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农业的干旱缺水呈现越来越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农田水利 工程建设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广、数量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近年来,国家通过加大财政补贴投入,使农田水利获得很大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共计2000多万处,小型灌区面积共计4.61亿亩,小型灌区粮食生产占全国总产量的35%以上,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近10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而是配套田间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支持了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在全国新增灌溉面积426.667万hm2的条件下,农业用水量实现零增长,新增水源全部用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虽然这一时期粮食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非粮食食物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在不到全国耕地面积1/2的灌区内,生产了占全国3/4的粮食、3/5的经济作物和4/5的蔬菜,而且产量稳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21世纪的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加30%。保障食物安全,不仅要满足16亿人口基本生存的问题,而且要满足16亿人口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情况下对农产品的广泛需求。然而,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我国新增耕地的速度尚不足以抵消耕地减少的速度,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主要靠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但这两项措施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均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我国耕地的64%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而水资源量仅占19.6%,我国粮食生产区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7%,而耕地面积占39%。南方“债湿型”低产田尚有较大增产潜力,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涝渍灾害频繁。因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赖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抗灾能力与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的短缺,也将颠覆传统落后的大水漫灌。现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湖区干涸,饮水困难的情况。机井水源有的干涸,有的水源不足,不能满足抗旱的需求。抗旱灾中国家调度灾区多座水库停止发电放水抗旱,这样建有农田水利工程的灾区就可以及时抗旱,而没有农田水利工程或者农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坏的地方就没有无力抗灾了。
二、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严重,难以为继。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难以为继。据相关部门调查资料,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等原因,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仅为50%左右,实际灌溉面积远低于设计灌溉面积。在2010年的抗旱灾中就出现有水浇不上地的现象。
投入严重不足。建国后相當长的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农民投入为主体,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三农”政策的调整,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锐减,现在农民投入的主要形式投劳投工只相当以往的1/4左右。近年来中央财政恢复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2009年增加到近五十亿元,但与水田专家测算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每年需要千亿元以上资金相比,相差甚远。加之地方财力有限,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多数落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管理薄弱,运行困难。尽管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但一种农民自己的组织的建立并要形成有效用水、管水的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灌溉用电价格、用水价格高,农民承担不起,普遍存在“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现象,管理单位征收水费困难,工程正常营运困难,影响效益的发挥。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措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微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
四、结语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农田水利建设我们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田水利 工程建设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广、数量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近年来,国家通过加大财政补贴投入,使农田水利获得很大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共计2000多万处,小型灌区面积共计4.61亿亩,小型灌区粮食生产占全国总产量的35%以上,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近10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而是配套田间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支持了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在全国新增灌溉面积426.667万hm2的条件下,农业用水量实现零增长,新增水源全部用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虽然这一时期粮食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非粮食食物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在不到全国耕地面积1/2的灌区内,生产了占全国3/4的粮食、3/5的经济作物和4/5的蔬菜,而且产量稳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21世纪的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加30%。保障食物安全,不仅要满足16亿人口基本生存的问题,而且要满足16亿人口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情况下对农产品的广泛需求。然而,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我国新增耕地的速度尚不足以抵消耕地减少的速度,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主要靠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但这两项措施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均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我国耕地的64%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而水资源量仅占19.6%,我国粮食生产区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7%,而耕地面积占39%。南方“债湿型”低产田尚有较大增产潜力,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涝渍灾害频繁。因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赖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抗灾能力与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的短缺,也将颠覆传统落后的大水漫灌。现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湖区干涸,饮水困难的情况。机井水源有的干涸,有的水源不足,不能满足抗旱的需求。抗旱灾中国家调度灾区多座水库停止发电放水抗旱,这样建有农田水利工程的灾区就可以及时抗旱,而没有农田水利工程或者农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坏的地方就没有无力抗灾了。
二、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严重,难以为继。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难以为继。据相关部门调查资料,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等原因,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仅为50%左右,实际灌溉面积远低于设计灌溉面积。在2010年的抗旱灾中就出现有水浇不上地的现象。
投入严重不足。建国后相當长的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农民投入为主体,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三农”政策的调整,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锐减,现在农民投入的主要形式投劳投工只相当以往的1/4左右。近年来中央财政恢复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2009年增加到近五十亿元,但与水田专家测算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每年需要千亿元以上资金相比,相差甚远。加之地方财力有限,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多数落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管理薄弱,运行困难。尽管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但一种农民自己的组织的建立并要形成有效用水、管水的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灌溉用电价格、用水价格高,农民承担不起,普遍存在“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现象,管理单位征收水费困难,工程正常营运困难,影响效益的发挥。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措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微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
四、结语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农田水利建设我们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