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的实践及形象建构——从《上海屋檐下》的林葆珍谈起

来源 :三峡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xwork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屋檐下》中众人失意愁闷,林葆珍这个孩童却成为了全剧的希望。通观全剧,这一人物的戏剧动作多围绕“小先生”的身份展开:四处教人识字唱歌,在高潮时,更凝聚其他小娃娃以勇毅精神启发了父辈。这个儿童形象的创作灵感源自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教育实践。结合相关记述发现,“小先生”这类教育者不但有着具体的实践路径,也在战时大众教育中发挥着联结动员的作用。不同于五四儿童的天真无辜,“小先生”这类儿童在个体实践中主动体认了教化与救亡的责任,并接续了启蒙教化的父辈精神。同时,他们的实践也使匡复等父辈“发现”了儿童的能量,
其他文献
本文系"宜昌市方言词汇集"之十五。所集录为其熟语之惯用语与谚语。
"记忆与遗产:三线建设研究高峰论坛论"围绕三线建设历史、过程和影响研究,以及三线建设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等议题,与会专家学者立足于档案资料、口述资料,结合田野考察,从多
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接入设备越来越多,对网络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好的管理软件能有效对网络进行配置、优化、监控及告警。文中基于J2EE和Java管理扩展(JMS)的原理和结构,设计了
近年来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及TBAC(Task—Based Access Control)模型得到广泛的研究。文中比较了一些现有访问控制模型的各自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现有模型的不足,为了
在中国国民性问题视阈中,“黄祸论”既是景深,更是国民性批判的触发因素。在晚清民初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黄祸论”与进化论在中国近代个体的觉醒之维中绾结纠缠,催生了近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