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彭香正式踏上教学岗位。学生时代一直成绩优异、表现出众的她,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而当她满心憧憬来到芳草地学校时,却阴差阳错地当了一名小学自然教师。从此,她便踏上了小学科学教育之路,寓教于学,以学治教,是教者,亦是学者。她这一下,就走了二十一年,从陌生到迷恋。
教者之学:教育无涯,学无止境
一开始,彭香还没有走进小学自然课堂,心里就很忐忑。因为她对这个领域没有特别的了解,怎么教?能不能教好?她自己心里也没底,毕竟上中师的时候主要学的是语文、数学的教学法,没有接受过针对小学自然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但是,她从拿到教材的那一刻起,就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既然教这门课,那就一定要把它教好,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从那时候起,彭香心里就憋着一股劲——不会我就学,不懂我就问,一定要把自然课教好!
她首先在理论知识上下功夫,开启“补课模式”。她把借来的理、化、生的大学课本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书都放在案头,每天都要自学。在自己备课的过程中,她不放过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凡是碰到自己不确定的内容,一定会回到书本中,找到“官方讲解”,从原理上弄明白。慢慢地,她已不再局限于搞清楚模糊的知识点,而是从那个知识点扩展到整个章节。最初,在看书过程中,经常旧问题还没解决,又来了新的问题,于是彭香又要继续查看别的章节,转来转去,就需要花很多时间,但她始终保持学习的劲头,甚至把学校当家,吃完晚饭就回到学校继续备课,一直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彭香很快就构建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虽然可能没有那么专业、完整,但是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慢慢地,彭香带的学生越来越喜欢上自然课,也开始在各类科技活动中获奖,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职称级别也越来越高,但她却忍不住开始“抱怨”了——“人家有继续教育,我就从来没赶上过”。以她的职称,大部分培训她都不需参加,但是她只要知道有相关培训,就会主动去听,她一直坚信,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要不断提高,培训对于她来说就像是“福利”一样。彭香常笑称:“他们都知道我的毛病,我能坐在那儿一天不动,甚至能坐几天去学。”
不只是积极参加“额外的培训”,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自然学科教学,开拓视野、提升教学能力,她还积极参加户外考察项目,而通常情况下,这些项目的条件都比较艰苦,还有一定的危险。1986年年底,她准备动身去云南考察,恰巧贵州那边铁路线出了问题,但她觉得这次考察非常有意义,也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写下了“生死状”——出了问题自己负责,然后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舞台上,彭香默默耕耘二十载,教者之学,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和荣耀。当她成为教研员之后,仍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她经常跟身边的人说:“特级教师就是‘特着急’。教这个学科就会发现,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越深,就越觉得承担不了这个任务了,欠缺的东西太多了。”于是,在正常工作之外,她还主动承担了多项课题研究,为了做课题,她忘我地看书自学、查阅资料,白天上班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回家的时间,周末更是很少休息。
始于责任,成于热爱,一路上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学习,让彭香叩开了小学科学教育之门,也让她愈发明白身上的重担。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育无涯,学无止境,彭香一直快乐而坚定地走在学习的路上。
学者之教: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自然作为基地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然而,这样的课堂很难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很难帮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如何上好课,为学生储备面向未来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这个问题,彭香很久之前就在思考,并在小学科学教育之路上不断探索。
她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自打教小学自然后,她就思考:一定得教一些对孩子们以后有用的东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做准备;科学的学习需要孩子们接触自然、观察现象、动手实践,一支笔、一本书不能教会学生适应未来世界的变化。
彭香没有退却,她勇于挑战,大胆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学习的主人。此后,她的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她创设的情境中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学生还经常把家里的废旧物品带到课堂上,和她一起改制教具,在动手实践中享受着创新的乐趣,好像每个人都是“小发明家”“小科学家”。
然而,在那个年代,不论是理论指导还是硬件资源都相对欠缺,想要挑战传统、教育创新,并非易事,有时候,还容易被人误解。果然,有人来跟校长“告状”了。学校传达室的师傅跟校长说:“彭香上课的时候,我根本就听不到她的声音,都是她的学生在班里大声说话。”随后,校长就去听她的课了,发现她的课果真像传达室的师傅说的一样,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摆弄实验材料做实验,学生到讲台上介绍獲取的实验数据,大家互相点评……下了课,校长就找到她,表达了自己的质疑。面对不解,是放弃内心的想法,用“传统而安稳”的教学模式继续教下去?还是迎难而上,遵从内心,开辟新的道路?彭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她直接跟校长表明了内心的想法:“现在的自然课跟过去不一样了,一根粉笔、一个黑板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
带着对小孩子的喜爱以及小学自然教师的责任,彭香的小学科学教育创新探索远不止“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室里成为“主人”,她希望学生可以接触更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大自然这最富有魔力的“课堂”里,通过观察和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地实现“做中学”。
于是,在芳草地小学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又瘦又高的女老师,带着几十个小学生,一路欢笑却又秩序井然地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她后来常笑称“也不知道自己当时胆子怎么那么大”。在讲《保护大自然》时,她提前到学校附近的日坛公园进行考察,确定了有水、有植被、小动物多又安全的区域,上课时,每个班的学生都可以在她的带领下,到日坛公园进行科学考察。她利用休息的时间,不断开辟新的科学考察点,后来又发展到了玉渊潭。她非常欣慰地说道:“每次考察回来,窗台上都有学生做的各种各样的标本,贴着标签。”或许这些在现在学生物的专业人员看来还有很多欠缺,但是,在二三十年前,在那个《自然》课不被重视、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的年代,这的确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异常宝贵的探索。 彭香在小学科学教育上不畏艰辛、不断探索,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自然作为“基地”,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未来的创造者!
为人之道:孩子之王,教师之友
作为一名教育者,彭香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直面不解与质疑,用坚定的信念和果敢的行动证明科学教育的力量。然而,在生活中,这位要强、执着的特级教师,却是一位低调朴实、温和谦逊、满怀赤子之心的普通人。
二十年来,彭香虽然经常外出研讨、考察,但她从未让孩子们落下过一节科学课。因为如果少上,学生就会跑去找她,请求补课,而她不管再怎么麻烦,都会调课,回来后给孩子们补上。那时候,北京火车站离芳草地学校比较近,她出差回来,一下火车就赶紧坐公交车或打车回学校,直奔教室,经常是拖着行李箱在教室门口出现。孩子们一看到她,就会忘情地欢呼,自发地鼓掌,还有的学生则会兴奋地冲上前去抱住她。
也许是她从小就有着“孩子王”特质,也许是她日复一日的努力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在一天天的相处中,她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好,一起笑,也一起哭。彭香从来不说自己怎么关心学生、爱学生,但从她对待教学的态度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努力来看,在她心里,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她早已把爱和尊重融入到教育过程之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成就了自己的教育梦想。
她不仅和孩子们关系好,和老师们的关系也非常好。在芳草地学校,她虽然后来已是“老教师”,但是同事们都觉得她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每次调课,她都亲自去别的老师办公室协调,很多人都觉得这种事打个电话就好了,但她从来不这样,她一直觉得调课特别麻烦别人,不管办公室距离多远,一定要当面跟人家商量。有时候碰上别的老师手边正有事情,她就在旁边耐心地等着,等老师忙完了再商量调课的事。
2005年,彭香成为北京市教研员,虽然身边很多人抱怨大学生进学校不会讲课,但她却非常相信年轻教师的潜力。她一直觉得“学不是白上的,没有谁天生就会讲课,只不过要注重培养罢了”,于是,她在很多场合为年轻教师争取机会。2008年,她利用特级教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开办了为期两年的青年教师研修班,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次,她偶然在一所四面环山的农村小学听了一个从中学调到小学的青年教师的科学课,顿觉眼前一亮,她感觉这个老师不管是教具的设计、课堂的把握还是语言的表达,都非常棒。当进一步向身边的人问及这位教师的情况时,她惊讶地得知,这是个“问题很多”而不被重视的老师。她很欣赏这位老师,认为他对科学探究理解得很透彻,尽管他的表情有些忧郁。于是,她利用午饭后的休息时间主动和这个不被关注的老师聊天,她也得以发现这位教师更多的闪光点,明白了这位教师的难处——由于性格和理念的差异,他的很多想法被囿于常规的人视为“问题”。她很耐心地鼓励这位教师,在后来的评课环节也给予这位教师很高的评价。这位差点被“埋没”的老师终于没有让她失望,经过他自身的努力和彭香的帮助,在后来的讲课和评课中,他的理念和想法也逐渐被更多的老师理解和重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彭香不仅发现并培养了很多青年教师,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平等地交流对科学教育的看法。她质朴地认为,在重经验的一线,应该给年轻教师多一些机会。
一个伟大的教育者,不仅是终身学习的学者、大胆创新的师者,也一定是一个有个人魅力、独特人格的人。在生活中,点滴行动就在细微之处温暖了人心。那一瞬间,让人觉得,这位特级教师是位“童心未泯”的“孩子”,也是位谦逊平和的朋友,她用自己的赤子之心践行着教育的本真,也感动着旁人。
见过彭香老师一面,就再也难以忘记。双眼皮、大眼睛,说话时常带微笑,两个酒窝越发明显;眼神柔和,让你感受到她对所有人的尊重和善意;有着美丽端庄的仪表,虽已生出缕缕白发,却不乏充满童心的可爱。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虽无心插柳,但已在“自然”的田野上开出了烂漫花海。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优秀关注课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负责人:林静,课题编号:CEFA16030)
北京师范大学(100875)
教者之学:教育无涯,学无止境
一开始,彭香还没有走进小学自然课堂,心里就很忐忑。因为她对这个领域没有特别的了解,怎么教?能不能教好?她自己心里也没底,毕竟上中师的时候主要学的是语文、数学的教学法,没有接受过针对小学自然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但是,她从拿到教材的那一刻起,就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既然教这门课,那就一定要把它教好,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从那时候起,彭香心里就憋着一股劲——不会我就学,不懂我就问,一定要把自然课教好!
她首先在理论知识上下功夫,开启“补课模式”。她把借来的理、化、生的大学课本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书都放在案头,每天都要自学。在自己备课的过程中,她不放过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凡是碰到自己不确定的内容,一定会回到书本中,找到“官方讲解”,从原理上弄明白。慢慢地,她已不再局限于搞清楚模糊的知识点,而是从那个知识点扩展到整个章节。最初,在看书过程中,经常旧问题还没解决,又来了新的问题,于是彭香又要继续查看别的章节,转来转去,就需要花很多时间,但她始终保持学习的劲头,甚至把学校当家,吃完晚饭就回到学校继续备课,一直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彭香很快就构建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虽然可能没有那么专业、完整,但是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慢慢地,彭香带的学生越来越喜欢上自然课,也开始在各类科技活动中获奖,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职称级别也越来越高,但她却忍不住开始“抱怨”了——“人家有继续教育,我就从来没赶上过”。以她的职称,大部分培训她都不需参加,但是她只要知道有相关培训,就会主动去听,她一直坚信,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要不断提高,培训对于她来说就像是“福利”一样。彭香常笑称:“他们都知道我的毛病,我能坐在那儿一天不动,甚至能坐几天去学。”
不只是积极参加“额外的培训”,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自然学科教学,开拓视野、提升教学能力,她还积极参加户外考察项目,而通常情况下,这些项目的条件都比较艰苦,还有一定的危险。1986年年底,她准备动身去云南考察,恰巧贵州那边铁路线出了问题,但她觉得这次考察非常有意义,也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写下了“生死状”——出了问题自己负责,然后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舞台上,彭香默默耕耘二十载,教者之学,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和荣耀。当她成为教研员之后,仍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她经常跟身边的人说:“特级教师就是‘特着急’。教这个学科就会发现,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越深,就越觉得承担不了这个任务了,欠缺的东西太多了。”于是,在正常工作之外,她还主动承担了多项课题研究,为了做课题,她忘我地看书自学、查阅资料,白天上班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回家的时间,周末更是很少休息。
始于责任,成于热爱,一路上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学习,让彭香叩开了小学科学教育之门,也让她愈发明白身上的重担。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育无涯,学无止境,彭香一直快乐而坚定地走在学习的路上。
学者之教: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自然作为基地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然而,这样的课堂很难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很难帮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如何上好课,为学生储备面向未来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这个问题,彭香很久之前就在思考,并在小学科学教育之路上不断探索。
她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自打教小学自然后,她就思考:一定得教一些对孩子们以后有用的东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做准备;科学的学习需要孩子们接触自然、观察现象、动手实践,一支笔、一本书不能教会学生适应未来世界的变化。
彭香没有退却,她勇于挑战,大胆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学习的主人。此后,她的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她创设的情境中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学生还经常把家里的废旧物品带到课堂上,和她一起改制教具,在动手实践中享受着创新的乐趣,好像每个人都是“小发明家”“小科学家”。
然而,在那个年代,不论是理论指导还是硬件资源都相对欠缺,想要挑战传统、教育创新,并非易事,有时候,还容易被人误解。果然,有人来跟校长“告状”了。学校传达室的师傅跟校长说:“彭香上课的时候,我根本就听不到她的声音,都是她的学生在班里大声说话。”随后,校长就去听她的课了,发现她的课果真像传达室的师傅说的一样,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摆弄实验材料做实验,学生到讲台上介绍獲取的实验数据,大家互相点评……下了课,校长就找到她,表达了自己的质疑。面对不解,是放弃内心的想法,用“传统而安稳”的教学模式继续教下去?还是迎难而上,遵从内心,开辟新的道路?彭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她直接跟校长表明了内心的想法:“现在的自然课跟过去不一样了,一根粉笔、一个黑板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
带着对小孩子的喜爱以及小学自然教师的责任,彭香的小学科学教育创新探索远不止“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室里成为“主人”,她希望学生可以接触更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大自然这最富有魔力的“课堂”里,通过观察和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地实现“做中学”。
于是,在芳草地小学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又瘦又高的女老师,带着几十个小学生,一路欢笑却又秩序井然地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她后来常笑称“也不知道自己当时胆子怎么那么大”。在讲《保护大自然》时,她提前到学校附近的日坛公园进行考察,确定了有水、有植被、小动物多又安全的区域,上课时,每个班的学生都可以在她的带领下,到日坛公园进行科学考察。她利用休息的时间,不断开辟新的科学考察点,后来又发展到了玉渊潭。她非常欣慰地说道:“每次考察回来,窗台上都有学生做的各种各样的标本,贴着标签。”或许这些在现在学生物的专业人员看来还有很多欠缺,但是,在二三十年前,在那个《自然》课不被重视、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的年代,这的确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异常宝贵的探索。 彭香在小学科学教育上不畏艰辛、不断探索,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自然作为“基地”,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未来的创造者!
为人之道:孩子之王,教师之友
作为一名教育者,彭香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直面不解与质疑,用坚定的信念和果敢的行动证明科学教育的力量。然而,在生活中,这位要强、执着的特级教师,却是一位低调朴实、温和谦逊、满怀赤子之心的普通人。
二十年来,彭香虽然经常外出研讨、考察,但她从未让孩子们落下过一节科学课。因为如果少上,学生就会跑去找她,请求补课,而她不管再怎么麻烦,都会调课,回来后给孩子们补上。那时候,北京火车站离芳草地学校比较近,她出差回来,一下火车就赶紧坐公交车或打车回学校,直奔教室,经常是拖着行李箱在教室门口出现。孩子们一看到她,就会忘情地欢呼,自发地鼓掌,还有的学生则会兴奋地冲上前去抱住她。
也许是她从小就有着“孩子王”特质,也许是她日复一日的努力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在一天天的相处中,她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好,一起笑,也一起哭。彭香从来不说自己怎么关心学生、爱学生,但从她对待教学的态度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努力来看,在她心里,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她早已把爱和尊重融入到教育过程之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成就了自己的教育梦想。
她不仅和孩子们关系好,和老师们的关系也非常好。在芳草地学校,她虽然后来已是“老教师”,但是同事们都觉得她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每次调课,她都亲自去别的老师办公室协调,很多人都觉得这种事打个电话就好了,但她从来不这样,她一直觉得调课特别麻烦别人,不管办公室距离多远,一定要当面跟人家商量。有时候碰上别的老师手边正有事情,她就在旁边耐心地等着,等老师忙完了再商量调课的事。
2005年,彭香成为北京市教研员,虽然身边很多人抱怨大学生进学校不会讲课,但她却非常相信年轻教师的潜力。她一直觉得“学不是白上的,没有谁天生就会讲课,只不过要注重培养罢了”,于是,她在很多场合为年轻教师争取机会。2008年,她利用特级教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开办了为期两年的青年教师研修班,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次,她偶然在一所四面环山的农村小学听了一个从中学调到小学的青年教师的科学课,顿觉眼前一亮,她感觉这个老师不管是教具的设计、课堂的把握还是语言的表达,都非常棒。当进一步向身边的人问及这位教师的情况时,她惊讶地得知,这是个“问题很多”而不被重视的老师。她很欣赏这位老师,认为他对科学探究理解得很透彻,尽管他的表情有些忧郁。于是,她利用午饭后的休息时间主动和这个不被关注的老师聊天,她也得以发现这位教师更多的闪光点,明白了这位教师的难处——由于性格和理念的差异,他的很多想法被囿于常规的人视为“问题”。她很耐心地鼓励这位教师,在后来的评课环节也给予这位教师很高的评价。这位差点被“埋没”的老师终于没有让她失望,经过他自身的努力和彭香的帮助,在后来的讲课和评课中,他的理念和想法也逐渐被更多的老师理解和重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彭香不仅发现并培养了很多青年教师,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平等地交流对科学教育的看法。她质朴地认为,在重经验的一线,应该给年轻教师多一些机会。
一个伟大的教育者,不仅是终身学习的学者、大胆创新的师者,也一定是一个有个人魅力、独特人格的人。在生活中,点滴行动就在细微之处温暖了人心。那一瞬间,让人觉得,这位特级教师是位“童心未泯”的“孩子”,也是位谦逊平和的朋友,她用自己的赤子之心践行着教育的本真,也感动着旁人。
见过彭香老师一面,就再也难以忘记。双眼皮、大眼睛,说话时常带微笑,两个酒窝越发明显;眼神柔和,让你感受到她对所有人的尊重和善意;有着美丽端庄的仪表,虽已生出缕缕白发,却不乏充满童心的可爱。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虽无心插柳,但已在“自然”的田野上开出了烂漫花海。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优秀关注课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负责人:林静,课题编号:CEFA16030)
北京师范大学(100875)