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教育部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然而,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所需的硬件、软件都有不完备的地方。作为战斗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的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参与意识强,他们学习物理将近一年,对电生磁的知识已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而且对于探究式教学和探究性实验也并不陌生。本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基础上进行教学,要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使他们做到人人动手动脑,人人都有所收获。
教学简介:
《研究电磁铁》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典型案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点是,围绕“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交流与合作”这一思路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认识并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1. 课始,播放关于电磁铁应用的录像资料引入课题,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紧接着以两人实验小组为单位,每人都亲自动手制作出电磁铁,以备后面的探究实验使用,使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小有成就的愉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
2. 本节课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充分的交流与合作,自行设计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认识并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本节课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在课堂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如在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中,到底如何把握“放”的度,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如何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是要力求课堂环节的完整美,还是有适度的“残缺”美?组织学生共同合作,小组探究是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好途径,但是给小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该如何把握?
教學思考:
在探究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新问题。笔者认为,要适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一定要在思想认识、教学方法、师生角色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1. 转变教师观——教师角色由管理、评判、解惑者转变为组织、参与、引导者。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组织学生参与到物理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反驳约定俗成的说法。
2. 转变认识观——充分认识到物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物理实践活动要为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3. 转变知识观——教师从偏重于知识传授向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转变,从局限于基础知识向广博的知识面协调发展转变,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学习的态度、方法、情感、能力、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4. 转变方法观——教师的教学方法从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到“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双向交流,教师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学生的体验。
5. 转变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将学生视为“填充知识的容器和工具”,而是更多地看做共同探索新知识的伙伴,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的探索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笔者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探索,感觉到在探究性教学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 突出探究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
2. 注重开放性:传统教学注重整齐划一,“中心”(教师、书本)突出,讲求知识体系完整和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约束。而探究性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结果等方面与传统物理教学有很大不同。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理性地引导、指导。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体现综合性:探究性学习中的综合性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学科、学术性质知识的应用,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具有较强的多容性。
4. 关注社会性: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它特别关注关于人类的环保问题、能源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问题等,此类问题即为“STS”(科学·技术·社会)问题,如建筑物中的玻璃幕墙产生的光污染问题,本区垃圾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本区河流的污染及综合防治等。
5. 强调实践性:在探究性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社会调查、动手实验、现象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表达出结果,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6. 展示创造性:创造性即是指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够发现(或得出)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思想、观念、设计、意图、方法、做法、原理以及规律等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
新课程改革让我感到,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更应是一粒永远熊熊燃烧的火种,不断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才能跟上教育飞速发展的步伐。
(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
教育部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然而,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所需的硬件、软件都有不完备的地方。作为战斗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的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参与意识强,他们学习物理将近一年,对电生磁的知识已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而且对于探究式教学和探究性实验也并不陌生。本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基础上进行教学,要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使他们做到人人动手动脑,人人都有所收获。
教学简介:
《研究电磁铁》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典型案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点是,围绕“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交流与合作”这一思路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认识并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1. 课始,播放关于电磁铁应用的录像资料引入课题,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紧接着以两人实验小组为单位,每人都亲自动手制作出电磁铁,以备后面的探究实验使用,使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小有成就的愉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
2. 本节课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充分的交流与合作,自行设计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认识并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本节课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在课堂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如在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中,到底如何把握“放”的度,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如何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是要力求课堂环节的完整美,还是有适度的“残缺”美?组织学生共同合作,小组探究是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好途径,但是给小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该如何把握?
教學思考:
在探究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新问题。笔者认为,要适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一定要在思想认识、教学方法、师生角色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1. 转变教师观——教师角色由管理、评判、解惑者转变为组织、参与、引导者。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组织学生参与到物理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反驳约定俗成的说法。
2. 转变认识观——充分认识到物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物理实践活动要为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3. 转变知识观——教师从偏重于知识传授向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转变,从局限于基础知识向广博的知识面协调发展转变,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学习的态度、方法、情感、能力、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4. 转变方法观——教师的教学方法从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到“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双向交流,教师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学生的体验。
5. 转变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将学生视为“填充知识的容器和工具”,而是更多地看做共同探索新知识的伙伴,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的探索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笔者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探索,感觉到在探究性教学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 突出探究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
2. 注重开放性:传统教学注重整齐划一,“中心”(教师、书本)突出,讲求知识体系完整和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约束。而探究性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结果等方面与传统物理教学有很大不同。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理性地引导、指导。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体现综合性:探究性学习中的综合性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学科、学术性质知识的应用,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具有较强的多容性。
4. 关注社会性: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它特别关注关于人类的环保问题、能源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问题等,此类问题即为“STS”(科学·技术·社会)问题,如建筑物中的玻璃幕墙产生的光污染问题,本区垃圾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本区河流的污染及综合防治等。
5. 强调实践性:在探究性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社会调查、动手实验、现象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表达出结果,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6. 展示创造性:创造性即是指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够发现(或得出)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思想、观念、设计、意图、方法、做法、原理以及规律等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
新课程改革让我感到,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更应是一粒永远熊熊燃烧的火种,不断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才能跟上教育飞速发展的步伐。
(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