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4月,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实验。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呢?笔者认为,最佳途径是实施自主探究学习。实施自主探究学习,做法如下:
一、營造自学情境,从“走进”教材到“走出”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学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又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自主地“走出”教材。如我们在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从政治、社会、历史、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自主探究思考。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联系必修1概括出政治因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关头;社会因素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清政府的腐朽面目日益暴露,人们开始逐步抛弃对清政府的幻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群众性反帝斗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联系选修1、选修2和必修3概括出历史因素是: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独立富强必须寻求新出路。联系必修2概括出经济因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增强,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联系必修3概括出思想文化因素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留学教育和新式学堂的创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由此进一步延伸,让学生分别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学说形成的主要背景。学生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联系必修1概括出政治因素是:一战期间,美、日帝国主义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华盛顿会议召开,中国又成为列强共同支配的对象,反帝、反封建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北洋军阀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厉行专制独裁,对外出卖国家权利,民族危机依然严重。联系必修1和选修4概括出社会因素是: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惨遭失败,认识到依靠打倒一派军阀去打倒另外一派军阀,革命不可能取得成功;由此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逐渐开始了人生中的伟大转变。联系必修2概括出经济因素是:一战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仍然困难重重,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得到真正发展。联系必修3概括出思想文化因素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民主共和教育的发展、西方各种学说的传播,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举一反三,学生打破了教材体系的限制,学会横向和纵向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走进”教材逐渐发展到“走出”教材,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形成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思考、理解、分析问题的模式和方法,提升了学科思维能力。
二、变换设问角度,从“分析”问题到“发现”问题。
如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时,先要求学生从地域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亚非拉和世界的影响。通过分组自主探究,学生得出以下结论:①对欧洲:欧洲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殖民者通过金银矿开采、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②对亚非拉:给非洲和美洲带来了沉重地灾难:在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灭顶之灾,而非洲则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③对世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但有的学习小组主动变换思路,从社会层面角度探究分析新航路的影响。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政治层面:促使封建制度的衰落,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经济层面:引起“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亚非拉的落后。推动亚非拉、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和人口迁移。促进“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科技文化层面:证明“地圆说”,促进文艺复兴运动“人的发现”。推动15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推动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古典文学进入兴盛阶段。开启各地分散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国际关系层面:①亚洲:开始失去世界中心的地位,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对象。长期贫困与落后。②非洲、拉丁美洲:逐步成为西方殖民列强掠夺的对象。长期贫困与落后。③美洲:促进了美洲新民族的产生。如:美利坚民族等。④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西欧崛起,西班牙、葡萄牙一度强大。荷兰崛起,西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⑤世界: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开拓。区域历史被世界历史取代,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这样,学生由课堂上“分析”问题逐渐发展到“发现”问题,思维水平和思维含量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形成较高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素养。
三、体现自主意识,从简单“模仿”到自主“构建”。
构建认识、看法、启示、教训的评价类型的模型,可以让学生分析自主探究,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步: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即当时的作用)。第二步: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对今后的影响(即将来的作用)。第三步:说明这一事件对本人或本国的影响(即与现实结合起来运用)。如: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失误的经验教训”的思路是:①(现实方面)使经济遭到严重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②(将来方面)社会主义阶段,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今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对本国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的模型。联系选修1,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分析:①经济因素:社会生产是否有较大程度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否已无法协调,必须调整。②政治因素:阶级结构、阶级关系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阶级力量是否强大到迫切要求改变自己政治地位的阶段;社会政治是否腐朽黑暗,上层建筑是否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的障碍;统治阶级或被统治阶级是否对社会现实不满。③思想因素:当时社会是否出现了思想解放潮流,新的社会思想或思潮是否对旧的正统社会思潮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力、摧毁力。④外部因素:当时的周边环境、国际环境是否对改革有利。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从学生主动探究“学法”的角度提出来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方式,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營造自学情境,从“走进”教材到“走出”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学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又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自主地“走出”教材。如我们在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从政治、社会、历史、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自主探究思考。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联系必修1概括出政治因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关头;社会因素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清政府的腐朽面目日益暴露,人们开始逐步抛弃对清政府的幻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群众性反帝斗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联系选修1、选修2和必修3概括出历史因素是: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独立富强必须寻求新出路。联系必修2概括出经济因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增强,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联系必修3概括出思想文化因素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留学教育和新式学堂的创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由此进一步延伸,让学生分别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学说形成的主要背景。学生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联系必修1概括出政治因素是:一战期间,美、日帝国主义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华盛顿会议召开,中国又成为列强共同支配的对象,反帝、反封建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北洋军阀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厉行专制独裁,对外出卖国家权利,民族危机依然严重。联系必修1和选修4概括出社会因素是: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惨遭失败,认识到依靠打倒一派军阀去打倒另外一派军阀,革命不可能取得成功;由此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逐渐开始了人生中的伟大转变。联系必修2概括出经济因素是:一战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仍然困难重重,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得到真正发展。联系必修3概括出思想文化因素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民主共和教育的发展、西方各种学说的传播,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举一反三,学生打破了教材体系的限制,学会横向和纵向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走进”教材逐渐发展到“走出”教材,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形成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思考、理解、分析问题的模式和方法,提升了学科思维能力。
二、变换设问角度,从“分析”问题到“发现”问题。
如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时,先要求学生从地域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亚非拉和世界的影响。通过分组自主探究,学生得出以下结论:①对欧洲:欧洲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殖民者通过金银矿开采、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②对亚非拉:给非洲和美洲带来了沉重地灾难:在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灭顶之灾,而非洲则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③对世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但有的学习小组主动变换思路,从社会层面角度探究分析新航路的影响。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政治层面:促使封建制度的衰落,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经济层面:引起“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亚非拉的落后。推动亚非拉、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和人口迁移。促进“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科技文化层面:证明“地圆说”,促进文艺复兴运动“人的发现”。推动15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推动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古典文学进入兴盛阶段。开启各地分散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国际关系层面:①亚洲:开始失去世界中心的地位,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对象。长期贫困与落后。②非洲、拉丁美洲:逐步成为西方殖民列强掠夺的对象。长期贫困与落后。③美洲:促进了美洲新民族的产生。如:美利坚民族等。④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西欧崛起,西班牙、葡萄牙一度强大。荷兰崛起,西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⑤世界: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开拓。区域历史被世界历史取代,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这样,学生由课堂上“分析”问题逐渐发展到“发现”问题,思维水平和思维含量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形成较高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素养。
三、体现自主意识,从简单“模仿”到自主“构建”。
构建认识、看法、启示、教训的评价类型的模型,可以让学生分析自主探究,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步: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即当时的作用)。第二步: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对今后的影响(即将来的作用)。第三步:说明这一事件对本人或本国的影响(即与现实结合起来运用)。如: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失误的经验教训”的思路是:①(现实方面)使经济遭到严重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②(将来方面)社会主义阶段,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今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对本国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的模型。联系选修1,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分析:①经济因素:社会生产是否有较大程度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否已无法协调,必须调整。②政治因素:阶级结构、阶级关系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阶级力量是否强大到迫切要求改变自己政治地位的阶段;社会政治是否腐朽黑暗,上层建筑是否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的障碍;统治阶级或被统治阶级是否对社会现实不满。③思想因素:当时社会是否出现了思想解放潮流,新的社会思想或思潮是否对旧的正统社会思潮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力、摧毁力。④外部因素:当时的周边环境、国际环境是否对改革有利。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从学生主动探究“学法”的角度提出来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方式,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