经典乐章。除却一头青丝已变作银发,卞祖善身形清瘦,动作从容潇洒,依然是人们印象中的模样。  从流浪少年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指挥家  1949年初,一个男孩偷偷钻过铁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