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虚拟的故事:
2020年7月,小丽高考失利,有段时间,她的心情一直很低落,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物,人生毫无意义。小丽以前最喜欢约朋友出去玩,但现在,她什么活动也不想参加。
你觉得小丽怎么了?这种表现正常吗?或许你会觉得,小丽得了抑郁症,因为她的表现和影视剧里说的那些太像了,好像下一步就要崩溃自杀一样,但先别急着下结论。
一、什么是抑郁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抑郁症。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得到重视。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将抑郁症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抑郁症和感冒发烧不一样。英语里关于疾病有两个词:“disease”和“disorder”,感冒发烧属于前者,而抑郁症属于后者。它们有什么差别呢?
发烧的人,一量体温就会发现超过37℃了,也就是说,感冒发烧等disease 往往会使人体器官发生结构性变化,比如某种细胞大量死亡,心跳、体温明显变化;而抑郁症等disorder,则无法根据器官的变化做出定义。简单来说,像感冒发烧这样的disease,判断标准是客观的;像抑郁症这样的disorder,是相对主观的。
更重要的是,感冒发烧这样的病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比如你在医生面前量体温是39.8℃,但在家人朋友面前也是39.8℃,更不会因为你考试不及格而发生变化。而抑郁症会受到各种变故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亲人离世、考试失利……
那既然抑郁症这么特殊,那么精神医生是如何诊断的呢?我们国家参考国际标准,制定了一套诊断标准,列出抑郁症的表现,一条一条对比,如果条数够了,就会被诊断为抑郁症。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出现抑郁情绪,对之前爱玩的不感兴趣,体验不到高兴;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生理症状:失眠、疲惫、体重下降、注意力减退、企图自杀、无价值感,就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那么长期是多久呢?超过2周。同时强调:患者应寻求医生诊断,而非自行判断。
二、抑郁的根源
抑郁症是怎么出现的呢?说实话,抑郁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基因、生活方式(运动)、童年经历(小时候父母的养育风格)、网络媒体的使用、同伴侵害、老师的带班风格等,都会影响抑郁症。而谈这些因素,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关于抑郁症,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解释,本文就介绍一种最主流的解释。
认知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来源于患者发展出了一种“三无”的认知模型。
什么叫“认知模式”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思维倾向,是一个人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或消极的思考方式去解释各种现象。比方说,你在路上看到一位同学,你满心欢喜和他打招呼,但是他没理你。如果你具有积极的思维倾向,你可能会想,他一定是没看到我,这事就过去了;如果你有消极的思维倾向,你可能会想他一定是对我有意见,然后闷闷不乐。
抑郁症患者往往会具有三种特别的认知模式:
1. 无价值感,这是对自己现状的认识。比如,一个人可能因为父母经常忽视他,就觉得他对父母不重要;或者因为成绩差,被老师指责,就觉得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2. 无助感,这是对行为的认识。这样的人觉得自己做什么也不能改变。同样是成绩差,认为自己能改变的人,会找准方法,更加努力学习;有无助感的人会觉得自己就这样了,永远也考不好。
3. 无望感,这是对未来的认识,觉得将来也没有希望。同样是成绩差,无望感很强的人会觉得现在考不好,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前途;但有的人就会觉得,哪怕现在自己一无所有,将来也能咸鱼翻身。
总之,如果一個人发展出“三无”的认知模型,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以考试为例,越是考不好,觉得自己没价值,认知模型就越消极;认知模型越消极,就越不愿意努力,就更考不好。然后这个人就掉入一个深渊。
三、如何走出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如果你真的感觉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正确的做法只有一个: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积极接受治疗;而不是自我猜测,自行诊断。对于大多数人,有时候只是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有一点抑郁情绪。对此,你需要做的是远离“三无”认知模式。
1. 针对“无价值”:培养共同体感觉
《被讨厌的勇气》写道: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心理学家阿德勒主张,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共同体,为之做出持续的、有价值的贡献感。
这种价值感不是来自赚了多少钱,考了多少分之类的客观存在,而是自己的主观决定。只要你转换一下视角,就会发现你对于整个家庭,对于整个班级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你的存在,你的父母有了生活的希望,奋斗的目标;因为你的存在,你们整个班级是完整的。这些都是价值,价值是主观的,是由你决定的。
所以,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你的价值感不完全是来自成绩、奖项、认可,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
2. 针对“无助”:学会“控制二分法”
无助感源于我们丧失了生活的控制感,而要保持控制感或者重获控制感,我们就需要学会控制二分法。控制二分法的核心就是,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忽略那些你无法控制的事情。我们可以将一件事分为两步。
第一步,思考这件事情里,哪些可以控制,哪些不能控制,把重点放在能控制的部分。比如,面对害怕考试倒数的情况,我们能控制的是自己有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有没有足够努力;我们不能控制的是考试的难度,运气,其他人的学习情况。
第二步,把一件不可控的事情中,那些可控的成分找出来,然后加以控制。比如,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是否喜欢我们,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保持善良、保持上进,我们就可能被他人喜欢。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是不可控的,但是我们如何表现自己是可控的。
所以,下次遇到那些无助的事情,请想一想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能控制的,然后做好那些可以控制的。做到这点的话,你就可以一边努力精进,有勇气直面生活的真相;一边顺其自然,接纳自身无法改变的不完美。
3. 针对“无望”:奇迹提问,找亮点
那些对未来绝望的人,往往是被困在了现在。那么,如何脱困呢?或许可以试一试“奇迹提问”。“奇迹提问”是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亮点,重拾信心。
举个例子,有个小男孩成绩很差,他很想改变自己,但是每次听课总是忍不住走神。有一天,他走进了心理咨询室。然后发生了一段这样的对话:
咨询师:“假如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每堂课都能专心听讲了,你觉得什么现象,可以让你相信这个奇迹发生了呢?”
小男孩想了半天,说:“如果每堂课能认真听10 分钟就是奇迹了。”
咨询师:“你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在走神吧。有没有哪一堂课,你听课超过10 分钟呢?”
小男孩:“我在语文课上能安心听讲,因为语文老师待人很亲切,总是夸我。”
就这样,咨询师通过“奇迹提问”帮助小男孩找到了亮点:有一门课,他能认真听。既然有一门,那么找到关键,推而广之,所有的课程也都能实现。
四、总结
抑郁症并不可怕,千万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当你置身黑暗的时候,唯一要做的就是开灯;当你觉得自己“无价值、无助、无望”时,请试试“培养共同体感觉”“控制二分法”“奇迹提问”等方法,成为自己的光!
2020年7月,小丽高考失利,有段时间,她的心情一直很低落,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物,人生毫无意义。小丽以前最喜欢约朋友出去玩,但现在,她什么活动也不想参加。
你觉得小丽怎么了?这种表现正常吗?或许你会觉得,小丽得了抑郁症,因为她的表现和影视剧里说的那些太像了,好像下一步就要崩溃自杀一样,但先别急着下结论。
一、什么是抑郁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抑郁症。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得到重视。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将抑郁症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抑郁症和感冒发烧不一样。英语里关于疾病有两个词:“disease”和“disorder”,感冒发烧属于前者,而抑郁症属于后者。它们有什么差别呢?
发烧的人,一量体温就会发现超过37℃了,也就是说,感冒发烧等disease 往往会使人体器官发生结构性变化,比如某种细胞大量死亡,心跳、体温明显变化;而抑郁症等disorder,则无法根据器官的变化做出定义。简单来说,像感冒发烧这样的disease,判断标准是客观的;像抑郁症这样的disorder,是相对主观的。
更重要的是,感冒发烧这样的病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比如你在医生面前量体温是39.8℃,但在家人朋友面前也是39.8℃,更不会因为你考试不及格而发生变化。而抑郁症会受到各种变故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亲人离世、考试失利……
那既然抑郁症这么特殊,那么精神医生是如何诊断的呢?我们国家参考国际标准,制定了一套诊断标准,列出抑郁症的表现,一条一条对比,如果条数够了,就会被诊断为抑郁症。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出现抑郁情绪,对之前爱玩的不感兴趣,体验不到高兴;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生理症状:失眠、疲惫、体重下降、注意力减退、企图自杀、无价值感,就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那么长期是多久呢?超过2周。同时强调:患者应寻求医生诊断,而非自行判断。
二、抑郁的根源
抑郁症是怎么出现的呢?说实话,抑郁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基因、生活方式(运动)、童年经历(小时候父母的养育风格)、网络媒体的使用、同伴侵害、老师的带班风格等,都会影响抑郁症。而谈这些因素,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关于抑郁症,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解释,本文就介绍一种最主流的解释。
认知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来源于患者发展出了一种“三无”的认知模型。
什么叫“认知模式”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思维倾向,是一个人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或消极的思考方式去解释各种现象。比方说,你在路上看到一位同学,你满心欢喜和他打招呼,但是他没理你。如果你具有积极的思维倾向,你可能会想,他一定是没看到我,这事就过去了;如果你有消极的思维倾向,你可能会想他一定是对我有意见,然后闷闷不乐。
抑郁症患者往往会具有三种特别的认知模式:
1. 无价值感,这是对自己现状的认识。比如,一个人可能因为父母经常忽视他,就觉得他对父母不重要;或者因为成绩差,被老师指责,就觉得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2. 无助感,这是对行为的认识。这样的人觉得自己做什么也不能改变。同样是成绩差,认为自己能改变的人,会找准方法,更加努力学习;有无助感的人会觉得自己就这样了,永远也考不好。
3. 无望感,这是对未来的认识,觉得将来也没有希望。同样是成绩差,无望感很强的人会觉得现在考不好,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前途;但有的人就会觉得,哪怕现在自己一无所有,将来也能咸鱼翻身。
总之,如果一個人发展出“三无”的认知模型,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以考试为例,越是考不好,觉得自己没价值,认知模型就越消极;认知模型越消极,就越不愿意努力,就更考不好。然后这个人就掉入一个深渊。
三、如何走出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如果你真的感觉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正确的做法只有一个: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积极接受治疗;而不是自我猜测,自行诊断。对于大多数人,有时候只是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有一点抑郁情绪。对此,你需要做的是远离“三无”认知模式。
1. 针对“无价值”:培养共同体感觉
《被讨厌的勇气》写道: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心理学家阿德勒主张,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共同体,为之做出持续的、有价值的贡献感。
这种价值感不是来自赚了多少钱,考了多少分之类的客观存在,而是自己的主观决定。只要你转换一下视角,就会发现你对于整个家庭,对于整个班级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你的存在,你的父母有了生活的希望,奋斗的目标;因为你的存在,你们整个班级是完整的。这些都是价值,价值是主观的,是由你决定的。
所以,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你的价值感不完全是来自成绩、奖项、认可,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
2. 针对“无助”:学会“控制二分法”
无助感源于我们丧失了生活的控制感,而要保持控制感或者重获控制感,我们就需要学会控制二分法。控制二分法的核心就是,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忽略那些你无法控制的事情。我们可以将一件事分为两步。
第一步,思考这件事情里,哪些可以控制,哪些不能控制,把重点放在能控制的部分。比如,面对害怕考试倒数的情况,我们能控制的是自己有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有没有足够努力;我们不能控制的是考试的难度,运气,其他人的学习情况。
第二步,把一件不可控的事情中,那些可控的成分找出来,然后加以控制。比如,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是否喜欢我们,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保持善良、保持上进,我们就可能被他人喜欢。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是不可控的,但是我们如何表现自己是可控的。
所以,下次遇到那些无助的事情,请想一想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能控制的,然后做好那些可以控制的。做到这点的话,你就可以一边努力精进,有勇气直面生活的真相;一边顺其自然,接纳自身无法改变的不完美。
3. 针对“无望”:奇迹提问,找亮点
那些对未来绝望的人,往往是被困在了现在。那么,如何脱困呢?或许可以试一试“奇迹提问”。“奇迹提问”是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亮点,重拾信心。
举个例子,有个小男孩成绩很差,他很想改变自己,但是每次听课总是忍不住走神。有一天,他走进了心理咨询室。然后发生了一段这样的对话:
咨询师:“假如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每堂课都能专心听讲了,你觉得什么现象,可以让你相信这个奇迹发生了呢?”
小男孩想了半天,说:“如果每堂课能认真听10 分钟就是奇迹了。”
咨询师:“你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在走神吧。有没有哪一堂课,你听课超过10 分钟呢?”
小男孩:“我在语文课上能安心听讲,因为语文老师待人很亲切,总是夸我。”
就这样,咨询师通过“奇迹提问”帮助小男孩找到了亮点:有一门课,他能认真听。既然有一门,那么找到关键,推而广之,所有的课程也都能实现。
四、总结
抑郁症并不可怕,千万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当你置身黑暗的时候,唯一要做的就是开灯;当你觉得自己“无价值、无助、无望”时,请试试“培养共同体感觉”“控制二分法”“奇迹提问”等方法,成为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