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在阅读奖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在“表达与交流”板块提出“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由此可见,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写作相辅相成,如同花儿与土壤。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现实的确如此,大凡语文老师,提到学生的阅读能力,无不摇头叹息,似乎无力可用、无计可施、无法可循。
然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反过来说,所谓写作,并不是多么深奥的东西,一般来说,能识字会写字的人都应该能写作。写作的技能要从阅读方面训练,阅读的能力也能从写作中提升,因而“以写悟读“就成为有效地训练并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
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阅读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编排,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这些作品是写作的优秀范本,同时也是开展阅读教学的优质资源。“以写悟读”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有效方法:以读带动写,为了写得顺畅,写得深刻,便不得不扩大阅读量;以写带动读,为了读出真味,读出新意,便不得不用心感悟。”以写悟读“益处多多,那究竟该如何操作呢?针对高中生,我尝试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做法,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能写会读。高一学生多数写作基础薄弱,阅读速度较慢且阅读水平较低,据此我安排学生每人每天写400字的日记,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同时每周挤出一节阅读课,把一周来学生日记的优秀篇目汇总打印出来,全班同学人手一份,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边读边点评,并由作者修改完善。这样训练一学期,多数同学都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合格的记叙文。更重要的是,写多了,读多了,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了,记叙文阅读鉴赏的能力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二阶段:为写必读。配合教材中写作训练的内容,熟读教材,精读教材。抓住“表达与交流”每个写作专题中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进行丰富多彩的写作训练。练笔的同时不忘来处,紧密结合课文,读懂读透,读出精髓。以必修一为例,写作部分主要是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共设四个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仔细研究这些专题会发现,它们与课文密切相关。因此,作文课上,我在讲透相关话题后,把重点放在写法指导上,如记叙文如何写好感人的细节,这时我让学生重读诗歌单元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他们发现,感人的细节可以是人物的音容笑貌,“她含着笑”去劳动的那一组排比,从“笑”这一细节里,我们读出了大堰河对生活的满足,读出了她的坚强、乐观;感人的细节还可以是人物典型的动作,“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句诗以反复的形式出现在段首段尾,“抱”“抚摸”两个动词活画出一个辛苦操劳的不幸的母亲,一个受尽苦难却满怀慈爱温情脉脉的母亲,一个勤劳善良为生活奔波却内心强大的母亲!相信读过此诗的人都会永远记住这句诗;感人的细节还可以是人物的心里活动,特别是梦境,“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外人说的梦”,这梦是她的痴想,是奢望,更是她淳朴的爱;感人的细节还可以是环境的描写,她的墓冢故居,瓦菲青苔,雪掩荒迹,一片凄凉,读之令人神伤!通过以上细节描写的深入赏析,同学们悟到原来诗还可以这样读!一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大堰河的形象,一个包含着诗人的赞美、寄托着诗人深情的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形象就深深印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中了。以此契机,迁移拓展,《神女峰》《致橡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错误》等优秀诗篇纷纷涌入课堂,学生们朗读、诵读,举办全年级的诗歌朗诵比赛,使阅读从课堂走向了舞台,从功利走向了审美。
这样的有效训练,使得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奖赏诗歌,而且在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阅读与写作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三阶段:多写多读。随着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习惯的逐步养成,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逐渐提高,因此必须拓展新的写作领域,必须扩大阅读量,必须使他们掌握阅读的要领,在未来的考试中有法可循、有分必得。要多写多读,还要“以写悟读”。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可见,多读多写的确是一条通向阅读写作的成功之路。
多写是很重要的。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想游泳、开车一样,如果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很难奏效。写作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的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恰恰是解读文本的金钥匙。那么写什么呢?我安排了以下几项内容:写周记,不限文体、字数,必须原创,每人每周一篇;做班报,每周一期,有学生推荐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同学们的仿写作文,发表在周报上;写大作文,两周一次,自由写作。配合以上训练,我准备了相应的阅读内容。比如,周记不是无目的的写,老师每天利用课前3-5分钟选读精美的散文、小小说等作品,学生可依此写读后感,写赏析文章,包括选材、语言、结构、修辞、布局谋篇等多方面。当然也可以写类似的散文、小说等,只求原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文句,熟练了文笔,更激起了他们读美文读经典的兴趣。阅读课是必不可少的。每周一节阅读课,可读书目除了必修选修教材外,更多的是“高中生必读名著”中的推荐书目,杂志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以及我定期整理印发的最新写作素材,励志文章等。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样大量有质感的阅读带来的收获是意想不到的。首先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其次比较品味,培养了语感;再次快速阅读,内化了情感,滋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写悟读”,充满魅力,浸润心灵,阅读不再是难题!
然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反过来说,所谓写作,并不是多么深奥的东西,一般来说,能识字会写字的人都应该能写作。写作的技能要从阅读方面训练,阅读的能力也能从写作中提升,因而“以写悟读“就成为有效地训练并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
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阅读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编排,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这些作品是写作的优秀范本,同时也是开展阅读教学的优质资源。“以写悟读”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有效方法:以读带动写,为了写得顺畅,写得深刻,便不得不扩大阅读量;以写带动读,为了读出真味,读出新意,便不得不用心感悟。”以写悟读“益处多多,那究竟该如何操作呢?针对高中生,我尝试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做法,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能写会读。高一学生多数写作基础薄弱,阅读速度较慢且阅读水平较低,据此我安排学生每人每天写400字的日记,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同时每周挤出一节阅读课,把一周来学生日记的优秀篇目汇总打印出来,全班同学人手一份,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边读边点评,并由作者修改完善。这样训练一学期,多数同学都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合格的记叙文。更重要的是,写多了,读多了,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了,记叙文阅读鉴赏的能力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二阶段:为写必读。配合教材中写作训练的内容,熟读教材,精读教材。抓住“表达与交流”每个写作专题中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进行丰富多彩的写作训练。练笔的同时不忘来处,紧密结合课文,读懂读透,读出精髓。以必修一为例,写作部分主要是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共设四个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仔细研究这些专题会发现,它们与课文密切相关。因此,作文课上,我在讲透相关话题后,把重点放在写法指导上,如记叙文如何写好感人的细节,这时我让学生重读诗歌单元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他们发现,感人的细节可以是人物的音容笑貌,“她含着笑”去劳动的那一组排比,从“笑”这一细节里,我们读出了大堰河对生活的满足,读出了她的坚强、乐观;感人的细节还可以是人物典型的动作,“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句诗以反复的形式出现在段首段尾,“抱”“抚摸”两个动词活画出一个辛苦操劳的不幸的母亲,一个受尽苦难却满怀慈爱温情脉脉的母亲,一个勤劳善良为生活奔波却内心强大的母亲!相信读过此诗的人都会永远记住这句诗;感人的细节还可以是人物的心里活动,特别是梦境,“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外人说的梦”,这梦是她的痴想,是奢望,更是她淳朴的爱;感人的细节还可以是环境的描写,她的墓冢故居,瓦菲青苔,雪掩荒迹,一片凄凉,读之令人神伤!通过以上细节描写的深入赏析,同学们悟到原来诗还可以这样读!一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大堰河的形象,一个包含着诗人的赞美、寄托着诗人深情的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形象就深深印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中了。以此契机,迁移拓展,《神女峰》《致橡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错误》等优秀诗篇纷纷涌入课堂,学生们朗读、诵读,举办全年级的诗歌朗诵比赛,使阅读从课堂走向了舞台,从功利走向了审美。
这样的有效训练,使得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奖赏诗歌,而且在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阅读与写作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三阶段:多写多读。随着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习惯的逐步养成,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逐渐提高,因此必须拓展新的写作领域,必须扩大阅读量,必须使他们掌握阅读的要领,在未来的考试中有法可循、有分必得。要多写多读,还要“以写悟读”。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可见,多读多写的确是一条通向阅读写作的成功之路。
多写是很重要的。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想游泳、开车一样,如果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很难奏效。写作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的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恰恰是解读文本的金钥匙。那么写什么呢?我安排了以下几项内容:写周记,不限文体、字数,必须原创,每人每周一篇;做班报,每周一期,有学生推荐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同学们的仿写作文,发表在周报上;写大作文,两周一次,自由写作。配合以上训练,我准备了相应的阅读内容。比如,周记不是无目的的写,老师每天利用课前3-5分钟选读精美的散文、小小说等作品,学生可依此写读后感,写赏析文章,包括选材、语言、结构、修辞、布局谋篇等多方面。当然也可以写类似的散文、小说等,只求原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文句,熟练了文笔,更激起了他们读美文读经典的兴趣。阅读课是必不可少的。每周一节阅读课,可读书目除了必修选修教材外,更多的是“高中生必读名著”中的推荐书目,杂志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以及我定期整理印发的最新写作素材,励志文章等。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样大量有质感的阅读带来的收获是意想不到的。首先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其次比较品味,培养了语感;再次快速阅读,内化了情感,滋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写悟读”,充满魅力,浸润心灵,阅读不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