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民办高职教育质量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文章认为切实改进民办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应有针对性地、系统地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加以应对。以差异化作为竞争战略的核心,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把通识教育作为提高民办高职教育质量的基础。健全现代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和校园文化,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民办高职教育 质量管理 战略举措
[作者简介]卢贵珍(1963-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杨旭(1962- ),男,河南唐河人,江西省工商联宣调处处长,研究方向为民办教育、公共管理。(江西南昌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提高江西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06ZD052)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2-0014-03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民办高职教育”)的规模迅速增长,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高教体系中的分工和合作结构不清晰,特色不够鲜明,品牌形象有待提升;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增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够科学;社会歧视影响生源质量和就业前景。
正确分析、认识、把握和应对民办高职教育质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已成为确保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和关键。
一、以差异化作为竞争战略的核心
除了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之外,最大的竞争发生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公办本科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迅速扩张发展和公办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成为民办高校的竞争对手。民办高校是在公办高校因体制和机制缺陷所致的空隙中发展壮大的。但是随着公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强化,公办高校正在挤压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成为民办高校最大的竞争对手。
民办高等教育无论从办学实力,还是从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层次,以及社会认可和接受程度上来看,都仍然处于高等教育的补充位置。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合理和现实的定位应该是: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中,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教育和民办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努力提高民办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专业技术领域的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帮助学龄青年提高文化素养以及各种应用技能,使之成为中低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一个好的民办高职院校,不应只追求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收入,而应当以职业化的专业技术操作人才为培养目标,为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较高质量的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随着教育市场的日益开放和逐步规范,呼唤更多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品位、有办学特色、有信誉、有质量保障、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民办高职院校,以此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民办高职院校要对教育市场(包括对生源市场、就业市场)进行细分,实现目标市场的差异化竞争。通过针对目标市场量身定做教育方案,通过课程设置上的目标聚集,打造院校在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化专业技术人才领域的竞争优势;通过发挥民办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运用企业管理的成熟办法,切实降低办学成本,依靠成本领先战略与公办高职院校进行竞争。
每一个民办高职院校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所占有的资源、自己的目标市场在哪里,都应有明确、清晰的认识。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历史、现状、优势和特色,教育市场的客观情况,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文化和科技发展趋势,在正确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确定各自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制定院校的发展战略,通过战略管理和质量管理将院校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应该根据社会需求、院校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标准和模式。
民办高职院校打造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也就是要办出特色。中国民办高职教育是在一个已形成完整体系的公办高等教育体系下发展的,民办高职院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壮大,必须出奇招出特色。凡是办学思路与公立高校雷同的民办高校,一般很难发展起来,也很难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民办高职院校才能生存下去,发展壮大。
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1.把通识教育作为提高民办高职教育质量的基础。对于高职而言,教育的产品是具有某类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虽然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原则一致,但它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要将通识教育有机地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中,需要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着重强调职业技术。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要符合高职教育对象的实际知识、能力背景、职业发展前景、师资配备等,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有机地融入专业基础课程之中。如工程技术类应主要学习掌握工程技术、哲学、伦理、逻辑、方法和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经济类应主要学习掌握经济管理、哲学、伦理、逻辑、方法和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并将上述内容有机地融于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之中。第二,用专业史、专业案例来解说。既可以开设专业史、专业案例课程,也可以在上专业课的时候增添专业史、案例等教学内容。第三,用通识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和学生生活管理。通过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通识教育的目的、原则贯穿于全部教学、学生生活管理和课外活动之中。
2.明确民办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民办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工作在社会经济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维护、营销、服务的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理论水平的技术应用型骨干人才。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等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民办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应当包括:一是具有较强的学习、思维、表达、写作能力。能够坚持自学,善于理解实用性强的理论和知识;具有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有序地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运用多媒体形式清晰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将以上处理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有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交流能力。二是知识面广,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科学、技术、文化体系核心有正确、清晰的领会、理解,善于与更高知识文化水平的人交流,接受他们的指导,并创造性地进行具体的贯彻执行和操作。在知识面广、兴趣广泛的基础上又能专注某个专业领域,具有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三是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并且敢于发明、创新、改进、优化、创业的勇气和能力、技术。四是具有较强的协调、合作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正确评估自己,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应变,能够承受成就与挫折双重考验,做事有毅力和耐心。五是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遵守主流社会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的意识和习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责任心。
三、健全现代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和校园文化
健全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治理结构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基业长青的根基,是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要优化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建成一个符合本国实际、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责权利清晰并且相互对应、分工合理、互相制约、激励机制良好、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治理结构,把院校改造成为—个真正的人才培养机构。一是要给高职院校充分的、有法律保障的自主权,不能把高职院校变成行政机构的附属品。二是高职院校必须有对社会负责任的、一整套的监管体制。无论是在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做研发等方面,必须按照科学、技术、学术和专业的规律来做,无论是招聘教员还是行政人员,都要有一个透明的、公开的、公平的竞争机制。招生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尽可能让不同潜力的学生都有条件通过多种方式的竞争来找到对他们合适的院校和专业。
现代高职院校董事会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它主要由校外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将高职院校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放在首位的自然人组成,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派出的专家型干部、社会声望较高的企业家、相关行业的专家等。董事会实行集体决策、个人负责,拥有完全自主权但又受到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制约,在法律上具有最高决策权。同时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中混合所有制的模式,引导民办高职院校走多元化、股份制投资办学的路子,改善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应当赋予董事会法定代表人地位,对高校财产行使法人所有权。在高职院校资金使用上一定要有法律保障下的透明性、公开性。
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这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内在灵魂。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历代师生长期共同创造和不断更新的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它是学校正式制度、正式规则之外和之上的非正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道德追求。一所优秀的高职院校,其内在的基因、原始的动力和深厚的内涵都集中体现为校园文化。任何一所高职院校要想提升教育质量,都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的境界。
四、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指,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依靠质量管理机构的运作,组织实施各种质量管理活动、管理措施和监控手段,实现保持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管理体系。这种质量管理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社会自治和监督、高校自主管理,三者分工协作、互补监控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1.完善民办高职教育外部质量管理体系。外部质量管理体系是对民办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指导、督促、监控、支援和认证的管理体系。外部质量管理应当采用两种模式:评估(assessment)与认证(accreditation)。质量评估模式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或通过社会性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全面评价。目前国内教育质量评估实质上是自我评估基础上的政府评估。高职院校为了获得较好的社会声誉,其提供的自我评估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带有部门利益和浓厚的行政垄断色彩,难以达到专业化水准,这是高职教育评估机制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评估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采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教育产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判断。评估应当由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监管下的独立专业机构具体负责。这个独立的专业机构应当具有对学术教育质量的清晰认识,能够保持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独立、公正、公平、真实、严格和透明。其工作程序主要有:院校自评,专业机构现场检查评估、公布结论,院校整改。应当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实行社会公众参与民办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
质量认证模式是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达标或合格进行认证,应当建立一套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该标准为依据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达标认证,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以达到持续保持、改善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目的,从而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认可。教育质量认证应当由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进行,是一种持续的专家检查、同行认定和社会公证。质量认证由民办高职院校自愿申报,采用共同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评估标准,认证过程分初始评估和周期性评估,一旦成为认证组织的会员,便处于认证体系的监控之下,从而实现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外部保障功能。
2.完善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教育质量不是评估出来的,而是教育管理的结果,是在教育过程中认真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价值观、先进理念、科学理论和操作方法中实现的。现代高职院校应当具有高度的教育自主权,通过自身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来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是完善生源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民办高职教育的学生来源状况与公办普通高等教育差别较大,知识基础与就业倾向不同,对教育难度、教育内容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对生源质量的评价标准应有区别。建立生源的监控和评价机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它一方面有利于保障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另一方面更有助于日后因材施教。要以多元化、多样化、适应性、实用性、技能性、操作性作为分析评价的基础,在看到入校学生差距的同时,要重点找到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课程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潜在优势,而不是生硬地使学生适应我们传统的课程形式。二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是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以学业成绩监控评价为主,对教师以备课授课质量监控评价为主,采用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形式。三是完善学生毕业、升学、就业和创业情况的统计、跟踪和反馈机制。高职教育的学生毕业、升学、就业和创业情况的统计、跟踪和反馈的重点是学生各类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毕业率、升学率和升学类型、就业率、创业率和就业创业的收入情况。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管理首先是确保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服务的质量,最终是确保教育产品(学生)的质量。要让学生事先清楚地知道,自己进的是什么类型和特色的院校,可以得到怎样的培养和训练,毕业时可能成为具有何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个人和事业方面可能有怎样的发展,院校对教学质量有什么保障措施,院校如何向学生公开和公示有关信息等。
民办高职教育正处在从主要追求教育规模向注重提升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在集中各种相关资源,大力扶持民办高职教育,充分尊重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加强引导、规范和监管。大力倡导诚信务实的办学理念,树立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公信力,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的发展道路上来,以优质教育资源争取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走出一条以质量谋生存、求发展、创品牌的办学路子。
[参考文献]
谢湘,原春琳.教育部部长周济:“评估造假”不是评估的错[EB/OL]. http://edu.people.com.cn/GB/4311647.html,2006-04-19.
[关键词]民办高职教育 质量管理 战略举措
[作者简介]卢贵珍(1963-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杨旭(1962- ),男,河南唐河人,江西省工商联宣调处处长,研究方向为民办教育、公共管理。(江西南昌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提高江西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06ZD052)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2-0014-03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民办高职教育”)的规模迅速增长,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高教体系中的分工和合作结构不清晰,特色不够鲜明,品牌形象有待提升;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增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够科学;社会歧视影响生源质量和就业前景。
正确分析、认识、把握和应对民办高职教育质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已成为确保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和关键。
一、以差异化作为竞争战略的核心
除了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之外,最大的竞争发生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公办本科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迅速扩张发展和公办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成为民办高校的竞争对手。民办高校是在公办高校因体制和机制缺陷所致的空隙中发展壮大的。但是随着公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强化,公办高校正在挤压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成为民办高校最大的竞争对手。
民办高等教育无论从办学实力,还是从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层次,以及社会认可和接受程度上来看,都仍然处于高等教育的补充位置。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合理和现实的定位应该是: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中,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教育和民办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努力提高民办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专业技术领域的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帮助学龄青年提高文化素养以及各种应用技能,使之成为中低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一个好的民办高职院校,不应只追求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收入,而应当以职业化的专业技术操作人才为培养目标,为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较高质量的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随着教育市场的日益开放和逐步规范,呼唤更多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品位、有办学特色、有信誉、有质量保障、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民办高职院校,以此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民办高职院校要对教育市场(包括对生源市场、就业市场)进行细分,实现目标市场的差异化竞争。通过针对目标市场量身定做教育方案,通过课程设置上的目标聚集,打造院校在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化专业技术人才领域的竞争优势;通过发挥民办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运用企业管理的成熟办法,切实降低办学成本,依靠成本领先战略与公办高职院校进行竞争。
每一个民办高职院校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所占有的资源、自己的目标市场在哪里,都应有明确、清晰的认识。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历史、现状、优势和特色,教育市场的客观情况,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文化和科技发展趋势,在正确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确定各自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制定院校的发展战略,通过战略管理和质量管理将院校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应该根据社会需求、院校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标准和模式。
民办高职院校打造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也就是要办出特色。中国民办高职教育是在一个已形成完整体系的公办高等教育体系下发展的,民办高职院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壮大,必须出奇招出特色。凡是办学思路与公立高校雷同的民办高校,一般很难发展起来,也很难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民办高职院校才能生存下去,发展壮大。
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1.把通识教育作为提高民办高职教育质量的基础。对于高职而言,教育的产品是具有某类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虽然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原则一致,但它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要将通识教育有机地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中,需要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着重强调职业技术。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要符合高职教育对象的实际知识、能力背景、职业发展前景、师资配备等,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有机地融入专业基础课程之中。如工程技术类应主要学习掌握工程技术、哲学、伦理、逻辑、方法和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经济类应主要学习掌握经济管理、哲学、伦理、逻辑、方法和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并将上述内容有机地融于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之中。第二,用专业史、专业案例来解说。既可以开设专业史、专业案例课程,也可以在上专业课的时候增添专业史、案例等教学内容。第三,用通识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和学生生活管理。通过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通识教育的目的、原则贯穿于全部教学、学生生活管理和课外活动之中。
2.明确民办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民办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工作在社会经济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维护、营销、服务的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理论水平的技术应用型骨干人才。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等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民办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应当包括:一是具有较强的学习、思维、表达、写作能力。能够坚持自学,善于理解实用性强的理论和知识;具有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有序地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运用多媒体形式清晰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将以上处理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有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交流能力。二是知识面广,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科学、技术、文化体系核心有正确、清晰的领会、理解,善于与更高知识文化水平的人交流,接受他们的指导,并创造性地进行具体的贯彻执行和操作。在知识面广、兴趣广泛的基础上又能专注某个专业领域,具有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三是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并且敢于发明、创新、改进、优化、创业的勇气和能力、技术。四是具有较强的协调、合作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正确评估自己,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应变,能够承受成就与挫折双重考验,做事有毅力和耐心。五是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遵守主流社会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的意识和习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责任心。
三、健全现代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和校园文化
健全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治理结构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基业长青的根基,是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要优化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建成一个符合本国实际、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责权利清晰并且相互对应、分工合理、互相制约、激励机制良好、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治理结构,把院校改造成为—个真正的人才培养机构。一是要给高职院校充分的、有法律保障的自主权,不能把高职院校变成行政机构的附属品。二是高职院校必须有对社会负责任的、一整套的监管体制。无论是在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做研发等方面,必须按照科学、技术、学术和专业的规律来做,无论是招聘教员还是行政人员,都要有一个透明的、公开的、公平的竞争机制。招生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尽可能让不同潜力的学生都有条件通过多种方式的竞争来找到对他们合适的院校和专业。
现代高职院校董事会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它主要由校外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将高职院校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放在首位的自然人组成,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派出的专家型干部、社会声望较高的企业家、相关行业的专家等。董事会实行集体决策、个人负责,拥有完全自主权但又受到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制约,在法律上具有最高决策权。同时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中混合所有制的模式,引导民办高职院校走多元化、股份制投资办学的路子,改善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应当赋予董事会法定代表人地位,对高校财产行使法人所有权。在高职院校资金使用上一定要有法律保障下的透明性、公开性。
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这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内在灵魂。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历代师生长期共同创造和不断更新的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它是学校正式制度、正式规则之外和之上的非正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道德追求。一所优秀的高职院校,其内在的基因、原始的动力和深厚的内涵都集中体现为校园文化。任何一所高职院校要想提升教育质量,都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的境界。
四、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指,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依靠质量管理机构的运作,组织实施各种质量管理活动、管理措施和监控手段,实现保持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管理体系。这种质量管理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社会自治和监督、高校自主管理,三者分工协作、互补监控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1.完善民办高职教育外部质量管理体系。外部质量管理体系是对民办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指导、督促、监控、支援和认证的管理体系。外部质量管理应当采用两种模式:评估(assessment)与认证(accreditation)。质量评估模式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或通过社会性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全面评价。目前国内教育质量评估实质上是自我评估基础上的政府评估。高职院校为了获得较好的社会声誉,其提供的自我评估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带有部门利益和浓厚的行政垄断色彩,难以达到专业化水准,这是高职教育评估机制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评估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采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教育产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判断。评估应当由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监管下的独立专业机构具体负责。这个独立的专业机构应当具有对学术教育质量的清晰认识,能够保持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独立、公正、公平、真实、严格和透明。其工作程序主要有:院校自评,专业机构现场检查评估、公布结论,院校整改。应当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实行社会公众参与民办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
质量认证模式是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达标或合格进行认证,应当建立一套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该标准为依据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达标认证,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以达到持续保持、改善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目的,从而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认可。教育质量认证应当由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进行,是一种持续的专家检查、同行认定和社会公证。质量认证由民办高职院校自愿申报,采用共同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评估标准,认证过程分初始评估和周期性评估,一旦成为认证组织的会员,便处于认证体系的监控之下,从而实现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外部保障功能。
2.完善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教育质量不是评估出来的,而是教育管理的结果,是在教育过程中认真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价值观、先进理念、科学理论和操作方法中实现的。现代高职院校应当具有高度的教育自主权,通过自身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来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是完善生源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民办高职教育的学生来源状况与公办普通高等教育差别较大,知识基础与就业倾向不同,对教育难度、教育内容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对生源质量的评价标准应有区别。建立生源的监控和评价机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它一方面有利于保障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另一方面更有助于日后因材施教。要以多元化、多样化、适应性、实用性、技能性、操作性作为分析评价的基础,在看到入校学生差距的同时,要重点找到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课程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潜在优势,而不是生硬地使学生适应我们传统的课程形式。二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是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以学业成绩监控评价为主,对教师以备课授课质量监控评价为主,采用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形式。三是完善学生毕业、升学、就业和创业情况的统计、跟踪和反馈机制。高职教育的学生毕业、升学、就业和创业情况的统计、跟踪和反馈的重点是学生各类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毕业率、升学率和升学类型、就业率、创业率和就业创业的收入情况。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管理首先是确保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服务的质量,最终是确保教育产品(学生)的质量。要让学生事先清楚地知道,自己进的是什么类型和特色的院校,可以得到怎样的培养和训练,毕业时可能成为具有何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个人和事业方面可能有怎样的发展,院校对教学质量有什么保障措施,院校如何向学生公开和公示有关信息等。
民办高职教育正处在从主要追求教育规模向注重提升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在集中各种相关资源,大力扶持民办高职教育,充分尊重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加强引导、规范和监管。大力倡导诚信务实的办学理念,树立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公信力,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的发展道路上来,以优质教育资源争取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走出一条以质量谋生存、求发展、创品牌的办学路子。
[参考文献]
谢湘,原春琳.教育部部长周济:“评估造假”不是评估的错[EB/OL]. http://edu.people.com.cn/GB/4311647.html,200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