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英语发展的历史是教学内容在学术英语和通用英语之间轮换的历史,折射出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政策的变迁。而今,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培养精通英语的复合型国际人才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新局势下,基于社会需求的ESP 模块选修模式将成为高校大学英语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社会需求;学术英语(ESP);通用英语;教学改革
【Abstract】The history of college English development is the history of the rotation between academic English and general English, reflecting the change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policy. Nowadays, cultivating compound international talents who are proficient in English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of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ESP module elective model based on social needs will become the new dire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social needs; ESP; EAP; teaching reform
【作者简介】贾茗葳(1977-),女,汉族,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基于二元语义语言群决策方法的辽宁省高校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需求分析(L17BYY023)”。
纵观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史,大学英语的受重视程度与国家对外交流和开放的力度呈正比关系。曾碧锋和刘明东指出,“由于教育政策总是基于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语教育更与国家的外交、外贸和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国家对外政策的发布和实施通常伴随着高等教育外语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而国家新外语政策的出台又将进一步带动新一轮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英国的语言学专家Richards(1984)也曾指出“语言课程必须和学习者在这个真实世界中学习外语的目的一致起来”,语言学习应与需求结合在一起。Richards将需求划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在教育政策的层面,社会需求是决策的主要驱动力。中国高等院校外语教学正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驱动下不断壮大发展起来。
一、服务于外事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萌发期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始于1862年開设的京师同文馆,外国人被聘请为教习,目的为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和洋务人才。学校最初只开设英文课程,后扩展到其它语言和专业。京师同文馆可以被看作是中国英语教育的开端。当时的英语教育只面向少数专门从事外交事务的涉外人员。
20 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外语成为通向世界的钥匙。系统的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涉外工作者,开始向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发展。为规范英语教学,教育部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出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专用版)》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专用版)》两份重要文件。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学习英语的目的为吸收外国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培养精英型专业人才。当时的大学英语教学专攻科技英语,如机械英语、电工英语等。这个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以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英语)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期
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末期,中国经济进入“将改革开放向深层次推进”的加速阶段,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人才需求,进而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扩招。面对新形势,教育部对1985、1986 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培养对象从重点大学学生扩展到所有大学的学生,英语教学从精英教育推广到普及教育。新版本的教学大纲明确地反映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影响力。英语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通用英语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
进入21 世纪,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时代到来。英语作为经济和科技为代表的多个领域中世界通用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教育部于2004 年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 》,并于2007 年发布正式稿。该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界定为“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组织学习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英语教学的授课内容为仍通用英语(EGP),强调英语基本技能中的听说交际能力,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个阶段呼吁学术英语回归的呼声越来越多。顾卫星指出,“随着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英语课程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再者许多高校已开始尝试减少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学分,转而增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学分……”。总之,通过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努力,全民英语素质提高。但是大学英语教学开始受到同质化问题困扰,大学英语教学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开始显现。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瓶颈期
在世界经济经历飞速发展期后,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遭遇停滞或后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选择用更紧密的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促进经济复苏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态势加剧,全球迎来自贸区时代。2010 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并制定了为实现这个目标采取的多项措施,如“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海外高层次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通过对《纲要》的解读,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了更高要求,对于国际化人才,英语不仅仅是对外沟通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媒介,还是工作语言和专业语言。通用英语的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学术英语是时代的新需求。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基本等同于通用英语教学,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困难重重,高校英语教学遇到发展的瓶颈期。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外语教育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把握时代脉搏,推进高校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将高校的英语教学重点从强调素质教育的通用英语转移到为专业服务的学术英语教学势在必行。为实现英语兼具文化交流媒介和工作语言的双重身份,高校英语教学采用ESP 模块选修模式。学术英语(ESP)取代通用英语(EGP)的必修课地位,全面提升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学术能力,进而在未来成为其工作语言。同时开设丰富多样的人文方向模块选修课程,不仅满足文化交流媒介的客观社会需求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主观需求。今天的教学改革将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但是大势所趋,只有顺应社会发展,抓住机遇,大学英语教学才能摆脱瓶颈、迸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曾碧锋,刘明东.论大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9-71.
[2]Richards, J. Languag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RELC Journal, 1984,15:1-29.
[3]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3):6-9 22.
[4]顾卫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总结[J].外语界,2005(6):12-19.
【关键词】社会需求;学术英语(ESP);通用英语;教学改革
【Abstract】The history of college English development is the history of the rotation between academic English and general English, reflecting the change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policy. Nowadays, cultivating compound international talents who are proficient in English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of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ESP module elective model based on social needs will become the new dire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social needs; ESP; EAP; teaching reform
【作者简介】贾茗葳(1977-),女,汉族,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基于二元语义语言群决策方法的辽宁省高校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需求分析(L17BYY023)”。
纵观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史,大学英语的受重视程度与国家对外交流和开放的力度呈正比关系。曾碧锋和刘明东指出,“由于教育政策总是基于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语教育更与国家的外交、外贸和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国家对外政策的发布和实施通常伴随着高等教育外语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而国家新外语政策的出台又将进一步带动新一轮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英国的语言学专家Richards(1984)也曾指出“语言课程必须和学习者在这个真实世界中学习外语的目的一致起来”,语言学习应与需求结合在一起。Richards将需求划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在教育政策的层面,社会需求是决策的主要驱动力。中国高等院校外语教学正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驱动下不断壮大发展起来。
一、服务于外事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萌发期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始于1862年開设的京师同文馆,外国人被聘请为教习,目的为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和洋务人才。学校最初只开设英文课程,后扩展到其它语言和专业。京师同文馆可以被看作是中国英语教育的开端。当时的英语教育只面向少数专门从事外交事务的涉外人员。
20 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外语成为通向世界的钥匙。系统的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涉外工作者,开始向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发展。为规范英语教学,教育部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出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专用版)》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专用版)》两份重要文件。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学习英语的目的为吸收外国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培养精英型专业人才。当时的大学英语教学专攻科技英语,如机械英语、电工英语等。这个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以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英语)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期
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末期,中国经济进入“将改革开放向深层次推进”的加速阶段,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人才需求,进而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扩招。面对新形势,教育部对1985、1986 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培养对象从重点大学学生扩展到所有大学的学生,英语教学从精英教育推广到普及教育。新版本的教学大纲明确地反映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影响力。英语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通用英语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
进入21 世纪,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时代到来。英语作为经济和科技为代表的多个领域中世界通用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教育部于2004 年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 》,并于2007 年发布正式稿。该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界定为“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组织学习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英语教学的授课内容为仍通用英语(EGP),强调英语基本技能中的听说交际能力,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个阶段呼吁学术英语回归的呼声越来越多。顾卫星指出,“随着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英语课程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再者许多高校已开始尝试减少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学分,转而增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学分……”。总之,通过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努力,全民英语素质提高。但是大学英语教学开始受到同质化问题困扰,大学英语教学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开始显现。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瓶颈期
在世界经济经历飞速发展期后,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遭遇停滞或后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选择用更紧密的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促进经济复苏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态势加剧,全球迎来自贸区时代。2010 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并制定了为实现这个目标采取的多项措施,如“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海外高层次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通过对《纲要》的解读,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了更高要求,对于国际化人才,英语不仅仅是对外沟通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媒介,还是工作语言和专业语言。通用英语的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学术英语是时代的新需求。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基本等同于通用英语教学,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困难重重,高校英语教学遇到发展的瓶颈期。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外语教育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把握时代脉搏,推进高校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将高校的英语教学重点从强调素质教育的通用英语转移到为专业服务的学术英语教学势在必行。为实现英语兼具文化交流媒介和工作语言的双重身份,高校英语教学采用ESP 模块选修模式。学术英语(ESP)取代通用英语(EGP)的必修课地位,全面提升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学术能力,进而在未来成为其工作语言。同时开设丰富多样的人文方向模块选修课程,不仅满足文化交流媒介的客观社会需求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主观需求。今天的教学改革将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但是大势所趋,只有顺应社会发展,抓住机遇,大学英语教学才能摆脱瓶颈、迸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曾碧锋,刘明东.论大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9-71.
[2]Richards, J. Languag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RELC Journal, 1984,15:1-29.
[3]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3):6-9 22.
[4]顾卫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总结[J].外语界,2005(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