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语文课主要对人的文化修养、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培养。作为塑造人格的主阵地,语文课应该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构建良好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便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转变观念,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都讲究尊师重道,老师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虽然当下这种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但在学生眼中,老师仍然是高高在上的。对老师的敬畏导致学生不敢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建议,只能对老师“言听计从”,难以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要想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气,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自己的观念,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上,老师要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老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真正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不要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平易近人”,而是作为学生的伙伴与他们进行零距离的沟通。其实,一个老师能否受到学生的喜爱直接影响着他所任教的课程能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进行换位思考,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的观点有错误或回答不出问题,老师也不能严厉地批评教育,而应多用一些温和的话语来引导学生,例如“你说得很好,还能不能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一下呢?”或者“看来你现在还没有考虑清楚,那等你想清楚了再来告诉我们大家好吗?”在这样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就能放松身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摆正位置,凸显主体
一直以来,老师都是课堂的中心。在课堂上,主要采取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向教学模式,老师按照自己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学生不管能否跟上老师的步伐都要被动地去接受,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使得教学事倍功半。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上,小学生本身自我约束力就不强,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可能会毫无成效。
事实上,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老师在其中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讲其他与狐狸有关的故事,如《狐狸与葡萄》、《狐假虎威》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生动的讲述来调动伙伴们听故事的兴趣,并对狐狸的狡猾获得更深的认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发言,提升自信心。另外,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讨论活动让学生参与。例如,在讲到《守株待兔》时,老师可以设想一个农夫形象,让学生来充当这个农夫,劝说守株待兔的年轻人。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自己的理解对年轻人进行劝说。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对故事的内涵获得更深的理解,还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挖掘自己的潜能。课堂也会因讨论而变得生动,而由于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相关讨论中,所以课堂虽“活”但并不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再加上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小学已经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更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受自身年龄小、阅历少等条件的限制,对课本中涉及的很多知识很难理解。例如《悯农》这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描述的是艰苦的农村生活,但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即使是农村的小学生也很难对耕田的生活产生共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在讲授之前,先在网上下载有关《悯农》的视频,然后再下载有关艰辛劳作、节约粮食的图片。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视频播放几遍,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将下载的图片进行展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视频和图片谈谈自己对节约粮食的看法,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也会对诗句产生更深的理解。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通过讨论还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更加珍惜粮食,对塑造他们的良好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中所涉及的寓言、童话等故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能够充满生机活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老师的教学进度,更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向往之地。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龙岭镇金塘小学)
一、转变观念,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都讲究尊师重道,老师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虽然当下这种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但在学生眼中,老师仍然是高高在上的。对老师的敬畏导致学生不敢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建议,只能对老师“言听计从”,难以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要想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气,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自己的观念,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上,老师要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老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真正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不要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平易近人”,而是作为学生的伙伴与他们进行零距离的沟通。其实,一个老师能否受到学生的喜爱直接影响着他所任教的课程能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进行换位思考,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的观点有错误或回答不出问题,老师也不能严厉地批评教育,而应多用一些温和的话语来引导学生,例如“你说得很好,还能不能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一下呢?”或者“看来你现在还没有考虑清楚,那等你想清楚了再来告诉我们大家好吗?”在这样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就能放松身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摆正位置,凸显主体
一直以来,老师都是课堂的中心。在课堂上,主要采取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向教学模式,老师按照自己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学生不管能否跟上老师的步伐都要被动地去接受,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使得教学事倍功半。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上,小学生本身自我约束力就不强,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可能会毫无成效。
事实上,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老师在其中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讲其他与狐狸有关的故事,如《狐狸与葡萄》、《狐假虎威》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生动的讲述来调动伙伴们听故事的兴趣,并对狐狸的狡猾获得更深的认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发言,提升自信心。另外,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讨论活动让学生参与。例如,在讲到《守株待兔》时,老师可以设想一个农夫形象,让学生来充当这个农夫,劝说守株待兔的年轻人。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自己的理解对年轻人进行劝说。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对故事的内涵获得更深的理解,还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挖掘自己的潜能。课堂也会因讨论而变得生动,而由于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相关讨论中,所以课堂虽“活”但并不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再加上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小学已经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更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受自身年龄小、阅历少等条件的限制,对课本中涉及的很多知识很难理解。例如《悯农》这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描述的是艰苦的农村生活,但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即使是农村的小学生也很难对耕田的生活产生共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在讲授之前,先在网上下载有关《悯农》的视频,然后再下载有关艰辛劳作、节约粮食的图片。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视频播放几遍,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将下载的图片进行展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视频和图片谈谈自己对节约粮食的看法,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也会对诗句产生更深的理解。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通过讨论还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更加珍惜粮食,对塑造他们的良好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中所涉及的寓言、童话等故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能够充满生机活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老师的教学进度,更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向往之地。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龙岭镇金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