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朱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Pr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单单听“酱油朱”这三个字,或许以为它是某地的一道特色菜,还会想到酱油炒饭。但是都误会了,事实上,酱油朱是一个人。
  二三十年前,在淮城城中的巷子里,人们常会遇到一个推着板车的人,他夏天穿一身旧的灰色的确良,冬天穿一件旧的军大衣,此人便是酱油朱。
  彼时,城里没有货郎,巷子里最常见的商贩只有四位:酱油朱,送蜂窝煤的许三,卖“小脚卷子”(长条馒头,一面烤成金黄,很甜)的花二,还有就是上门服务的剃头匠老郭。
  没人知道酱油朱的名字,可能没人问过他,也可能问了他,他没有回答。印象较深的是,有几个淘气的孩子,把“朱”当成“猪”。每当远远地见到满载酱油缸的板车,或是在家里闻到浓郁的酱油味儿,他们便条件反射地反复喊“酱油猪”。
  酱油朱的酱油是自家酿造的。清代中叶,淮城来了很多江南的人,他们在淮城开了很多酱园。酱园经营酱油、醋、大椒(辣椒)酱等调味品,还经营老卤大头菜、螺蛳菜(酱地藕)、酱莴苣、酱生姜等酱菜。淮城有名的酱园,有河下的王兴懋、东门的薛恒泰、南门的祥茂、响铺街的德丰、金画师巷的恒茂等。
  朱源茂酱园在河下有四个店,分别由朱家的四兄弟经营,酱油朱家的店就是其中一家。店里最有特色的还属古法酿造的酱油,酱油好不好,主要靠原料和酿法,朱家用的黄豆都是饱满的新豆子,酿造程序十分刻板,稍有瑕疵的酱油,宁愿倒掉也不会拿出去卖。酱油朱的酱油,色好、味鲜、质醇,拥趸不少。
  推着板车卖酱油很具有表演性,酱油朱的吆喝挺有味道,动作尤其好看。“打酱油──咯”,酱油朱走街串巷不停吆喝,有需要的人就拿着塑料壶或酱油瓶去打,酱油朱在买家的器皿上放个漏斗,再用竹筒从他的酱油缸里将酱油一舀一舀地打进去。
  一回,有个盲人打酱油,他拿去的瓶,打满需要一元钱。年前打酱油的太多,酱油朱的最后一缸酱油剩下的底儿打不满盲人的瓶。酱油朱打完酱油,接过盲人的钱,找回了两毛,并做了解释。
  还有一回,有个中年人,拿着装满酱油的酱油瓶直奔酱油朱而去,“老朱,你看看昨天打的酱油里有什么?”
  “这不是头发吗?”酱油朱平静地回答。
  中年人本想等到酱油朱大声辩护,然后好以排山倒海的话语向酱油朱喷涌。
  “说得这么轻描淡写,像没事似的。”中年人多少有点儿失落,因为酱油朱的语调和态度压根儿激发不了他的火气。
  “我给你重打一瓶吧。”酱油朱仍然好聲好气。
  “没这么简单,大伙儿都来看看啊!酱油朱的酱油里有头发,这酱油是用头发做的吧!”中年人不知从哪儿找来的状态,那一瞬间的声音似乎能够穿透整条巷子。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指责酱油朱的人也多了起来。
  “诸位顾客,这瓶酱油或许是灌装时出了问题,我向大家道歉,请诸位谅解。但我敢说,我从未用头发做过酱油,以后也坚决不会。”酱油朱依然冷静。
  中年人接过酱油朱重打的酱油和退还的钱,心满意足地走了,围观的人也散了。酱油朱推着板车继续向前,步幅、步频和之前没有变化。
  走出巷子,有条疯狗正追着一个孩子,那孩子恰好是刚才找酱油朱的中年人的儿子。酱油朱拿起板车上的铁棍追过去,朝疯狗打了一棍,疯狗撞了墙后,扭头便往远处跑了。
  酱油朱忙将受惊吓的孩子抱上板车,还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给孩子压惊。平常,只要遇到来打酱油的孩子,他都会递上一块糖,所以孩子们都喜欢酱油朱,包括那几个喊他酱油猪的淘气孩儿。
  他送孩子回家。那中年人听了自己孩子的描述,立马跪倒在酱油朱面前。
  “我不是人,我不是人,我真不是人啊!”中年人哭喊着。邻居们再次聚了过来。
  酱油朱忙将他拉起,劝他快带孩子进屋,也劝围观的人们回家。
  围观的人知道了“头发事件”的真相,酱油朱的生意更好了。
  眼下,淮城还有几家酱园用古法酿造酱油,但只是在景区附近的店里售卖,再没有人推着板车卖酱油了。
  如今,上了点岁数的淮城人,在买酱油、用酱油、蘸酱油时,多会想起酱油朱那特有的吆喝声吧。
  选自《航空画报》
  插图:杨慧斌
其他文献
有一天,许由到颍河边洗耳朵。他的好友巢父牵着牛犊来饮水,问他为什么洗耳。  他说:“尧打算召我做九州长,这话脏了我耳朵,所以来洗。”  巢父说:“你为啥不到高山深谷去洗?到那儿谁也看不见。跑到颍河边来,想让别人知道,为自己扬名。你把水弄脏,污了我牛犢的口!”就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  选自《今晚报》
期刊
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很善于取悦慈禧,在宫中稳坐太监总管的位子。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員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很好,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
期刊
一  唐朝时,发生过一起有名的“黄金案”。  在江南的甘露寺,前几任住持,还有几个掌管寺内财物的僧人,到官府状告现任住持损公肥私,将寺里库存的三百两黄金私吞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寺内有三百两黄金代代相传,而现任住持上任不久,却说账上的三百两黄金未见实物。  官府经过审理,判新任住持私吞寺内财产,押在府衙听候发落。  當时在江浙当巡察使的李德裕,得知此事后,觉得此案有蹊跷,他叫来寺里的僧人们,想问个
期刊
魏晋时期,有位著名吃货叫罗友,此人以好吃能吃会吃闻名于世。  罗友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经常吃了上顿愁下顿,因此,吃饱吃好,就成了罗友一辈子最大的孜孜追求。  当时大户人家经常会在祠堂摆祭品祭祀祖先。祭祖仪式结束后,会把祭品分发给众人。罗友最擅长钻这个空子,每次提前打听到哪家准备祭祖,就会赶过去等着打秋风。  一次,因为罗友去得太早,祠堂還没开门,他就守在祠堂门口耐心地等。主人家出来迎神时看到他,就
期刊
许鲁村的耿老三死了。  人死如同灯灭。人活着的时候有口气息,死后就像一缕烟尘,眨眼间就啥都看不见了。  常言道:死者为大。死去的人两条腿一蹬,眼睛一闭,万事皆休。死人不管不问的事情,还得由活人操办──包括死者本人的事情。  历年历代,许鲁村祖辈传下来的习俗:不管任何人,死后得有人点长明灯。  点长明灯大多是后辈人的事情。即在死者埋葬时,由其嫡亲儿孙或其产业继承人,在他的棺材前点燃一盏油灯,以照亮其
期刊
裴爷在这座小县城里名气颇大,人们都说老爷子是读老书的──小县城里的人不说古书,而说老书。裴爷看的书是那种竖版的从右往左看的书。还有,裴爷那一手毛笔书法自不必说,单说他自撰的对联,诙谐幽默,就让小县城的人们津津乐道。  裴爷的字好到什么程度,可是有一个小故事的。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那会儿,裴爷二十出头儿,又有文化,便在政府里谋得一个临时的差事,给政府抄抄写写,当然写通告是少不了
期刊
一胖毁所有。这一点,明朝的永乐皇帝深有体会。  当然,这胖的,不是永乐皇帝。永乐皇帝能文善武,体型自然是杠杠的。一般来说,宅男出胖子,而这胖子,便是永乐皇帝最宅的儿子朱高炽。  胖到啥程度?《明通鉴》记载,朱高炽走路时,需要两个人扶着,而且还走不稳。走不稳,就是因为太胖,体虚。  普通人都不敢胖;身为太子,胖就更要命了。  朱高炽的太子位并非高枕无忧。朱高炽底下还有两位没发福且才能一流的弟弟。而这
期刊
明末天启年间的首辅大臣朱国祯辞官后打算编一部《明书》,不料书未成而身先逝。朱家败落,已没有能力继续朱国祯的未完稿。当地富户庄廷鑨虽然双目失明,但一直有编著史书的梦想,知道朱家的情况后不惜千金买来遗稿,又延聘名士,补入崇祯和南明史事。书未付梓,庄廷鑨也溘然而逝。其父庄允城便出资,历时五年,将此书刊刻印行于世。  浙江归安知县吴之荣因贪赃枉法被罢了官,一直苦于找不到起复的机会,忽然听说庄廷鑨的这部史书
期刊
清宣统二年,有个叫赵长恩的年轻人在沧州城北大街开了一个饭庄。由于他诚信经营、广结善缘,因此生意非常好,每天都顾客盈门、座无虚席。  一  这天,赵长恩接到沧州城商会会长吴沛的请柬,邀请他去参加一个会议。这个吴沛以前曾在宫里的寿膳房当过十几年御厨,专门给慈禧老佛爷做御膳。老佛爷驾崩后,他回到沧州城,通过运作当上了商会会长。他仗着在宫里有关系,当上会长后为所欲为,没人敢惹。  会议是在一个茶楼举行的,
期刊
顾恺之是东晋时的大画家,在建康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曾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  一年春天,顾恺之要带家人出一趟远门,出发前,他整理了几幅自己得意的画作放进木箱,用纸封好后题上字,送到好朋友桓玄家,并没说里面是什么,只是让桓玄代为保管。  桓玄是朝中二品大员,权倾内外,顾恺之心想此人信得过。可不料,桓玄估摸着里面有珍贵的东西,就偷偷拆开了封纸。见箱子里都是顾恺之的精品画作,就全部取出占为己有,随后又把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