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你对课程标准有怎样的了解?你所在学校是如 何组织学习新课标的?
2.为什么要用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
3.你如何评价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4.课程标准强调文理交融和全面发展,但又强调 发挥个性和特长,如何才能将这两个目标协调起来?
5.课程标准将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推进而加以修订。 你对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有哪些建议?
6.新课程实施之前,“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几乎 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共识。现在,你对这个提法有 什么新认识?
7.你如何理解课程与教科书之间的区别?
8.“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什么区别?
。 9.你认为教科书的编写如何才能有利于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实现?
10.在学科课程整合方面,你有哪些想法和做法?
11.你希望编出什么样的校本教材?你所在学校是否已经开发出校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有什么困难?
12.在教学中体现…隋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文科教学和理科教学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13.一个以后可能读中文、新闻、艺术之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有必要学数理化吗?为什么?
14.你反思过自己的知识结构吗?比如学科知识结构和作为一个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你觉得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你觉得自己在知识结构方面有哪些长处和缺陷? 教学观念与策略答案(上期) 每期一卷答案
1.传统教学形态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导致了什么问题?
答: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或者说是灌输,对某些固定题型进行反复机械的操练。教师大多着眼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教学,以形成学生较高水准的应试能力。培养出来的较为出色的学生,是在某一学科范围内有相当的复述教科书知识能力的人,这样的学生惟书惟师是尊,思维方式单一死板,实际做事能力可能非常低下。即使是曾经较为先进的“启发式”教学,也更多地关注启发学生理解已有知识,很少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35.学科中心的现象非常明显,这导致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缺乏有机联系,更不用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彤铃)
2.有人说,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活动。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答:首先,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在课程中,课堂仅仅是“整个教学流”中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把对话的涵义拓展为学生同文本的交流、师生的交流以及生生的交流,那么对话活动也许可以说是教学活动的本质。但是这样说仍然具有危险,不要说科学的教学主要是一种“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沦证”的“人类创造重现”,就语文和历史而言,我觉得对话也仅仅是主要的一种教学活动,而不是惟一本质,另外,审美、认知、个性化释义以及个人意义与历史的解释学重构,如果都看成是对话,容易导致教学活动概念上的含混。
(干国祥)
答:对话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但单就教学活动这个层面来说,我以为其本质并非是对话,教师依然在知识和思想上占据强势地位,孩子们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领,把“对话”改为“引领”似乎更符合实际。至少在基础教育的前期是如此,至于基础教育的后期乃至高等教育期间,逐渐地应把对话视为一种常态。
(云鹰)
3.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角色更多地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一个参与讨论和对话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并同时充当学生的激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答:这首先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源早已不仅是老师和学校了,日益丰富的图书、影视、社会生活、网络已经成了学生并不亚于学校的知识来源,从最初的拒绝到现在的正面面对,教师的角色也就必须有这样的转换;同时,即使是传统对教师的要求,也有“经师”“人师”两个方面,在网络和书籍可以部分地替代“经师”作用的时候,作为“人师”的教师的价值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有上面的这种说法;而在技术与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信息的搜集整合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远较记住和掌握一些刻板的知识有价值,因此如何组织教学就显得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为重要的话;并且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释义的时代,绝对真理并不存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学生在对话讨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自主建构,那么教师是不是也可以是一个“多元知识的呈现者”,与其说我们是在呈现给学生一种观点,不如说我们是在呈现一些用以建构他个人世界—生活观的素材,在这个呈现中,教师要注意克制自己的言语权力。一个自由主义者如果只教出一群自由主义信徒,他很可能在教学中实际使用的是“知识的霸权”,从而本身就违背了自由的真义。
(干国祥)
4.你所在学校或地区的教师持何教学理念?阻碍其教学理念提升的原因有哪些?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答:阻碍他们教学理念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考试和地方上的高考排名,这个压力转化为家长、教育局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干预,最后导致实验性质的新课程在部分地方和部分学科基本是形同虚设。我认为应该用“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是否存在不一致”来描述后一问题,因为表层观念可以通过培训获得,但它经不起内在惯性和外在压力的双重压榨,很快会在实践中消失殆尽,尤其是作为习得的教学行为,并不直接受这个观念支配,而理念应该是源于“信”的系统思考,也就是说,获得理念而不仅仅是观念的教师正是那些在压力重重中仍然坚持着新课程的教育新锐。
答:我理想的教材是一个以主题为框架,以观点参差的书目为主要内容的“虚拟课程”,要尽可能在这个主题下,我们能够穷尽人类已经获得与展开的基本思想与材料。这样,主题一定要少而精当。
(干国祥)
6.你时常对自己的教学情形加以反思吗?
答:是的,尤其是在学生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但 更经常的反思来自于阅读和听课后的对话,在批评 中,同时进行自我批评。在没有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录 下来进行解剖的前提下,他人的课堂和其他教育行 为就是我们自身的最近似的镜子。
(干国祥)
答:我总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认真思考一下自 己教学上的得与失,把自己的反思写成随笔或记录, 经常翻翻,并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拿到教研 组中去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践加以改进。
(周如俊)
7。你认为你在教学上最大的长处是什么?最明显 的不足是什么?
答:自己教学方面的长处是善于接受新的理念, 在困难的情形下坚持反思并进行新理念的逐步实施, 尽管这样的压力很大。明显的不足是性格比较急躁, 而这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应该避免的。
(云鹰)
8.你觉得如何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热情?
答:自主学习的热情应该来自于孩子们的内心, 而不是由于外加的压力。而要想让孩子们拥有自主 学习的热情,首先要解决如何让孩子们拥有问题,并 且这些问题使他们感兴趣,而且可以自己通过努力 解决之,那时候热情就来了。因此,把知识和思想的 魅力展现在孩子面前并唤起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就显得非常关键。
(云鹰)
9.你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答: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所以一开始就热热闹 闹的课肯定不会是好课,而暂时的沉闷与冷寂有时 甚至是必须的。如果总是用灌输的方式上课,那么即 使讲得精彩也不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课堂方式。课作 为艺术需要有一个非常小的切入口,而且必须准确 地切入到学生认知的兴趣和能够形成对话的那个点 上,而上课的方式应该富于变化和创造性,能激发学 生的思维,学生有参与感。
(干国祥)
10.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有时可能无法完成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你在教学中是否遇到过生成性和预设性相矛盾的情形?你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
答:经常遇到这样的矛盾,最后,渐渐地形成了不再预设课堂的习惯。在这种情形下的备课,其实已经成了更广泛的阅读和更多元资料的积累,而不再是对课堂程式的演练。
(干国祥)
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进展,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但绝不能成为教学目标的“奴隶”,应灵活对待。我对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大都从学期整体观念出发,有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调整授课计划,也许完成的是以后的教学内容。
(周如俊)
11.现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着一些有悖于研课程理念的形式主义的做法,你能列举几种具体情形吗?
答:如: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讲或少讲,对学生在课堂中“放散牛”式放任教学;将“师生互动”模式化为“教师不断提问题,学生不断回答问题,每一位学生必须回答问题”;将“探究教学”狭隘地当作教师提出学科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搞实践调查,并求解问题;课堂中对学生尊重和赏识,就是不问学习纪律,就是对学生课堂上任何活动的允许。
(紫蔷薇)
12.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或试图怎样克服?在教学方面,你对实施新课程做了哪些准备?
答:最主要的困难来自于放手让学生学习后,在失去了整齐划一的统一作业后(因为课外阅读和自主写作是比较难以监测的),部分学生在未能体验到,学习本身带来的极乐(高峰体验)前,他的惰性主要地支配了他的学习,所以,活的教学下可能潜伏着不学习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方法一是建立学习档案,为学习建史,以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在写作和考试之外,创造更多的让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如作业本评比、书法竞赛、网络研究性学习、个性化读背加餐等,以期更多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愉悦,进而爱上学习本身。个人对实施新课程的准备:一是一直在建立一个书目式的辅助课程体系;二是开始在课外阅读和网络学习这两块上进行试验性的探索。
2.为什么要用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
3.你如何评价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4.课程标准强调文理交融和全面发展,但又强调 发挥个性和特长,如何才能将这两个目标协调起来?
5.课程标准将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推进而加以修订。 你对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有哪些建议?
6.新课程实施之前,“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几乎 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共识。现在,你对这个提法有 什么新认识?
7.你如何理解课程与教科书之间的区别?
8.“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什么区别?
。 9.你认为教科书的编写如何才能有利于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实现?
10.在学科课程整合方面,你有哪些想法和做法?
11.你希望编出什么样的校本教材?你所在学校是否已经开发出校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有什么困难?
12.在教学中体现…隋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文科教学和理科教学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13.一个以后可能读中文、新闻、艺术之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有必要学数理化吗?为什么?
14.你反思过自己的知识结构吗?比如学科知识结构和作为一个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你觉得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你觉得自己在知识结构方面有哪些长处和缺陷? 教学观念与策略答案(上期) 每期一卷答案
1.传统教学形态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导致了什么问题?
答: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或者说是灌输,对某些固定题型进行反复机械的操练。教师大多着眼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教学,以形成学生较高水准的应试能力。培养出来的较为出色的学生,是在某一学科范围内有相当的复述教科书知识能力的人,这样的学生惟书惟师是尊,思维方式单一死板,实际做事能力可能非常低下。即使是曾经较为先进的“启发式”教学,也更多地关注启发学生理解已有知识,很少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35.学科中心的现象非常明显,这导致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缺乏有机联系,更不用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彤铃)
2.有人说,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活动。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答:首先,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在课程中,课堂仅仅是“整个教学流”中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把对话的涵义拓展为学生同文本的交流、师生的交流以及生生的交流,那么对话活动也许可以说是教学活动的本质。但是这样说仍然具有危险,不要说科学的教学主要是一种“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沦证”的“人类创造重现”,就语文和历史而言,我觉得对话也仅仅是主要的一种教学活动,而不是惟一本质,另外,审美、认知、个性化释义以及个人意义与历史的解释学重构,如果都看成是对话,容易导致教学活动概念上的含混。
(干国祥)
答:对话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但单就教学活动这个层面来说,我以为其本质并非是对话,教师依然在知识和思想上占据强势地位,孩子们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领,把“对话”改为“引领”似乎更符合实际。至少在基础教育的前期是如此,至于基础教育的后期乃至高等教育期间,逐渐地应把对话视为一种常态。
(云鹰)
3.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角色更多地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一个参与讨论和对话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并同时充当学生的激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答:这首先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源早已不仅是老师和学校了,日益丰富的图书、影视、社会生活、网络已经成了学生并不亚于学校的知识来源,从最初的拒绝到现在的正面面对,教师的角色也就必须有这样的转换;同时,即使是传统对教师的要求,也有“经师”“人师”两个方面,在网络和书籍可以部分地替代“经师”作用的时候,作为“人师”的教师的价值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有上面的这种说法;而在技术与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信息的搜集整合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远较记住和掌握一些刻板的知识有价值,因此如何组织教学就显得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为重要的话;并且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释义的时代,绝对真理并不存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学生在对话讨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自主建构,那么教师是不是也可以是一个“多元知识的呈现者”,与其说我们是在呈现给学生一种观点,不如说我们是在呈现一些用以建构他个人世界—生活观的素材,在这个呈现中,教师要注意克制自己的言语权力。一个自由主义者如果只教出一群自由主义信徒,他很可能在教学中实际使用的是“知识的霸权”,从而本身就违背了自由的真义。
(干国祥)
4.你所在学校或地区的教师持何教学理念?阻碍其教学理念提升的原因有哪些?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答:阻碍他们教学理念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考试和地方上的高考排名,这个压力转化为家长、教育局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干预,最后导致实验性质的新课程在部分地方和部分学科基本是形同虚设。我认为应该用“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是否存在不一致”来描述后一问题,因为表层观念可以通过培训获得,但它经不起内在惯性和外在压力的双重压榨,很快会在实践中消失殆尽,尤其是作为习得的教学行为,并不直接受这个观念支配,而理念应该是源于“信”的系统思考,也就是说,获得理念而不仅仅是观念的教师正是那些在压力重重中仍然坚持着新课程的教育新锐。
答:我理想的教材是一个以主题为框架,以观点参差的书目为主要内容的“虚拟课程”,要尽可能在这个主题下,我们能够穷尽人类已经获得与展开的基本思想与材料。这样,主题一定要少而精当。
(干国祥)
6.你时常对自己的教学情形加以反思吗?
答:是的,尤其是在学生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但 更经常的反思来自于阅读和听课后的对话,在批评 中,同时进行自我批评。在没有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录 下来进行解剖的前提下,他人的课堂和其他教育行 为就是我们自身的最近似的镜子。
(干国祥)
答:我总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认真思考一下自 己教学上的得与失,把自己的反思写成随笔或记录, 经常翻翻,并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拿到教研 组中去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践加以改进。
(周如俊)
7。你认为你在教学上最大的长处是什么?最明显 的不足是什么?
答:自己教学方面的长处是善于接受新的理念, 在困难的情形下坚持反思并进行新理念的逐步实施, 尽管这样的压力很大。明显的不足是性格比较急躁, 而这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应该避免的。
(云鹰)
8.你觉得如何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热情?
答:自主学习的热情应该来自于孩子们的内心, 而不是由于外加的压力。而要想让孩子们拥有自主 学习的热情,首先要解决如何让孩子们拥有问题,并 且这些问题使他们感兴趣,而且可以自己通过努力 解决之,那时候热情就来了。因此,把知识和思想的 魅力展现在孩子面前并唤起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就显得非常关键。
(云鹰)
9.你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答: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所以一开始就热热闹 闹的课肯定不会是好课,而暂时的沉闷与冷寂有时 甚至是必须的。如果总是用灌输的方式上课,那么即 使讲得精彩也不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课堂方式。课作 为艺术需要有一个非常小的切入口,而且必须准确 地切入到学生认知的兴趣和能够形成对话的那个点 上,而上课的方式应该富于变化和创造性,能激发学 生的思维,学生有参与感。
(干国祥)
10.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有时可能无法完成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你在教学中是否遇到过生成性和预设性相矛盾的情形?你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
答:经常遇到这样的矛盾,最后,渐渐地形成了不再预设课堂的习惯。在这种情形下的备课,其实已经成了更广泛的阅读和更多元资料的积累,而不再是对课堂程式的演练。
(干国祥)
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进展,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但绝不能成为教学目标的“奴隶”,应灵活对待。我对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大都从学期整体观念出发,有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调整授课计划,也许完成的是以后的教学内容。
(周如俊)
11.现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着一些有悖于研课程理念的形式主义的做法,你能列举几种具体情形吗?
答:如: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讲或少讲,对学生在课堂中“放散牛”式放任教学;将“师生互动”模式化为“教师不断提问题,学生不断回答问题,每一位学生必须回答问题”;将“探究教学”狭隘地当作教师提出学科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搞实践调查,并求解问题;课堂中对学生尊重和赏识,就是不问学习纪律,就是对学生课堂上任何活动的允许。
(紫蔷薇)
12.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或试图怎样克服?在教学方面,你对实施新课程做了哪些准备?
答:最主要的困难来自于放手让学生学习后,在失去了整齐划一的统一作业后(因为课外阅读和自主写作是比较难以监测的),部分学生在未能体验到,学习本身带来的极乐(高峰体验)前,他的惰性主要地支配了他的学习,所以,活的教学下可能潜伏着不学习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方法一是建立学习档案,为学习建史,以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在写作和考试之外,创造更多的让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如作业本评比、书法竞赛、网络研究性学习、个性化读背加餐等,以期更多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愉悦,进而爱上学习本身。个人对实施新课程的准备:一是一直在建立一个书目式的辅助课程体系;二是开始在课外阅读和网络学习这两块上进行试验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